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電影夫人
對近些年的國產戰爭片,觀眾普遍的感受:技術越來越成熟了,比如畫面,音效。可觸動人心的情感還是少了點,比如國慶前上映的《八佰》。十年磨一劍,全明星陣容出演,視聽出彩。儘管票房已破30億大關,但口碑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
這讓我想起了已經三刷的一部老片:《高山下的花環》,豆瓣評分高達9.2。
今天,我就為大家說下,謝晉導演36年前拍攝的這部經典老片。為什麼它能成為眾多影迷心中中國最好的戰爭片?我們先來了解下背景。
1979年2月17日,我國出動了60多萬軍隊。包括數百輛坦克裝甲車,還有數千門大炮。在雲南、廣西邊境對越南發動大規模進攻,史稱對越自衛反擊戰。對越南方面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反撲行為,中國人民特別憤怒。
其中雲南方向的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方向由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他已經75歲高齡了。在此背景下,軍旅作家李存葆創作了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出版後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用現在的話說,它馬上成了炙手可熱的大IP。
隨即被改編為話劇、舞劇、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作為第三代導演旗手的謝晉,也將其搬上了大銀幕。1984年公映時,感動了億萬萬中華兒女。第二年的金雞獎和百花獎,該片共奪得了8項大獎
影片圍繞四川廣元某部隊的九連戰士展開。連長梁三喜的探親假已獲得批准。他急切地想回家,看望即將生小孩的妻子和年邁的母親。但想著讓新來的指導員趙蒙生熟悉下環境和工作後再走。
誰知道,竟然一拖再拖,回家探親變得遙遙無期。飾演連長的演員叫呂曉禾。就是後來李亞鵬版《笑傲江湖》裡的任我行
連長為人穩重,顧全大局,很受士兵們的尊重。大家都關心他的探親大事,唯獨趙蒙生總是拖後腿。彼時,年輕英俊的唐國強還被稱為奶油小生。既因為人長得帥氣,又由於演技尚未獲得肯定。
圖為唐國強在片中劇照。
他演的趙指導員本是軍政治部的一名攝影幹事。此次下連隊,根本意不在此!他是想藉此混點資歷,然後好名正言順地調走。
也可以說,這是他身為高幹的母親下的一盤棋。她才不想讓自己的寶貝兒子呆在基層連隊受苦。連長和大伙兒當然不知道趙蒙生母子的小九九。隔閡與矛盾,已無法避免。
導演一直在渲染和暗示他與別的戰友們的不同。相比吃地瓜杆子長大的農民子弟的粗糙質樸,喝奶牛長大作為高幹子弟的他,各方面都精緻。洗臉要用檀香皂,還得抹雪花膏,講話也文質彬彬。
長相俊俏面嫩,比同齡的連長要年輕四五歲,透著股難以掩飾的書卷氣。在剛來的歡迎儀式上,趙蒙生第一次公開露面,就讓大伙兒吃了一驚。說話結結巴巴,全無一點軍人該有的氣勢,磕磕巴巴一兩句話就草草結束。
連長和戰士們面面相覷,心裡直犯嘀咕:這哪裡像是個指導員應有的樣子啊!?此處,大家腦補下《亮劍》中的趙剛。趙政委起初被李雲龍和弟兄們瞧不起的畫面就知道了。好在人家趙政委有百步穿楊,優秀狙擊手的一身絕活為他挽回局面。
可是,咱們的趙蒙生該咋辦呢?
