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南徵起,兩千多年的王朝更迭史,與中原的戰亂周期相伴隨,此間,背井離鄉南逃粵地的先民們,引入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塑造了嶺南千年的燦爛文明。
漢姓難民在落腳地方安葬先人的骨殖,建祠祭祖,供奉祖先牌位。至明清兩朝,廣東城鄉隨處可見的祠堂建築,業已成為嶺南風貌的顯著表徵。
宗祠的興建、禁毀隨世道循環,清初之後,由同姓族人「眾籌」建造的合族祠在省城廣州長期流行,清中、晚這類合族祠多以書院、義學名義示人,以合官府的維穩規令。光緒年間,作為廣東第一大姓的合族祠堂,定名「陳氏書院」的陳家祠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陳氏書院選址廣州西關連元街(今中山七路),今官方認為其系由東莞陳伯陶、吳川陳蘭彬等48位陳姓紳士倡議興建,以『漢代太邱太祖』為始祖,凡廣東各縣陳氏宗族只需繳納一定的金錢,均可以加入,並將祖先牌位放入陳氏書院供奉,廣東七十二縣宗族內的子弟到廣州備考或辦事時可入住陳氏書院。
亦有文史研究者認為首倡者應為香港瑞記洋行買辦,香港東華醫院、廣州愛育善堂的創始人陳瑞南;實際主持籌建工作的是香港怡南號建造行東主、東華醫院首總理陳照南。兩人原籍新會。
*陳蘭彬(1816年—1895年),字荔秋,廣東吳川人,鹹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晚清時期大臣、學者,首任中國駐美公使。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留學監督身份、率領第一批留學生30人赴美。
*陳伯陶(1855年—1930年),號象華,一字子礪,廣東東莞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進士,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後又任國史館協修、總纂。
光緒二十年(1894年),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裝飾華麗著稱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群陳氏書院完工。
*陳氏書院門前原有作為祠堂標配的風水塘。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攝於清末。
*陳氏書院今貌。原風水塘位置現為廣場。
*清代陳氏書院舊貌。
*陳氏書院今貌。旗杆為新近復原。
*陳氏書院舊影。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攝於清末。
陳家祠建築的空間組合,是對傳統「慎終追遠、尊卑有序、主次有別」思想的充分體現,用於議事的聚賢堂、安放祖先牌位的祖堂都位於中軸線上,書院的兩側廂房,則為陳姓子弟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的複習場所和宿舍。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圖片取自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官網。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後,朝廷要求所有書院改為學堂,書院遂易名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裡先後為文範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1959年,書院被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民間工藝品為主。1966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閉館,書院主體建築被廣州新華印刷廠佔用並作為印刷車間,廣州電影機械廠佔用東院、後院。1981年,陳氏書院進行全面復原維修,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建築劃歸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使用。
*陳氏書院匾額。
陳氏書院的建築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於世,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類裝飾遍布廳堂內外。
