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悲壯的軍旅忠魂,奶油小生唐國強詮釋知恥後勇

2020-12-22 軌道為你而來

時隔八一建軍節不久,再次重溫《高山下的花環》,已經不知道第幾次觀看這部影片,即使知道劇情,仍然不知不覺眼含熱淚。

1979年2月17日到1993年3月31日,我國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榮譽迫不得已展開了14年艱苦卓絕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無數的英魂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犧牲,在鮮血的洗禮下,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弘揚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1979年,作家李存葆作為戰地記者隨隊奔赴越南,見證了無以計數的前赴後繼、精忠報國,歷時3年完成了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並榮立三等功,他說「我之前發表了很多作品,卻深感不安和慚愧,我什麼沒有勇氣重讀一遍,因為我知道這些作品沒有反映出戰爭中的動人情景,原因何在?我反覆思考,認識到描寫戰鬥過程過多,缺少揭示人類心靈的東西,而這正是感人力量的源泉,為此我想要創作一部能深刻展示英雄人物心靈的作品,它便是《高山下的花環》」。

謝晉導演在拍攝《秋瑾》時已經考慮要將《高山下的花環》改編,小說把國家民族的振興與個人命運巧妙關聯,講述了唐國強飾演的攝影幹事趙蒙生依靠母親關係,通過從軍區掛職鍛鍊「曲線」調回家鄉,與家人團聚。但在九連擔任指導員期間,連長梁三喜為他推遲了探親假,又趕上戰爭爆發,梁三喜、排長靳開來等同志都英勇犧牲在了戰場,趙蒙生見證了戰友們的捨生取義,不再膽小怕事,實現了自我救贖,戰後安慰著烈士家屬,決定留在連隊,繼續秉承戰友們的精神繼續戰鬥下去。

奶油小生唐國強1975年在電影《南海風雲》中扮演男主角於化龍,當時還有些青澀,但到了1978年的《小花》,他已經能夠完全駕馭海軍戰士的形象,《高山下的花環》中,他從膽小怕事成長為英勇赴義的英雄,儘管沒有戰死沙場,但連長等戰友不屈服的意志得到了最真實生動的繼承與發展,《高山上的花環》雖然悲壯、傷感,卻崇高、壯麗,卻並沒有迴避當時突出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使得影片的主旨並未局限在「愛國」之上,而是將人性的光輝與當今得來不易的幸福和殘酷無比的戰爭相關聯,謝晉導演用藝術的表達方式對社會問題進行反思,按照他的話來說「只有感動了導演,才能感動觀眾」。

01、堅強與軟弱的對比:彰顯革命意志的繼承與發展

解放軍從八一南昌起義開始,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過程,逐步聲名遠播、威武不屈,很多榮譽並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通過每一位不計代價、勇敢堅強戰士用鮮血打出來的。本片中的趙蒙生、梁三喜、靳開來都不是完人,影片開始的趙蒙生甚至有些令人生厭,因為他背離了「頭可斷血可流,祖國寸土不能丟」的革命意志,如同溫室中嬌生慣養的花朵經不起絲毫的挫折。

在人物塑造方面,將趙蒙生的軟弱與梁三喜、靳開來的堅強進行對比,突出展現出趙蒙生的成長史,這個過程其實正是一名新兵到老兵,沒有作戰經驗到視死如歸意志的傳承,而這種革命意志並不屬於一個人,而是關乎他們的父母、妻子、後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的行為動機和成長變化清晰可見,更會讓觀眾感受到性格變化的深層原因。

趙蒙生有一個軍人母親吳爽,她在1947年從死人堆裡救出了現在的軍長雷震,這成為他有恃無恐、橫加幹預的籌碼。趙蒙生調回家鄉一方面基於母親的關懷,另一方面是妻子兩地分居,飽受相思之苦。

休假十天,妻子和趙蒙生聽著靡靡之音,享受著屬於兩人的浪漫世界,他們沉浸在享受主義的溫床中,渴望擁有幸福的生活。反觀梁三喜和靳開來,他們同樣有家庭,梁三喜在妻子懷孕,即將臨盆之際都以大局為重,放棄了營長批示的探親假,靳開來則是連中最老的戰士,他每一次都說要準備退役回家陪伴妻子,卻因為對軍隊的留戀之情作罷。