連長梁三喜急著休探親假,但指導員始終心不在焉,遲遲與戰士們打不成一片。好在連長寬容大度,他一直在耐心等待。不過,全連最老的炮排排長靳開來就不好惹了。此人耿直坦蕩作風正派,嫉惡如仇,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軍事技術過硬,口才極好,幽默風趣,對戰友們特別有感情。同時,又是全團最愛發牢騷的牢騷大王,喜歡挑上級的刺。
他在《上海一家人》裡飾演黑皮哥,叫何偉。靳開來尤其看不慣趙蒙生那副紈絝子弟的做派。5公裡越野別人已在返回,他還在半路,行裝也不是自己背。周末起那麼晚,收拾被褥洗衣服這種生活瑣事全是小金在伺候。在靳開來眼裡,趙蒙生是好看不中用的花瓶人設,不是真男人真軍人的樣!還有一身壞毛病,自私,矯情,軟綿綿,真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趙蒙生與連長和靳開來,及眾戰友間的隔閡與矛盾,是推動整個敘事的驅動力。也是影片前三分之一重點展現的,突出了戰前階段戰士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更通過閃回鏡頭側面揭示了農民子弟與高幹子弟的階層差異。
連長梁三喜不斷回想起媳婦玉秀(蓋克飾),她是那麼善良樸實勤勞。一個人餵豬,做家務幹農活,贍養婆婆,忙裡忙外受苦受累支撐著一個窮困的農民家庭。
而趙蒙生腦中浮現的是妻子嬌美可人的舞姿,和母親為調動他費盡周折四處活動的畫面。實際上導演是在說,我們應如何處理好個人和集體、國家關係的大是大非問題。三個人的言談舉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他們內在的矛盾尚未全面爆發。
故事的轉折點,是趙母的一封信。他讓兒子安心呆著,調動之事要後延,部隊將有大動作。且在末尾鄭重聲明,嚴格保密,不得瞎傳。
趙蒙生本來做著屈就兩三個月最多半年,就能和妻子團圓,回到大城市的美夢。現在情況突然變了,他在閱覽室發現,報紙上赫然寫著:最強烈抗議越南侵犯中國領土,製造新的嚴重流血事件。
類似標題的文章還有很多,趙蒙生緊鎖眉頭,臉色蒼白。他預感到最怕的事可能要來,不是別的什麼,正是戰爭!趙蒙生三番五次往閱覽室跑,趙母經常掛電話到聯隊來。敏感的連長察覺到不對勁,也翻報紙並拿起放大鏡在地圖上研究。
從種種訊息和趙蒙生母子的行為推斷後,他直接對靳開來說:夥計,部隊馬上就要開拔了。果然,鏡頭一轉,戰士們已在磨槍擦炮。對生活在和平時期的軍人來說,戰爭無疑是極其令人恐懼的。直到此時,趙蒙生仍然執迷不悟,一心想著趕快調離連隊,好躲過戰爭。
在部隊即將出發的當天,連長終於發怒了,他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候,你們都湧到部隊裡來,現在感到吃苦了,又削尖腦袋要回大城市。顯然,這是對那個年代某種社會風氣的尖銳批判。而他接下來的話,講出了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聲: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僅一句簡單樸實的話,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這一次,九連接到的任務,是充當全軍的尖刀連。
連長也許已有直覺,他怕自己回不來,給妻子寫了最後一封信,也可能是遺言。一向快人快語愛給上級提意見的靳開來,先前連裡屢次申請給他升職卻總無果。而今不費吹灰之力,當上了副連長,用他的話說:戰前賞了一個送死的官。
雖然嘴上有怨言,但他內心和連長一模一樣,做好了隨時血染疆場為國捐軀的準備。在祖國的最後一餐,炊事班長為大伙兒準備的是餃子。酒足飯飽後,連長和靳開來有一段掏心掏肺的暢通。副連長靳開來滿懷豪氣地說:幹了這杯,咱們烈士陵園見!
正所謂一語成讖,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惡戰。在當晚的戰前動員電影放映會後,號稱雷神的軍長因接到趙母的電話而大發雷霆:他奶奶的,走後門竟走到我流血犧牲的戰場上。我不管她是天老爺的夫人,還是地老爺的太太,誰敢把後門走到戰場上,我偏要她的兒子第一個扛著炸藥包,去炸碉堡!
此話一出,掌聲雷動,臺下的趙蒙生雙手捂臉,直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他在千人大會上被公然點名,尊嚴碎了一地。趙蒙生在思想上當即覺悟,其軍人和男人的血性被激發了。他對戰友們發了狠話,擺明了他的立場和姿態:是英雄是狗熊,咱們戰場上見。
戰爭打響,部隊從四川一路南下,開到雲南邊境。他們看到了越南軍隊炸毀的學校,留下的物資。有許多整袋的中國大米,和壓縮餅乾槍枝彈藥。
所有人臉色凝重,怒火中燒!中國人民在三年困難時期,勒緊褲腰帶支援越南武器彈藥糧食。甚至派出了鐵道兵、工程兵等兵種幫助北越搶修遭炸毀的鐵路。誰想到養出了越南這隻白眼狼,用靳開來的話說:二百個億養個狼崽子,我讓你怎麼吃進去的叫你怎麼吐出來。中國軍隊對越南政府得了好處卻反目的行為非常憤恨。
電影拍攝時,得到了昆明軍區、成都軍區的大力支持。片中真實出鏡的武器裝備不少,比如62式坦克等。雖沒有先進的技術支撐,但場面足夠逼真與宏大。 其實這也是80~90年代戰爭片的一個特點,比如同時期的大決戰系列,宏大的場面,至今無法超越。
