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清河門民俗文化名人張貴復:歷時四年修家譜,行走萬裡柳條邊

2020-12-14 百般揣

一方水土,一方鄉音,形成一方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清河門區自清朝康熙年間設置以來,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已經歷經了三四百年的時間,可謂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最近當地的居民張貴復「修家譜、訪邊門」的事再次成了熱門話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張貴復是「怎麼修家譜,如何訪邊門」的?

北方的4月,草長鶯飛,春意盎然。在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清晨,在清河門北山住宅區的一所小平房前,張貴復正在家裡整理滿屋子陳列的家族族譜,和「邊門」資料。

張貴復說,傳承家族文化,家族歷史,把這些東西傳承也是為了給國家填補一些資料。他認為只有民族的東西,才是世界的。

今年已經66歲的張貴復覺得,近八年來,他一共做了兩件讓自己覺得驕傲的事兒,第一件事就是用四年的時間修撰完成了本家族的《清河門張氏漢軍八大族譜》,並繪製完成了該族譜的23米長卷。因為這個家譜填補了古籍中沒有漢軍八旗家譜的空白,現在這個家譜已經被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收藏;第二件值得他驕傲的事兒就是----他花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對1200公裡清代柳條邊遺蹟、特別是二三十座座柳條邊邊門的實地考察。

通過修家譜,張貴復表示,現在家族的凝聚力都增強了,因為家族成員之間開始了來往和溝通,而在沒修家譜以前,百分之八十的人相互之間都是不認識的。

讓張貴復下定決心要重修家譜的還有一個原因。那是1969年清河門建礦時,由於張氏祖墳就在建礦地址的北方300米處,因此必須搬遷。搬遷過程中,從地下竟意外發現了張氏家族的《龕位圖》,這幅龕位圖畫在一副黃色綢絹上,上面清楚地顯示出開基始祖「張進忠」門下兩支的排列位置,記載著1946年往前一直追溯到大約1676年之間,大約近三百年張氏家族的所有成員。

這份珍貴的歷史資料成為了他做家譜的重要依據,它上面記載了44年前死去的先祖們。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 清朝修築 「清河邊門」 完工, 始祖張進忠駐守 「清河邊門」 任漢軍防禦官。從此始祖張進忠就落戶於滿、 二、 蒙交界的清河門地區, 而張氏子孫也在這片土地上開枝展葉。近兩年,張貴福開始沿著祖先留下的足跡考察柳條邊沿線上的每一座邊門。

通過挖掘祖先歷史也深深感到滿漢民族的偉大,張貴復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交融是不可改變的。

所謂「柳條邊」,是清王朝為鞏固「祖宗肇基的興旺之地」,在東北平原上,沿襲明代長城修建起的一道寬、高均約一米,總長度為1300多公裡的土堤,並在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條,然後把柳條用繩子聯結成籬笆狀,稱之為「插柳結繩」。這就是清朝發明創造的「柳條邊」。柳條邊實質上是一條戒備森嚴的封禁界限,它起到的是民族隔離牆的作用,目的是限制邊內的漢族人進入到邊外北方滿族人生活的地區。為加強對柳條邊的管理,沿著「柳條邊」,清朝還設立了20多座邊門。到清代末年,柳條邊逐漸廢弛,邊門也開始淡出了歷史,因此考察起來就格外困難。

張貴復對於尋訪柳條邊是有經驗的,他說,尋訪柳條邊最好在特殊的季節,不能在夏天尋訪,因為一般它都是在比較偏僻一點或者交界位置,現在也是如此,夏天的樹擋住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所以只能在春秋兩個季節,而且必須要抓緊。

在清河門區現在共有三條河流,第一大河流為細河,第二大河流就是清河。大家所熟知的清河門大橋下面的河流就是清河。清河發源於北票,從阜蒙縣蜘蛛山流經清河門區境內,在義縣流入細河,成為細河的支流。清河因為水流清澈見底而得名,清河門的名稱裡的清河二字就借用了這條河流的名字。

而在清河門境內的柳條邊是沿著清河岸邊而修建的。著名的「清河邊門」就設置在清河東岸。清河門名稱裡的門字就來源於「清河邊門」。

張貴復每天都堅持寫日誌,記錄下一天的具體行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覺得自己心底有一種力量,自己身上有一種使命,這種力量和使命激勵著他走完每一座邊門。

史料記載,清朝末年,隨著更多關裡和邊裡移民到柳條邊外生產生活,清政府不得不在嘉慶八年(1803年)馳禁邊門,放鬆了對邊內邊外人員貨物來往交換的禁止,門裡門外民眾往來貿易變得逐漸活躍起來。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柳條邊廢除時,清河門因其地理位置優越,已具集鎮雛形。清末的清河門初步形成了以邊門為標誌,連接遼西走廊乃至關西冀東,關東以及東蒙的一個賈商雲集的商貿集散地。

