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亞洲海都」 堺市的概況
堺市素有「亞洲海都」之稱,是一個建於14世紀後期日本南北朝動亂時期的國家貿易港城市。據考古發掘,中世紀至近代的堺市遺址(代號為SKT-)是一個南北約3公裡,東西約1公裡的環濠城池,地處沙丘之上,自然排水性能好,抗震能力也比較強。堺市距離當時的國都京都較近,加上對面與淡路島相望,港灣的兩個入口處都是海峽,形成一個天然的屏障,因此,作為亞洲地區的國際貿易城市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考古發掘資料告訴我們,從1596年慶長伏見大地震層到1615年大阪夏季之戰火災燒土層是「亞洲海都」堺市的全盛時期。
二、「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展史
千利休畫像(堺市博物館蔵)
堺市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堺市茶文化的發展和貿易形式、歷史變遷、禪宗僧侶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我們不妨先對堺市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作一個概觀。一般來說,堺市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4世紀後半葉。這一時期因南北朝戰亂而有許多達官貴人和禪宗僧侶從京都移居到堺市。在參與遣明船貿易的海會禪寺(建於1332年)等禪宗寺院頻繁地舉行禪院茶禮是這一階段堺市茶文化的主要特徵。
15世紀的後50年是堺市茶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的堺市茶文化受到了因應仁之亂(1467—1477年)而來堺市避難的達官貴人和禪僧的影響。在堺市海商借1469年遣明船的首次入港和1476年承包遣明船貿易之機開闢了繞道土佐的東海太平洋貿易航線之後,堺市海商便獲得了直接從寧波吸收中國茶文化的機會。1567年明朝政府解除海禁之後,中國的民間貿易船來堺市港貿易,同時也給堺市帶來了中國的茶文化。這一階段是堺市大茶人武野紹鷗、津田宗伯和北向道陳為代表的時期。
第三階段從1580年代前期到千利休、豐臣秀吉死亡的1591、1598年。在這一階段,使用天目茶碗的禪院茶禮已日趨消亡,把茶碗置於榻榻米之上的「近世茶湯」的茶道形式開始萌芽。引領「近世茶湯形式」①發展的大茶人是千利休、山上宗二、今井宗久等有政治靠山的商人。
第四階段是集茶道文化之大成的「近世茶湯形式」得以確立的階段。1596年到1615年是堺市作為國際貿易都市的全盛期,這一時期堺市茶文化的主角不是諸侯茶人古田織部,而是堺市的被稱為「堺眾茶人」的富商茶人和被稱作「堺町人茶人」的小商人茶人。
這一時期有三種形式的茶室。一種是大茶人和「堺眾茶人」所喜歡的草庵茶室,另一種是「堺町人茶人」的「三階藏茶室」 ②。第三種就是和「三階藏茶室」相連接的書院茶室。堺市的草庵茶室和「三階藏茶室」的樣子,我們可以從1605年繪製的《堺住吉祭禮圖屏風》窺知一二。
1577年來到日本的耶穌會傳教士羅德格裡斯在他的《日本教會史》中,對堺市的被稱作「市中之山居」的草庵茶室有所描述。文中所描述的「草庵茶室」、「市中之山居」以及「侘」或「寂」的理念,應是從寧波通過堺市海商傳入日本的中國茶文化。
傘亭是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的草庵茶室,原本建於豐臣秀吉伏見城內,後來遷移至高臺寺。
堺市的草庵茶室的源頭在寧波。繪有草庵茶室的繪畫,主要的有元代錢選的《浮玉山居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元·趙原《陸羽烹茶圖》、明·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品茶圖》、《林榭煎茶圖卷》以及明代唐寅的《事茗圖》和《品茶圖》。
浮玉山居圖卷
陸羽烹茶圖
這一時期的堺市茶文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抹茶法,一種是煎茶法。據《南方錄》記載,大德寺第117世古溪宗陳禪師曾向千利休提議能否進行「茶湯形式」的煎茶法。考古發掘也曾出土過仿宜興窯的備前茶注2個、福建廣東窯的茶注1個和景德鎮窯的小碗,為我們了解堺市的煎茶道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堺市的「茶湯形式」的煎茶法,作為「風爐飾」 ③或「爐壇飾」 ④的形式一直傳承至今。
