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瓦集之七:陳氏書院(陳家祠)建築現存舊瓦

2021-02-23 嶺南倉

自秦始皇南徵起,兩千多年的王朝更迭史,與中原的戰亂周期相伴隨,此間,背井離鄉南逃粵地的先民們,引入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塑造了嶺南千年的燦爛文明。

 

漢姓難民在落腳地方安葬先人的骨殖,建祠祭祖,供奉祖先牌位。至明清兩朝,廣東城鄉隨處可見的祠堂建築,業已成為嶺南風貌的顯著表徵。

 

宗祠的興建、禁毀隨世道循環,清初之後,由同姓族人「眾籌」建造的合族祠在省城廣州長期流行,清中、晚這類合族祠多以書院、義學名義示人,以合官府的維穩規令。光緒年間,作為廣東第一大姓的合族祠堂,定名「陳氏書院」的陳家祠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陳氏書院選址廣州西關連元街(今中山七路),今官方認為其系由東莞陳伯陶、吳川陳蘭彬等48位陳姓紳士倡議興建,以『漢代太邱太祖』為始祖,凡廣東各縣陳氏宗族只需繳納一定的金錢,均可以加入,並將祖先牌位放入陳氏書院供奉,廣東七十二縣宗族內的子弟到廣州備考或辦事時可入住陳氏書院。

 

亦有文史研究者認為首倡者應為香港瑞記洋行買辦,香港東華醫院、廣州愛育善堂的創始人陳瑞南;實際主持籌建工作的是香港怡南號建造行東主、東華醫院首總理陳照南。兩人原籍新會。

*陳蘭彬(1816年—1895年),字荔秋,廣東吳川人,鹹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晚清時期大臣、學者,首任中國駐美公使。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留學監督身份、率領第一批留學生30人赴美。

*陳伯陶(1855年—1930年),號象華,一字子礪,廣東東莞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進士,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後又任國史館協修、總纂。

 

光緒二十年(1894年),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裝飾華麗著稱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群陳氏書院完工。

*陳氏書院門前原有作為祠堂標配的風水塘。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攝於清末。

*陳氏書院今貌。原風水塘位置現為廣場。

*清代陳氏書院舊貌。

*陳氏書院今貌。旗杆為新近復原。

*陳氏書院舊影。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攝於清末。

 

陳家祠建築的空間組合,是對傳統「慎終追遠、尊卑有序、主次有別」思想的充分體現,用於議事的聚賢堂、安放祖先牌位的祖堂都位於中軸線上,書院的兩側廂房,則為陳姓子弟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的複習場所和宿舍。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圖片取自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官網。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後,朝廷要求所有書院改為學堂,書院遂易名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裡先後為文範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1959年,書院被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民間工藝品為主。1966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閉館,書院主體建築被廣州新華印刷廠佔用並作為印刷車間,廣州電影機械廠佔用東院、後院。1981年,陳氏書院進行全面復原維修,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建築劃歸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使用。

*陳氏書院匾額。

 

陳氏書院的建築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於世,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類裝飾遍布廳堂內外。

 

書院建造時使用的陶塑脊飾、綠釉瓦當、滴水都產自南海石灣,其中工藝繁複的陶塑脊飾在規模上冠絕嶺南。陶塑脊飾用陶泥雕塑,施釉後經煅燒而成,是專門裝飾於廟宇、祠堂、會館等大型建築物上的特殊工藝,這種裝飾手法在嶺南地區的運用源自明末清初,盛於晚清。

 

陳氏書院共有石灣瓦脊十一條,分別裝在三進三路九座廳堂的正脊上,由文如壁、寶玉榮、美玉成、吳奇玉等石灣窯名店燒造,其數量和規模反映了當時廣東陳氏宗族的經濟實力。

 

書院的脊飾保存狀況較佳,以下逐一展示其風貌:

 

首進

*陳氏書院首進共有石灣瓦脊五條。

*首進正廳正脊,款識「光緒辛卯年 文如璧店造」。

*首進正廳東側正脊。

*首進正廳東側正脊,款識「光緒辛卯 文如璧造」。

*首進東廳正脊。

*首進東廳正脊,款識「光緒癸巳年」。

*首進東廳正脊,款識「文如璧店造」。

*首進西廳外觀舊影。

*首進西廳外觀今貌。

*首進正廳西側正脊。

*首進正廳西側正脊,款識「光緒辛卯 文如璧造」。

*首進西廳外觀。

*首進西廳正脊,款識「光緒癸巳年 文如璧店造」。

*首進西廳正脊。

*陳氏書院使用綠釉圓形瓦當,中心花卉紋樣,邊沿環以回紋。滴水則為飛蛾圖案。偶見缺失者補以其它雜瓦。

*首進南面垂脊瓦獸。

*首進北面垂脊瓦獸。

 