張貴復說,清朝統治確實使封建統治阻礙了民族進程,但是它阻礙不了民族文化的發展。目前,張貴復已整理完成《清河門商貿志》草稿,從清嘉慶八年(1803年)清河邊門弛禁這一歷史節點開始,準備一直記錄到當下。

歷史不會重演,但是這種歷史再現會給中華民族留下一種記憶。

歷史無法改變,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過去歷史卻留下了許多文化影響著後人。

柳條邊三百多年已消失殆盡,所以回想它其實也有很多文化的地方,例如犯邊和邊門等詞語的流傳,就充分體現了柳條邊也影響著東北大地很多的文化思維。

200多年的邊門文化,它不僅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當地人的思維模式和思想意識。幾百年家族歷史在家譜中重現,幾百年邊門風雲在尋訪中依稀可見舊影,上下求索之中,一方地域的文化和歷史浮現出來,這背後,是一種民族精神,在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天下張氏出清河。記五一假期尋根之路,河北邢臺清河張氏發源地
    爭得老人同意,我們駕車出發趕往河北邢臺清河張氏祖庭。天下張氏出清河。居史料記載,兩種說法,張姓揮公始祖是軒轅黃帝之子。另一種說是黃帝長子青陽少昊帝之五子(即黃帝之孫)。後經《元和姓纂》《古今姓氏辯證》等史籍記載;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使造弓矢,官位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 宗族文化 || 中國家譜沉浮
    李吉說,一個數據是20世紀60年代日方統計的東洋文庫、國會圖書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所藏中國家譜,總計1600餘種。1960年,中國學專家多賀秋五郎根據日藏中國家譜,歷時21年編成《宗譜之研究》,那時的中國甚至都沒有本民族族譜研究書籍。「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於中國譜碟大量流傳日本,日本對於中國譜碟的研究水平一定是領先我們的。」李吉說。日本不是孤例。
  • 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周期和忌諱
    賀氏宗親 一、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 古代重視族譜(家譜)的延續,將修續族譜(家譜)的重要性概括為「敬宗收族」。「敬宗」,顧名思義,就是尊重敬仰祖宗。
  • 張氏家譜文獻——張氏文化
    就張氏的家乘、譜牒而言,它記錄了張氏諸家族的氏族來源、世代系統、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孫繁衍和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史、社會史的重要原始資料。⑵.修譜:在修撰譜牒之風相當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張氏這樣的大姓氏,也應該有家乘、譜牒的修撰,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沒有能夠保留下來。
  • 訪譜記(015)常州家譜館
    8月9日,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一行七人,朱懷林會長領隊,並奚彩屏、顧群、周樹新、趙國華、陸尊、徐敏等,前往常州家譜館訪譜,受到了常州家譜館館長朱炳國、常州譜牒文化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嶽祖瑞先生的熱情接待,此行收穫頗豐,詳見正文。
  • 修家譜的目的和意義
    修家譜的目的和意義劉氏源出自陶唐,自帝堯之後始封劉邑,歷經四千餘年,生息繁衍,枝葉繁茂,脈絡眾多。族氏星羅棋布於整個世界,族譜寫著自己的歷史。「長江萬裡有其源,玉樹千丈有其根,人生百歲有其父,祖孫萬代有其宗。」 而族譜之功在於載世系分明,溯清源於流遠,傳血脈於萬代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已進入網絡時代,為緊跟發展,有的支派建立電子家譜並修正了舊版家譜的一些錯誤。
  • 「家譜」是什麼?現在人,到底該不該修家譜
    自有明確歷史記載起至民國年間,整個中國,上至皇帝天子,下至庶民百姓;從鄉村到城市,從漢族到各少數民族,都在連續不斷地編修、續修家譜。二、記述範圍。宗族性。家譜一般是以特定宗族為範圍進行編撰的,它所記述的內容,一般也在宗族範圍之內。三、內容廣泛,資料豐富、可靠。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追根溯源,尋找族親搜集資料編輯世系圖譜,三下江南江西查找線索印刷裝訂花了我四年時間,個人墊付資金四萬餘元。紅丁加募集的才一萬九千元,刨去修祖墓三千元,擺三天譜酒請人念經花費六千元,剩一萬算是我的車馬費。儘管當初不被理解受了很多委屈,最後看到舉族歡慶的場面,還是覺得我的付出還是有價值的。
  • 修家譜,需要知道哪些具體內容
    隨著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到,如今修家譜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家譜裡面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完整的家史家譜都有哪些?完整的家譜包括哪些內容:家史來源、姓氏來源、譜名、祖先像讚、目錄、修譜名目、譜序、恩榮錄、譜論、字輩排行、家法、世系、傳記、風俗禮儀、祠堂、墳塋、族產、契約、藝文、領譜字號等。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
