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國土面積不大,瑞士為何卻有四種官方語言?

2021-02-19 環球情報員

西歐的瑞士,因高度自由的金融環境、不受戰爭困擾的中立國身份以及無可匹敵的個人財富等特色,引起了很多人的廣泛關注。而上升到整個國家的體量,國土總面積4萬平方公裡,僅居世界135名;人口總數858萬人,這也只能排在全球第97的位置上。就以上兩項指標而言,瑞士,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國。

▲瑞士,一個不缺特色的國家

但是,就是在這麼一個小國之中,卻存在著多達四種官方語言,而且每種語言都受到政府的認可和保護。

▲難以置信!四種語言均具備國家給予的合法地位

四種語言並存的局面,在地域上體現得尤為顯著。不同的地區,均有一種較為盛行的語言,例如蘇黎世主要說的是德語,而日內瓦則習慣說法語;而在地區語言一家獨大的情況下,也閃爍著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和諧光輝,誕生了諸如雙語城伯爾尼等罕見的當地奇觀。

▲大小不等的瑞士語言地理區劃分

在過去歐洲民族主義風勁吹之時,大部分國家都存在一種壟斷性的語言,如英法德荷等國;而瑞士,卻是一個反面而又饒有成就的國家,史無前例地出現了四種語言地位平等的境況。是什麼樣的形勢,讓瑞士最終選擇了如此鋌而走險的方案?在語言文化繁榮生長的背後,又有著如何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和各方博弈?

一、罕見的語言文化

雖說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都被賦予了官方語言的合法性,但由於使用人數多少以及影響力大小等因素,只有前三種語言在瑞士全國行政管理中享有優先地位,這和國民數量有著莫大的關係。

▲國民人口數量比例與語言使用廣泛程度成正比。相關人口越多,隨之該語言的實用性就越強

不止是國民數量的驅動,區位上的「重重包圍」,同樣也是造成今日瑞士多語言流行的重要誘因。德、法、意三國的縈繞在旁,讓瑞士包括語言等多方面文化都深受其濃厚氣氛的渲染。

▲歐洲行政區圖,瑞士處在德、法、意三國的中心位置。而無獨有偶的是,瑞士與這些大國接壤的地區,幾乎都是該國語言在瑞士的盛行區域

四種語言「各佔山頭」的局面,並不是一早就確立了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德語使用人數佔有絕對的領先優勢,其次是法語;而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使用人數僅有個位數的百分比。

而在50年代之後,瑞士高福利、高收入等優勢日益凸顯,其他國家移民紛紛將瑞士作為居住地的重要考慮。這大大充實了其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德語人數優勢在一步步削弱,而其它語言大多呈現了人口比例的小幅度波動變化。

▲50年代之後,瑞士各語言使用人數的比例變化,德語佔比越來越小,法語小幅增加。這段時期的人口變動,幾乎是以移民為主導的

瑞士這種獨特的語言文化,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在交通設施上,為保證操持各種語言的民眾,都能感受到同等的對待,相關部門會用多種語言進行公示和播報;在重要的公共場所,多種讓人眼花繚亂的字母,其實是為了照顧說著不同母語的人們。

▲蘇黎世動物園內的多語指示牌

一個國土很小的國家,多種語言。縱觀世界,這的確可以說是令人驚嘆的現象;而更難得可貴的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各方竟還能相安無事、友好和睦地共同生活在一起,屬實不易。去回望歷史,也許就能挖掘出背後的答案與奧秘。

二、德語,獨佔鰲頭

德語在數量和範圍上而言,均是瑞士當之無愧的第一語言。而要討論德語在瑞士的由來,首先便不得不提到最早在當地紮根的土著居民們。他們大多是來自於中歐的凱爾特部落中的赫爾維蒂人分支。

▲凱爾特人的特色服飾。他們是歐洲,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

這支凱爾特部落的族人們,使用的語言,被認為是目前羅曼什語的早期形態。在這裡,他們安居樂業,度過了一段愉快而安逸的時光。但當時間來到公元前後,該地區的狀況卻急轉突變。

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為了擴大其勢力範圍,準備向赫爾維蒂人的家園大舉入侵。公元前70年,赫爾維蒂人決定向西撤離到高盧以南的大西洋沿岸,並向羅馬帝國借道;此時凱撒統治的羅馬帝國,同樣也感受到了日耳曼人的野心勃勃。

