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承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區。自周秦以來,這裡為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卑之地。至晉為鮮卑族慕容氏地,後為北燕地。北魏以後至唐末,為契丹、庫莫奚旗居住。到金、元、明時期這裡成為蒙古人的遊牧地,今圍場縣半截塔,蒙古名為「阿拜諾顏蘇巴爾汗」,漢譯為「圍場首領之塔」,就是忽必烈圍獵之所。大體在順治元年(1644)至乾隆中期,大批的滿族人紛紛進入承德,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定居下來,繁衍生息,使之逐漸形成了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頒金節與承德
「頒金」是滿語,出生或生機勃勃之意。明代末葉,在我國東北邊疆,崛起了一個少數民族,他們是金代女真人遺留在東北老家的子孫。建州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靠十三副遺甲起兵,統一了白山黑水已經分裂的眾多部落。明萬曆四十三年(1616),努爾哈赤首創八旗制度,四十四年(1617),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遂把兵鋒指向大明王朝,八旗鐵騎屢屢衝破長城問鼎中原。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因炮傷發作去世,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年號天聰。在長年的徵戰中,他深感中原人對曾經滅亡大宋的金朝和女真,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敵意和輕蔑。天聰九年(1635)陰曆十月十三日,皇太極詔告天下,改女真(漢譯為諸申)為滿洲。轉年,皇太極又改國號後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大明原有明教「點燈到天明,驅除黑暗」之意,而清既有明亮、又含水能滅火之意。當時正是大明崇禎年間,皇太極改年號崇德,另一層意思是你崇尚祥禎,我崇尚人德。被後世稱為清太宗的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改後金為大清,改天聰為崇德,的確有他過人的政治意圖。
1989年,我國於丹東召開首屆滿族文化學術討論會,將每年農曆十月十三作為滿族的誕生日或命名日,滿語「頒金」的漢譯為「出生」或「生機勃勃」,與金銀財寶的金沒任何聯繫。從此,滿族族名的紀念日就被稱為「頒金節」。
八旗制度和滿族的關係
八旗制度的創立者,是被後世尊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八旗的基層組織為牛錄,漢譯為「箭首」。當時女真人狩獵漁牧為生,為便於記數,出門時每人交首領一枝箭,十人為一牛錄,後人員壯大,定三百人為一牛錄,牛錄的首領為「佐領」;中層組織為甲喇,漢譯為「竹節」,是牛錄與上一層組織的過渡,五個牛錄為一甲喇,甲喇的首領為「參領」;上層組織為固山,漢譯為「旗」,五個甲喇為一旗,旗的首領為「都統」。都統雖為一旗之主,但皇帝為控制各旗,還分別由自己和至親子侄任旗主貝勒,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旗主。後來隨著政權的演變,八旗的尊貴不同編制也有增減,皇帝親管的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人員最多,親王、郡王管理的下五旗相對人員減少,但不管怎麼有差別,滿族人口無分男女老幼均在旗中,平時耕牧漁獵,戰時衝鋒陷陣,亦兵亦民,全民皆兵。
皇太極繼位後,地域和人口不斷增多,滿洲八旗遠不夠用。天聰九年(1635),他按滿洲八旗建置,編最先與後金合作的蒙古人為蒙古八旗;崇德七年(1642),他仍按滿州八旗建置,編生活在東北或在東北歸順大清的漢人為漢軍八旗。從此後,這三種八旗人統稱旗人,雖然在旗人內部,滿州人最尊,蒙古人次之,漢人最低,但旗籍的管理方法是一致的,旗人與一般漢族民眾終究有別。例如在居住上,清初北京的南城,也稱外城,居住一般漢族百姓;最中心叫宮城,即紫禁城,只供皇室辦公居住;宮城外圈叫皇城,官署及高官居住;最外圈叫京城,全部居住旗人,八旗分駐除正陽門外的八座城門附近,離皇城最近的為滿州八旗,稍靠外的為蒙古八旗,最靠京城根的為漢軍八旗。那時只要你報出京城住地,立馬能推算出你的旗籍。