賣茶翁,原名柴山元昭(1675—1763),日本江戶時代人(中國大清康熙年間),他出過家,還俗後以高外遊自稱。他是中國茶文化的熱愛者和推廣者,終其一生所推廣的飲茶方式,承襲明以來的瀹(yue,煮的意思)茶法,與日本另一支延續宋代抹茶法的茶人形成鮮明對比。
第五階段是日本為了避免中國明末清初的混亂局勢的影響而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的1630年代。這一階段的堺市茶文化的情況,可由描繪有抹茶制茶法的1630年代前期的《茶道畫屏風》(堺市小谷城鄉土館所藏)見其一斑。《茶道畫屏風》是祖籍京都相樂郡,後移居金澤的中黑家作為嫁妝而傳到堺市南區豐田的小谷家的。
三、遣明船的東海太平洋貿易航線
1465年從日本出發的遣明船於1468年到達寧波。返程為避應仁之亂所造成的混亂局勢,1469年繞道經土佐(8月13日到達),首次駛入堺市港停泊。此後,1476年、1483年、1506年、1520年從堺市港啟航的遣明船,都是通過這條繞道土佐的東海太平洋貿易航線駛往寧波的。
1469年以前,遣明船的經營實權是掌握在博多海商和大內氏手中的。自從1469年遣明船第一次進入堺市港以後,遣明船的經營權便為堺市海商和細川氏所掌握。1476年4月11日從堺市港出航的三艘遣明船於1477年到達寧波,並於1478年返回堺市港。承包這三艘遣明船的是堺市海商湯川宣阿、小島三郎左衛門,以及和泉海商小島林太郎左衛門尉等人。乘1483年的遣明船前往中國的金子西,於1485年坐民間貿易的商船回到堺市。此外,還有從中國回來的民間貿易船於1485年的5月15日和8月9日返回日本的記錄(《蔗軒日錄》)。
《蔗軒日錄》中也有關於寧波府的記錄。
1486年3月14日條:「……寧波府南門金湜家有日本等揚所畫《三笑圖》、《商山四皓圖》,壁之左右掛之。」
1486年4月26日條:「……金子西至。寧波府者,古之鄞也。鄞江,浙江。豬肉之內,重其頭。日本人『ブタ』ト雲也。」
1486年6月2條:「……寧波府南門金湜(集曰《皇華》),以詩鳴天下。以文鳴者,洪大人也(在寧波府也)。昏招梅侍者,料理子西事。」
1486年7月6日條:「……話及了庵之語、唐人作之事,寧波府之大人作之云云……」
在1567年明朝解除海禁以後,明朝的核心貿易國由琉球國轉向了臺灣。在堺市SKT3遺址出土的16世紀後期的「三階藏茶室」牆基磚上刻畫著海禁解除後來堺市的兩艘中國船的形狀。
四、甬堺之間的貿易商品
元代·龍泉窯青釉碗(民間收藏家珍藏)
如前所述,寧波和堺市之間的遣明船貿易始於1469年。在此之前,博多海商進口的是龍泉窯的青瓷,但是,堺市海商掌握了遣明船貿易權以後,便轉而開始進口景德鎮的青花。1483年從堺市港啟航的遣明船於1484年抵達寧波,1486年7月4日上午11時至下午1時之間回到堺市港。船上所載貿易商品,見於堺市臨濟宗東福寺派海會禪寺的季弘大叔禪師於1484年至1486年所記日記《蔗軒日錄》。茲摘數則如下。
1486年正月8日:「……,皈舟多載醫昏云云,聖徒(明麟)之塔……」
1486年7月9日:「……寅上主投以唐紙、唐筆、唐墨,可喜可喜。精公投以火筋一雙雲。……紫色北絹一端半、四角之墨一挺、筆三管之內一挺。」
1486年7月12日:「……,東歸墨一挺、鍮盞子十枚、達公墨。」
1486年7月13日:「……,是藥屋五郎次郎送以北絹一端(色黃)、大茶碗皿二十個。」
被禁止從寧波運往堺市的商品之中應該是有茶葉和茶樹的。當時,茶葉是貴重物品。
《蔗軒日錄》1485年2月29日條有「以茶二十包為贈與」、「又送抹茶一器於仁木次郎殿」的記載。根據《大乘院寺社雜記》的記載,日本瀨戶內海沿岸運往寧波的主要是銅、硫磺等物資。
以長崎為貿易港的《河盛家世界地圖屏風》(繪製年代為1591至1615年之間)上,明代的貿易港被標記為「南京」、「福州」、「障(漳)州」和「天川」(即澳門港——譯者注)。筆者認為,地圖上所標記的「南京」應為明代帝都之名,其貿易港應是寧波。屏風上有以下題字:
大明國之內,南京,此國ヨリ白絲、綸子、縮緬、紗綾、緞子,色色卷物、染付皿碗、ついしゅくり、花入、萬手之□物並藥種書籍出。日本ヨリ銅藥鑵水風□渡也。
明代·青花轉枝蓮花果紋大碗
文中所說的「染付碗皿」指景德鎮窯產青花瓷器,是作為茶道的果盤或「懷石料理」器皿用的。堺市海商從景德鎮購入瓷器時,是整窯整窯地購買的。堺市出土的景德鎮窯白瓷墊餅為我們提供了證明了這一判斷的根據。
屏風上還記有從漳州月港出口的物資。其文曰:
障州…白砂糖、黑砂糖、皿、茶碗之手之惡物出。
所謂「皿、茶碗手之惡物」,即漳州窯系的陶瓷。由此可見,製作茶道用的點心所使用的砂糖和懷石料理用的器皿、聞香用的香盒、點心盤、插花器等漳州窯陶瓷曾是堺市進口的主要商品。還必須一提的是,堺市海商伊勢屋在1592年就獲得了豐臣秀吉的朱印船貿易的許可。