從國家利益出發,他們允諾:幫助赫爾維蒂人將日耳曼軍隊擊退,但在之後,其必須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加盟地區。

▲公元前1世紀左右,凱撒時期的高盧地區地圖。凱爾特(Celt)的東部邊緣地帶,為赫爾維蒂人居住的區域,也就是現在的瑞士大部地區

羅馬帝國的雪中送炭,使得赫爾維蒂人,避免了淪為別族統治下二等公民的命運。作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高效的行政系統、便捷的交通道路,也隨之迅速建立起來。整個地區進入城市興起的發展繁榮期。

▲公元117年,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疆域圖

好景不長,隨著羅馬帝國綜合國力的日漸衰退,日耳曼人又重新看到了入侵的契機。公元259年,一支日耳曼部落聯盟橫渡萊茵河,襲擊羅馬赫爾維蒂的北部要塞。自此,赫爾維蒂進入了漫長的戰亂年代。

公元401年,帝國軍隊最後一批隊伍從阿爾卑斯山北部撤出。這同時也宣告了該地區正式進入了日耳曼人的統治時期。

▲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成為了羅馬人最後敗走瑞士的傷心之地

日耳曼人統治的瑞士,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勃艮第部落管轄的西部地區,和阿勒曼尼部落管轄的中部和東部地區。這兩個地區,分別操持著不同但又發音相似的語言,這種分治模式也被看作是最早法語區和德語區的雛形。

 ▲後來統一為法蘭克王國的勃艮第和阿勒曼尼地區,分別通行著早期的地方法語和德語

這便是最早德語在瑞士的萌芽階段。而到了瑞士邦聯哈布斯堡王朝時期,原始的日耳曼語,逐漸向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德語支靠攏。包括後來的舊瑞邦時期以及聯盟戰爭時期都進一步地促進了當地德語的演化形成。

嚴格來說,目前現代的瑞士本土德語,並不是國際上通行的標準德語,而是屬於德語阿勒曼尼方言;但就即便是阿勒曼尼方言,也有上、下以及最上三種形式之分。

對於德國或者奧地利等將德語作為母語的國家民眾來說,瑞士德語可謂是較難理解的;但在本國範圍內,彼此之間的德語交流,還是比較流暢無阻的。

▲瑞士德語作為一種方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是語言

隨著現代社會對語言標準化不斷提高的要求,瑞士也毫不例外地在積極響應著這個號召,極力去淡化德語方言的對國民的浸染,強調學習標準德語的必要性。

▲在瑞士的學校教育中,授課的語言均普及為標準德語。這樣的改革,讓很多瑞士人對外的德語交流無障礙

目前瑞士的標準德語推廣行動,正大力進行中。包括廣播電視、報刊媒體、公共宣傳等活動,都在踐行著這個基本原則。標準德語教育的鋪開,對瑞士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德語區國家的融合,都有著不可小覷的巨大能量。

三、法語,不甘示弱

法語是瑞士的第二大官方語言。和瑞士德語一樣,當地的法語,也是具有方言性質的法語;但與瑞士德語不同的是,瑞士法語和標準法語的區別不大,就僅是一些詞彙上的差異。在發音上,二者之間具有極高的相似度。

▲瑞士法語學校Logo

和德語一樣,法語在瑞士最早的萌芽,也是源於日耳曼人在當地建立政權。當時兩大部落中的勃艮第部落,被視作是初具規模的法語區;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勃艮第人慢慢在瑞士的土地上成長壯大,法語也就在此區域上生根發芽了。

▲瑞士主要通行法語的三個大區

日耳曼人統治下的赫爾維蒂地區曾出現過諸侯爭霸的局面,它們被切割為多個小的王國。在反覆無盡的戰爭之後,536年,一個統一的法蘭克王國才正式建立起來。

▲時運不轉,因加洛林內戰而籤署的凡爾登條約又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

11世紀初,強勢的神聖羅馬帝國又重新將該地區統一。但是,它們依然沒有處理好帝國皇帝和封建教皇之間的權利均衡問題。皇權日益衰落,而最具實力的諸侯哈布斯堡家族開始掌握大權。

最初的三州聯邦是完全通行德語的地區。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周邊說法語和義大利語的地區,也加入到了聯邦中來。

