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心有所住,即為非住;你執著了什麼,就會因什麼而痛苦

2020-12-15 華林寺釋普法

讀者留言:

尊敬的普法師父你好,不知道該怎麼和你說,我好像愛上了一個不合適,也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希望師父可以給個建議,讓我看清方向,看看自己能不能走出來。和他認識有十多年了,我是個護士,在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我護理了他,當時覺得他是真的特別好看,就看了一眼我就心動了。只是他喜歡的是男的,身體還有著不能說的問題,到現在他一直說自己是不可能結婚的,假結婚也是不可能的。

能感覺出來,他對我應該也是有感情的,在他最艱難的日子裡是我陪著他,只是我們是以閨蜜的方式相處著,這段時間裡面,我們兩個都交了男朋友,每次談男朋友都會不自覺的把男朋友和他比較,他真的長得很帥,也是一個很陽光和溫柔的男孩。

他身邊的女孩不知道情況的都會很喜歡他,讓我最痛苦的是他對我也是沒有條件的好,經常和我說在這個世界上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很多次想結束這種感情,可就是做不到,互相都覺得這輩子離不開對方,但是只是因為我們是最好的朋友。這也是我最困擾的地方,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對他不可能只是朋友的感情,就算只是守在身邊我也很開心了,他對我比對他男朋友還要好千倍萬倍,每次聊天我們都有說不完的話,也沒有吵過架。

這段時間經常和我說要我找個好男人結婚,說我是唯一一個關心超過自己的人,一聽到他這麼說,我心就很疼。這些年我們一起經歷了很多,我已經離不開他了,但是他對我的卻只是友情。

我不想讓他受到傷害,也不想和他分開。但是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心也不受傷?最近心情不好,寫的有點混亂。關注師父也很久了,希望得到師父的指點幫助,師父你是我最後的寄託了,真誠的感謝。

提問時間:陽曆2020年12月5日(星期六)中午11:30。

師父回覆:

在佛教金剛經中有一句話:「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裡面這個住,就是在意,執著的意思。要是你很執著什麼,就會因什麼而痛苦。

心可以分為妄心和真心兩種,妄心說的是你的心受到汙染了,心被貪嗔痴慢疑所遮蔽,而真心則是清淨無染的心。但總的來說,真心也好,妄心也好都是心,是一不是二。真心受到汙染就是妄心,要是妄心去除汙染就是真心。

真心是自在的,清淨的,沒有痛苦,煩惱,沒有妄想執著,沒有貪嗔痴慢疑。

真心,也是佛性,佛說人人本自具足,無需外求,只需要去除我們真心上的汙染,便可得到。

執著、妄想和分別是痛苦的來源。我們要保持真心,不要保存妄心。所謂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這世間的一切無常、有變化、不恆久,要是你執著於這裡,那麼你就會很痛苦。執著於他,或者執著於我,都是煩惱障礙。

心靈要想獲得完全解脫,就要放下妄想與執著,讓你的真心流露出來。

你就是一直妄想著這段感情會有結果,會得到什麼。把妄想當做真實,執著於妄想,心中自然生出痛苦,要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得不到反而你還容易想清楚,這種情況你要是真的得到點什麼,只有一點,你就會失去自我,為之卿狂。

你若真想獲得心靈的自在,唯有放下妄心,方可實現。越是執著,越是痛苦。

你想要的是正常的婚姻生活,他給不了你,你要是一直追求,那麼你的痛苦就會越來越多,煩惱也是,清淨和自在也會和你越來越遠。

時間一晃而過,歲月無情。去年都恍如昨日一般,要結婚生子,就要珍惜時間,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人,白白浪費光陰。

人一輩子和一些人,就是註定了不能在一起,只能作為一個回憶。就像水中的月亮,欣賞了就行,就不要拿在手把玩了。

猶如水出蓮花,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保持一定的距離,反而能讓這份愛持久,濃烈;一旦親密接觸之後,這份愛也會逐漸消失,留下的也不過是聲聲嘆息罷了。

