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析南陽郡與南陽堂

2021-02-23 韓氏文化交流

       要析南陽郡與南陽堂,必先考其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南陽,一是戰國時期之南陽,二是秦置南陽郡與後來之南陽。

       最早記載"南陽"地名的是成書於春秋未年的左傳,在"僖二十五"一章中有"晉啟南陽之句"。.當時的晉文公重耳復國初定,為了向國人和天下諸候樹立威信,率領晉國軍隊救助襄王,並很快打敗了霍國軍隊,平定了以大叔帶為首的叛亂,恢復了襄王的王位。

       襄王以晉文公有勤王之功,就以溫、原、陽樊、攢茅四邑賜給晉國,晉國合四邑稱為南陽。這個古南陽地域轄括了今天的新鄉市的獲嘉縣,焦作市六縣四市及濟源全部轄境。

      春秋戰國稱南陽的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魏南陽一部份分屬韓國(按公元前263年,秦將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所轄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亦稱南陽,分屬韓楚。

     《史記.白起傳》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徐廣注:此南陽,河內修武也)。《後漢書.郡國志》,修武,故南陽。《水經注》修武,亦南陽,修武即戰國魏國時的古南陽一部,《史記.魏世家》安釐四年,秦破我,走我將芒卯、魏將段乾子請予秦南陽和,徐廣注,"在修武"。此時南陽只是一個地名,分屬不同管轄,又是軍事要地,你爭我奪,行政規劃不斷變換,最後在修武消亡,故修武境內有南陽城之說。

       秦置南陽,秦將白起攻楚佔宛,於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設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南陽市),秦統一中國後仍置南陽為郡,轄境在漢代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的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份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隋太業三年(607年)復置,唐初又廢改鄧州,元明清置南陽府,這就是春秋戰國南陽和秦屬南陽郡之分。

       有史料和韓氏族譜記西漢之際,潁川的河南尹韓騫避亂舉家徙居南陽赭陽。(潁川,秦始皇亡韓國後,以所轄其地置潁川郡,它是韓姓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興旺之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東魏遷至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對韓騫徙居南陽有不同的記載。

       有曰:避亂徙居南陽;有曰:舉家徙居南陽;有曰:舉族徙南陽,不管怎樣徙居南陽,但徙居南陽郡赭陽這是一個歷史史實。從韓氏宗圖,史料族譜中,韓姓大部份是其後裔。

       韓騫子二,良彥(資料不詳),勳,勳又徙京兆杜陵(西安),在《尋蹤探源》( 志琦著一書),第二章第一節源流世系表一百面,韓文公先祖與潁川、昌黎世系宗圖(b),第四十代"韓勳,字長賓,徙京兆杜陵(約前60-前12),漢光祿勳,右左將軍。河南孟州城柏鎮西武章韓氏族譜也有同樣記載。《尋蹤探源》 第二章第一節源流世系表九十九面,潁川世系(A),一世祖尋弓高候頹當裔孫;騫公曾孫也。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渤海韓氏族譜第二章,韓氏始祖溯源第一節,韓氏初祖一文中云:一裔孫尋,為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是為潁川系。又第八節韓氏譜引:一裔孫尋,為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生司空稜,後徙安定武安,民國十三年歲次甲戍二月恩翰撰序。南陽堂大清嘉慶韓氏族譜韓俊起編著,卷首四系之一潁川系載:裔孫韓尋,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韓騫徙南陽赭陽只是避亂,其子韓勳後徙京兆杜陵,其孫韓增或曾孫韓尋又返回了原藉潁川,所以有了史料和族譜記韓尋世居穎川。考究歷史和查詢資料,自始祖韓萬至三十五代孫韓昭,大部分都是以嫡系直線延續記載,傍系記載甚少,其實這種延續是不夠詳實。

       韓騫從潁川徙南陽赭陽帶走的只是他的家人或近族,仍有很多韓姓人在潁川繁衍生活,韓騫避亂不可能把潁川韓氏全部遷徙。而帶走的只是本家和近族,而他的兒子韓勳又徙京兆杜陵。此時他也不可能把隨父避亂來到南陽郡的本家及部份近族再帶到京兆杜陵,所以這就是歷史帶給今天的困局。