 中進

*中進庭院寬敞,聚賢堂為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場所。雅真照相館攝影。

*雅真照相館在廣州、香港、澳門三地均有門店,曾為清代嶺南風物留下不少影像。圖為1870年位於廣州天平街的雅真照相館外觀截影。

*聚賢堂今貌。

*陳氏書院連廊舊影。

*聚賢堂前建有月臺,石雕欄杆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1900年,美國攝影師詹姆斯.利卡爾頓攝。

*書院清代舊影。

*聚賢堂月臺石雕欄杆、鐵鑄通花欄板今貌。

*陳氏書院十一條脊飾中以聚賢堂正脊的體量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

*聚賢堂正脊陶塑原物於1976年被颱風摧毀,目前所見系1981年重塑。

*聚賢堂正脊南面款識「歲次光緒辛卯 公元一九八一年重修」。

*聚賢堂正脊南面款識「文如璧造 石灣建築陶瓷廠仿製」。

*聚賢堂正脊北面款識「宣統三年 公元一九八一年重修」。

*聚賢堂正脊北面款識「吳奇玉 石灣建築陶瓷廠仿製」。

*中進東廳瓦脊。

*中進東廳瓦脊,款識「光緒甲午年」。

 

*中進東廳瓦脊,款識「石灣寶玉榮造」。

*中進西廳瓦脊。

*中進西廳瓦脊,款識「光緒甲午年」。

*中進西廳瓦脊,款識「寶玉榮記造」。

 

 後進

 

陳氏書院是書院與祠堂的合體,集教育與祭祖兩種功能於一身。後進建築的正廳祖堂和東西兩廳,共設立十一組神龕供奉陳氏先祖的牌位。

*後進正廳外觀今貌。

*祖堂今貌。

*後進建築內曾供奉牌位過萬。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攝於清末。

*後進正廳正脊。

*後進正廳正脊,款識「光緒十六年」。

*後進正廳正脊,款識「美玉成記造」。

*後進建築的綠釉石灣瓦。

*後進東、西廳正脊。

*後進東、西廳正脊,款識同為「光緒壬辰年」。

*後進東、西廳正脊,款識同為「石灣寶玉榮造」。

 

抗戰期間,日寇戰機空襲時投下的一枚炸彈穿透房頂,落在陳氏書院後座神龕上,所幸炸彈沒有爆炸,書院躲過一劫。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拍攝的照片看來,神龕的神主牌位座無虛席。

 

「文化大革命」初年——1966年7、8月期間,力圖「徹底砸爛舊世界」的紅衛兵圍困陳氏書院,聲言要對這一「封資修藏汙納垢之處」「砸到片瓦無存」,該處一位工作人員在此險境中挺身而出,聲淚俱下地對紅衛兵的"司令"力陳書院建築是勞動人民血汗結晶云云,才得以保住書院主體無恙,紅衛兵將上萬個陳氏先祖的神主牌付之一炬就鳴金收兵了(僅有兩個牌位倖免於難)。

*如今祖堂神龕空空如也,神案、藍釉五供也儘是復原陳設品,無一舊物。

《羊城瓦集》回顧

*羊城瓦集之一:越秀山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二:對山園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三:黃花崗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四:番禺學宮及廣東貢院明遠樓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五:小蓬仙館及錦綸會館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六:原「國民政府」建築現存舊瓦

 