書院建造時使用的陶塑脊飾、綠釉瓦當、滴水都產自南海石灣,其中工藝繁複的陶塑脊飾在規模上冠絕嶺南。陶塑脊飾用陶泥雕塑,施釉後經煅燒而成,是專門裝飾於廟宇、祠堂、會館等大型建築物上的特殊工藝,這種裝飾手法在嶺南地區的運用源自明末清初,盛於晚清。
陳氏書院共有石灣瓦脊十一條,分別裝在三進三路九座廳堂的正脊上,由文如壁、寶玉榮、美玉成、吳奇玉等石灣窯名店燒造,其數量和規模反映了當時廣東陳氏宗族的經濟實力。
書院的脊飾保存狀況較佳,以下逐一展示其風貌:
首進
*陳氏書院首進共有石灣瓦脊五條。
*首進正廳正脊,款識「光緒辛卯年 文如璧店造」。
*首進正廳東側正脊。
*首進正廳東側正脊,款識「光緒辛卯 文如璧造」。
*首進東廳正脊。
*首進東廳正脊,款識「光緒癸巳年」。
*首進東廳正脊,款識「文如璧店造」。
*首進西廳外觀舊影。
*首進西廳外觀今貌。
*首進正廳西側正脊。
*首進正廳西側正脊,款識「光緒辛卯 文如璧造」。
*首進西廳外觀。
*首進西廳正脊,款識「光緒癸巳年 文如璧店造」。
*首進西廳正脊。
*陳氏書院使用綠釉圓形瓦當,中心花卉紋樣,邊沿環以回紋。滴水則為飛蛾圖案。偶見缺失者補以其它雜瓦。
*首進南面垂脊瓦獸。
*首進北面垂脊瓦獸。
中進
*中進庭院寬敞,聚賢堂為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場所。雅真照相館攝影。
*雅真照相館在廣州、香港、澳門三地均有門店,曾為清代嶺南風物留下不少影像。圖為1870年位於廣州天平街的雅真照相館外觀截影。
*聚賢堂今貌。
*陳氏書院連廊舊影。
*聚賢堂前建有月臺,石雕欄杆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1900年,美國攝影師詹姆斯.利卡爾頓攝。
*書院清代舊影。
*聚賢堂月臺石雕欄杆、鐵鑄通花欄板今貌。
*陳氏書院十一條脊飾中以聚賢堂正脊的體量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
*聚賢堂正脊陶塑原物於1976年被颱風摧毀,目前所見系1981年重塑。
*聚賢堂正脊南面款識「歲次光緒辛卯 公元一九八一年重修」。
*聚賢堂正脊南面款識「文如璧造 石灣建築陶瓷廠仿製」。
*聚賢堂正脊北面款識「宣統三年 公元一九八一年重修」。
*聚賢堂正脊北面款識「吳奇玉 石灣建築陶瓷廠仿製」。
*中進東廳瓦脊。
*中進東廳瓦脊,款識「光緒甲午年」。
*中進東廳瓦脊,款識「石灣寶玉榮造」。
*中進西廳瓦脊。
*中進西廳瓦脊,款識「光緒甲午年」。
*中進西廳瓦脊,款識「寶玉榮記造」。
後進
陳氏書院是書院與祠堂的合體,集教育與祭祖兩種功能於一身。後進建築的正廳祖堂和東西兩廳,共設立十一組神龕供奉陳氏先祖的牌位。
*後進正廳外觀今貌。
*祖堂今貌。
*後進建築內曾供奉牌位過萬。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攝於清末。
*後進正廳正脊。
*後進正廳正脊,款識「光緒十六年」。
*後進正廳正脊,款識「美玉成記造」。
*後進建築的綠釉石灣瓦。
*後進東、西廳正脊。
*後進東、西廳正脊,款識同為「光緒壬辰年」。
*後進東、西廳正脊,款識同為「石灣寶玉榮造」。
抗戰期間,日寇戰機空襲時投下的一枚炸彈穿透房頂,落在陳氏書院後座神龕上,所幸炸彈沒有爆炸,書院躲過一劫。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拍攝的照片看來,神龕的神主牌位座無虛席。
「文化大革命」初年——1966年7、8月期間,力圖「徹底砸爛舊世界」的紅衛兵圍困陳氏書院,聲言要對這一「封資修藏汙納垢之處」「砸到片瓦無存」,該處一位工作人員在此險境中挺身而出,聲淚俱下地對紅衛兵的"司令"力陳書院建築是勞動人民血汗結晶云云,才得以保住書院主體無恙,紅衛兵將上萬個陳氏先祖的神主牌付之一炬就鳴金收兵了(僅有兩個牌位倖免於難)。
*如今祖堂神龕空空如也,神案、藍釉五供也儘是復原陳設品,無一舊物。
《羊城瓦集》回顧
*羊城瓦集之一:越秀山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二:對山園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三:黃花崗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四:番禺學宮及廣東貢院明遠樓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五:小蓬仙館及錦綸會館建築現存舊瓦
*羊城瓦集之六:原「國民政府」建築現存舊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