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精神信仰-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信念

2022-01-03 世界關公文化博覽

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

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于右任

信仰是一種精神信念,

信念裡有著正義的原則。

原則裡有著正直的良知。

做人有了正確信念便不會違背良知,

有了信仰更會有人生準則與方向。

關公文化如今遍布很多,關公文化團體組織也多。

大家圍繞關公忠義精神信念緊緊團結。

發揚忠義文化精神。

關公精神是一種信仰,

這種關公精神信仰緊緊地

把嚮往忠義,正義,仁義,俠義的人圍繞團結在一起。

人人都崇敬英雄也都想做英雄。嚮往著英雄。

英雄的內心是善良正直的,英雄是一種仁愛中的真性情。

英雄的品質是高尚的,是一種正義的象徵。

英雄的信念是一種義的高尚精神文明展現。

關公是歷史真實人物。關公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

忠義是關公的品質與英雄氣概。

可是英雄的一般都是悲壯的。因為英雄性格的忠正秉直。

關公是忠義的象徵,但也是悲壯的一生。

東方的關公文化,內涵團結中華民族忠義精神信念

但要當英雄是要承擔很大責任心的。

不僅要有很大的責任心更要有仁愛之心與正義的陽光志向,

對國家以忠,

對社會以義。

對國以忠的責任心,忠於國家的責任正直之心。

對社會以義的仁愛之光。義於社會仁愛正義之光。

關公文化是一種信念,

這種信念是溫暖中的陽光。

更是一種無私的義之愛的溫暖信念。

忠義,仁義,俠義,愛義。勇義向著陽光照耀著信念

像一種溫暖的光芒照耀著所有有仁愛的義士。

溫暖無私的陽光象徵著希望照耀著。

義是忠的核心。

這種信念就像于右任先生說的一樣,

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

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于右任

關公是位忠義英雄,他為人正直忠義。嫉惡如仇。

當年因看不慣家鄉惡霸欺壓百姓而一怒之下殺了惡霸。

從此亡命江湖,心有報效國家的志向。心繫百姓。

在涿州遇到了有著同樣志向的劉備與張飛一同展現忠義志向。

小時候常常嚮往崇敬英雄,也想當做英雄的信念。

喜愛看《三國演義》,時常被裡面的故事吸引。

但最讓我吸引感動卻是關公,

因為關公的忠義,因為關公的正直。

崇敬關公的忠,忠於報效國家的志向。

更敬佩嚮往關公的義,對劉備以及天下百姓的仁愛信義之義。

關公對大哥劉備是首先是信義更是情義,

信義是報銷國家匡扶漢室的信義與下安黎庶的責任。

更是那種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的情義。

更是一種信義,那種對漢朝對百姓的信義。

忠於漢朝的信念,

對於大哥劉備情義更多來講是一種精神信念。

一種信義的責任,一種仁義的精神信仰。

為了共同的志向目標,

匡扶漢室。救國扶危,

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得精神志向信念。

記得三國演義第1回桃園結義中。

劉、關、張三人在張飛桃園中,

備下烏牛白馬祭祀等項,焚香祭拜而言誓,

結為異姓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其大意是匡扶漢室與為天下百姓的志向信念思想一致,

為漢室朝廷與百姓共同努力,忠於國家,義於百姓。

救助困難,扶持危急;