▲曾經瑞士邦聯的變遷圖。國內局勢的動蕩不安,加速了不同背景的族裔們,渴望組成團結國家的願望,瑞士聯邦也就因此應運而生了

時間來到18世紀末的法國獨立戰爭期間。當時大革命的硝煙,燃燒到了瑞士境內;面對高盧雄雞的來勢洶洶,地位受到挑戰的德意志人,也難以和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將軍抗爭,他們更多的是採取一種避而不聞的心態。在這裡,法國人建立了一個赫爾維蒂自治共和國。

共和國的成立,促進了法蘭西文化在瑞士的傳播,也加強了彼此之間交流和溝通;更重要的是,法國當局還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地行法語教育。嚴格的本土標準法語教學,極大地提高了瑞士法語的正統性。

▲只存在五年左右的赫爾維蒂共和國。國家壽命雖短,但它的政策對法語在瑞士傳播起到極強的促進作用

同樣是歷史和地域上的雙重引力,讓法語在瑞士,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具有重要地位的官方語言;而這也在無形之中,給瑞士和法國之間各領域合作,搭建了一個天然的穩固橋梁。和「德意志式」的勤懇嚴謹不同,「法蘭西式」的浪漫風情,給瑞士這個國家,又帶來了另一種與眾不同的風尚和品性。

四、小語種也有大特色

義大利語在瑞士的受眾雖然遠低於德語和法語,但按使用人數比例而言,也完全稱得上是瑞士的第三語言。被列為官方語言,它是足夠合乎情理的。

▲圖中淺藍和深藍部分,分別是將義大利語作為官方語言和主要語言的地區

義大利語在瑞士紮根,可以說是移民效應所帶來的結果。地理上的山水相依,經濟上的此消彼長,讓更多的義大利人,將瑞士作為自己移民的首選之地。

20世紀70年代瑞士使用義大利語人數曾達到峰值12%,之後便日趨下降;但其實自50年代起,瑞士本土居民母語為義大利語的比例始終維持在4%左右。

▲提契諾州,是瑞士少數以義大利語為普遍語言的行政區

羅曼什語,是四大官方語言中存在感最低的語言。它分布範圍相當有限,大體上只存在於東南部的格勞賓登州,並且這個州還是全瑞士罕見的三語州。

▲格勞賓登州地圖,東北部與義大利直接接壤

根據發音音符和字母形態等方面的探究,羅曼什語在業界更傾向於認為是由曾經赫爾維蒂人的原始語言發展而來。

隨著其他語言的影響力不斷加深,羅曼什語的受眾,實則是在一天天銳減,甚至不如英語等外域語言。瑞士官方賦予其地位,是為了保護這種僅存於本土的瀕危語言延續下去。

▲羅曼什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是瀕危語言

五、表面割裂,實則貫通

四種語言並行的局面,在很多人看來,會很不利於國民共同價值觀的形成;但現實是,表面看起來割裂的現狀,卻蘊含著強烈的聯繫和羈絆。

首先,體現在制度上的硬性要求。在瑞士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德語區的居民除了掌握自己的母語之外,還有法語及義大利語兩門重要的選修課程可供選擇。同理,在法語區和義大利語區,也有著如此的規定。

▲瑞士的一個多語標識牌,從上至下分別是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以及英語

其次逐漸形成的高度國家認同。雖然瑞士的族裔較為豐富,語言也相當多樣,但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強權壓制和世界大戰的他們,凝聚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這足以超越任何物質性的隔閡。

而在這種土壤之下,瑞士公民也具有著超前的民主意識,喜歡通過表決的方式定奪大事,這樣的過程同樣也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依賴。

 ▲瑞士壯觀的直接民主決策現場

這樣的法條,將原本處在不同生長環境的國民們,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目前瑞士國內民眾,普遍都認可語言多樣性的優點。這個觀點的核心是,融通更多的語言,能夠增強個人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及提高個人在不同形勢下的適應性。

▲瑞士擁有以金融業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而這需要的是,更具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因此複合型的語言人才正成為一個「香餑餑」

