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王屹峰
2020年12月12日-13日,2020第四屆中國杭州臨床試驗高峰論壇在錢塘江畔召開。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高峰論壇,能夠為臨床試驗發展搭建起交流平臺,為科技成果轉化架起橋梁。」 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常務副院長陳明教授說。
這次高峰論壇由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和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主辦。
三天的會議,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藥監局、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高校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和學者作了精彩主題演講,他們分享了癌症診療方面的創新研究以及最佳實踐經驗,交流與研討最新的腫瘤防控研究成果。
從臨床服務為主的醫院向研究型醫院發展
中國杭州臨床試驗高峰論壇始於2017年,為臨床試驗發展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增強醫藥創新發展動能,為浙江打造全國生命健康科技創新新高地貢獻高端智慧方案。
「一個藥物一定要經過一系列的臨床試驗,我們才最終知道它的療效和毒性,也才能夠用到病人身上,所以臨床試驗至關重要,它是循證醫學的根基,沒有臨床實驗,就沒有現代醫學的發展,更沒有新的藥品。」陳明教授表示,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是國內首批獲批的腫瘤新藥臨床試驗機構,目前為止,醫院共進行了近500項國家藥監局註冊的臨床試驗,「去年我們又獲批國家癌症區域醫療中心,腫瘤醫院已經邁入一個從臨床服務為主的醫院向研究型醫院發展的轉型升級的階段。」
「這兩年隨著精準診療技術的進步,藥物的研發精準度也越來越高,很多的患者能夠從這種臨床研究中受益。」 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GCP中心副主任、Ⅰ期臨床試驗病房主任宋正波說,以肺癌晚期患者為例,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有一個數據,接受免疫治療的晚期肺癌病人中位生存時間是29個月,而沒有接受的是22個月,「這一部分能夠獲益的病人往往是沒有靶向藥物可使用的患者。」
接受這項免疫治療,肺癌晚期的她生存期大幅提高
宋正波曾接診過一位女患者,56歲,肺癌晚期,腦和肺多發轉移,在外院做過診斷,不符合靶向藥物的指症,化療副反應非常大,病情快速出現了進展。
「2016年年底,她進入我們一個單藥的免疫治療,如今4年過去了,她腫瘤控制很好,沒有再出現進展,每3周來做一次治療。如果沒有這種免疫治療,她預期的存活時間本來大概只有3到6個月時間。」 宋正波解釋, 美國有一個數據顯示,在沒有免疫治療之前,總體晚期肺癌的5年生命率大概在5%左右,而有了免疫治療之後,生存期能提高到16% 。這都是新藥臨床研究給患者帶來的獲益。新藥臨床研究不是部分患者所認為的「小白鼠」,當前新型藥物治療對於晚期腫瘤患者應該作為首要的治療選擇之一。
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科院醫學所與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的院所融合,是集聚創新資源、加快藥物試驗臨床轉化的開創之舉,從制度上保障了能夠優先將腫瘤相關藥物試驗研究成果在我省首先進行快速轉化。
在當天的論壇上,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還和六家單位(阿斯利康、百濟神州、恆瑞、羅氏、齊魯、正大天晴)進行了戰略合作籤約。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