上可報效國家社稷,下能安定黎民百姓。

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

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

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還有許田圍獵那段中顯示出了關公對國家的忠正,

當時許田漢室天子與曹操涉獵那一段,

滿朝文武沒有人敢對曹操出言指責,更沒有人敢於替皇帝說話。

那時曹操涉獵後又縱馬來到獻帝的前面,接受眾人的朝拜。

曹操這般接受朝拜在陣前惱起了關雲長,

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

拍馬舞刀就要斬殺曹操,多虧劉備搖手送目,

否則,似乎歷史真的會要重寫。

這一段顯示出了關公的正直與對漢朝的忠義。

關公為何要殺曹操,

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其一,關公忠義與正直。

關羽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

以此來表現漢賊不兩立,

突出關羽的一身正氣。 

其二,與關公的性格有關,

關羽此人一生「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

意思是關公的忠義正直在於對上不低頭,對下不殘忍,

不怕比自己強大的人,不欺負比自己弱的人。

一生忠於漢朝,為人臣子自然要忠於皇帝朝廷

看到曹操身為漢室朝臣居然敢這樣對皇上。

關公出於忠義自然藐視膽敢對不起皇帝的人,

曹操這種舉動,無疑是向皇權示威。 

曹操敢向皇帝示威無疑是漢室賊子。

關公為人忠義正直當時看到曹操這樣當然要殺了曹操。

其三,為民除害,漢室一統。

為了天下百姓,為何漢室一統。

殺除漢室賊子為漢室朝廷為天下百姓安定是關公忠義正直的責任。

許田射獵故事簡介

劉備被呂布所敗,不得已投靠了曹操,

跟隨曹操去往許昌,在皇宮大殿內,

劉備與漢獻帝相見,叔侄一家,君臣相見格外親密。

曹操心下甚為不快,暗中派人訪查劉備舉止。

劉備只好深藏雄心,巧施韜略,

整日埋在菜園澆水種菜。關、張二弟不解大哥深意,暗自焦急。

此時,程昱等謀士勸曹操可行王霸之事,

曹操便設許田圍獵以試其威。圍場上,

漢獻帝要射一隻鹿,沒射中,曹操借天子的弓和箭射中了那隻鹿。

群臣看見天子的箭射中的,以為是天子射中的,

就一起慶賀,結果曹操騎馬擋在天子面前接受群臣的慶賀,

關羽看不過去,準備過去殺了曹操,但是被劉備攔住了。

在這之前,曹操就想除掉漢獻帝,

但是因為漢獻帝在朝廷中幫手太多,

曹操一時下不了手,於是才安排了許田圍獵這個橋段,

目的是為了觀察一下漢獻帝的動靜,然後再決定是否對他動手。

對於圍獵之事,漢獻帝老大不願意,

但是由於曹操一再堅持,也就只能身不由己跟著出來了。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曹操帶了十萬兵馬圍在許田,

然後和漢獻帝一起並馬而行。

因為看到荊棘中有一隻士兵趕出的大鹿,

漢獻帝連射三箭都不中,就跟曹操說,你來射吧。

由此可見,漢獻帝其實也只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

曹操當然求之不得,就跟漢獻帝借了弓箭,一箭射去,

獵物正好中箭倒下。一直圍隨在身邊的群臣和將校們看見是皇帝的箭,

就向著漢獻帝的方向大聲喊「萬歲」。

早有預謀的曹操縱馬而出,

擋在漢獻帝前面迎接前不明真相圍觀群眾的祝賀,

一聲聲「萬歲」讓他得意忘形。

看到曹操竟敢這樣無恥地攔在皇帝前面,

跟在劉備後面的關羽怒火中燒,

提刀拍馬就要衝出來一刀砍了曹操的頭。

劉備看見了,趕緊攔著不讓他動手。

事後,關羽問劉備幹嘛不給他動手的機會,

劉備用四個字解釋了他的擔心,就是「投鼠忌器」。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跟漢獻帝只有一個馬頭的距離,

也就是說,如果關羽輕舉妄動,

曹操隨時一刀就可以讓漢獻帝送命。

同時,在整個許田圍獵現場都是曹操的心腹,

如果關羽貿然動手,不僅不能除掉曹操,

反而會給漢獻帝和劉備他們帶來滅頂之災。


正是因為考慮到眼下的處境太過於危險,

劉備才沒讓關羽動手殺曹操。

所以說,劉備並不是膽小怕事的人,

而是一個懂得隱忍、大局為重的人,

為以後的匡扶漢室為天下百姓安定做準備。

還有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5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以後,跟關羽和張飛失散了,

獨自投奔河北袁紹。

曹操使用計策奪取了徐州的下邳,程昱獻計,

將關羽逼到絕處,大將張遼前往土山說降。

派遣跟關羽有一面之交的張遼來勸降。

關公提出三個先決條件:

一是只投降漢獻帝,不投降曹操;

二是劉備的兩位夫人要受到贍養和尊重;