       本人認為南陽作為韓姓的繼穎川之後的又一興旺之郡的形成,應是在韓騫的九代孫韓術從潁川分徙南陽後。在韓術徙南陽之前,韓姓的第一個郡望應是潁川。且韓姓大部分仍生活在潁川,到漢朝後期開始播遷異地。特別是東漢順帝元年(126年)任河內太守韓演之孫韓昭之子的韓術,遷徙南陽郡赭陽之後,家族得到快速發展,明顯於居住潁川的韓姓,材賢輩出。

     如;韓術官居河東太守;韓暨位次九卿,封亭候;韓繇任高陽太守;韓恬任元菟太守;韓邦新城太守等。依據修武《韓文公門譜》,二零一二年和二零一六年出版的《世界韓氏總譜》記載,東漢中期的韓演子一,名昭,韓昭子二,術、福。而居潁川的韓福一支近六代很少有太守級人物,與遷徙南陽赭陽的韓姓已無可比性,南陽郡作為遷徙南陽赭陽的韓姓郡望也就順理成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系的延續和南陽韓姓的影響力已遠超潁川韓氏,所以南陽作為全國姓氏中的韓姓郡望,也就自仍而然的事。 南陽郡望的形成自然也應是從韓術徙南陽起到三國曹魏時期,而不是西漢的韓騫,韓騫只是血脈祖先的延續和避亂南陽赭陽,而他的後裔至韓術之前遷徙頻繁,不可能形成一個郡望,尊南陽郡為郡望的有十三個姓。

       隨著南陽郡望的形成,一個堂號也就由此而生,於是就有了南陽堂,南陽堂是韓術後裔不忘郡望,銘記發祥之域而產生的。但南陽堂族譜和一些史料,對南陽堂始祖有不同的論述,有曰:韓術為南陽堂始祖,有曰:韓術之孫韓暨為南陽堂始祖。其實從遷徙祖還是南陽郡望堂號之祖,尊韓術為始祖較符合歷史。也許是因為韓術九世孫韓播一支遷徙昌黎棘城,繁衍昌盛,把並末徙昌黎的遠祖韓術尊為昌黎之始祖,才有了仍居南陽的韓姓尊韓術之孫韓暨為南陽堂始祖的緣由!

        一個堂號,它代表著某一姓氏,某一分支的起源和歷史,代表著本姓本支的歷史文化及對先祖的敬慕。它具有它的特定性,其內涵之豐富。它既有尊祖敬宗之意義,又有象徵對起源地和遷徙地的懷念,也有啟迪後裔勤奮努力忠孝正直做人的厚望,所以每一個不同的堂號,它深藏著不同分支賦於它不同內涵,也是聯宗續譜的重要依據。

       有了堂號便知自已出自哪支哪一位祖先,源出何地,所以堂號的使用和確認是一件非常嚴謹而慎重的事情。如;杖泣堂,講的是韓伯愈對長輩的忠孝;潁川堂講的是起源的出自;昌黎堂講的是韓愈後裔對自已先祖的緬懷和紀念;晝錦堂講的是韓琦後裔對他的敬仰與崇拜。不管大分支堂號還是小分支堂號,一定要對號入座。不能是韓愈的後裔卻去用晝錦堂堂號,韓琦的後裔用昌黎堂堂號(昌黎系與昌黎堂應是不同的概念),不但得不到認可,還會認為你不知祖先出處,冒用堂號之笑話。

      韓俊起編修的南陽堂族譜記述,南陽系一世祖暨居南陽赭陽,昌黎系一世祖術居昌黎棘城,十三世符生三子,大壽仲子出徙居深州。潁川系一世祖頹當裔孫尋居穎川,二世祖稜徙居安定武安。陽夏系第三世祖望居陽夏,四世宏徙涯城。從南陽堂韓氏族譜所記四系中可以看出,潁川系並不是出自南陽郡韓氏,只有其它三系才是出自南陽韓氏即韓術之後裔。

      志琦宗親編著的《尋蹤探源》一書,第五章第四節''中華韓姓的播遷與分布''一文中云:一是南陽韓姓源於潁川韓氏,二是自韓氏徙居南陽以後,南陽就成為韓氏的又一重要聚居地,並逐漸發展成與穎川並駕齊驅的韓氏兩個著名郡望之一。..而南陽韓氏更成為昌黎系、陽夏系、相韓氏等重要支系的源頭。但《相韓譜引》云:自先世河南尹韓騫避王莽之亂,徙居南陽赭陽以後,韓氏子孫就逐漸分為四系,即南陽系、昌黎系、潁川系、陽夏系。

