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悲劇發生在孩子身上。
11月17日,上海某中學的一名高三女生欣欣,留下一封遺書後,跳河溺亡。
她的離去,平靜的離奇。
出事那天凌晨2點,她還在熨衣服、整理房間,由于欣欣經常晚睡,爸爸還去房間內提醒她早點睡。
沒想到,沒多久她就離開了家,還更新了一條微博。
凌晨三點,她又發了一條朋友圈。
「我沒有早戀,有點不開心,就醬。」
配圖是一個卡通人物坐在車上,圖片中也有一行文字,「我上路了,886」。
凌晨4點,她來到河邊,在這個初冬的夜裡,毅然決然地跳進了刺骨的河水中。
家人在她的房間裡發現了遺書,趕緊報警。
可是,已經晚了。
臨走前,她留下了一封遺書,字體清秀,語氣平靜而克制。
在理房間的時候有種久違的輕鬆感,又有點緊張。
唯一有些遺憾的是,不能再見到熊熊了。
另外請不要指責我。
抱歉。
再見啦,這個可愛的世界。
從來沒有想過害人,可為什麼一直不快樂?
今天下午去了市六醫院,但由於缺乏生活常識,到的時候,醫院門診已經關門了。
看完這封遺書的最後一句話,我的心裡就想被蒙上了一團濃煙,心痛、壓抑。
她說去醫院門診已經關門了,她到那個時候還是想活下來啊,可是一切都晚了。
她說「可愛的世界」,多麼好的一個女孩子,即使在臨走前,還不忘留下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後的溫柔,可是這個世界卻沒有回報給她最後一絲溫暖。
在遺書中,她在遺書中寫到自己離開的原因:
「我沒有早戀,也沒有作弊,請不要再懷疑我了」
人們推測她自殺的原因,是生前受了委屈,在欣欣生前和朋友的聊天中,透露出被老師三番兩次懷疑「考好了是作弊,考壞了是早戀。」
這讓欣欣覺得「很難過」、「 * 老師好像很喜歡懷疑學生早戀」。
不被老師信任的同時,父母的不信任也擊垮了欣欣對這個世界希望。
據欣欣表哥說,欣欣曾多次向父親說過被老師懷疑,老師也曾因為早戀的事給她父親打過電話。
可是父親,沒有選擇站在欣欣這邊。
如果可以,現在欣欣父親一定想要回到那天,對欣欣說:孩子,我相信你。
可是,一切都晚了,那些在大人們看來,無關痛癢的指責和懷疑,又如千斤巨鼎壓在欣欣身上。
壓得她對這個世界再也沒有留戀。
不被信任的痛
我們真的懂嗎?
最近,一個家長和我說:老師給她打電話說女兒在學校被欺負了,她又氣又急,在不斷地追問下,才知道原來女兒被欺負已經很久了,但回家後卻從未提起過。
這位媽媽還說:這個孩子性格挺好的,學習也好,但就是回家從來不提學校的事,現在被欺負了也要瞞著我們。
其實,孩子從小就是很依賴父母的,他們摔倒了會哭、害怕了會叫、受委屈了會要抱抱,這都是想尋求父母的關注和關心。
但是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不願意向家長傾訴,如果有心事,或者在外面受了委屈和欺負,也選擇自己默默承受,最多也就是和朋友說。
江蘇南京一個九歲男孩因為打壞了學校的玻璃,害怕奶奶懲罰他,留下寫著拼音的遺書就跳樓自殺了······
上海17歲男孩和母親在車上爭吵,突然衝出汽車跳橋,母親沒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河南新鄉一9歲男孩,在玩耍時不慎被小狗抓傷,因怕被責罵而不敢告訴父母,錯過了接種疫苗時間,幾個月後不幸患上狂犬病身亡;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裡面的話:
「孩子哪怕受全世界欺壓,只要還能在父母這裡得到心理救援,那就不會自殺。」
我們常說,人與人之間最需要信任,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信任」是建立起所有關係的基礎。
可很多家長往往忘記了,要信任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孩子。
沒有信任為基石的親子關係,就像沒有地基的樓宇,重壓之下必定崩塌。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
早已關閉心門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不被父母信任是什麼體驗?