不同的父母和家庭培養不同的品德。梁三喜的母親一生受苦,沒有享受過一天的幸福生活,三個兒子先後犧牲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對越反擊戰,其中必然有母親的影響,即使在梁三喜犧牲後,母親和妻子都不忍心坐車去連隊,走了十幾天的路抱著孩子來連隊,路上,母親連面都捨不得吃,還安慰兒媳「不為自己也要為孩子」,但兒媳卻端起了那碗麵湯。

自從嫁入了梁家,妻子沒日沒夜的幹活,家裡的豬都餵養到了百餘斤,她不期盼丈夫回家嗎?無比迫切,但她明白軍人的天職,沒有丈夫的保家衛國,人民安家立業的基礎就會動搖,妻子捨棄的是小家,換來的是祖國的和平繁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梁三喜肩負著全家人的希望,他堅強、勇敢、樂觀、向上,這種精神不僅傳承給了趙蒙生,更傳給了出生不久的孩子。

給孩子取名盼盼,其實暗暗盼望歸來、盼望和平的美好夙願,靳開來的孩子同樣如此。當靳開來因為砍甘蔗犧牲無法獲得三等功時,雷軍長說「開來不獲得嘉獎,天理難容」,趙蒙生把自己的軍功章給了靳開來的兒子,兒子將這枚軍功章帶到了胸前,以父親為榮,詮釋出的正是革命意志的傳承與發展。02、將軍後代與農民子弟的對立:沂蒙精神的追根溯源

趙蒙生作為將軍後來,與生俱來有一種優越感,這與梁三喜、靳開來這種典型的農村出身,家境貧寒的農民子弟構成鮮明對立。梁三喜來自沂蒙山區,趙蒙生的老家也是沂蒙,影片想要表達的便是沂蒙精神的追根溯源。

謝晉導演說:「 梁三喜這一家的精神, 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靈魂,民族的倫理」。這種精神歸根到底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精神體現為以下特點: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本片有兩大編劇:《高山下的花環》作者李存葆和著名作家李準。李存葆當時36歲,卻有20年的軍齡,他對部隊環境非常熟悉,對軍人事跡更是如數家珍。李準則紮根農村,對農村生活深有體會,因此兩人能力資源互補,共同完成了文學作品的影像化之路。在這個過程中,還邀請了某團副政委協助,他講了三個故事:

某連副連長,八年沒有探過親,家裡有未過門的未婚妻和年邁的父母,本來要準備回家成親,卻因為戰爭不得不參戰,最後在堅守陣地時被炮彈擊中,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的未婚妻得知後隱瞞了這個消息,照常照顧著兩位老人,她說「爸爸媽媽,我會一輩子和你們在一起,家義(副連長)在部隊沒事的」。

一位偵察兵在執行任務時排長犧牲了,為了搶回排長的遺體,他們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結果有五個同志都負了傷,即使在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候,他們也對犧牲的排長不離不棄,這便是戰友之情。

一位戰士在修築工事時被敵人炮火炸傷,醒來的第一句話是:我還年輕,還沒打仗就負傷了,我還沒有盡到責任,求你們趕快治好我,我還要上戰場!但這位同志卻沒有救治成功,犧牲時年僅19歲。

這三個真實的人物精神其實在影片中對應著梁三喜、趙蒙生和靳開來。什麼是沂蒙精神?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水乳交融、生死與共」。不管是將軍後代還是農民子弟,在部隊都是生死相依的戰友,沒有任何一個犧牲的生命是卑微的,他們因為心懷祖國而令人無比動容。

戰前,梁三喜訓斥趙蒙生「軍人,你不會不知道你穿著軍裝!現在,你正處於一道坎兒上,上前一步還好說,後退一步你是個啥?」,這句話極具分量,讓趙蒙生回心轉意,認識到思想的消極和倦怠。

當戰爭來臨時,「牢騷大王」靳開來終於被提拔為副連長,他說「既然戰前上級開恩提拔我,給了我哥首先去死的官銜,那我靳開來就得知恩必報!放心,我會在副連長的位置上死出個樣子來」。

