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鄉音,形成一方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清河門區自清朝康熙年間設置以來,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已經歷經了三四百年的時間,可謂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最近當地的居民張貴復「修家譜、訪邊門」的事再次成了熱門話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張貴復是「怎麼修家譜,如何訪邊門」的?
北方的4月,草長鶯飛,春意盎然。在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清晨,在清河門北山住宅區的一所小平房前,張貴復正在家裡整理滿屋子陳列的家族族譜,和「邊門」資料。
張貴復說,傳承家族文化,家族歷史,把這些東西傳承也是為了給國家填補一些資料。他認為只有民族的東西,才是世界的。
今年已經66歲的張貴復覺得,近八年來,他一共做了兩件讓自己覺得驕傲的事兒,第一件事就是用四年的時間修撰完成了本家族的《清河門張氏漢軍八大族譜》,並繪製完成了該族譜的23米長卷。因為這個家譜填補了古籍中沒有漢軍八旗家譜的空白,現在這個家譜已經被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收藏;第二件值得他驕傲的事兒就是----他花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對1200公裡清代柳條邊遺蹟、特別是二三十座座柳條邊邊門的實地考察。
通過修家譜,張貴復表示,現在家族的凝聚力都增強了,因為家族成員之間開始了來往和溝通,而在沒修家譜以前,百分之八十的人相互之間都是不認識的。
讓張貴復下定決心要重修家譜的還有一個原因。那是1969年清河門建礦時,由於張氏祖墳就在建礦地址的北方300米處,因此必須搬遷。搬遷過程中,從地下竟意外發現了張氏家族的《龕位圖》,這幅龕位圖畫在一副黃色綢絹上,上面清楚地顯示出開基始祖「張進忠」門下兩支的排列位置,記載著1946年往前一直追溯到大約1676年之間,大約近三百年張氏家族的所有成員。
這份珍貴的歷史資料成為了他做家譜的重要依據,它上面記載了44年前死去的先祖們。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 清朝修築 「清河邊門」 完工, 始祖張進忠駐守 「清河邊門」 任漢軍防禦官。從此始祖張進忠就落戶於滿、 二、 蒙交界的清河門地區, 而張氏子孫也在這片土地上開枝展葉。近兩年,張貴福開始沿著祖先留下的足跡考察柳條邊沿線上的每一座邊門。
通過挖掘祖先歷史也深深感到滿漢民族的偉大,張貴復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交融是不可改變的。
所謂「柳條邊」,是清王朝為鞏固「祖宗肇基的興旺之地」,在東北平原上,沿襲明代長城修建起的一道寬、高均約一米,總長度為1300多公裡的土堤,並在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條,然後把柳條用繩子聯結成籬笆狀,稱之為「插柳結繩」。這就是清朝發明創造的「柳條邊」。柳條邊實質上是一條戒備森嚴的封禁界限,它起到的是民族隔離牆的作用,目的是限制邊內的漢族人進入到邊外北方滿族人生活的地區。為加強對柳條邊的管理,沿著「柳條邊」,清朝還設立了20多座邊門。到清代末年,柳條邊逐漸廢弛,邊門也開始淡出了歷史,因此考察起來就格外困難。
張貴復對於尋訪柳條邊是有經驗的,他說,尋訪柳條邊最好在特殊的季節,不能在夏天尋訪,因為一般它都是在比較偏僻一點或者交界位置,現在也是如此,夏天的樹擋住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所以只能在春秋兩個季節,而且必須要抓緊。
在清河門區現在共有三條河流,第一大河流為細河,第二大河流就是清河。大家所熟知的清河門大橋下面的河流就是清河。清河發源於北票,從阜蒙縣蜘蛛山流經清河門區境內,在義縣流入細河,成為細河的支流。清河因為水流清澈見底而得名,清河門的名稱裡的清河二字就借用了這條河流的名字。
而在清河門境內的柳條邊是沿著清河岸邊而修建的。著名的「清河邊門」就設置在清河東岸。清河門名稱裡的門字就來源於「清河邊門」。
張貴復每天都堅持寫日誌,記錄下一天的具體行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覺得自己心底有一種力量,自己身上有一種使命,這種力量和使命激勵著他走完每一座邊門。
史料記載,清朝末年,隨著更多關裡和邊裡移民到柳條邊外生產生活,清政府不得不在嘉慶八年(1803年)馳禁邊門,放鬆了對邊內邊外人員貨物來往交換的禁止,門裡門外民眾往來貿易變得逐漸活躍起來。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柳條邊廢除時,清河門因其地理位置優越,已具集鎮雛形。清末的清河門初步形成了以邊門為標誌,連接遼西走廊乃至關西冀東,關東以及東蒙的一個賈商雲集的商貿集散地。
張貴復說,清朝統治確實使封建統治阻礙了民族進程,但是它阻礙不了民族文化的發展。目前,張貴復已整理完成《清河門商貿志》草稿,從清嘉慶八年(1803年)清河邊門弛禁這一歷史節點開始,準備一直記錄到當下。
歷史不會重演,但是這種歷史再現會給中華民族留下一種記憶。
歷史無法改變,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過去歷史卻留下了許多文化影響著後人。
柳條邊三百多年已消失殆盡,所以回想它其實也有很多文化的地方,例如犯邊和邊門等詞語的流傳,就充分體現了柳條邊也影響著東北大地很多的文化思維。
200多年的邊門文化,它不僅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當地人的思維模式和思想意識。幾百年家族歷史在家譜中重現,幾百年邊門風雲在尋訪中依稀可見舊影,上下求索之中,一方地域的文化和歷史浮現出來,這背後,是一種民族精神,在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