任何時候戰爭是殘酷的,慘烈的戰場上難免有人犧牲。為解決口渴無水,可能導致全軍覆滅的問題,副連長靳開來果斷行動。冒著違反紀律被處分的危險,和幾位戰士毅然去砍了老百姓的甘蔗。回來時因不小心踩到地雷被嚴重炸傷。
他生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讓大伙兒吃甘蔗。這樣一位作戰勇猛敢於擔當的好兵,如此悄無聲息地離去,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副連長的死沒有挫敗大家的信心,刺激了更強烈的鬥志。一位叫北京的小夥主動請纓,意欲炸毀敵人的碉堡。無奈連著兩發臭彈,他顯眼的位置被敵人發現,立馬中彈身亡。
原來,彈藥生產於十年特殊時期。導演用特寫鏡頭,犀利地批判了歷史。國家工業技術倍受社會動亂的摧殘,最終害死了自己的戰士。
在成功佔領25號高地正準備清理戰場時,敵人耍了陰招。連長當即一腳踹倒趙蒙生,他則死於敵人的陰槍之下。梁三喜印證了他之前說的話:一個連長,在戰場上他的責任就是身先士卒。全連的戰士們義憤填膺,指導員趙蒙生徹底被激怒,他拿起手榴彈衝進了山洞……
戰爭伴隨著犧牲結束了。影片進入戰後撫慰階段,從此淚點不斷。連長終究沒能休成探親假,他永遠離開了妻子玉秀和娘。留下的遺物令人內心震顫:一張共計620元血染的欠帳單;
一件沒捨得穿的軍大衣,留待玉秀改嫁時當嫁妝;和一個妻子來部隊探親時沒有帶走的撥浪鼓。婆婆和媳婦遵照梁三喜的遺囑,她們堅持人死帳不能空。用550元撫恤金,和賣豬換來的70元錢還了帳。這一幕不僅令趙蒙生抽泣不已,也深深地感動了觀眾。在連長和其家人的心裡,裝的全是國家,是人民群眾。與趙蒙生母子追求個人利益的自私舉動形成了鮮明對比。
副連長靳開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死後竟然沒有得到嘉獎。氣得雷軍長抱打不平:我們有些幹部,總是愛聽阿諛奉承,對於愛提意見的同志,到死他們也不肯放過!他要求寫報告向軍黨委反映,最後結果影片沒有透露。顯然,這是對某些不正之風的猛烈炮轟。電影保留了原作對社會問題的犀利批判。這也是《高山下的花環》不同於一般戰爭片的地方。它輻射出的問題尤其廣泛而深刻。
人人都在說今天的文藝作品缺乏批判的特質,但時代背景確實有大不相同。
出人意料的是,那個外號北京的小夥,其實是雷軍長的獨苗,他叫雷凱華。愛看《戰爭論》,會背《孫子兵法》的重要章節,已當元帥為畢生理想。但一軍之長將唯一的兒子送往戰場為國犧牲了。
連長的母親聞訊後,講出了許多人的心裡話:你是個軍長,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前線上,犧牲了;我哪怕只是看到這一個,我總算是看到了;好啊,你們好啊,中國能興旺啊!
這樣的事情,在中國真實的發生過,而且不止一次。甚至於朝鮮戰場上,場面著另一位為人的兒子。
正如梁大娘所說,如果人人皆像雷軍長,國家必然興旺發達,民族必然富強振興。戰爭前後變化最大的,是高幹子弟趙蒙生。某種程度上,影片正是從他的視角講述的。在兩位戰友和同志們的感染下,這位軍二代的公子哥完成了自我成長。在戰爭中,趙蒙生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他對母親說我們問心有愧。他對靳開來的妻子說:中國人都像他那樣兒,說真話,做實事兒,我們國家的事情,就好辦了。這是對正義責任和道德良知的肯定。戰後他留在了連隊,積極開展各項撫慰工作。
《高山下的花環》採用時間線索,敘事節奏流暢明快。影片沒有大篇幅地展現戰爭的大場面,而是多處用心。細緻描繪了以三位戰士為代表的中國軍人在戰前,戰中,戰後三階段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飽含著濃濃的家國情懷,戰友情、愛情、親情。情感上真摯動人,是這部戰爭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外,它絲毫不迴避對社會現實醜陋層面的無情揭露。極大膽直接地諷刺批判了一些不正之風。由於當時審核機制的紅線和今日不同,因此那個時代的電影更加尖銳,更具備諷刺意味。而今,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都只能諷刺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不要為于謙伸冤,如果不是他對藝術的奉獻,今天有意思的相聲可能沒了。
從這個角度講,《高山下的花環》的內涵十分豐厚深刻。它不止是戰爭片,也是社會問題片。更是教育片,關於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這樣的好片子,期待能夠重映,我們需要精神傳承。
最後,附一段《血染的風採》的歌詞,向英雄們致敬!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採。
本文首發知乎,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