五、甬堺之間的禪林組織網絡
中日兩國的海商之所以要歸依禪寺,是為了通過中日禪林的組織網絡獲得有關國際信息和國際信譽。
眾所周知,寧波是中國的「東南佛國」, 而堺市在日本則有「泉南佛國」之稱。從堺市到寧波之間的東海太平洋貿易航線上的沿線港口,禪宗寺院猶如燈塔般地一個接著一個。從堺市南下,阿波的撫養港有勝瑞館的見性禪寺,土佐的浦戶港有吸江禪寺、雪溪禪寺,日向的油津有安國禪寺,坊津有海印禪寺。這些禪寺均為臨海濟宗。
浙江寧波天童禪寺
在寧波港附近,有被稱為「東南佛國」的寧波臨濟宗天童禪寺、舟山地區的普濟禪寺和杭州徑山萬壽禪寺。日本的圓爾辨圓禪師於1235年至1241年7月在徑山萬壽禪寺師從無準禪師學禪,回國後創建了京都臨濟宗東福禪寺和博多承天禪寺,並把京都萬壽寺改成禪宗,更名為「萬壽禪寺」。
1465年由兵庫起航的遺明船於1467年抵達寧潑,同船的日本僧有臨濟宗的桂庵玄樹和同為臨濟宗的相國寺畫僧雪舟等人。雪舟乘同船於1469年回到了堺市港,而1473年乘民間貿易船回國的桂庵玄樹卻於1478年接受了承包了琉球貿易的管理權的薩摩、島津氏的邀請。琉球的禪宗寺院圓覺禪寺,是1458年8月8日到達琉球的京都臨濟宗南禪寺禪僧芥隱承琥,在琉球國王尚真皈依佛門後於1492年創建的。
雪舟
《蔗軒日錄》還記裁了海會禪寺參與遣明船貿易的情況。包括堺市港在內的東西約321米,南北約856米的範圍內,土地都是海會禪寺的廟產。乘坐1476年由堺市港出發的遣明船前往寧波的堺市海商金子西,曾是臨濟宗建仁寺天潤庵掌管事務的禪僧,法名宗悅。他和海會禪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坐1483年堺市港出發的遣明船的禪僧東歸光松、東曜利寅、光精待者和堺市海商藥行老闆五郎次郎,都和海會禪寺有著密切的關係。五郎次郎的兒子出家在建仁寺福聚院當和尚。由此可見堺市海商和禪宗僧侶之間的盤根錯節的關係。
禪宗僧侶之所以能代替海商來撰寫貿易文書,是因為日本當時處於冊封體制下的漢字文化圈的緣故。1391年生於堺市的瑞溪周鳳曾以京都臨濟宗相國寺禪僧的身份起草過外交文書。另外,據《蔗軒日錄》1486年2月7日條,在堺市海商中,有人往來於堺市和九州平戶之間,能「妙解唐裡之語音」。
六、亞洲的大茶文化圈
東海海域是海商貿易和茶文化交流的平臺,在這樣的交流中,寧波和堺市的禪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臨濟宗禪僧的作用尤為重要。受到中國茶文化影響的堺市海商,既是被稱為「茶人」的文化人,又是從事海外貿易的經濟人。堺市的大茶人都是有政治靠山的大商人,是他們在堺市普及了茶文化。這就是在明代被禁止的抹茶的茶文化之所以能在日本得到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這麼說,寧波和堺市在構築亞洲的大茶文化圈中,具有重要地位。
注釋:
①近世茶湯形式,指和現代茶道那樣把茶碗直接放在榻榻米上的一種新的茶道方式。中世茶湯形式繼承了禪院茶禮的做法,是把天目茶碗放在天目茶碗託上飲用的。
②三階藏茶室,本是商店用來存放商品的三層樓瓦房,後轉用為一樓準備茶水,二樓飲茶,三樓吃「會席料理」的茶樓。
③風爐飾,指的是煎茶道中用風爐和鐵製茶釜燒水的方法。
④爐壇飾,是煎茶道中用地爐和鐵製茶釜燒水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蔗軒日錄》(大日本古記錄),巖波書店,2001
2.伊藤幸司:《中世日本的外交和禪宗》, 吉川弘文館,2002年。
3.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科學出版社。
4.森村健一:《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堺市的煎茶的出現》,(《喜谷美宣先生古稀紀念論集》), 喜谷美宣先生古稀紀念論集刊行會,2006年。
5.森村健一:《15世紀後期的福建海商和日本堺市的貿易商人》,《海交史研究》,2006年第2期。
作者簡介:森村健一,男,日本大阪府堺市教育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中日陶瓷貿易關係。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請關注福建茶葉網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福建茶葉網微博(@福建茶葉網)
○購買「紅夢茶」,點擊「閱讀原文」,謝謝品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