       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自韓騫九世孫韓術徙居南陽後,家族日繁昌盛,形成了繼潁川之後的韓姓又一著名郡望。一如前面所述,韓騫徙南陽赭陽只是避亂,他的兒子韓勳又徙居京兆杜陵,孫韓淵遷徙不詳,韓尋世居潁川,韓稜徙安定安武,韓輔、韓演、韓昭未有遷徙異地記載,到九世孫韓術才遷徙南陽赭陽。所以《相韓譜引》對四系的論述不夠清晰和完整,依椐現有考證資料,韓術至韓騫中間相距七代,他們並未徙居南陽赭陽,說''潁川系''是徙居南陽赭陽以後,韓氏子孫就逐漸分為四系之一的一系,是不夠準確。 ''中華韓姓的播遷與分布''一文中,對潁川與南陽韓氏論述較清晰完整。福建天寶韓氏文化研究也認為,南陽堂的形成應是在曹魏時期。

       以上只是與各位長輩族人探討一下南陽韓氏郡望與南陽堂的形成和歷史,歡迎賜教。

                       江西淑興

     公元2017年農曆5月31日成稿於東莞石排

相關焦點

  • 白姓「南陽堂」的心酸歷史
    後人以白裡、白乙丙為榮,不忘白裡故鄉南陽,其後人多以南陽地望為家族堂號。2) 白善,春秋時期任楚將軍,楚白公勝的族人。因不與白勝謀反,帶著家人避居於南陽澧陽(今方城縣拐河鎮),築圃灌園,以種植藥草為生,從這個時候起,南陽堂始顯著,這也是較早的有關南陽堂的記載。
  • 大賓鄉金馬張村與南陽析侯張江有關
    這一考證非同尋常,竟然與一位西漢破羌將軍、武威太守、因功封侯的人物扯上了關聯,道出了金馬張村非同凡響的地名由來,此人乃西漢南陽析侯張江。張江,字子輿,西河郡(古冀州一帶)人氏,是馬踏飛燕的設計者。他生於西漢末年,卒於東漢初期。西漢末年的張江曾任析縣(今河南西峽縣)縣宰,擁有精兵數千,後投誠鄉勇義軍,加入到推翻王莽新朝的洪流之中。
  • 【鄧氏源流考·續二】鄧氏敦本堂族譜是解開南陽堂族譜曼季到吾離候之間斷代的有力證據
    就像百家姓總工會敢公開發帖告訴鄧氏家族,南陽堂譜系中從始祖曼季開始的第二世晁候至明候共計二十二世有重大杜撰嫌疑,但是大家沒有充分的理由去反對他。原來我也多次和有關編譜人員探討,我們現在大多數是曼公的110至120代孫,是否有斷代的地方,他們都不同意我的看法。
  • 南陽堂鄧氏家族的掘起與歷史溯源 !
    由於他們「系承曼姓,望出南陽」,所以「南陽堂」的匾額,常常出現在全國鄧姓人家的廳堂之上。由於鄧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黃帝軒轅氏的子姓後裔。因此,鄧姓家族屬黃帝世系。自鄧曼受封南陽,賜鄧氏以後,分封食採,世襲侯爵。
  • 東漢末年漢江南岸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證據確鑿
    南陽郡管轄陰、酇、筑陽、山都《後漢書》記載明確,關於山都縣以東,南漳縣以北,鄧縣隆中以南、以西的中廬縣東漢末年屬南陽郡管轄,「南陽宛城說」予以否認,他們認為沔水是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線,中廬縣在漢江南岸,南陽郡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南陽郡在東漢末年到底管轄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其實歷史早就有答案
  • 南陽堂鄧氏家族的掘起與歷史溯源 !鄧家人知多少?
    由於他們「系承曼姓,望出南陽」,所以「南陽堂」的匾額,常常出現在全國鄧姓人家的廳堂之上。由於鄧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黃帝軒轅氏的子姓後裔。因此,鄧姓家族屬黃帝世系。自鄧曼受封南陽,賜鄧氏以後,分封食採,世襲侯爵。
  • 天水郡望族
    秦始皇一統天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設三十六郡,天水屬隴西郡。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分拆析隴西郡,增設天水郡,治所平襄在今甘肅省通渭西北,屬涼州。公元74年,漢明帝將天水郡更名漢陽郡。三國魏時復名天水郡,為秦州治。西晉時,天水郡移治上邽縣。隋文帝廢除天水郡,其地併入秦州。隋煬帝時,廢州置郡,改秦州為天水郡,治上邽,在今天水市區。
  •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55:杜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3位
