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析南陽郡與南陽堂,必先考其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南陽,一是戰國時期之南陽,二是秦置南陽郡與後來之南陽。
最早記載"南陽"地名的是成書於春秋未年的左傳,在"僖二十五"一章中有"晉啟南陽之句"。.當時的晉文公重耳復國初定,為了向國人和天下諸候樹立威信,率領晉國軍隊救助襄王,並很快打敗了霍國軍隊,平定了以大叔帶為首的叛亂,恢復了襄王的王位。
襄王以晉文公有勤王之功,就以溫、原、陽樊、攢茅四邑賜給晉國,晉國合四邑稱為南陽。這個古南陽地域轄括了今天的新鄉市的獲嘉縣,焦作市六縣四市及濟源全部轄境。
春秋戰國稱南陽的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魏南陽一部份分屬韓國(按公元前263年,秦將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所轄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亦稱南陽,分屬韓楚。
《史記.白起傳》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徐廣注:此南陽,河內修武也)。《後漢書.郡國志》,修武,故南陽。《水經注》修武,亦南陽,修武即戰國魏國時的古南陽一部,《史記.魏世家》安釐四年,秦破我,走我將芒卯、魏將段乾子請予秦南陽和,徐廣注,"在修武"。此時南陽只是一個地名,分屬不同管轄,又是軍事要地,你爭我奪,行政規劃不斷變換,最後在修武消亡,故修武境內有南陽城之說。
秦置南陽,秦將白起攻楚佔宛,於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設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南陽市),秦統一中國後仍置南陽為郡,轄境在漢代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的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份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隋太業三年(607年)復置,唐初又廢改鄧州,元明清置南陽府,這就是春秋戰國南陽和秦屬南陽郡之分。
有史料和韓氏族譜記西漢之際,潁川的河南尹韓騫避亂舉家徙居南陽赭陽。(潁川,秦始皇亡韓國後,以所轄其地置潁川郡,它是韓姓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興旺之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東魏遷至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對韓騫徙居南陽有不同的記載。
有曰:避亂徙居南陽;有曰:舉家徙居南陽;有曰:舉族徙南陽,不管怎樣徙居南陽,但徙居南陽郡赭陽這是一個歷史史實。從韓氏宗圖,史料族譜中,韓姓大部份是其後裔。
韓騫子二,良彥(資料不詳),勳,勳又徙京兆杜陵(西安),在《尋蹤探源》( 志琦著一書),第二章第一節源流世系表一百面,韓文公先祖與潁川、昌黎世系宗圖(b),第四十代"韓勳,字長賓,徙京兆杜陵(約前60-前12),漢光祿勳,右左將軍。河南孟州城柏鎮西武章韓氏族譜也有同樣記載。《尋蹤探源》 第二章第一節源流世系表九十九面,潁川世系(A),一世祖尋弓高候頹當裔孫;騫公曾孫也。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渤海韓氏族譜第二章,韓氏始祖溯源第一節,韓氏初祖一文中云:一裔孫尋,為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是為潁川系。又第八節韓氏譜引:一裔孫尋,為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生司空稜,後徙安定武安,民國十三年歲次甲戍二月恩翰撰序。南陽堂大清嘉慶韓氏族譜韓俊起編著,卷首四系之一潁川系載:裔孫韓尋,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韓騫徙南陽赭陽只是避亂,其子韓勳後徙京兆杜陵,其孫韓增或曾孫韓尋又返回了原藉潁川,所以有了史料和族譜記韓尋世居穎川。考究歷史和查詢資料,自始祖韓萬至三十五代孫韓昭,大部分都是以嫡系直線延續記載,傍系記載甚少,其實這種延續是不夠詳實。
韓騫從潁川徙南陽赭陽帶走的只是他的家人或近族,仍有很多韓姓人在潁川繁衍生活,韓騫避亂不可能把潁川韓氏全部遷徙。而帶走的只是本家和近族,而他的兒子韓勳又徙京兆杜陵。此時他也不可能把隨父避亂來到南陽郡的本家及部份近族再帶到京兆杜陵,所以這就是歷史帶給今天的困局。
本人認為南陽作為韓姓的繼穎川之後的又一興旺之郡的形成,應是在韓騫的九代孫韓術從潁川分徙南陽後。在韓術徙南陽之前,韓姓的第一個郡望應是潁川。且韓姓大部分仍生活在潁川,到漢朝後期開始播遷異地。特別是東漢順帝元年(126年)任河內太守韓演之孫韓昭之子的韓術,遷徙南陽郡赭陽之後,家族得到快速發展,明顯於居住潁川的韓姓,材賢輩出。
如;韓術官居河東太守;韓暨位次九卿,封亭候;韓繇任高陽太守;韓恬任元菟太守;韓邦新城太守等。依據修武《韓文公門譜》,二零一二年和二零一六年出版的《世界韓氏總譜》記載,東漢中期的韓演子一,名昭,韓昭子二,術、福。而居潁川的韓福一支近六代很少有太守級人物,與遷徙南陽赭陽的韓姓已無可比性,南陽郡作為遷徙南陽赭陽的韓姓郡望也就順理成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系的延續和南陽韓姓的影響力已遠超潁川韓氏,所以南陽作為全國姓氏中的韓姓郡望,也就自仍而然的事。 南陽郡望的形成自然也應是從韓術徙南陽起到三國曹魏時期,而不是西漢的韓騫,韓騫只是血脈祖先的延續和避亂南陽赭陽,而他的後裔至韓術之前遷徙頻繁,不可能形成一個郡望,尊南陽郡為郡望的有十三個姓。
隨著南陽郡望的形成,一個堂號也就由此而生,於是就有了南陽堂,南陽堂是韓術後裔不忘郡望,銘記發祥之域而產生的。但南陽堂族譜和一些史料,對南陽堂始祖有不同的論述,有曰:韓術為南陽堂始祖,有曰:韓術之孫韓暨為南陽堂始祖。其實從遷徙祖還是南陽郡望堂號之祖,尊韓術為始祖較符合歷史。也許是因為韓術九世孫韓播一支遷徙昌黎棘城,繁衍昌盛,把並末徙昌黎的遠祖韓術尊為昌黎之始祖,才有了仍居南陽的韓姓尊韓術之孫韓暨為南陽堂始祖的緣由!