無論是四種官方語言,還是其他豐富的外域語言,他們的存在,都充實著這個國家多元的文化底蘊。小小的瑞士,卻滿懷著極強的包容性。

這或許也正是他們能夠立足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瑞士為什麼有四種官方語言?它其實與這些因素有關
    地處歐洲西部的瑞士是世界知名的金融國家,得益於其高度自由的金融環境,這裡向來都備受全球富豪青睞。從經濟方面而言,瑞士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國,但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瑞士僅排名世界第135名和世界第97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國。
  • 這個國家面積和臺灣一樣大,人口比西安還少,竟然有四種官方語言
    但有這麼一個小國家,有四種官方語言,但是面積卻和我國臺灣省一樣大,全國總人口更是比陝西省省會西安市人口還要少,它就是瑞士。我們可以發現,在世界語言分類中,從來沒有聽說過「瑞士語」這一語言,是因為瑞士是全球唯一一個有四種官方語言的國家。
  • 新加坡國土面積這麼小,為什麼會有四種官方語言?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關於抗疫的演講,喝一次水換一次語言,一場講話下來,用了三種新加坡官方語言,被網友戲稱也想擁有喝口水就有換種語言的能力。
  • 瑞典和瑞士有什麼區別 瑞典和瑞士的區別
    眾所周知,瑞典和瑞士都位於歐洲大陸,不少人都分不清瑞典和瑞士,還以為他們是同一塊土地,但這種認知是不正確的。瑞典和瑞士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小編帶你來看看它們的區別吧。  一、地理方位不同  瑞士是處於中歐,中歐國家之一,臨近德國奧地利法國義大利。是一個永久中立國。是一個被阿爾卑斯山脈環繞的內陸國家,氣溫變化不大。
  • 世界上最漂亮的語言之一 |瑞士第四種國家語言
    在上一期的新年祝福視頻中,我們有個quiz給大家,視頻裡這個瑞士人說的是什麼語言?
  • 瑞士旅遊攻略 瑞士自由行攻略
    瑞士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也沒有摩登繁華的大都市,但是卻有很多可愛的小鎮,散落在瑞士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貼近大自然,休閒又寧靜,堪比人間天堂。此外它還有「世界花園」的別稱,可見其景致不容小覷,那瑞士旅遊該怎麼玩呢?這有一份瑞士旅遊攻略請大家查收下,絕對可以幫助到大家。
  • 瑞士人天生就會四門語言???別再羨慕嫉妒恨了!關於瑞士人和瑞士語言你不得不知道的「土豆鴻溝」……
    譯者為瑞士人Eva Lüdi Kong。有些讀者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德文譯本會由一個瑞士人來完成呢?這就不得不說說「土豆鴻溝」和瑞士語言分區那些事兒了。△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亮相的《西遊記》德文全譯本。(圖片:中國網)瑞士是有四門官方語言的國家,分別是德法意和列支羅曼語,注意: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德法意和英語哦!
  • 瑞士人講什麼語言?瑞士人之間講什麼語言?
    瑞士的3個大語種都源自相應的鄰國。在瑞士的語言區,所有的主要城市都有外來的少數語言人群。小眾但官方的語言瑞士憲法認可各語言人群以各自母語交流的權利。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是聯邦的完全官方語言,即所有的法律與官方文件都必須以這3種語言書寫,而羅曼什語則是以與講這種語言的人群交流為目的的「部分」官方語言。
  • 瑞士:國際組織總部為何喜歡扎堆瑞士? ​
    法國東邊的瑞士,也面臨著被法國吞併的危險。1799年,瑞士全境被拿破崙帝國控制。在此基礎上,法語也走進了瑞士,成為了瑞士的官方語言之一。三、多語言的優勢瑞士雖然早在1907年就被國際法確立為永久中立國,但之所以可以吸引眾多國際組織來此駐足,光有中立的優勢還是遠遠不夠的。其中,瑞士能夠吸引眾多國際組織來此駐足的一個關鍵,還在於瑞士的多語言優勢。瑞士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國卻有著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四種官方語言。
  • 永久中立、四種官方語言、全民公投、集體領導、最愛動物——10分鐘了解瑞士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瑞士地理位置圖瑞士,全稱瑞士聯邦,國土面積4.13萬平方公裡(比臺灣略大),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義大利,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
