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4、:歷代名家竹林七賢圖《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2021-02-28 MCart油畫

       榮啟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時期郕國(今河南範縣、山東寧陽縣東北一帶)人,生於周靈王元年(前571年),卒於周元王二年(前474年),終年98歲。 

       榮氏祖先本與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榮伯食採於榮(今河南鞏縣西),因以為姓氏。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年),榮叔公奉王命見魯桓公,有功社稷,封為上谷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是為魯宗之始」。

榮啟期為叔公後人,精通音律,博學多才,思想上很有見解,但在政治上並不得志,特別在老年以後,常常在郊野「鹿裘帶素,鼓琴而歌」,並以此自得其樂。

       榮期三樂《列子·天瑞》記載,孔子遊泰山時,在路上遇見榮啟期,衣不蔽體,但邊彈琴邊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

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

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

孔子連連點頭稱是。又不無惋惜地說:「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騰達,如今空懷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遺憾。」

      誰知榮啟期卻不以為然地說:「古往今來,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而能飛黃騰達者才有幾人?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態,而死亡則是所有人的歸宿,我既能處於讀書人的常態,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終的歸宿,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孔子聽了說:「善乎!能自寬者也。」這就是「知足者常樂」的典故。知足常樂成為人們處世哲學的一種態度。

《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4 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 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我們來結合「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的個性特徵來看磚畫中的人物。嵇康為「七賢」之首,是一個豁達而有文採的人物。據文獻記載,稽康「博綜伎藝,於絲竹特妙」,且常「彈琴詠詩,自足於懷」。磚畫中的稽康正在撫琴,微微揚頭舉眉,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神情,給人一種旁若無人之感。阮籍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喜好飲酒,且「嗜酒能嘯」,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把手指放在嘴裡吹口哨一樣。在「七賢」中,有「嵇琴阮嘯」之說。這塊磚畫中的阮籍側身用口作長嘯之狀,很顯然一幅囁嚅忘形的樣子。《山濤傳》中對山濤有「飲酒至八鬥方醉」的記錄,可見山濤也是一個酒鬼。在這幅磚畫中,山濤手執一酒碗,典型一個嗜酒如命的文士。王戎為人直率,不修威儀。此磚畫中的王戎手舞如意,並配以錢箱、赤腿,姿態懶散悠閒,自得其樂。

       據文獻記載,向秀「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秀乃為之隱解,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可見他是一個十足的道學家。磚畫中的向秀閉目倚樹,似乎在對玄理深思。劉伶嗜酒如命,「止則操卮執觚,動則契盍提壺」,大杯小盅,來者不辭。磚畫中的他手持耳杯斟酒,一副醉意朦朧之態。阮鹹通音律,擅彈琵琶,當然,這裡的「琵琶」與現在的琵琶不同,它是一種被稱為「阮」的彈撥樂器,相傳這種樂器就是由阮鹹發明的,有人把這種樂器叫做月琴。畫中阮鹹挽袖撥阮,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

歷代名家竹林七賢圖

唐 孫位 高逸圖 上海博物館藏

宋 佚名 孔子見榮啟期圖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明 陳洪綬 竹林七賢圖

明 仇英 竹林七賢圖

明 李士達 竹林七賢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清 禹之鼎 竹林七賢圖 拍品

清 冷枚 竹林七賢

清 沈宗騫 竹林七賢

清 張大千 竹林七賢

清 彭暘 竹林七賢

清 任伯年 竹林七賢

傅抱石 竹林七賢圖 1945年作

範曾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幅磚畫

      漢畫像石、畫像磚始於西漢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隨著厚葬之風愈演愈烈,到了東漢則更為盛行。雕刻於石料表面的裝飾性圖像,其雕刻手法的運用基於圖像的繪畫特點,叫畫像石。在磚頭模子上刻畫後再壓成磚坯燒制出來的則叫畫像磚。是主要用於墳墓前祠堂、墓室及石闕等墓葬建築的裝飾性圖像石刻和圖像磚。