三是一旦知道兄長劉備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

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曹操愛才心切,

就答應了關羽的全部要求,漢獻帝還任命他當偏將軍。

當我看到關公為追隨大哥劉備而寫的書信,也深受感動。

在這裡更顯示出了關公的信義與情義。

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

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前守下邳。

內無積粟,外聽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

致負所託;故爾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

即當面辭曹公,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

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惟照鑑。

關公熟讀春秋,春秋記載的是春秋關於禮與情的故事。

關公更深知禮儀。

曆史上的關公是非常注重禮儀的

在恩主劉備的對待上展現。

每當陪恩主劉備外出時。

恩主劉備坐時,關公與張飛都是站立的。

一是敬重恩主,是禮的展現。

二是為人臣子,當有儀態。

武將護主一種禮儀與威儀的展現。

這是禮。還有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關公在曹營時候,

關公為保護二位皇嫂而秉燭達旦。

還有不越雷池一步。

當年曹操賞識關公,

特地為關公在許昌,現今河南許昌建立)關宅

一所關宅,關公把好的房屋讓給了二位皇嫂,

有事要做決定的時候,總是先請問二位皇嫂

因恩主不在,故二位皇嫂就是恩主。

讓二位皇嫂做決定後再決定。

這是禮的展現。

更是一種信義。忠於劉備的信義。

許昌現有《關宅》
關宅中二位皇嫂的房屋中
外邊路有塊雷池。
關公每次請問的時候都是不越雷池一步。
這是尊重更是義禮的展現。
還有曹操見到關公身上的衣袍很舊
就特地贈送關公一件新衣袍
然而關公接收後當著所有人
把新袍穿在內,舊袍穿在外。
曹操見到後不解問到
以有新衣袍,為何不把新衣袍穿在外?
而關公回答說:舊袍是恩主劉備所贈賜。
舊袍穿在外,猶如恩主劉備在身。
也是在告訴曹操眾人。
舊恩大義不肯忘!
但新衣也不好不要,所以把新衣穿在內
也是一種尊重,尊重曹操的美義。
這是一種大義禮儀的風範。
還有就是不管千裡萬裡,
一旦有恩主劉備下落,
便放下曹營一切。
護送二位皇嫂追隨恩主劉備而去。
但受人曹操恩典,不可不抱恩
所以解了白馬圍,斬殺顏良。
報了賞識之恩。這是禮的敬重。
有了恩主劉備的消息後,
既放下曹營一切,護送二位皇嫂。
不顧危險,堅持前行去追隨恩主劉備。
這是大恩大義大禮的風範儀態。

據傳說,關公是歷史上最早的會計。
因曹操的贈送的金銀美女。上馬金下馬銀。
關公一併記載在賬歸還曹操。分文不取
就連漢壽亭候印也還給了曹操。不收.
這是一種義的風範,更是禮的姿態。
做人要有應有的骨氣,志向。禮儀風範
更要有識恩,知恩。報恩的禮儀儀態……

來也明白,去也明白

識恩,知恩,報恩。即使付出生命也義不容辭

還有後來的華容道,義釋曹操。

關公為報當年之情,在華容道放了曹操。

做人不僅要知恩,感恩,更要報恩。

即使要付出生命也義不容辭

關公一生重情重義忠正善良,

他本可在華容道殺了曹操,

但當他看到曹操兵將與張遼。

曹操人困馬乏,損兵折將,不能再戰。

關羽念在過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 ,

不顧立下要活捉曹操的軍令狀

不忍心殺害曹操以及曹傲無法在戰鬥的兵將就放過了他。

在出徵前以向諸葛丞相下了軍令狀。

但看到無法在戰鬥人困馬乏憔悴不已的曹操與張遼兵將時

關公念在情義以及不忍心殺害曹操以及兵將就放走了曹操。

識恩,知恩,報恩。即使付出生命也義不容辭

「虎女焉能嫁犬子!這句話是關公說給孫權的。

因孫權想要圖謀不軌奪取荊州。

關公看出了孫權的用意。

便說出了這樣的話直接回絕。

有人說如果關公不罵出那句話,

可能就不會死。

然而憑關公的真性情,

就算他知道自己的舉動會給自己招來滅頂之災,

他還是會那樣做。因為他可以死,

但是絕對不能向對手低頭。

就連在最後,孫權要抓到關公後,

很是敬佩關公的忠義。

孫權想要關公歸降,

關公寧死不屈。

不肯背負對主公大哥劉備的信義,

說出了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

安肯背義投敵國乎?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

身雖隕,名可垂於竹帛也。

這就是英雄氣節。

這也是關公悲壯的一生。

及至今日,洋洋世界,瀟灑人生,物質與精神並有,

歷史共現實同輝。我們稍作留意,即會發現一個現象——或豪宅,

或辦公樓,或旅店,或鄉間街裡,或有神論社會,或無神論國度,

有一個獨特而廣泛的偶像:赤紅面龐,五縷美髯,一把大刀,

或坐或站,顯得威武而慈祥,不息地接受香火供祀,

無數虔誠的信眾,或童稚未退的少年,或白髮蒼蒼的長者,

或青春活力的美女靚仔,或西裝革履的壯年夫婦,

或身著軍警號誌服裝的強男勇女,或那些商業界的豪商大賈,

或那些政界大要巨腕……向他頂禮膜拜——噢,他們在虔誠地拜關公!