  • 德國瑞士的差異
    瑞士和德國是領土接壤的兩個歐洲國家。瑞士的國土面積要比德國小的多。但瑞士不是德國的縮小版,瑞士和德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兩國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法律、心態、(部分不同的)語言、政治等等。由於地理上的接近和語言上的相近,這兩個國家比其他歐洲國家關係會更近。
  • 新品系列|每個人都會愛上瑞士
    瑞士的四季都是美的。但比起綠草如茵、鮮花遍地的春夏季節,我更喜歡冬天的瑞士,一幅完美的水墨丹青畫卷。 瑞士,這個帶些神秘色彩的西歐中部袖珍小國,承載了太多的傳奇。
  • 有趣的瑞士語言
    瑞士是個不尋常的國家:在這裡,三種主要的歐洲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都被作為官方語言使用著,但它們均不屬於瑞士;而瑞士特有的羅曼語,使用人口只佔0.5%。不同語種的瑞士人與鄰國的語言和文化聯繫密切。
  • 瑞典和瑞士你真的分清楚了嗎?
    即使不是一個國家,也一定有什麼親戚關係吧??事實上,瑞典和瑞士是兩個獨立的、各具特色的國家!只是因為相似的名字,經常被大家搞混!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科普下這兩個國家的差異,為即將開始的瑞典&瑞士球賽做個熱身吧!兩個國家的差異,從地圖上就能很直觀地看出來。
  • 瑞士酒店管理名校--理諾士,為何備受學生青睞?
    01Introduction to Switzerland瑞士簡介瑞士,全稱瑞士聯邦,首都伯爾尼,國土面積4.13萬平方公裡(面積接近我國臺灣省),瑞士地處中歐,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義大利,全國分為26個州(其中6個州為半州),人口850萬(接近我省東莞、佛山市),瑞士全境位於阿爾卑斯山區,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全境有437座高大挺拔的世界名山,山地佔全國面積的60%,有「歐洲屋脊」之稱。
  • 瑞士語言的多樣性
    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多語言性是瑞士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瑞士人引以為傲的財富。瑞士聯邦委員會決定在今年9月21日至26日用整整一周的時間來實踐 "你怎麼說?"的多語言主題。今年 "多語周 "的一大亮點, 是由瑞士聯邦文化辦公室出版的一本推廣瑞士官方語言的書,點擊連結www.viersprachig.ch,瀏覽者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音頻和互動練習,以遊戲的方式練習義大利語和羅曼語的各種習慣用語,發現瑞士官方語言中的一些文化寶藏。
  • 瑞士還是瑞典?」愣住!有啥不一樣嗎?
    更何況這兩個國家在中國人眼中都具有相同的幾個特色:國民富裕、環境清潔、國土面積較小。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兩個地方的區別吧~瑞典Sweden瑞典人口稀少,國土大部分為森林和山地。瑞典所處緯度較高,北極穿越其北部國土,因此氣溫較低。瑞士位於歐洲大陸,臨近德國奧地利法國義大利。是一個永久中立國。是一個被阿爾卑斯山脈環繞的內陸國家,氣溫變化不大。歐洲大陸中世紀的建築,發達的現代物質文明,使瑞士擁有獨特持久的無限魅力。瑞典:有它自己獨特的語言—瑞典語。瑞典大多數成人英語都說的不錯。
  • 瑞典和瑞士,只差了一個字的兩個歐洲國家,它們有哪些區別
    而且,瑞典國土面積約有44萬多平方公裡,人口已經超過了千萬。那麼瑞士呢?它是中歐的一個國家,而且經濟比起瑞典相當一般。它處於歐洲中南部的南邊,受阿爾卑斯山上遊氣候的影響,屬於溫帶氣候。雖然阿爾卑斯山海拔不低,但卻佔據多國境內,瑞士自身的國土面積非常少,僅有4萬多平方公裡,這可是瑞典的一個零頭。再看兩個國家的語言,他們還是非常有區別的。瑞典有自己的官方語言,以北日耳曼語或者是斯堪地那維亞語為主,這種語言與挪威語以及丹麥語相近。
  • 6個中國女孩拯救了瑞士瀕危的國家語言?! | 外媒說
    這幾名中國女性拯救了一種瑞士瀕危語言?近日,多家瑞士媒體報導了6個中國女孩與瑞士瀕危語言的故事。 瑞士媒體Blick:中國女孩將羅曼什語辭典數位化瑞士網友也表示很意外:我上周得知電子版的羅曼什語字典上線了!這裡有一篇文章介紹這個項目,原來是外包給中國做的。
  • 了解組成瑞士聯邦的26個州
    瑞士國土面積41,285平方公裡,人口8,237,666,有四種官方語言,分屬26個州。旅遊瑞士,常常會被它所蘊含的豐富多樣性而打動,而車輪奔馳間,總是難免不知不覺間,漏過了另外一個州、另外一種語言或文化。 本期「瑞士深度遊」為你一一細數瑞士的26個州,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