世間的一切,都不是長久的,都會發生變化,人如此,情亦如此,萬物皆如此。

不要為了暫時的一切,而犧牲了自己大好的時光,這樣一來,都是不值得的,如此只會給自己留下更多的遺憾。

要徹底改變這一切,就要選擇離開,雖然一開始是痛苦的,甚至會痛哭流涕,但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今後的每一步都會容易許多,萬事開頭難,做選擇難,執行更難,但用短暫的痛苦,換取長久的安寧,也是值得的。

所謂長痛不如短痛,要明白我所講的含義,對你會有極大的幫助。

每天可以聽讀一遍,當做功課,能幫助你從迷失中逐漸覺醒,從而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走的路,以及追求的方向。

PS: 本文是由益陽華林寺釋普法住持原創,摘抄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馬祖道一禪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所有的經典、法門都教導我們:「諸受是苦」,我們有時就像小孩般因感到苦惱、苦迫而啼哭。心裡有苦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來自我們的分別心,執取喜歡的,排斥不喜歡的,以致產生無盡的煩惱。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已脫離苦而解脫的聖者們就用方法來告訴我們,讓你心生歡喜,讓你轉苦為樂,不再因執著而受苦,也就「止小兒啼」了。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布施要「無所住」?
    那麼為什麼說布施要無所住呢?無所住,就是說不會停留在某處,不會牽掛於某事,不會粘著於某物,不住,就是不滯留,一旦滯留,必受束縛,如在牢籠之中。故而《六祖壇經》有云:心體無滯,即是般若。無所住行於布施,首先,在心裏面,並不是為了獲得功德,為了獲得福報,而有目的地去幫助別人,同時,做了什麼好事,也不要去考慮我能得到什麼好處,一旦沒有好處呢,心裏面就會不平衡。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行菩薩道,達至「阿惟越致」,有難亦有易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什麼是「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
  • 「道」與「涅槃」、「輪迴」是什麼?
    沒有「法」,個人的不滿足(貪),將無止境地持續。佛陀不自滿於只達到帶來短暫快樂的覺察;他追尋從輪迴中終極的解脫。 ——姚秦三藏『輪迴』的定義:有兩個梵文,已經進入英語系中,然其意義常被誤解。第一個是samsara,輪迴。很多人都熟悉這個名相,雖然它常被不精確地使用。
  • 【達磨血脈論】(8)[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云何不見本心?」][問曰
    《我們自己執著、分別》,還說:我為什麼沒有《見性》?《你自己遮擋住》!是不是?《不肯放棄你那一念的執著》,當然就很痛苦,是不是? [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你講話、以及你《一切的造作》。「施為」就是《造作》。跟你「本身」有沒有什麼差別?
  • 自然法師:「溼生」的眾生是什麼業力?
    假如我們若是平常心中,若自己在自己的感受上,我說的「貪」不見得說是外面去貪求什麼,就是對自己現在的感受特別執著,就是「貪」。一直抓著感受,就是不願意被別人侵犯,也不願意有任何的損傷,甚至於還想要在別人身上一直想要謀取一些感覺來,一直不斷地彌補自己的感覺,再一直不斷地讓自己滿足自己的感受,這都屬於貪,都屬於痴。
  • 佛教:何謂「無分別智」與「後得智」?
    其後,陸續有佛學班的同學問我「無分別」的問題。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佛教叫人滅除分別心,如果什麼都無分別,如何可把日常的事處理得清楚、恰當?其實,同學都誤會了。無分別智是聖者契入真理的智慧,又名根本智。它的作用是超越主觀、客觀相對的二邊、舍除因為執著二邊而起的分別,直接證見因緣生的諸法的平等性。
  • 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何為大千世界?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
  • 「聖道三要」為菩提道次第最殊勝的教授
    要成為一個佛教徒,首先必須從皈依開始,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希求安樂、厭離痛苦的共同點,要獲得究竟的安樂,唯有皈依正等正覺的佛,依循佛所開示的教法修持,才能獲得;皈依正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種下將來獲得究竟安樂的因。一般而言,皈依總有二因,即「怖畏」和「信仰」。一、「怖畏」:對三惡趣乃至六道輪迴無量無邊之痛苦,心生極大恐怖畏懼;復觀一切如母有情眾生沉溺於輪迴苦趣中,不得出離。