--關公文化一詞發明人孟海生先生

關公的忠,是「惟正是忠」。

關羽的義是「為正而義」。

只有以「正」為標準來認識關公的忠和義,

才能正確理解關公的忠義精神。

我們繼承和弘揚關公精神,

就是要大力發揚關公的大丈夫精神,

因為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如果我們有「貧賤不移」的志向,

哪怕身處逆境,

哪怕身處底層,

都能恪守道德底線,

不墜青雲之志,

一定會有成功的之日;

如果我們一旦位高權重,

能夠保持「富貴不淫」的情操,

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貪官汙吏和蛻化分子;

如果面對來犯之敵人人做到「威武不屈」,

就不會再有甲午海戰的慘敗。

      如果我們人人堅守「惟正是忠」、「

為正而義」的價值底線。

就是立黨為公,造福於民。

      不難看出,

關公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某些契合之處,

應當指出,祭祀就是企望國家富強,就是企望人民幸福。

祭祀就應當大力弘揚關公的大丈夫精神,

恪守「惟正是忠」、

「為正而義」的人生信條,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修徠榮

在當今我們講傳承文化,傳承文化不應該只是言語,

而是大愛的行動,我們應該用正直的心用大愛來告訴世界。

文化是行動,是一種大愛的傳承!

有了忠義的信念才會有原則的做事!

才會有信仰品質的做人!

人們常說的人品,品質其實就是做人的底線。有底線的活著。

在這個時代不只需要原則與底線。

更需要仁義大愛!更需要正義的陽光信念!

呼喚關公精神!

傳承關公文化!

傳承是忠義的精神信念!

以及正直的言行舉止!

用關公的忠義精神去感動更多善良的人!


用關公的忠義精神去感動更多善良的人,

用慈悲仁愛去感動更多忠義的人!

傳承正義信念與忠義的信念!

有了這樣的善良陽光,

我們的心靈才不會冷漠!

有了關公忠義精神榜樣傳承,

我們的仁愛才會發光,

我們的善良才會更好的傳承大愛!

遇到貧苦大眾我們才不會冷漠!

當在面對利益誘惑,或有傷害國家與社會時

我們才不會做出錯誤的事情。

我們才會正確的選擇正義與忠義面對。

用忠義精神維護國家正義與正信!

在關公的精神世界裡唯有仁愛,

唯有正直正信正氣才是忠義!

如果做到了善良,仁愛,慈悲。

帶來了陽光,信念。

這樣的文化傳承才是關公精神!

才是真的關公化身!

所以這樣大家才都是活著的關公!

做人既要有骨氣更要有正信的壯志!

大丈夫生於天地間,

有所為有所不為。

不為利誘,不墮其志!

人活著,活的是一口氣。

正的是善良陽光的信念!

只要心底有正確的信念,

就應該去行動

用陽光的信念去感動帶動更多的人!

讓仁愛善良傳承感動世間。

每個人也都可以成為活著的關公!

舉頭三尺有神明,

敬神明,敬的是良心。

崇信忠義,便要其行忠義。

凡人心即神,神即心。

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覺世寶訓》

做人要做有意義的事。

讓我們善良的心熱起來!

不要被冷漠而忘記了信仰!

讓我們的心愛起來!

為了那心中崇敬的信仰!

更是每個關公信眾心中的正義信念!

傳承善良仁愛。

把忠義陽光精神發揚起來!