       南朝陵墓磚畫現已發現的有5處,均在江蘇南京、丹陽一帶。在南京西擅橋附近齊、宋後期的大墓、丹陽建山齊廢帝陵、丹陽胡橋齊景帝陵墓內均出土有《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其人物形象、構圖、風格基本相同,只是人物排列順序和某些細節與題字略有差異,其中,西擅橋出土的磚畫在所有這些磚畫中是藝術水平最高的。

從《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看中國南方文化對北方文化的影響

       據《南史·齊本紀·廢帝東昏侯》載:南齊宮廷中即有「七賢」的壁畫,陵墓中的「七賢」壁畫正是宮廷「七賢」壁畫的挪置,反映了當時對於清談玄學的崇尚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畫的原作者不論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都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提供了可靠而詳實的資料,因此備受美術史界的高度重視。 

      觀察同期北方的現存實物,從一些人物造像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與風靡南朝的清秀人物風格有明顯的淵源關係。北方當時為少數民族統治,北朝政權與南朝政權隔江對峙,但在文化上卻視南方為正宗,尤其在北魏孝文帝拓跋珪進行改革,施行漢化政策,並遷都洛陽後,北朝貴族徹底接受漢化。流行南方的審美風尚自然直接影響北方正在大規模進行的佛教造像及其他造像活動。龍門北魏石窟與河南鄧縣雕刻是呈現這一特徵的典範,出現了顯著的「秀骨清像」風格的作品。龍門北魏石窟是遷都洛陽後營造,為雲岡石窟的繼續,它是一切藝術手法漢化以後的傑作。總體造像風格已完全不同於雲岡石窟所體現的北方民族勃興期的豪邁剛健與淳厚莊嚴的精神氣質,而表現為寬衣博帶、秀骨清像的風流名士形象和純淨、精巧、纖麗的風格特徵。河南鄧縣雕刻的兩幅代表作《出遊畫像磚》和《戰馬畫像磚》,也是這一風格的典範,人物、馬匹都顯得瘦削灑脫,雕刻線條勁挺而飄逸,神形兼備。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的作者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

       從繪畫風格上看,磚畫中人物的衣褶線條圓潤靈動,造型嚴謹準確,絕非一般畫工所為,與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中的人物形象和用筆習性倒是很接近,磚畫中的銀杏和垂柳等樹的形象和表現手法又和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背景相同,而且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還曾提到過:顧愷之曾畫阮鹹與「古賢」榮啟期像,所以,這幅《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畫原稿有可能出自顧愷之之手。

       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幅磚畫稿本有可能是南北朝時代的陸探微所為。因為陵墓年代雖為南齊,但自宋人齊的陸探微曾侍從宋明帝劉彧,劉彧之死距蕭道成建齊不過八年,陸探微在南齊影響是極大的,這從南齊謝赫對陸「包前孕後,古今獨立」的高度品評中可以知曉。因此,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的粉本來自陸探微的可能性極大,至少亦具有陸氏畫風的一些特點。同時,《歷代名畫記》記錄陸探微畫過《孝武功臣竹林像》、《榮啟期、孔顏圖》,對八士都曾實有描繪。

陸探微與顧愷之

      陸探微,生卒年不詳,漢族,吳(今江蘇蘇州一帶)人。南朝宋明帝時宮廷畫家,中國最早的畫聖。在中國畫史上,據傳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始人。他把東漢張芝的草書體運用到繪畫上,可惜今已難再見到他的畫跡。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載有他的畫達七十餘件,題材十分廣泛,從聖賢圖繪、佛像人物至飛禽走獸,無一不精。與東晉顧愷之並稱「顧陸」;連謝赫的《古畫品錄》中也對他推崇備至。他是江南蘇州一帶最早的傑出畫家之一。

傳南朝 宋 陸探微 歸去來辭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陶淵明不欲為五鬥米折腰,離開宦場,作〈歸去來辭〉抒發己志。本幅即描繪〈歸去來辭〉起首「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至「叄徑就荒,松菊猶存」一段。畫中陶淵明載菊乘舟,家人歡欣迎接,融入辭中「舟遙遙以輕颺」、「僮僕歡呼,稚子候門」所述。陸探微為南朝宋(西元四二○—四七九年)畫家,以善畫人物故實得名。唯本幅以畫風論,可能是十叄世紀以後的作品。

      顧愷之(348— 409 )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

微信掃一掃或 長按二維碼識別二維碼可關注,進入公眾號點開(歷史消息)看全部精彩內容。

李鋒2016年油畫作品《華夏九瓷》(一帆風順、龍鳳呈祥、壽比南山、桃李滿天下、世代平安、四海昇平)

本公眾號有「明傳畫廊」支持協辦!

