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利在千秋

2021-02-08 科協改革進行時

最近,電視上播出了一個名為《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的科普益智競賽類節目,我覺得很好。我認為,節目的主辦方中國科協響應黨中央號召,努力開展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工作,提出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的號令,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三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其中關鍵在於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的提高。我們要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熱愛祖國、熱愛科學,有理想、有學問,生氣勃勃,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年人,他們是國家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那麼,應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呢?我認為必須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應該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的熱情,認清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青年人所擔負的偉大而光榮的使命,要以這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努力學好本領,報效祖國和人民。時代呼喚著青年一代的成長,時代期盼著青年人在報效祖國實現中國夢中的豐功偉績。


另一方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青少年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要培養和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使他們熱愛科學。


中國科協及各省市科協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科技實踐活動,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科技俱樂部,舉行了旨在鼓勵科技創新的各種形式的青少年科技競賽。倡導「大手拉小手」活動,鼓勵教授、專家、院士積極的關心和參與到青少年的科技實踐活動的組織指導和評審工作中,形成了大家關心青少年成長的局面。


2001年,教育部和科協共同發起和推動了「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在幼兒園和小學中進行的基於動手做的探究式學習和教育,促進我國幼兒園、小學科學教育發展,推動素質教育實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活動大大地激勵了青少年愛科學的熱情,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生氣蓬勃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少年。


科學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思維,具有科學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西方發達國家在基礎教育中要求對每一個學生從小就進行科學的思維方法的教育,使得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使科學思維方式能夠變成社會上更多人的思維方式。


教育是個人、家庭、民族和國家在未來發展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教育在為明天國家的安全、繁榮和昌盛奠定著最重要的基石,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又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振興中華,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科學和教育的水平,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切實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捨得把資金投入到科研和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正如鄧小平同志說過的那樣:「在別的方面忍耐一點,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科教問題解決好。」


我們重視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的提高,是因為我們堅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在迎接新的工業革命挑戰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人才培養的工作,只要我們堅持做下去,我們的國家就大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


本文來源 | 科學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要「大手拉小手」
    新華網香港8月24日電(楊眉)在第三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上,連續十年擔任大賽評委員主任、為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做出傑出貢獻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榮獲
  • 諾獎得主、院士共話提升科學素質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溫競華)在8日舉行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上,10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位世界科學院及中國兩院院士、300位社會科學組織代表及青年科學家共話攜手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應對全球風險挑戰。
  • 中科院老科學家為和平縣青少年送「科普大餐」
    日前,由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主辦,市、縣科學技術協會和縣教育學會協辦的院士專家廣東(縣區)校園行(科普報告)活動啟動,中科院老科學家陳光南教授為我縣青少年送上一堂生動的物理科普課。在和平縣實驗初級中學,中科院陳光南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生動的語言給同學們闡述了聲音趣談、聲音中的力學問題等知識。奇妙的科學知識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現場互動頻繁,整場講座氣氛十分活躍。 何林聰 學生:陳教授講了我們初二物理書上的一個聲現象問題,他講授了比課本上更加全面、更加詳細的知識,激發了我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為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
  • 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促進全球科學抗疫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
    12月8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參加會議,共話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主辦方與分享講述代表合影。孫自法 攝三位巾幗科學家講述人張彌曼院士(中)、鍾瑾研究員(左)、仲乃琴正高級工程師在活動結束後合影。孫自法 攝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中科院院士張明傑,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隨後,邱宣,于洋,郭雨蓉,薛其坤,陳十一,李鳳亮,南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明傑共同為生命科學學院成立揭牌」。上述消息意味著,中科院院士張明傑已出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在儀式上,張明傑表達了對生命科學學院未來發展的期望。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科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1988 年至 1995 年,先後在前蘇聯科學院結晶學研究所電鏡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 Berkeley 分校、美國 Oregon 州立大學化學系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995 年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化科學中心主任。
  • 「科協改革研討」著眼培育未來創新型人才 制定青少年科學素質標準
    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科學制定青少年科學素質標準,是完善青少年人格、開發人力資源、培育未來人才的關鍵舉措。重慶市科協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對中國青少年科學素質標準開展深入調研,提出加強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的相關對策建議。關鍵詞:青少年 科學素質 標準青少年科學素質標準是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指揮棒」,是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檢測器」。
  • 科學養生 ▏中科院院士、心腦血管專家醫師的10句話,對中老年人太...
    中科院院士、心腦血管專家醫師的10句話對中老年人太有用了!國醫大師陳可冀教授,是中科院院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著名心腦血管科專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會長,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 市科協創新推動《2016-2020年吉林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
    自2016年我市出臺《2016-2020年吉林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簡稱《綱要》)以來,市科協認真履行牽頭部門職責,按照中國科協建立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要求,採取「科協搭臺、大家唱戲」的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打造多個符合地方實際、特色明顯的「精準科普」公眾服務平臺,鼓勵39個成員單位、社會各界及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
  • 中科院外籍院士張翔獲A.C.Eringen獎
    中科院外籍院士張翔獲A.C.Eringen獎 2016-12-30 中國科學院學部與院士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張宏福院士調研秦嶺國家植物園
    作為中國科學院在陝西派出機構的中科院西安分院和以秦嶺生物多樣性研究為建院以來的立足點和積累的學科成果與人才隊伍建設優勢的陝西省科學院,如何始終能夠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研究的成果引領與支撐,將牢記總書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囑託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昨晚,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獲悉,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原校長陳十一任期屆滿卸任。  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物理和高溫超導電性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菲列茲·倫敦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等獎勵,入選「國家特支計劃」傑出人才。
  • 各國專家縱論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新聞—科學網
    疫情之下,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尤其需要每個負責任國家的參與。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各國專家就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科學應對疫情危機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國際科技共同體在團結抗疫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各國攜手共同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對於增強科學抗疫能力、應對危機挑戰的重要意義,我們應深化合作交流,攜手推動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 一是堅持多邊交流。
  • ...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主辦方與分享講述代表合影。孫自法 攝三位巾幗科學家講述人張彌曼院士(中)、鍾瑾研究員(左)、仲乃琴正高級工程師在活動結束後合影。孫自法 攝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成立邁出堅實一步——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
    來自全球各地19個國家和地區科技組織的代表參會,共商推進組織建設,提升科學素質促進人類發展的大計。會議由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程序委員會副主任袁亞湘主持。孟慶海在就職發言中指出,自2018年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以來,中國科協始終腳踏實地,不畏艱難,堅守提高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的初心。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顯了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也讓中國科協倍感作為科技組織的重大責任。孟慶海表示,此次籌委會會議是推動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正式成立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