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在承德,您是滿族人嗎?

2021-02-21 承德貼吧

正承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區。自周秦以來,這裡為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卑之地。至晉為鮮卑族慕容氏地,後為北燕地。北魏以後至唐末,為契丹、庫莫奚旗居住。到金、元、明時期這裡成為蒙古人的遊牧地,今圍場縣半截塔,蒙古名為「阿拜諾顏蘇巴爾汗」,漢譯為「圍場首領之塔」,就是忽必烈圍獵之所。大體在順治元年(1644)至乾隆中期,大批的滿族人紛紛進入承德,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定居下來,繁衍生息,使之逐漸形成了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頒金節與承德

「頒金」是滿語,出生或生機勃勃之意。明代末葉,在我國東北邊疆,崛起了一個少數民族,他們是金代女真人遺留在東北老家的子孫。建州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靠十三副遺甲起兵,統一了白山黑水已經分裂的眾多部落。明萬曆四十三年(1616),努爾哈赤首創八旗制度,四十四年(1617),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遂把兵鋒指向大明王朝,八旗鐵騎屢屢衝破長城問鼎中原。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因炮傷發作去世,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年號天聰。在長年的徵戰中,他深感中原人對曾經滅亡大宋的金朝和女真,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敵意和輕蔑。天聰九年(1635)陰曆十月十三日,皇太極詔告天下,改女真(漢譯為諸申)為滿洲。轉年,皇太極又改國號後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大明原有明教「點燈到天明,驅除黑暗」之意,而清既有明亮、又含水能滅火之意。當時正是大明崇禎年間,皇太極改年號崇德,另一層意思是你崇尚祥禎,我崇尚人德。被後世稱為清太宗的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改後金為大清,改天聰為崇德,的確有他過人的政治意圖。

1989年,我國於丹東召開首屆滿族文化學術討論會,將每年農曆十月十三作為滿族的誕生日或命名日,滿語「頒金」的漢譯為「出生」或「生機勃勃」,與金銀財寶的金沒任何聯繫。從此,滿族族名的紀念日就被稱為「頒金節」。

八旗制度和滿族的關係

八旗制度的創立者,是被後世尊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八旗的基層組織為牛錄,漢譯為「箭首」。當時女真人狩獵漁牧為生,為便於記數,出門時每人交首領一枝箭,十人為一牛錄,後人員壯大,定三百人為一牛錄,牛錄的首領為「佐領」;中層組織為甲喇,漢譯為「竹節」,是牛錄與上一層組織的過渡,五個牛錄為一甲喇,甲喇的首領為「參領」;上層組織為固山,漢譯為「旗」,五個甲喇為一旗,旗的首領為「都統」。都統雖為一旗之主,但皇帝為控制各旗,還分別由自己和至親子侄任旗主貝勒,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旗主。後來隨著政權的演變,八旗的尊貴不同編制也有增減,皇帝親管的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人員最多,親王、郡王管理的下五旗相對人員減少,但不管怎麼有差別,滿族人口無分男女老幼均在旗中,平時耕牧漁獵,戰時衝鋒陷陣,亦兵亦民,全民皆兵。

皇太極繼位後,地域和人口不斷增多,滿洲八旗遠不夠用。天聰九年(1635),他按滿洲八旗建置,編最先與後金合作的蒙古人為蒙古八旗;崇德七年(1642),他仍按滿州八旗建置,編生活在東北或在東北歸順大清的漢人為漢軍八旗。從此後,這三種八旗人統稱旗人,雖然在旗人內部,滿州人最尊,蒙古人次之,漢人最低,但旗籍的管理方法是一致的,旗人與一般漢族民眾終究有別。例如在居住上,清初北京的南城,也稱外城,居住一般漢族百姓;最中心叫宮城,即紫禁城,只供皇室辦公居住;宮城外圈叫皇城,官署及高官居住;最外圈叫京城,全部居住旗人,八旗分駐除正陽門外的八座城門附近,離皇城最近的為滿州八旗,稍靠外的為蒙古八旗,最靠京城根的為漢軍八旗。那時只要你報出京城住地,立馬能推算出你的旗籍。