相關焦點

  •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魏末晉初,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七位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常雅集於竹林之中,吟詩作畫、飲酒撫琴、長嘯起舞,是名動一時的高蹈之士,世稱「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出土了一座南朝時期的王墓,墓室南北兩壁的畫像磚表現的即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 「每日文物鑑賞」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共8人,沒竹子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鹹與榮啟期4>是主要用於墳墓前祠堂、墓室及石闕等墓葬建築的裝飾性圖像石刻和圖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處於一個混亂的時期它上起三國曹魏中歷西晉、東晉、十六國
  • 竹林七賢圖中的七賢你知道是誰嗎
    林七賢圖其實跟竹林其實並沒所有什麼關係。竹林七賢圖是模印磚畫,在1960年,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中發現《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上面出現了5株銀杏樹,2株垂柳,1株槐樹,1株松樹,只有1株是闊葉竹。這種磚畫後來在不少南朝的墓中被陸續發現,植物也各不相同,比如獅子衝蕭統陵墓中的磚畫上,只有銀杏、櫸樹、松樹,根本沒有竹子。那為什麼叫做竹林七賢圖呢?竹林是一個比喻,它象徵這志存高遠,淡泊明志。
  • 酷我音樂國寶的奇妙之旅:彭冠英解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前世今生
    魏晉竹林七賢與春秋榮啟期曾席地對話?這並非現代人杜撰的穿越小說,早在南朝時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上就實現了。3月31日,由酷我音樂聯合中國青年報及各大博物館打造的明星電臺音頻節目《國寶的奇妙之旅》第18期上線,青年演員彭冠英化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第一人稱形式生動詮釋了這件南京博物院國寶相關的瑰麗傳奇。
  • 墨竹「獨立之路」前傳:竹林七賢居無竹?唐朝之前長期跑龍套
    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的南朝貴族墓葬中,出土過一組拼鑲磚印壁畫,此後又陸續在南京、丹陽一帶發現有五處南朝陵墓磚畫,這些磚畫的人物形象、構圖、風格基本相同,以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磚畫藝術水準最高,這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竹林七賢人物組圖」。
  • 晚清淺絳彩周筱松竹林七賢圖瓷板
    晚清淺絳彩周筱松竹林七賢圖瓷板 尺寸:長56釐米,直徑42釐米(畫心長37釐米,寬25釐米)品相:木板三處開裂藏品說明:瓷板紅木為框,所繪「竹林七賢圖」趣意盎然,他們有的讀書飲酒,有的撫琴彈曲,意境似仙。
  • 紐約蘇富比的百萬筆筒,清康熙五彩竹林七賢圖!
    #9月23日紐約蘇富比一件清康熙五彩竹林七賢圖筆筒以20.79萬美元(約合141.5萬人民幣)成交,一隻筆筒成交價百萬之數看起來確實驚人,不過該筆筒胎質縝密、器型規整、畫工精妙、五彩絢麗,又以經典的文人用器展現具有典型中國文人風骨的「竹林七賢」圖,行家們普遍都認為物有所值。
  • 竹林七賢與酒
    而魏晉名士之中,首先令人想到的便是「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了許多竹林七賢的逸事,有些是來源於歷史的,有些也許是來源於野史,雖然看上去行為奇怪,但仔細想來,確乎是這幾位先生能做出來的事情。「竹林七賢」的稱呼,最早見於《晉書·嵇康傳》,是說當時同嵇康交遊的幾位朋友:「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琊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有好事者考證說當時交遊的人不止七位,所交遊的地方也不是竹林,而是墓磚壁畫上的樹林———這未免就有些過分拘泥了。
  • 乘風破浪的哥哥們,「古代男子天團」——竹林七賢:門面擔當嵇康
    古代第一男子天團——竹林七賢乘風破浪的小姐姐們瞬間火爆網絡,火的一塌糊塗,引起無數人的追捧。羨慕她們年齡已大,但是依然青春靚麗,活力無限。竹林七賢嵇康之死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一天,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首嵇康被殺。