所以我們今天說,旗人是個大概念,如果列成算式,旗人應該大於滿族。也就是說滿族人必定是旗人,但旗人還包括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當然,蒙古旗人、漢軍旗人,雖然稍稍低於滿洲旗人,終究比一般的蒙古人、漢人地位高得多。清代滿漢不通婚,尤其是皇室,但漢軍旗人除外。康熙朝的一等公佟國維,祖上就是漢軍旗人,但他家出過兩代皇后(一位是康熙的生母,一位是康熙的皇后),祖孫四人先後被封為一等公,清政府還「抬旗」令他加入滿洲八旗。明代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後人袁文弼,在乾隆朝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傳至五世孫已經起了滿族名字富明阿,由普通騎兵積軍功升至驍騎校、參領、漢軍正紅旗都統,曾統帥御林軍神機營,後官至江寧將軍、吉林將軍,雖然鎮壓過太平天國,但他無論從軍從政,都大有作為。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壽山,官至黑龍江將軍,光緒年間抗擊俄國侵略者,戰敗後反被朝廷責罰,全家殉難。他在戰場上被子彈擊中右腹,彈丸自左臀穿出,清史稿稱「戰愈猛,馳還壁,血縷縷滿衣褲。」次子名永山,官至三等侍衛(正五品),在鳳凰城率騎兵與日軍作戰,殿後遇伏,「連受槍傷,洞胸踣,復強起督戰,大呼殺賊而逝。」在清代,滿族人當然有特權,但在旗的蒙古人、漢人也與滿族人享有大體相同的特權,那時人們攀談,首先看重你是不是旗人,久而久之,人們就把旗人與滿族人混為一談了。
承德滿族和旗人的由來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後公布,全國分布著982萬滿族人口,是僅次於壯族的第二大少數民族。而我們承德八縣三區共360餘萬人,卻居住有120餘萬滿族兄弟,在全國各市首屈一指,遠遠超過了滿族發源地的東北各市,甚至高過滿族最集中的北京市很多。
首先,承德緊靠長城,北接內蒙古高原,西臨華北平原,是兵家必爭之地,清代在長城一線大量屯兵,由於八旗兵民一體的特殊體制,駐兵後遺有部分滿族人口;其次,承德是清代第二個政治中心,隨著木蘭圍場和山莊外廟的建成,這裡成為練兵綏藩、民族團結的活動場所,大量滿族人士來此定居;第三,熱河自明永樂年間被劃為蒙古人的遊牧場,地廣人稀,而京城八旗人口日益增長,耕地卻不能增加,為解決旗人生計,清政府大量移民到這裡墾荒開種,承德遂成為了滿族和旗人的第二故鄉。
除此外,因歷史上各種自然災害,使得中原山東、河南、山西、直隸等地的百姓成群結隊來熱河謀生,這就構成了承德以漢、滿人口為主的居住特點,而排在第三位的蒙古族人口,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與滿族人口移住承德的蒙古旗人,而真正的熱河蒙古牧民,則大部分隨牧業移居內蒙古各地。如居住在磬錘峰下的厄魯特蒙古人,是乾隆平定西北準噶爾叛亂後,將準噶爾達什達瓦部編為蒙古八旗分幾批移居承德的,雖然與熱河原住民同屬蒙古族,但前者是旗人,生而有俸銀祿米;而後者是民人,不但要自食其力,同時還要向國家繳糧納稅。
承德旗人中的佼佼者
旗人雖為貴族,與一般民人相比享有很多特權,如耕種土地,只要給莊頭交一定的地租,就不必再負擔國稅;另如觸犯了刑法,只能由管理旗人的機構審理,普通的衙門奈何不得。但是最廣大的旗民,還是被稱作「包衣」的勞動人民,他們與民人一樣耕作狩獵,一樣也養成了吃苦耐勞、善良勤奮的優良品質。甚至其中的一些人成為封疆大吏之後,依然本色不改。
于成龍,漢軍鑲黃旗人,為旗下包衣,隨主人定居豐寧南關,自幼給主人放牧為生,因勤奮好學,由蔭生授樂亭知縣,後改任灤州和通州知州。康熙二十年(1681),任直隸巡撫的漢人于成龍(因年長被稱為老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到任前按規定舉薦在通州任知州的小于成龍可用,遂被康熙先後提升為江寧知府、直隸撫巡、都察院安徽御史、河道總督等職,他每到一任,都把撫綏旗民、團結滿漢做為首務,他多次微服回鄉,公平處理旗民事務,清官于成龍的大名一直傳至今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于成龍主持修竣京郊渾河,康熙皇帝驗收後親自更名為永定河。兩年後,于成龍在河道總督任上病逝,康熙下詔撫恤。
清朝末年,江南出了一件震驚皇廷的大案,舉人楊乃武與「小白菜」葛畢氏被屈打成招幾成冤鬼,後在刑部尚書皂保、桑春榮共同主持下終得平反昭雪,那位滿族尚書皂保,就是從承德走出的賢官。他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進士走上仕途,為官三十七年,從編修、侍講一直做到理藩院尚書、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禮部尚書,雖然晚年致仕皇帝賜住京城,但他因為公正廉明,在承德市區溫家溝的老宅一直得到承德百姓的厚愛,這恐怕就是愛屋及烏的緣故吧!
還有很多滿族旗人,是隨清廷建立政府機構來承德為官的,他們也能為官一任,留名一方。乾隆年間,一位叫覺羅嵩阿禮的滿族正藍旗人,調任平泉州州牧長,他貴為皇帝的遠親,但自到任之日起,就不帶家眷幕僚,到任後又力除舊弊,減稅輕賦,以至任滿離職時,「攀轅臥轍者,直達鳳凰嶺外」。正是有了一大批滿族先賢們的努力,各族人民才一同開發建設了承德這片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