  • 什麼是「一切種智」?(附音頻)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為了方便教化眾生,可以示現種種的手段——該罵的罵,該哄的哄,該騙的騙,該打的打;有時候也可以示現世俗的那種人情關係,但是目的,是你必須至始至終為了把眾生引導至正法。如果你把人家嚇走了,要檢查你用的是什麼心,不可以利用大乘法來為自己的私心雜念作辯解:你不是講嗎?可以示現惡相教化眾生嘛!你辯解不了。
  • 既為過客,何必執著
    任何時候,無論失去什麼,都不要失去好心情,人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心,才能讓心境清淨,潔白,安靜。我們執著什麼,往往就會被什麼所騙;我們執著誰,常常就會被誰所傷害。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而且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人說:世間的一切,無所謂得到,只不過是經歷而已;也無所謂失去,只不過是體驗罷了。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色」也即物質。 我們能看見的物質的存在,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表述,一個是顏色,一個是形狀,除了顏色和形狀以外,不存在物質。 大家都認為,紅、綠、白等顏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對顏色非常執著。買衣服的時候,會挑三揀四,選取自己心儀的顏色。
  • 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所以,《楞伽經》中說:「佛所說的皆以心為宗旨,以無門為法門。」又說:「那些求法者應當無有所求。」「此心之法,各各有之」,這個直指人心的心法,大家本來具足,所缺乏的就是「直下承當」的覺悟與勇氣。馬祖從《楞伽經》裡,舉出佛陀「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的教導,來說明所有一切的萬法就是以「心」為宗旨,以「無門」為法門。
  • 討厭的人不配喜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戳這裡為你解惑
    討厭的人不配喜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戳這裡為你解惑時間:2020-09-23 17:33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討厭的人不配喜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戳這裡為你解惑 討厭的人不配喜歡: 發現討厭的人和自己喜歡同樣 的東西,打心眼裡覺得那些東西被玷汙了,瞬間看那些東西變得不順眼, 好像變low了。 跟自己喜歡同一個人的時候就想問憑什麼? 你也配跟我喜歡一樣的人?   原標題:討厭的人不配喜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抖音》桃花斬麵包渣馬路女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為你解惑
    《抖音》桃花斬麵包渣馬路女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為你解惑時間:2020-08-10 15:32   來源:咖綠茵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桃花斬麵包渣馬路女什麼意思什麼梗?
  • 《什麼叫六度萬行?》
    學佛不只是為自了,是要踐行菩薩道,自覺覺他,廣利眾生。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大乘開為十度。第一個就是布施。為什麼要修布施呢?就是要斷掉我們的吝嗇心,執著心。我們一般都執著吝嗇得很,不肯舍。肯舍心量就大了。布施有三種之分:第一種是法施,即以清淨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令聞者得法樂,資長善根之功。三業隨智慧行,不將如來不了義法,回為己解。
  • 「應供」應什麼供?( 音頻+講記)
    「華」特解為「妙蓮華」,也就是《妙法蓮華經》——華開蓮現、即因即果,你聽經聞法,明白了佛你即是佛。伎樂,「伎」一般說為載歌載舞,種種的技藝;「樂」是樂曲、歌聲,這裡是表無量的法門。「常以供養」的「常」解釋為時時事事處處。前面有了「舍利」,有了「塔廟」,又有種種的「幢幡露幔」,這是表明白「如來藏」道理的人,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
  • 真心話:「火湖」到底是什麼?(啟十九20~21)
    當你看見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動也不再動,就以為死了的人就一切都完結了,再沒有「永遠」這一回事了。但請你注意:靈魂是永存的。你要在哪裡度過你的永遠呢?在天家呢,還是在火湖呢?千萬不要自己騙自己,以為死了就完了。 火湖不是什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