一個堂號,它代表著某一姓氏,某一分支的起源和歷史,代表著本姓本支的歷史文化及對先祖的敬慕。它具有它的特定性,其內涵之豐富。它既有尊祖敬宗之意義,又有象徵對起源地和遷徙地的懷念,也有啟迪後裔勤奮努力忠孝正直做人的厚望,所以每一個不同的堂號,它深藏著不同分支賦於它不同內涵,也是聯宗續譜的重要依據。
有了堂號便知自已出自哪支哪一位祖先,源出何地,所以堂號的使用和確認是一件非常嚴謹而慎重的事情。如;杖泣堂,講的是韓伯愈對長輩的忠孝;潁川堂講的是起源的出自;昌黎堂講的是韓愈後裔對自已先祖的緬懷和紀念;晝錦堂講的是韓琦後裔對他的敬仰與崇拜。不管大分支堂號還是小分支堂號,一定要對號入座。不能是韓愈的後裔卻去用晝錦堂堂號,韓琦的後裔用昌黎堂堂號(昌黎系與昌黎堂應是不同的概念),不但得不到認可,還會認為你不知祖先出處,冒用堂號之笑話。
韓俊起編修的南陽堂族譜記述,南陽系一世祖暨居南陽赭陽,昌黎系一世祖術居昌黎棘城,十三世符生三子,大壽仲子出徙居深州。潁川系一世祖頹當裔孫尋居穎川,二世祖稜徙居安定武安。陽夏系第三世祖望居陽夏,四世宏徙涯城。從南陽堂韓氏族譜所記四系中可以看出,潁川系並不是出自南陽郡韓氏,只有其它三系才是出自南陽韓氏即韓術之後裔。
志琦宗親編著的《尋蹤探源》一書,第五章第四節''中華韓姓的播遷與分布''一文中云:一是南陽韓姓源於潁川韓氏,二是自韓氏徙居南陽以後,南陽就成為韓氏的又一重要聚居地,並逐漸發展成與穎川並駕齊驅的韓氏兩個著名郡望之一。..而南陽韓氏更成為昌黎系、陽夏系、相韓氏等重要支系的源頭。但《相韓譜引》云:自先世河南尹韓騫避王莽之亂,徙居南陽赭陽以後,韓氏子孫就逐漸分為四系,即南陽系、昌黎系、潁川系、陽夏系。
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自韓騫九世孫韓術徙居南陽後,家族日繁昌盛,形成了繼潁川之後的韓姓又一著名郡望。一如前面所述,韓騫徙南陽赭陽只是避亂,他的兒子韓勳又徙居京兆杜陵,孫韓淵遷徙不詳,韓尋世居潁川,韓稜徙安定安武,韓輔、韓演、韓昭未有遷徙異地記載,到九世孫韓術才遷徙南陽赭陽。所以《相韓譜引》對四系的論述不夠清晰和完整,依椐現有考證資料,韓術至韓騫中間相距七代,他們並未徙居南陽赭陽,說''潁川系''是徙居南陽赭陽以後,韓氏子孫就逐漸分為四系之一的一系,是不夠準確。 ''中華韓姓的播遷與分布''一文中,對潁川與南陽韓氏論述較清晰完整。福建天寶韓氏文化研究也認為,南陽堂的形成應是在曹魏時期。
以上只是與各位長輩族人探討一下南陽韓氏郡望與南陽堂的形成和歷史,歡迎賜教。
江西淑興
公元2017年農曆5月31日成稿於東莞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