  • 竹林七賢,生活方式的選擇情有可原,創作精神與佳作值得鑑賞
    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們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情有可原的,但他們的創作精神與佳作很值得人們鑑賞。一。嵇康這種獨立於世俗之外放浪不羈的生活,讓「竹林七賢」之間產生了深厚的友誼,並且創作出很多傳世佳作。在古代歷史上,「竹林七賢」是隱士的代表他們以遠離官場,淡泊名利而被後人傳誦。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王戎篇
    竹林七賢雖然交遊一時,但實際上卻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故而也逐漸形成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嵇康瀟灑巍峨卻不善飲,四十而被斬於東市;劉伶、阮籍佯狂瘋癲,醉飲無度,年至七八十而壽終正寢;阮鹹無意仕途,縱情聲樂、飲酒無度,只留下彈了一手好琵琶的名聲;向秀、王戎出仕為官,也都在東晉的政治風波中各自沉浮;山濤像個「儒生」一樣獲得入世之功名。
  • 荒誕文人,竹林七賢
    在魏晉時期,有這樣七位著名的文人,分別是嵇康,阮籍,劉伶,山濤,向秀,阮鹹以及王戎,他們得到竹林七賢名號是因為他們整日在竹林之中飲酒,縱歌,服藥麻醉自我,行事荒誕不經,不受世俗禮儀約束,消極避世,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後人尊他們七人為竹林七賢。
  • 【吳聊藝術】跟碎片先生聊國博《古代中國》展(中,夏商周-南北朝)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南朝 (國博展出為拓片 圖來自網絡)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局部)  原件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九色鹿經圖》(含局部) 北魏   原件位於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 國博展出複製品青釉仰覆蓮花尊  南北朝 北齊  1948年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 高63.6釐米、口徑19.4釐米、足徑20.2釐米  (圖片來自國博官網)之前的節目:番外:清華藝術博物館《西方繪畫500
  • 「竹林七賢」其實既非七人也無竹,到底是誰命名的?
    作者:常志梅都說魏晉風流,而竹林七賢是其一面精神旗幟,被後人神話般膜拜。「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竹林七賢,對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與思想,都產生過大而深刻的影響,青史留芳。竹林七賢,以嵇康、阮籍與山濤為首,其中的阮鹹是阮籍的侄子。從中可以看出,「七賢」是兩代人。
  • 名士之巔:魏晉南北朝之竹林七賢
    其中又以竹林七賢為最。考其歷史,他們首先以七賢聞名,後因其經常在山陽縣竹林下集會飲酒,故又稱竹林七賢。一、嵇康公認的竹林七賢NO1.這個人比較牛逼,軟體硬體都很牛。4、容貌俊朗,身高一米八九。大家看看,天地的靈氣都集於他一身了,讓人豔羨啊。可是這人有個毛病,他不像當時的名士那樣,塗脂抹粉,峨冠博帶,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修邊幅,不注重打扮,臉和頭髮經常就半個月不洗。
  • 「竹林七賢」中最不能稱為賢的那一個人
    三國曹魏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才華橫溢,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人稱竹林七賢。
  • 竹林七賢:以酒為名的劉伶
    圖片來源於網絡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說劉伶,劉伶是魏晉時期的名士,他嗜酒如命,被稱為「醉侯」。圖片來源於網絡上面說的是劉伶的經典段子,這身為竹林七賢之一的他有什麼流傳千古的作品呢?劉伶嗜酒,懶得動筆,但也作品流傳下來。
  • 王羲之和竹林七賢什麼樣?他看完《世說新語》後把他們畫了出來
    經典人人讀過,王羲之什麼模樣,竹林七賢又是什麼樣……只念是中國古代高士登峰造極的妙境,貫穿了其後1700多年的漫長歲月,為他們立像誰說不是一番挑戰?丁小方翻閱南宋三冊本《世說新語》後啟筆。本周起,「重塑經典——丁小方的世說新語藝術特展」在八號橋藝術空間正式向公眾展現了這百餘件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