圍繞誰來帶尖刀排,靳開來對梁三喜說「我兄弟四個,死一個還有三,而你兩個哥哥都犧牲了,是獨苗,不能帶尖刀排」,可梁三喜卻說「我早就想好了,只能我來帶!」在生與死面前,戰友情就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重擔留給自己。梁三喜因為救趙蒙生犧牲,趙蒙生由此對母親說「不能走,內心有愧」,沂蒙精神自此完成了階層的遷移,從平民到「貴族」,精神世代相傳。

03、殘酷戰爭與溫暖人性的交織:犧牲不分階層和年齡,人雖然死了,志氣不能丟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溫暖的人性愈發珍貴。軍人有血性也有人性,當趙蒙生被靳開來含沙射影地指責時,他當著全連戰士的面說「我也是個軍人,我也有人的尊嚴,從現在開始,誰再說我趙蒙生貪生怕死,我就和他刺刀見紅,是英雄還是狗熊,咱們戰場上見」。

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一大原因在於沒有感慨脆弱的人性。靳開來是全片最有特點的一個人,他剛正不阿、正義凜然,句句真話,發自肺腑,他看不慣嬌生慣養的趙蒙生,「讓他自己洗衣服」、「吃飯和吃毒藥一樣」、「打仗時你要是真調走,我就自費上北京也要告你」。靳開來說的話都是戰士們不敢說的,連長說「靳開來敢於提意見,向我們內部那些歪門邪道開炮」,但正是這樣一個真實勇敢的人,卻因為「牢騷」多次提拔被拒,體現出環境與人性的博弈。

雷軍長是老一輩革命軍人的代表,他高風亮節、正氣凜然,在戰前動員大會上,他不顧救命恩人的囑託,直接開始訓斥「有一位貴婦人給我打電話,要讓她的兒子撤下來,我不管她是天老爺的夫人還是地老爺的夫人,誰敢把後門走到戰場上,我偏要讓她的兒子第一個扛著炸藥包去炸碉堡」,坦蕩胸襟公正無私,從軍長到戰士沒有一個貪生怕死,極大提升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戰爭中,犧牲不分階層和年齡。雷軍長讓自己的兒子一同參戰,所有人都不知道「小北京」是雷軍長的兒子,小北京在軍長的影響下從小熟讀兵書,理想是「當元帥」,這份雄心壯志代表著祖國的未來,有理想有追求敢拼搏敢犧牲,雷軍長並沒有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而要求優待,小北京更沒有透露出自己的身份。雷軍長寫信給妻子說「古人說,忠孝不能雙全,凱華為國捐軀,有這樣的孩子,咱該感到光榮」,而當宣傳烈士時,雷軍長指示「宣傳凱華一定要實事求是,在報導文章裡不準出現我的名字,凱華就是凱華,半點都不許借凱華宣傳我、吹捧我」。

雷軍長還對梁大娘說過一段話,可以看作戰士們捨身為國的精神來源「不是我不講人情,而是我背後有天理,有國法,天下爹娘都一個樣,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像梁三喜、靳開來這些烈士,也是爹娘生養的,人家都有妻兒老小,難道我們孩子當兵來,只是走過場,該流血犧牲的時候,讓老百姓的子弟上?這不是共產黨!」

梁三喜犧牲前,將一張欠帳單交給了趙蒙生,在鮮血直湧的彈孔處,一張浸透鮮血的紙條上密密麻麻寫著17位同志的名字,欠帳金額是620元。「人死了,帳不能爛」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梁三喜戰前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信也是他的遺言,特別叮囑把撫恤金和賣豬錢一併用來還帳,再次印證他們捨不得坐車的初衷:人雖然死了,志氣不能丟。

結語:

《高山下的花環》中的軍人用錚錚鐵骨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正是通過奮勇抗戰的男兒、無私奉獻的父母和默默擔當的軍嫂,讓我們看到了殘酷戰爭的真實和溫暖人性的真摯,謝晉導演用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詮釋出了革命意志和沂蒙精神,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有愛,既離我們很遠,又活在我們身邊,高山下花環掩蓋著一座座值得紀念和訴說的豐碑,用鮮血踐行著保家衛國和生命的風採。