所以我們今天說,旗人是個大概念,如果列成算式,旗人應該大於滿族。也就是說滿族人必定是旗人,但旗人還包括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當然,蒙古旗人、漢軍旗人,雖然稍稍低於滿洲旗人,終究比一般的蒙古人、漢人地位高得多。清代滿漢不通婚,尤其是皇室,但漢軍旗人除外。康熙朝的一等公佟國維,祖上就是漢軍旗人,但他家出過兩代皇后(一位是康熙的生母,一位是康熙的皇后),祖孫四人先後被封為一等公,清政府還「抬旗」令他加入滿洲八旗。明代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後人袁文弼,在乾隆朝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傳至五世孫已經起了滿族名字富明阿,由普通騎兵積軍功升至驍騎校、參領、漢軍正紅旗都統,曾統帥御林軍神機營,後官至江寧將軍、吉林將軍,雖然鎮壓過太平天國,但他無論從軍從政,都大有作為。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壽山,官至黑龍江將軍,光緒年間抗擊俄國侵略者,戰敗後反被朝廷責罰,全家殉難。他在戰場上被子彈擊中右腹,彈丸自左臀穿出,清史稿稱「戰愈猛,馳還壁,血縷縷滿衣褲。」次子名永山,官至三等侍衛(正五品),在鳳凰城率騎兵與日軍作戰,殿後遇伏,「連受槍傷,洞胸踣,復強起督戰,大呼殺賊而逝。」在清代,滿族人當然有特權,但在旗的蒙古人、漢人也與滿族人享有大體相同的特權,那時人們攀談,首先看重你是不是旗人,久而久之,人們就把旗人與滿族人混為一談了。

承德滿族和旗人的由來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後公布,全國分布著982萬滿族人口,是僅次於壯族的第二大少數民族。而我們承德八縣三區共360餘萬人,卻居住有120餘萬滿族兄弟,在全國各市首屈一指,遠遠超過了滿族發源地的東北各市,甚至高過滿族最集中的北京市很多。

首先,承德緊靠長城,北接內蒙古高原,西臨華北平原,是兵家必爭之地,清代在長城一線大量屯兵,由於八旗兵民一體的特殊體制,駐兵後遺有部分滿族人口;其次,承德是清代第二個政治中心,隨著木蘭圍場和山莊外廟的建成,這裡成為練兵綏藩、民族團結的活動場所,大量滿族人士來此定居;第三,熱河自明永樂年間被劃為蒙古人的遊牧場,地廣人稀,而京城八旗人口日益增長,耕地卻不能增加,為解決旗人生計,清政府大量移民到這裡墾荒開種,承德遂成為了滿族和旗人的第二故鄉。

除此外,因歷史上各種自然災害,使得中原山東、河南、山西、直隸等地的百姓成群結隊來熱河謀生,這就構成了承德以漢、滿人口為主的居住特點,而排在第三位的蒙古族人口,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與滿族人口移住承德的蒙古旗人,而真正的熱河蒙古牧民,則大部分隨牧業移居內蒙古各地。如居住在磬錘峰下的厄魯特蒙古人,是乾隆平定西北準噶爾叛亂後,將準噶爾達什達瓦部編為蒙古八旗分幾批移居承德的,雖然與熱河原住民同屬蒙古族,但前者是旗人,生而有俸銀祿米;而後者是民人,不但要自食其力,同時還要向國家繳糧納稅。

承德旗人中的佼佼者

旗人雖為貴族,與一般民人相比享有很多特權,如耕種土地,只要給莊頭交一定的地租,就不必再負擔國稅;另如觸犯了刑法,只能由管理旗人的機構審理,普通的衙門奈何不得。但是最廣大的旗民,還是被稱作「包衣」的勞動人民,他們與民人一樣耕作狩獵,一樣也養成了吃苦耐勞、善良勤奮的優良品質。甚至其中的一些人成為封疆大吏之後,依然本色不改。

于成龍,漢軍鑲黃旗人,為旗下包衣,隨主人定居豐寧南關,自幼給主人放牧為生,因勤奮好學,由蔭生授樂亭知縣,後改任灤州和通州知州。康熙二十年(1681),任直隸巡撫的漢人于成龍(因年長被稱為老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到任前按規定舉薦在通州任知州的小于成龍可用,遂被康熙先後提升為江寧知府、直隸撫巡、都察院安徽御史、河道總督等職,他每到一任,都把撫綏旗民、團結滿漢做為首務,他多次微服回鄉,公平處理旗民事務,清官于成龍的大名一直傳至今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于成龍主持修竣京郊渾河,康熙皇帝驗收後親自更名為永定河。兩年後,于成龍在河道總督任上病逝,康熙下詔撫恤。

清朝末年,江南出了一件震驚皇廷的大案,舉人楊乃武與「小白菜」葛畢氏被屈打成招幾成冤鬼,後在刑部尚書皂保、桑春榮共同主持下終得平反昭雪,那位滿族尚書皂保,就是從承德走出的賢官。他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進士走上仕途,為官三十七年,從編修、侍講一直做到理藩院尚書、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禮部尚書,雖然晚年致仕皇帝賜住京城,但他因為公正廉明,在承德市區溫家溝的老宅一直得到承德百姓的厚愛,這恐怕就是愛屋及烏的緣故吧!