相關焦點

  • 陳氏書院——陳家祠
    陳氏書院——陳家祠
  • 書院?祠堂?是廣州藝術瑰寶陳家祠!
    有座書院,充滿了民間裝飾藝術的氣息;有座宗祠,經過時代演變的考驗,搖身一變成為了著名的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列展示了許多廣東的傳統工藝及作品。是的這個地方,叫做陳氏書院,又名陳家祠。作為羊城八景之一的陳家祠,最早是由清朝時期廣州市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的宗族祠堂,當時為「陳」姓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提供住宿。隨著時代演變,陳家祠如今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陳家祠內設置了很多展覽廳,向過往的遊客展現了老廣州的建築風格、自己的前世今生、優秀璀璨的藝術作品等等,讓人眼前一亮。
  • 廣州百年老祠堂,薈聚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10元門票值得來!
    陳家祠即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現在陳家祠開放為景點給遊客參觀,門票也很良心,只需要10元。第一眼的陳家祠就令人感到無比震撼。
  • 陳曉平:誰創建了廣州陳家祠︱陳瑞南篇
    陳家祠不只是一座大型的精美建築,而是折射出部分香港華人精英對科舉文化、宗族文化、本土建築文化的「回歸」。對近代建築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於對「物」的研究,理想的狀態應是「人物並重」。陳家祠創建史並非單純的建築史,還應該是重要的社會學、人類學課題。士紳與陳家祠關係異常蜚聲中外的廣州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1988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嶺南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 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廣州陳家祠
    說起陳家祠這是我們來到廣州逛街腿會不聽使喚的要去的地方,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了解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
  • 廣州遊記 陳家祠
    陳家祠堂坐落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歷時六年落成,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作為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將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
  • 探秘嶺南祠堂式建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位於清代建築陳氏書院中,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俗稱「陳家祠」,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中新社記者 姬東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6月11日,廣州,遊客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內遊覽。
  • 陳曉平:誰創建了陳家祠︱「出口轉內銷」的藝術瑰寶
    陳家祠由清末廣東72縣陳氏族人集資建成,但陳家祠的創建過程與隨後的管理,主要掌握在新會人、臺山人手裡,這兩個縣的「三行佬」長期執香港建築業之牛耳。陳家祠建築風格民間氣息、商業氣息太濃,不受廣府文人歡迎,它的身價名聲,主要得益於一場漫長的「出口轉內銷」運動。
  • 廣州規模最大的祠堂,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門票僅需10元
    而在廣東廣州就坐落著這樣一座祠堂,它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一個傳統嶺南祠堂,而且裝飾華麗、保存完好,是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的巔峰之作,而且交通便利,門票僅需10元,很適合假期自駕遊。
  • 廣州為什麼叫羊城,既靈異又甜美的城市
    7、梁氏泮塘梁氏宗祠坐落荔灣區龍津西路梁家祠街34號,它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丙子年重修,與東側的梁氏青雲書院連結在一起,由青雲巷相通。它是廣州現存的,坐落舊城區,三間三進規模較大的宗祠,2002年列為廣州市政府登記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既是梁氏的一個祖祠,也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
  • 這裡是嶺南建築之冠!聚集清末雕刻藝術的璀璨殿堂
    廣州地鐵一號線有個站叫陳家祠,很多外地人選擇在這裡下車,因為地面上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同名建築。 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歷經四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
  • 陳曉平:誰創建了廣州陳家祠︱陳照南篇
    矢勤矢儉,無怠無荒,念予締造之艱,守成宜慎,明長幼尊卑之序,必敬必恭,子孫□起,家道振興。此予叮嚀而垂誠者,俟予身後,祈照以下所列章程而行。為吾子孫者,祈各凜遵無違。此囑。二、分家章程列後。妻妾子女。予原配黃氏、次妾區氏均已故,三妾曾氏、長子灼華、次子兆棠、三子兆槐、四子兆熾、五女翠瓊、六女翠娥、七子兆溶、八子兆瀚、九子兆楨。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村裡歷史最悠久、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破冰行動》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現實中的陳氏宗祠,據村委工作人員介紹,村裡以陳姓為主,有《陳氏族譜》記載:茶東陳氏始祖玄保,名尚志,號貞六裡。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從閩南遷徙至文順鄉香山 (為時香山尚未開縣,屬東莞文順鄉)茶園之東定居(茶園之東也就是茶東村這個名字的來歷)。明初建有裡「仁祖家廟」。
  • 羊城廣州,美麗城市
    廣州又被稱為「羊城」,因此這個建在越秀山上的五羊雕像是廣州城的象徵。廣州塔有100多米高,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廣州小蠻腰」這座廣州塔,在頂部既有摩天輪,而且與別的摩天輪不同的是這個是圍繞發射塔運行的,而廣州塔頂層部分的旋轉餐廳也是俯瞰廣州的有趣地方。白雲山,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這裡既有秀麗的自然風景,也有許多流傳著佳話軼事的人文景點。
  • 廣州必打卡之地陳家祠,西關小姐,東山少爺
    陳家祠又叫陳氏書院,既是陳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陳氏子弟學習的地方。陳家祠以磚雕,木雕,陶瓷雕塑,石雕等修飾,徜徉於其中,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每一處雕飾都是精品,1959年成為廣東藝術博物館。        陳家祠大門外廣場很寬敞,古時候是陳氏族人春秋兩季舉行大型祭祖的場所。
  • 廣州地區最老陳氏宗祠,比陳家祠還要年長300多歲!
    其實除了這些名勝古蹟 番禺還有一個廣州地區最老的祠堂 比陳家祠還要老300多歲 它就是—— 善世堂(陳氏宗祠) 殘缺的表象無法湮滅它往日的華美 無情的歲月無法塵封它昔日的輝煌
  • 跨越時空,新年開啟「羊城」最嶺南的文化之旅
    前兩個月,羊城廣州又迎來了一家極富特色酒店,廣州天河鼎龍希爾頓花園酒店,作為希爾頓旗下精選服務酒店品牌希爾頓花園廣州首店,登陸羊城,盛大開業。這家地理位置優越、富有廣州風情的希爾頓花園酒店,由廣州市鼎龍國際大酒店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由希爾頓集團管理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