我們是一家三口,偶爾親戚過來常住。
每一次,注意是每一次,家裡的零食少了一定是我偷吃的、東西破損一定是我幹的,地上有垃圾一定是我扔的。
即使我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他們依然不相信我。
考試拿到好成績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考試失利就罵我蠢笨如豬不夠刻苦,和成績比我差的同學玩就是沒有進取心。
剛打開電視被父母撞見,就說我不寫作業,整天只知道看電視、上網。
家長會後,一定要抓著老師問我目前成績什麼水平,即使這些信息我已經跟他們匯報過無數次.
我上網學習在他們看來無比刺眼,要麼就是我在談戀愛、要麼就是打遊戲、要麼就是看垃圾視頻......
在父母眼裡我是一個劣跡斑斑的壞小孩,所有的解釋都變成了狡辯,漸漸地我失去了回應的熱情,也疲於為之爭吵。
當孩子向父母尋求關注、幫助時,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安慰,不是父母替自己撐腰,反而是懷疑的眼神、嘲諷的語氣、刺耳的話語,孩子怎麼不受傷,不絕望?
心理學博士託馬斯·戈登認為:不接納的語言將孩子從我們身邊推開,讓孩子不再和父母交流。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現象——習得性無助。
這是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它用狗做了一項實驗:
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電擊。狗關在籠子裡無法逃避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驚恐哀叫。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
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
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顧名思義就是「相信自己的努力無法改變結果」。
那些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在長期的壓抑和被懷疑中,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漸漸地,他們就會向父母關閉起自己的心門。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遠離自己?
因為他們也曾經無數次地向你敞開過心門,想要得到你的愛,但你一次次無情地關上它,最終他們放棄了辯解和努力,你再也敲不開這扇門了......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信任是相互的。
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也很難再相信父母。
當父母都變成了難以相信的人時,孩子心裡「最後的稻草」也沒了,他們該有多難受。
父母的信任裡
藏著孩子面對世界的底氣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被父母用「信任」澆築成長的孩子有多幸運?
馬伊琍曾經做客《朗讀者》時,在和董卿的聊天中,一直強調著父母對她的信任,並分享了一件自己高中時發生的往事。
高一時,馬伊琍的成績很好,但是思想品德一欄裡卻得到了「差」,老師叫來馬爸爸說,因為她和「多個男生有早戀」。
馬爸爸平靜地說:哦好的,老師,請你寫下這幾個男生的名字。
老師在紙上寫了一個人的名字,馬爸爸接著說:那老師,還有呢?不是多個嗎?
老師就很生氣,馬爸爸說:老師,我不跟你說了,我女兒我最了解她,我還是找校長說吧。
最終,老師和父親鬧得不歡而散。
馬伊琍知道這件事後馬上就哭了,她對老師的不信任感到很冤枉,同時更感激爸爸的信任。
馬伊琍說:「我要提醒自己,做得更自覺,可以讓父母更信任我。」
馬伊琍的父母文化程度並不高,初中都沒畢業。他們不太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但是他們卻將女兒培養成了一個獨當一面、內心強大的人,這和他們對女兒始終如一的「信任」分不開。
在孩童時期,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信任,孩子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
這些信任會成為孩子強大的內驅力,讓他們想要成為更好的人。
沒有一顆樹苗在陽光和雨露的滋養下無法存活,就像沒有一個孩子在愛與信任的呵護下不會茁壯成長。
《好父母,好孩子》一書曾說:
「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能量。」
也許,從現在起,你可以做的是:去了解懂得你的孩子、不要輕易懷疑(但也不要盲目信任)孩子、不窺探孩子隱私、學會傾聽孩子。
我們要記得,了解是信任的前提。
收穫了你的信任後,孩子會開始嘗試做出更多努力,日子久了,他會帶給你很多驚喜。
長大後,他也會擁有面對世界最足的底氣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