我們不僅崇敬英雄,更嚮往學習英雄,

希望能夠向英雄一樣做出有益於國家有義於社會的事情。

關公文化應是大愛的,

關公精神是忠正溫暖的。

無論千年時代怎樣改變,

唯有忠義不變,

唯有忠義的精神不變。

我們當今的社會應當是團結友愛的。

人們應當崇敬嚮往英雄,

對國以忠,對社會以義。這才是信仰。

關公文化中的我們應該是仁愛的積極溫暖的,

對國以忠,對社會做出有意義的無私奉獻。

需要更得忠義正直義士帶動社會忠義精神。

嚮往忠義崇敬英雄。

做一個有信念有理想有骨氣,

有信仰有忠義有志向對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

用仁愛去關愛社會,用忠骨去服務國家與社會。

這個時代的我們應當團結一致,為中華民族偉大團結髮展而努力付出。

做一個有正直信念,有忠義信仰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做一個積極溫暖仁愛陽光的人。

義於大愛,仁於無私國家!

關公信眾:鄒亮

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

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弘揚關公文化,

傳承關公精神。

每個關公信眾心中都有一個活著的關公。

關公代表了忠義,

象徵著正直正義正信的信念與精神。

提倡創辦《關公學院》

弘揚忠義精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

入此山,須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敬仰此人的時候,

你敬仰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拜他?

知道了他的優點,

就要思考著去學習,不是只磕了頭就走人,

仍然做著混帳的事而不自知;

進到山來,你還是要下山的,

所以進山之時,就要捫心自問你來的目的,

當你下山的時候,你會帶走什麼呢?

