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小魚鬧窩的情況,雖然不比夏秋季節,但小雜魚不停蠶食餌料,還不得不提竿換餌,冷冬天氣裡,這無疑是令釣友鬱悶的「苦差事」。那麼有什麼辦法、技巧弱化雜魚鬧窩的程度,本文一窺究竟。
解決冬季雜魚鬧窩的方法
避開雜魚鬧窩的方法、技巧眾多,其中重鉛沉底的跑鉛釣法最有名,但冬季顯然並不合適。一是冬季魚口輕,跑鉛屬於極頓的釣法,不利於發現魚的吃餌信號;二是重鉛快速沉底,可減少截口的發生,這點毋庸置疑,但鉤餌著底後,雜魚該怎麼撕扯餌料,依然撕扯,並不能真正避開雜魚。不妨嘗試以下幾種辦法,興許效果更佳。
首先利用窩料的氣味「驅小留大」。冬季窩料要麼是酒米,要麼紅蟲顆粒,其他種類窩料極少用。老釣友了解,大蒜和阿魏的氣味相近,同屬蒜臭味,這種略有刺鼻的味道,小雜魚並不喜歡,但大體型的鯽魚、鯉魚卻能接受。為何?埋沒水底淤泥的植物莖葉、水草,腐爛、發酵後,將會釋放一部分硫化物,而它恰能釋放蒜臭味。大鯽魚、大鯉魚都有在水底折騰覓食的習慣,特別是鯉魚,嘴唇肥厚,能把埋藏水底5公分處的食物翻拱出來,所以不可避免吞食到這些略有蒜臭味的食物。
泡製酒米的時候,除去必要的藥酒、小藥外,稍微加點大蒜,筆者一般1斤米配4個蒜瓣。蒜臭味的學名是蒜腥,是腥味的一種,與紅蟲的腥味並不排斥,所以投放紅蟲窩料時,可適當添加一點大蒜。相比水體清瘦的光水區,添加大蒜的窩料,更適合用在水草密集的水域。
其次將小鉤更換成大鉤,餌料鉤掛也有講究。鬧窩的雜魚,除去趴地虎整理另類外,像麥穗、白條它們的嘴並不大,所以適當提高鉤的大小,必然給雜魚的吞食設置障礙。筆者曾做過實驗,平常一直使用4號袖鉤,換成6號、7號袖鉤後,缺少減少了部分雜魚的撕扯,當然也會過濾掉一部分小鯽魚或活性不足的大鯽魚。另外還需要餌料的配合,鉤掛蚯蚓時,儘量選擇粗壯一些的蚯蚓,採用套筒的方式,使勁往鉤柄處移動,最終蚯蚓一部分套入子線,一部分套在鉤柄,直至鉤彎的位置。
再者冬季儘量釣遠釣深。估計釣友都有類似體驗,用6.3長竿釣的鯽魚個頭明顯比4.5的短竿大出不少,數量也有優勢。低水溫的原因,鯽魚多聚集、棲息在深水區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大鯽魚、鯉魚,生性謹慎、膽子小,不會輕易向岸邊靠攏,但小雜魚不同,它們少有恐懼感,冷冬情況下,岸邊近水活躍的基本都是小體型的魚或雜魚。並非說深水、遠水不會有雜魚存在,只是數量較少,這樣雜魚鬧窩的情況會進一步減緩。這裡的釣遠、釣深主要針對光水區,並且水底儘量是有土坎、凹凸、緩坡的水域。
最後選擇水草密集的水域。冬季魚群喜歡鑽草窩,但鑽草窩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足夠的體力,否則亂七八糟的植物莖葉也會把它阻擋在外,但這恰恰起到一個過濾、篩選的作用。像一些麥穗、白條這類魚更偏向在水體環境「整潔」的地方逗留,真正藏匿在水草間隙的往往是大鯽魚和部分鯉魚。喜歡長竿短線的釣友深有感觸,在草窩裡幾乎不怎麼碰到雜魚鬧窩,和光水區對比鮮明。所以其他水域雜魚鬧窩實在束手無策的時候,不妨玩一玩傳統釣法,常用意外驚喜。
寫在後面:減緩雜魚鬧窩,需要多個措施的配合
以上幾個措施,並非孤立的存在,比如投放加入大蒜的酒米,同時也要釣遠、釣深,最好鉤型也選大一點,這樣配合下來,斬獲的鯽魚個頭將明顯偏大。需要注意的是,等魚口接連出現時,意味著窩料已完全發窩,這時水底可能聚集了不少大鯽魚,而本身它們就會驅散一部分雜魚。遇到這種情況,可嘗試將大鉤換成略小的鉤子,方便鯽魚的吞食,迅速將它們一一釣起。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