  • 青州鍾氏六百年望族,今發布續修家譜倡議書
    青州鍾氏家譜續修倡議書家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現正適於中華民族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文化、經濟、人才振興之際,以青州鍾氏家族發祥地--鍾家莊村為根本,成立青州鍾氏家譜續修委員會(籌),協領大家玉成此事!
  • 各地張氏族譜關於「始祖清河」的記載
    2、重慶市巴縣雲篆山石馬鄉於2008年續修的《張氏族譜》,主編:不詳。該譜中記載唐長慶四年,江西省貴溪縣天師通元撰寫的序:「按張本姓姬,出自公孫名軒轅黃帝第五子也。三妃彤魚氏生揮,始造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封青陽王,居尹城。」3、湖北省蘄春縣寬公系百忍堂於1993年第九次重修的《張氏宗譜》,張梁森主編。該譜中記載,唐武宗李炎會昌四年寬公始修源流序:「吾族原姬姓。
  • 回望阜新「第一邊關」
    從阜新市區出發,汽車順著高速公路向南疾駛約半小時,到了阜蒙縣與錦州市黑山縣的交界地,也就是阜新的南大門「白廠門」。大老遠,高高矗立在山梁頂上的兩座「大土臺」闖進眼帘,在夕陽的映襯下更顯得格外雄偉與滄桑。「當年這裡可是明長城沿線上的一道雄關——鎮遠關!
  • 修民俗文化庭園,免費供大家參觀!
    餘氏民俗文化庭園 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花園裡排列成行的宣傳欄 上面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渠縣的賨人文化、 歷史名人以及二十四孝、家譜家訓等 各類傳統民俗文化 圖文並茂 非常地接地氣
  • 家譜文化的起源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朝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 中國家譜總目:尋找我們「根」的印記
    家譜,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學的三大支柱。而與我們的生命、生活聯繫最為密切的,就是家譜。因為它是我們的「根」,記錄著生命的傳承,也標識了社會的變遷。一冊冊或風化、或蟲蛀、或發黴的古舊家譜被細緻修復,並為之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譜牒研究中心、家譜閱覽室。幾年來,他們又收集了大量的中國家譜。這些家譜,既有世家名人家譜,又有尋常百姓的家譜;既有刻版印刷本,又有小楷手書本;既有線裝本,又有洋裝本;既有大開本,又有袖珍本…… 最耀眼是眾多名人家譜。
  • 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點擊上面「宗譜尋根」加入孫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孫;請點擊上面「宗譜尋根」關注,擁抱中華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孫氏文化,共建繁榮孫氏,傳播孫氏正能量,共築和諧繁榮孫氏。然而,自明洪武以來的600多年中,雖然經常有編撰家譜的願望,甚至有編撰全縣統一的孫氏家譜的呼聲,也有不少熱心的孫氏族人奔走操持,但由於條件的不足,至今只是編修了幾部分支的家譜,而全縣統一的家譜還遠遠沒有形成。那麼,沛縣孫氏家譜的基本概況和編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筆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大致敘述如下。孫氏族譜的第一次撰修。
  • 大譜師:【名人家譜】天下第一瘦 中將周希漢
    周希漢將軍家族的家譜,在清光緒十七年 (1891)第五次修纂,是為刻本,版片民國九年(1920)六修時尚存,故六修時,除新增的世系部分內容為木活字本擺印外,其餘仍用光緒老版刷印。我所得湖北麻城《周氏族譜》,即為民國九年愛蓮堂六修本,十二卷,二十冊。書名葉載明「六次無序」,故譜無新撰序言,僅光緒十七年之前老序。
  • 姓氏與家譜之間的關係
    姓氏文化和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隨著創造它的種族一起淹沒在洶湧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而中國姓氏和家譜文化,歷經數千年,始終在延續和發展。姓氏和家譜文化一直代表著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它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豐富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在中華民族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一直起著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 遼陽白塔,瀋陽阜新八座古塔記錄
    八角形九級密簷磚塔,高14米,此塔都是新修的痕跡,塔頂綁個圓形天線,遠看以為是有頭光。塔借山勢,南坡修了幾個寺院,遠看景觀不錯,高爾山是個不錯的公園。 5、新民遼濱塔,遼濱塔在遼塔圈很有名,在1993年的維修中發現了暗藏在磚塔內部的上宮、中宮和下宮,原來遼塔不僅在外表光鮮亮麗,內部都有佛教聖物的裝填,表達建塔者對信仰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