還有很多滿族旗人,是隨清廷建立政府機構來承德為官的,他們也能為官一任,留名一方。乾隆年間,一位叫覺羅嵩阿禮的滿族正藍旗人,調任平泉州州牧長,他貴為皇帝的遠親,但自到任之日起,就不帶家眷幕僚,到任後又力除舊弊,減稅輕賦,以至任滿離職時,「攀轅臥轍者,直達鳳凰嶺外」。正是有了一大批滿族先賢們的努力,各族人民才一同開發建設了承德這片熱土。

相關焦點

  • 您身邊有滿族人嗎?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您身邊有滿族人嗎其他民族都不具此一氣質,尤以關內滿族人突出。有點誰也不服的感覺。所以不善於拍馬,不善於和上級處理好關係。文章來源:李才哥舉手之勞請點擊「右下角 再看」 熱愛此文請轉發朋友圈,謝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 滿族人的一般性格品質特徵
    任何滿族相關的問題,論壇內海量滿族同胞,都可以為您做最真實的解答!滿族風俗★滿族文化★滿族歌舞滿族飾品★滿族服飾★滿族文玩 對知識的熱愛,好鑽研以及好奇心是滿族人的一般特徵。      滿族人將自己的任何行為都看做有社會意義的行為。      滿族人適合生活在集體中,離開了集體就不可能生存。滿族人已將這種性格發展成一種特殊形式,即將客人當成自己單位成員的那種無限的殷勤好客的習慣。      滿族人非常嫌惡阿諛奉承。既不想奉承別人,也不願別人奉承自己。
  • 如何區分滿族人與漢族人
    這三部的女真人都應是純正的滿族人。從皇太極開始,增加了蒙古八旗,漢族八旗,同時,在多次攻打明朝的地區掠奪漢人作奴隸後,漢族開始出現在東北。從清入關到1911年,受約於"滿漢不通婚",八旗駐兵同漢人住宅嚴格隔離,滿族人的血統還是純正的。1911年以後,皇帝不在了,約束不在了,加上對滿族人的迫害,很多滿族人改成漢族,並與漢人結婚。至今,除東北以外,純正的滿族人, 少之又少。
  • 滿族人的基本體貌特徵
    有人會問滿族人是不是和漢族人長的一樣呢?如果不一樣有什麼區別呢?想知道的話就快往下文看看。  滿族人特徵:  滿族人的確與漢族人的長相略有區別。  1、頭型:分長頭型和圓頭型兩種;吉林以南多為長頭型,黑龍江以及遠東地區(俄羅斯的通古斯族群)多為圓頭型,即寬面,顳葉(眼睛兩側)部位發達。
  • 如何鑑別滿族人
    「媽」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滿族人。也有稱「爸」,「媽」的。但是在建國前,滿族稱「爸」「媽」的民間絕對沒有。3,問其祖籍:凡滿族人皆稱祖籍在長白山。因為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包括蒙古「旗人」,錫伯「旗人」也如此回答。凡漢族皆稱祖籍山東,河北。因為當今東北的漢人,其祖先大多是從關內遷移而來的。
  • 滿族人禁忌有哪些
    相關的滿族人禁忌有哪些呢?滿族滿族(滿語:ᠮᠠᠨᠵᡠ,轉寫:manju),舊稱滿洲族,中國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據推測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滿族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
  • 舊時滿族人的顯著特徵——扁頭
    在《中華全國風俗志》中,曾記載過滿族的一個習俗,就是滿族人將新生的嬰兒放在搖籃中,枕以硬枕,枕實以豆,務平其後腦骨,兒生數日,置臥具,令兒仰寢其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扁。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滿族人是以平平的後腦骨為美的。嬰兒剛剛生出來時他們的頭骨並沒有完全成型,頭骨是可以在這段時間中重新塑形的,一直到了2歲之後,頭骨才逐漸固定成型。
  • 淺談各個時期滿族人名字的特點
    本文即對歷史上滿族人怎樣起名的問題談一下個人看法。 1. 用動物名稱起名 現代我國滿族人都是講漢語、用漢字,滿族人和漢族人的名字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結構形式大體上都是包括姓氏在內的三個字或兩個字。但是歷史上滿族人是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的,滿足人的人名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候滿族人是用滿語給孩子起名,用滿文記錄書寫人名。
  • 怎樣區別滿族人漢族人 是滿是漢一目了然
    六、看其供奉祖先位置,滿漢各不相同    滿族人尊西,因為西方象徵至貴和首要,所以滿族人將祖先神龕(神板和祖宗板)供奉於西牆之上。而多數漢族人祖先供奉於北牆下供桌上。    七、問其祖先業績,滿漢回答各異    滿族大多是隨順治入關,滿族人說成是隨龍入關。
  • 滿族人的家譜特點
    滿族人十分重視本家族的家譜。因為在清代,家譜是他們證明自己出身和旗籍的憑證,也是承繼某些世襲職位的有效法律文件。這些都與其政治地位和經濟收入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許多滿族人的家譜中都記載著本家族如何發祥長白、從龍人關和開創基業的功績,對後世子孫來說,也是莫大的榮耀。
  • 滿族用漢姓對照表改姓氏,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
