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竹林七賢與春秋榮啟期曾席地對話?這並非現代人杜撰的穿越小說,早在南朝時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上就實現了。3月31日,由酷我音樂聯合中國青年報及各大博物館打造的明星電臺音頻節目《國寶的奇妙之旅》第18期上線,青年演員彭冠英化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第一人稱形式生動詮釋了這件南京博物院國寶相關的瑰麗傳奇。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畫現陳列在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內,原作者相傳是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顧愷之。這件長2.4米高0.88米,由近300枚磚塊拼嵌而成的磚畫,將竹林七賢稽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鹹以及榮啟期畫的惟妙惟肖活潑生動,八人間隔席地而坐,各自獨立又和諧統一,是迄今最早的魏晉至南朝大型人物組畫,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畫,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提供了詳實資料,備受美術史界重視,具有極高的文物與藝術價值。
最有意思的是榮啟期是春秋時期的人物,而竹林七賢生活在魏晉,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為何會畫在一起呢?在彭冠英的娓娓講述中,我們知道這極有可能是因為作者顧愷之對八人「情有獨鍾」。「是真名士自風流」,在接下來的講述中,彭冠英帶我們進入了魏晉時期,將竹林七賢的人物形象和傳奇故事生動道來。原來「精神領袖」嵇康相貌俊美卻穿著邋遢是源於「魏晉風度」,阮籍「愛翻白眼」也是有緣由的。
還有精通音律的阮鹹,研究莊周的向秀,酒不離手的劉伶,嵇康的生死之交山濤,手拿玉如意的神童王戎。在古曲《廣陵散》的蕭疏氛圍中,竹林七賢的傳奇人生就在彭冠英的講述中自然生發,更有山濤二十年後不負嵇康所託,向朝廷推薦嵇紹的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心碎而又神往。
至於「知足常樂」的榮啟期,在彭冠英哥哥的描述裡是和孔子見過面的,於是就引出一段堪比論語的孔子和榮啟期對話的故事,而這段經典對話,也是成語「知足常樂」的由來。也許,正是因為榮啟期的「知足常樂」跟「竹林七賢」的瀟灑曠達風骨相似,畫家顧愷之才會有意將這八人畫在一起吧。看來,古之文人志士的精神領空都是相通的,即使穿越千年,依舊能夠互相呼應。
彭冠英小哥哥的最後一段「自我抒情」是節目的「點睛之筆」,在詩情畫意的敘述中,所有的傳奇都在歷史的推進中化為雲煙,但那些高貴的生命和狂放不羈的精神卻在磚畫中永存,這也成就了《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畫的不朽價值。
歷盡千百年猶未老,歸來人世間正青春。欲領略《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畫像磚的傳世魅力,想知道竹林七賢和榮啟期有哪些令人盪氣迴腸又唏噓淚下的千古文人故事,請打開酷我音樂搜索《國寶的奇妙之旅》,聽彭冠英小哥哥為你解密傳世國寶《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畫像磚的前世今生。
來源:華聲在線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