相關焦點

  • 《高山下的花環》靳開來,被唐國強佩服,64歲何偉今境況如何?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早期的電影雖然產量不多,卻幾乎部部經典的原因所在,1984年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離我們並不算太遙遠,卻也不算太近的影片,更重要的是它堪稱是國內戰爭片的巔峰。"再見吧媽媽,再見吧媽媽,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行裝已背好,部隊要出發,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兒牽掛,當我從戰場上凱旋歸來,再來看望親愛的媽媽,……"每當聽到這首《再見吧,媽媽》時,便不由有幾分哽咽,而這還只是影片中的一個插曲,何況《高山下的花環》這一整部影片,其中又有多少淚點。
  • 《高山下的花環》,一部從老山前線採訪回來的經典
    這就是後來小說及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直到1982年,在中國作協和總政文化部聯合召開的全國軍事題材座談會上,李存葆才將早已構思好的《高山下的花環》同《十月》編輯部編輯張守仁講了。會議結束後,他沒有回濟南部隊,而是在北京找了一處僻靜之地安下身來,火速趕寫,僅用半個多月就完成了全稿。
  • 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環》,為什麼是永不過時的時代經典?
    《高山下的花環》【豆瓣9分的《高山下的花環》,當代中國青年都應看一看的國產戰爭經典】 2020年,非常罕有的一段電影真空期,連續5個多月沒有新片上映了。《高山下的花環》由謝晉執導,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等主演。
  •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的演員現狀如何,有人因面癱式表演刷屏
    在如今好萊塢戰爭電影刷屏的時代,《高山下的花環》絕對值得你去認認真真地看一遍。今天聊的話題是片中這群演職員後來的經歷。憑藉《高山下的花環》他包攬了第五屆金雞獎和第八屆百花獎的最佳男主角獎盃。1999年出演了陳凱歌導演的《荊軻刺秦王》中樊於期一角。不過如今的呂曉禾身形發福,從2010年的《新三國》中就可以看出來,那部電視劇中他的角色是軍閥董卓。
  • 近1.6萬人打9.1分,唐國強這部電影,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但今天要聊的是不是《八佰》,而是《高山下的花環》,許多同學評價這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敢於正視慘痛代價的戰爭片。1、一代電影大師謝晉謝晉,中國電影人的楷模,是中國電影的民族魂。姜文稱他是「豐碑」,張藝謀說謝晉他們那一代導演比我們會講故事。
  • 國內戰爭片巔峰,應該是《高山下的花環》,詮釋經典電影十要素
    謝晉導演的《高山下的花環》。關於這部電影分析的文章已經有很多,筆者另闢蹊徑,簡單歸納一下該片的十個成功要素,看看謝晉導演是如何詮釋經典電影的。一、清晰的結構《高山下的花環》在劇情上段落很清晰,一共分三大段劇情,開戰前、戰鬥中和戰鬥之後,雖然影片時間很長,但絲毫不會讓觀眾感到冗長,每一段劇情都有不同的亮點。
  • 《高山下的花環》46年:有人59歲拿影帝,有人70靠輪椅出行
    1984年,有一部電影上映了,而這部電影在1985年的百花獎和金雞獎裡囊括了八個獎項,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八個獎項都收入囊中,可謂是收穫頗豐,這部電影就是《高山下的花環》。《高山下的花環》《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是根據李存葆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講述了戰士們在對越反擊自衛戰中,經歷了血和戰火的洗禮,在家國之間的選擇,經受了重重考驗,體現了戰士們保家衛國,把人民放在首位的高尚品質。
  • 他是《高山下的花環》梁三喜,與蓋克演銀幕情侶,試鏡李向陽被否
    No.1說起呂曉禾這個演員,許多人可能忘記了,但如果提一個醒,你應該能記起他:他曾因在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飾演梁三喜,而獲得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這回,你記起來了嗎?
  • 《高山下的花環》中的張裕苦艾酒
    《高山下的花環》中的張裕苦艾酒 2017-12-25 12:38:1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聰聰
  • 《高山下的花環》經典永不過時,小鮮肉唐國強演繹涅槃重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謝晉一口氣拍了多部帶有深刻時代烙印的故事影片,從1981年的《天雲山傳奇》、1982年的《牧馬人》、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環》,一直到1987年的《芙蓉鎮》,六年時間,四部重要作品。在謝晉超過半個世紀的導演生涯中,他最好的六部作品中,有四部集中在八零年代(另兩部是1957年的《女籃五號》和1957年的《鴉片戰爭》)。