    郡望堂號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漢陽郡、南陽郡。杜姓堂號主要有京兆堂、襄陽堂、濮陽堂、漢陽堂、南陽堂、詩聖堂(少陵堂)、永言堂、振德堂。宗祠楹聯民歌慈母;世號詩王。
  • 《少女前線》四周年聖建聖析什麼時候出 四周年聖建聖析上線時間
    導 讀 在少女前線手遊中四周年聖建聖析什麼時候開始呢?開啟的時間究竟是多少呢?
  • 東漢末年「二郡謠」述論
    汝南郡太守宗資(南陽郡人)委任範滂(字孟博)為功曹,南陽郡太守成瑨(弘農郡人)委任岑晊(字公孝)為功曹。因此,汝南、南陽二郡流傳著一首與四人相關的歌謠:「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表面上看,這首「二郡謠」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實際上其中涉及的政治人物都是清流士人中反對宦官或不法權臣弄權的地方代表。
  • 天水郡、涿郡趙氏淵源
    天水郡趙姓歷史上有兩個最重要的郡望:天水郡和涿郡。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俘虜了趙幽穆王遷,趙國貴族逃亡代(今山西大同),擁戴趙嘉為王,稱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軍滅代,趙國滅亡。趙亡以後,趙姓後人主要分為兩支,一支是天水郡的天水趙氏;另一支是涿郡趙氏。天水趙氏是代王趙嘉的後代,趙亡後,趙嘉的兒子趙公輔被秦始皇封往西戎做行政主管,世居天水(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趙公輔把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制度傳播到那裡,深受西戎人的愛戴,被西戎人尊為趙王。天水郡是趙姓歷史上十分重要的郡望。
  • 雲南鹽津葉氏之[南陽堂]
    1、現今南陽堂入川的一支後代,以四川隆昌為祖地,進而發展壯大,已有三十九代,約有兩萬餘人。3、《南陽堂》第二十八世中的四房之一子孫文香公的後代的遷徙大約是:河南省葉縣→廣東省梅州→河南開封→江西上猶縣→四川隆昌大墳壩→雲南落雁梯子巖→鹽津鹽井渡河西鄉(小地名沙嘴上)、(今鹽津縣坪街上)→豆沙關→鹽津縣文興街4、入川前的葉氏祖先已於江西以《南陽葉氏》建譜,擬字輩為二十八字如下:廷林遠紹達家邦,鼎履昇恆必有光。
  • 解析東漢戰爭:孫劉展開惡戰,孫權突襲荊南三郡,雙方劃江而治
    怒不可遏的孫權破口大罵,派遣諸葛瑾向劉備索求荊州的各郡。劉備巧借荊州的事情,可能大家都很模糊。因為,荊州這塊地盤上牽扯的利益鏈實在太多。荊州原有七郡,從北到南分別為: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劉表在經營荊州時,又從南陽郡劃分出一個章陵郡,荊州又變成下轄八郡之地的一個人口大州。
  • 南陽一涉黃窩點被端!
    太守杜詩修治坡池,廣拓田土,全郡可灌農田4萬頃,這時的冶鐵用水排, 水力鼓風機鼓風,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特別是採用球墨鑄鐵,提高了冶鐵工藝水平,這一技術的使用比歐州早1000多年。當時南陽郡人口240萬,為全國各郡之冠。郡城周長36公裡,比1990年市區面積還大。漢代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不僅劉秀的28個開國元勳大多出自南陽,還湧現出張衡、張仲景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醫學家。
  • 南陽知府衙門一日遊
    南陽知府衙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中心城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郡府(地)級官署衙門建築群。作為封建王朝一個級別的官府,前衙門後宅院,極具代表性,就像是北京故宮的「縮影」。西漢一南陽郡守,東漢一南陽知府,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又在文化上創造了一個詞,這種豐碑令人仰止!回去後一定惡補一下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