人要立心立德,學先人賢德之處,

有了榜樣就要學習,而不是嬉笑而過,

而不是把美德只當做別人的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學習關公文化,傳承關公精神。

推動關公文化發展。弘揚關公忠義精神。

關公信眾:鄒亮



相關焦點

  • 關公文化是一種中國精神
    中華民族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 「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華民族精神弘揚的一個重要特點。關公的「忠信禮義智勇」,千百年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中國精神」,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信仰,人們「仰之如日月,崇之如雷霆」。
  • 薩滿信仰與關公崇拜是滿族早期崛起的精神支柱
    幾百年前的建州女真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統一了東北女真箇部族,打敗了明朝,為將近三百年的清朝奠基。這就像一幕奇蹟般的歷史活劇,但確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滿族的先世肅慎族古來就有「薩滿」信仰,薩滿信仰屬人類的「原始信仰」,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崇拜英雄。
  • 武聖關公為中華民族樹立正氣正義的人格標杆
    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的關公信仰,是中華民族全體民眾共同創造出來的文化符號、精神符號,是正氣正義的象徵,是傳統道德精神踐行的典範,也是華夏文明集體智慧的具體體現。因此關公信仰具有獨具特質的民族性和普適性。這是關公信仰得以流傳廣泛、楷模萬世的群眾基礎。 宋元以來,關廟已「祀遍天下」。
  • 弘揚偉大夢想精神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偉力
    今天,弘揚偉大夢想精神,為中華民族行穩致遠引領方向,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精神偉力。夢想引領方向,夢想凝聚力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弘揚偉大夢想精神為中華民族奮勇前行提供方向和動力。
  • 關公信仰者的三重境界
    關公一生留下了諸如: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土山約三事,夜讀春秋,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長沙戰黃忠,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等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和優美傳說。中國人崇拜關公,本質就是崇拜關公高尚的道德人格。關公忠肝義膽、義薄雲天、重諾守信、知恩圖報、信義卓著的人格品行,體現了中華民族一以貫之、薪火相傳的優秀美德。
  • 關公忠義精神,賜予人無限的潛能和正能量
    關公的忠義精神既是自身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強大意志力養成的重要基礎。關公勇武、忠義的傳奇故事,一身正氣,堅強果敢的英雄氣概,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讓人們聳然動容,肅然起敬。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三國志》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寫出了皇皇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使關公忠義神勇的藝術形象更加飽滿、生動,栩栩如生。
  • 關公信仰在臺灣
    千百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崇尚「文拜孔子」「武拜關公」,關公信仰遍及兩岸和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所蘊藏的精神力量,深刻凝聚和詮釋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意識。活動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到關公信仰從大陸渡海來臺的歷史沿革,提升關帝文化在海內外的學術地位與信仰內涵,弘揚關公文化的「忠義仁勇」與「浩然正氣」, 促使社會祥和、國際間注重道義。參加本次活動的有來自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關聖帝君相關協會代表、高校專家學者等。
  • 關公忠義精神,扶起天地正氣
    ,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將關公的忠義精神視為浩然正氣的象徵。 關公是中華兒女世代敬仰的大英雄,其忠義精神歷來為中華民族所仰望、所傳頌。 關公的忠義,既包含對漢室的忠義,對劉備的忠義,更包含解民危難,保國安民,對人民的忠義。關公心存漢室、志興漢室,輔助先主劉備,矢志不渝。曹操對關公高官厚祿,百般厚待,關公都不為所動,當得知劉備下落後,毅然封金掛印,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追隨劉備而去。
  • 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中國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誠信、仗義的「神化」,只可惜關公崇拜在重物而沒有精神情操的氛圍中也出現了嬗變,現在多把關公敬為「財神」,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已被人們所遺忘。
  •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維繫著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鬥。
  • 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如何在新時代走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這次活動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及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傳播激勵新徵程的精神力量,非常及時,非常必要。二是活動設計科學合理。活動首在嘉興,以紅船精神啟航;後在於都結束,喻示新時代要繼續走好新長徵路。且前有啟動儀式,後有總結座談,首尾相顧,有開有合,形成一個很好的閉環。
  • 旅遊勝地東山島,島上競供奉著關公神像,媽祖與關公神位哪個大呢
    明末,鄭成功駐軍銅山,關帝成了軍隊的精神支柱,成了收復臺灣的精神力量。關公是武神,他忠、勇、仁、義、信的精神,正是東山漁民需要的「風雨同舟,生死以共」的義氣表現,同時在凡塵世俗之中,難免有許多不平、不順、煩憂之事,皆渴望關帝顯靈相助。由此種種原因,形成了東山島「關帝崇拜」的普遍與狂熱,將關帝奉為神明大加推崇。
  • 關公夢 ——「義行天下:關公獎·臺灣行」考察紀實
    著重介紹了這次「義行天下:關公獎·臺灣行」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聯合海內外的信仰關公文化的組織共同推動關公獎建設,按照「諾貝爾」的高度,「福布斯」的運作模式,樹道德坐標,立誠信豐碑,讓關公「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訓詞,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讓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成為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類和平的道德力量!有道同行,共襄偉業。
  • 天下關廟│關公精神縈金門 天下關廟一家親
    所有參與活動的宮廟主委作為陪獻官,在莊重的三獻禮後,由陳福海先生將祈福令旗予山西解州關帝祖廟,並代表金門的父老鄉親,感謝關帝祖廟衛龍所長及兩岸所有的好朋友,感謝此次活動金門各承辦部門,他表示,感謝大家的付出,金門鄉親感念在心,關聖帝君是大家共同的信仰,是關公文化交流建立起我們交流的橋梁,關聖帝君讓兩岸更和諧,兩岸和平是我們的希望。
  • 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這種偉大的創造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闖過一個又一個險灘和漩渦,戰勝一個又一個強敵和災難,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神農嘗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蘊含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奮鬥精神。面對末日洪水,希伯來人在諾亞方舟裡躲避,但中國人戰勝了洪水。
  • 抗疫精神: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鮮活案例
    、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熱愛和平、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生產生活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理念;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維繫民族發展的精神紐帶。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新時代要求的統一。中華民族在各個時期不斷凝聚出民族精神。
  •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初心的本質要求
    隨後又強調指出:「共產黨人堅持的初心,就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就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永遠忠誠。」這些重要論述,都堅持了理想信念與共產黨人初心的一致性。這次重要講話又把理想信念作為「共產黨人初心的本質要求」加以明確,有助於我們從價值維度、真理維度、實踐維度更加深刻地把握理想信念與初心的辯證統一關係。價值維度。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最大的不同就是印度幾乎全民信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已經深入到印度人民的社會和文化中,廣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在中國,這兩者對人們的影響卻非常小,因此,中國也曾一度被世界調侃甚至嘲諷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
  • 淺探關公信仰濫觴
    導讀:中華民眾對關公的崇奉由來已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時間跨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神格之高,在中國古代人神中絕無僅有。作為一個綿延千載的獨特宗教現象,關公信仰產生與發展的原因可謂十分龐雜。本文中,筆者將在學界現有觀點的基礎上,從政治、民眾、宗教三個層面對關公信仰濫觴做一探討,以期達到疏理溯源之目的。
  • 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5年後,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用「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深刻闡釋中華民族精神,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民族精神之光,照耀著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