    清朝滅亡之後,包括清朝皇室在內的絕大多數滿族人走上了「更名改姓」之路,特別是在更改姓氏方面,滿族人把滿族姓氏改成了漢族姓氏。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年滿族人更改姓氏幾種常見的類型。1、用滿族姓氏的諧音來取漢姓。
  • 漢族人對姓氏這麼重視,為何滿族人把姓氏改來改去
    滿族人在沒有入關之前,已經擁有了非常悠久的姓氏歷史,在清朝中期的時候,已經有部分滿人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但是並沒有形成規模。辛亥革命之後,大批的滿族人開始更改自己的姓氏,以躲避戰亂。也就是說滿族人的姓氏一直處在變化當中的,入關之後,他們還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姓名更改為漢姓。但是後來康熙帝曾經三令五申不允許滿族人改姓,防止這些滿族人沾染上漢人的惡習。後來乾隆時期,還特意對滿人修族譜,比如《滿洲八旗氏族通譜》等,希望以修族譜的方式,遏制滿族人改姓的行為。
  • 滿族人的姓氏應該是這樣的!電視中稱呼和珅「和大人」肯定不對
    滿族姓氏即是構成滿族某家族血緣團體的符號,大家可以在《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找到六百四十七個滿族人的姓氏,相比之下,百家姓中也僅僅只有568個姓氏。而事實上,在滿族破關入主中原之前是沒有這麼多姓氏的,這些都是滿族文化與漢族文化融合的結果。那麼,滿族人的姓氏原本是什麼樣的呢?
  • 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那麼,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不可剃髮 滿人普遍是信仰薩滿教的,而按照薩滿教的說法的話,因為頭髮在頭的頂部,最靠近天,因此是靈魂棲息之地,是非常神聖的。並且滿人還認為,頭部是人類智慧的源泉,而頭發生長於頭部,因此是不可以去剃髮的。
  • 滿族人為啥剃光頭還要留辮子,答案看完真浪費時間!
    今天和大家說一個知道了會覺得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的答案,而這個答案的問題就是——清朝的滿族人為啥要留個小辮子。當年,聽劉寶瑞大師說君臣鬥那段單口的時候,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解釋,說清朝人留辮子有一個寓意叫做「掃去四夷,定鼎中原。」
  • 清朝覆滅後,滿族人去了哪裡 索額圖後人在這裡生活
    滿族人的故鄉在東北一帶,後清軍入關,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清朝,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
  • 清朝一滅亡,為什麼滿族人趕緊改成漢姓?清朝貴族後代說出了原因
    同時,也有人故意隱瞞自己是滿族人,說自己一直是漢人。那麼,清朝滅亡後,為什麼整個滿族人都匆忙地變成了韓城呢?最後,清朝貴族後代說了理由!事實上,應該和清朝的建立談談。清朝的第一個姓是愛新覺羅,但沒有耶赫納、伯頓、鈷搖滾等其他大姓,只有愛新覺羅不能成功。這些大聖在清朝建立初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滿族人為何改成漢姓,這八大姓氏人,原來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提到滿族人姓氏,你大概第一反應會想到那拉氏。它是滿族比較大的氏族,是明末王族的貴族姓氏,至今許多姓「那」的人,都是過去的皇戚國戚,只是隨著變遷悄然淹沒在歲月的長河中。在滿族大縣河北省寬城縣,這裡滿族人口佔到67%,在一家店的牆上,意外見到了滿族八大姓氏對應的漢族姓,吸引了小編目光。翻開滿族人歷史,原來滿族人不僅有吃八大碗習俗,還隱姓埋名有八大姓氏。
  • 抗日戰爭前後的北京滿族人
    許多滿族人在文化藝術界顯示了才華,受到了社會的敬重,如京劇旦角演員程硯秋排演大量新劇,通過舞臺實踐與創新,創樹了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程派表演體系,創辦了學習文化及藝術理論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培養出大批優秀的京劇人才。1932年他赴法遊學,研究法日戲曲音樂藝術,成為當時轟動北平城的大事。又如著名書畫家溥心舍,他以詩、書、畫聞世,其畫與張大千齊名,有「南張北溥」之美譽。
  •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北京滿族人
    1978年至2008年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北京的滿族人也恢復了有史以來的巨大活力,再一次顯示了他們不怕艱難、勇於學習、敢於創新的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湧現了許多優秀人物,受到各族人民的尊重。。十年動亂中由於極左思潮的泛濫,北京的滿族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不應有的民族歧視,許多人違心地或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民族成分,致使戶口登記為滿族的人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