  • 36年了,豆瓣9.2的《高山下的花環》為何還是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這讓我想起了已經三刷的一部老片:《高山下的花環》,豆瓣評分高達9.2。 在此背景下,軍旅作家李存葆創作了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出版後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用現在的話說,它馬上成了炙手可熱的大IP。
  • 另類解讀《高山下的花環》:黨的某些高級幹部與群眾矛盾的根源
    1984年,由著名導演謝晉執導、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環》上映,曾經引發了一次觀影狂潮。對越自衛反擊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的一次對外作戰,對中國的影響是微妙而深遠的。1979年的中國正值"文革"後百廢待興之初,正是國家全面恢復生產,人民逐漸從政治運動造成的文化陣痛中走出的起始。
  • 《高山下的花環》: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高山下的花環》劇照《高山下的花環》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謝晉沒有單把鏡頭對準戰火紛飛的陣地,沒有展現戰場的戰鬥「奇觀」,而是對準了每一個活生生的軍人戰士。《高山下的花環》劇照影片中傳遞出的濃濃情感時至今日依然動人,樸素真摯的愛情,熾烈的戰友情,難以割捨的親情。梁三喜為了軍隊工作而把休假被一拖再拖,久盼他不歸的妻子玉秀來軍營看他。
  • 66歲周裡京:曾主演《人生》《高山下的花環》,與朱琳兩演情侶
    著名女主持人魯豫曾這樣評價周裡京:「他是八十年代最紅的男演員……」實事求是講,魯豫說得不錯,上世紀80年代,周裡京確實比陳道明、張鐵林、姜文等人既成名早,又影響力大,也因此,他被人稱為「八十年代最帥小生」。對於周裡京來講,1984年上映的兩部影視劇奠定了他在中國影視界的地位。
  • 94版《三國演義》:唐國強出演諸葛亮,為何會遭不少人強烈反對?
    不過沒過多久這個消息就被證實是假消息,因為劇組公布唐國強飾演諸葛亮的消息。這一消息並沒有讓憤怒的讀者欣喜萬分,因為唐國強在大家看來也是非常不適合諸葛亮的一個演員。儘管如今來看,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是非常的經典的,很多幕原著中非常精彩的片段都被他詮釋的非常好,像是哭周瑜、舌戰群儒等等,甚至五丈原更是賺足了觀眾的熱淚。但是在開拍之初,不少人都質疑唐國強的能力。
  • 再看紅色經典影片《高山下的花環》
    大家好,歡迎來到電影V世界,今天和大家一起來看紅色經典影片《高山下的花環》,這部上映於1984年的愛國影片,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深受觀眾的喜愛。影片開始,九連連長梁三喜與排長靳開來在河裡洗澡,「優秀射手」靳開來一直催促連長抓緊回家休假,探望家中的老母親和結婚不久的妻子。
  • 前妻除夕夜自殺,女兒誤解多年,「老戲骨」唐國強到底做了什麼?
    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自小不愁吃穿,在家庭基因的渲染下,唐國強從小十分聰明,在學校學習成績也很好。有著超強領導力的唐國強在班級裡一直擔任著班幹部的職位。一直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唐國強在高中畢業後,憑藉著帥氣俊美的外形進入青島話劇團,開始了他的演藝之路。但從來沒有接觸過戲劇的唐國強在一開始並不是那麼順利。
  • 品讀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國是我的,也是你的!
    《高山下的花環》是由謝晉執導,該片於1984年在中國上映。連長的探親報告批下來了假期長達一個月,回家的路程要48小時,將走未走是因為連隊裡新調來了個指導員,為了讓他熟悉一下連裡情況,連長的回家被推後了。
  • 高山下的花環
    掛了電話後,她在心裡祈求:兒子,對不住了,媽媽新年第一天讓你失望了,希望你和爸爸能理解,也一定會理解的。「等會兒再走」從家裡出發到村部約有8裡路,走到村部這裡大概需要1個小時。她每天早早起床,來不及弄早飯,有時候就吃一個粑或者紅薯當早飯,邊走邊吃。
  • 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
    一個人必然要有「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超乎常人的毅力,經受超乎常人的苦難和淚水才成收穫成功獲得榮譽而被世人所銘記。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中也有言:知恥近乎勇!什麼是「知恥」呢?「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它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水準。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種道德感體現著人性的尊嚴,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禽獸沒有羞恥感,完全依附本能而生活。龔自珍曾說過:「士不知恥,乃國之大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