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三聖」,佛教專用詞,也被稱為「釋迦三尊」,是佛教中的三大主尊,來源於《華嚴經》,是《華嚴經》中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他們分別是毗盧遮那佛,其左脅侍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其右脅侍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脅侍」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的「助手」,三者合稱為「華嚴三聖」。我國漢傳大乘佛教認為,每位如來都有大量菩薩脅侍,以便於度化眾生。因此在造像時,都會在佛像的左右兩邊設置兩位菩薩脅侍,以莊嚴道場,表法護法。比如,除了「華嚴三聖」,還有「西方淨土的西方三聖」、「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東方三聖」等,都以三尊聖者形象出現在佛殿上。
首先,我們來說說主尊佛——毗盧遮那佛(密宗稱「大日如來」),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盧遮那」意思是遍一切處,是說佛之煩惱體淨,眾得皆備,身土相稱,能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有無邊真實功德,是一切法的平等實性,此自性,又稱「法身」,因此毗盧遮那佛又稱「清淨法身佛」。
文殊菩薩,我們都比較熟悉,全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稱「妙德」、「妙吉祥」,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其坐騎是青獅。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是七佛之師,眾菩薩之首,因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
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象徵「理德」、「行德」,世稱「十大願王」,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坐騎是六牙白象。峨眉山的金頂雲霧繚繞,如同仙界,佛光普照,如同菩薩示現,著實讓信眾流連忘返。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位於毗盧遮那佛左邊;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右邊。《華嚴經》三寶者,佛為佛寶,文殊為法寶,普賢為僧寶。文殊為法身妙慧,普賢為萬行威德,體用自在名之為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薦:
燒香拜佛,做不到這4點,再拜也無用!
「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區別,別再分不清了!
佛教:因果報應12條,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