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漢江南岸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證據確鑿

2020-12-22 陝西法制網

南陽郡管轄陰、酇、筑陽、山都《後漢書》記載明確,關於山都縣以東,南漳縣以北,鄧縣隆中以南、以西的中廬縣東漢末年屬南陽郡管轄,「南陽宛城說」予以否認,他們認為沔水是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線,中廬縣在漢江南岸,南陽郡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南陽郡在東漢末年到底管轄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其實歷史早就有答案。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為丞相魏王,改年為延康。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求見撫納,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五千家來附。」這條《三國志》記載至少明確了三個問題:一是東漢末年南陽郡管轄到漢江南岸;二是東漢末年南陽郡管轄到鄧縣隆中以南中廬縣;三是南陽郡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五千戶老百姓歸附孫權。這段正史「宛城說」標點位置存疑,斷句有誤。不是「撫納」處斷句,應斷句在「撫納南陽」處。這不胡扯嗎?魏將梅敷派張儉不是請求撫納南陽,而是請求撫納「南陽(郡)的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的五千戶老百姓歸附孫權。」「宛城說」又反駁稱南陽郡從未管轄過漢江南岸的中廬縣,那我們再看看其他史書是麼記載的。

許嵩唐代《建康實錄》記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曹操薨,太子丕即位,改漢建安為延康元年,秋,魏將梅敷使南陽長史張儉送欵以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五千家歸附,權納之。」這一記載說明了張儉任長史官職,張儉求見時送欵給孫權,「以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五千家歸附」,孫權連禮帶人「納之」。這事真是越說越清楚越看越明白了。《建康實錄》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該書記載了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歷史,全書20卷,已收錄《四庫全書》。

《清光緒襄陽府志》記載的更詳細,三國志吳書孫權傳:「二十五年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求見納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民三千家來附,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魏詔曹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這說明南陽五縣民不僅歸附孫權,連襄陽城也被東吳佔據。曹丕認為襄陽戰略位置重要,下詔曹仁討伐,與徐晃攻破陳邵,入主襄陽,後「遣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

乾隆欽定《四庫全書》收錄的《湖北通志》襄陽府歷代沿革表記載:漢代的荊州「南郡有襄陽、宜城、邔、臨沮」等;南陽郡有「中廬、筑陽、山都、舂陵、蔡陽、陰、酇」等縣。

《湖廣通志》不但再次記載了中廬屬南陽郡,而且表明漢代中廬曾屬南陽郡。

事件發生地的《民國穀城縣志》記載:「建安二十五年,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求見孫權也,納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民三千家來坿《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這個事孫權傳有記載。

《中國簡史》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同年秋,曹丕將領梅敷派張儉請求孫權安撫接納,南陽郡中五縣的五千多戶百姓前來歸附,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這裡不再說「南陽」,而是直按說「南陽郡」。這白話文,一看就明白「南陽郡中五縣」即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千多戶百姓前來歸附」孫權。那些不承認南陽郡東漢末年管轄漢江南岸中廬縣的,堅持沔水絕對分界線的人著實該好好看看這段歷史了。

除上述證據外,記載該事件的還有宋鄭樵《通志》,清謝鍾英《三國疆域志補註》,清康發祥《三國志補義》、清章陶《季漢書》。

漢江南岸的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陳壽《三國志》、唐代《建康實錄》、宋《通志》、《湖廣通志》、《三國疆域志補註》、《季漢書》、《清光緒襄陽府志》《民國穀城縣志》均有記載。這些史志從三國到民國連續不斷,從三國史志到民國方志應有盡有,事件發生地與非發生地的史志相互印證,撫納之地的《湖廣通志》、《清光緒襄陽府志》、《民國穀城縣志》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可見東漢末年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是確定無疑的,位於中廬縣以北的隆中屬南陽郡鄧縣管轄也成為歷史必然,習鑿齒的襄陽城西二十裡,南陽鄧縣隆中也於史有據,沔水絕對分界線也必將蕩然無存。

作者/來源:南溪山人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二郡謠」述論
    汝南郡太守宗資(南陽郡人)委任範滂(字孟博)為功曹,南陽郡太守成瑨(弘農郡人)委任岑晊(字公孝)為功曹。因此,汝南、南陽二郡流傳著一首與四人相關的歌謠:「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表面上看,這首「二郡謠」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實際上其中涉及的政治人物都是清流士人中反對宦官或不法權臣弄權的地方代表。
  • 東漢末年袁術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紛爭,都想成為天下之主。若論起東漢末年朝廷中的大家族,非袁家為首,袁家祖上四世三公,在東漢末年的大族中屬於翹楚,其中袁家的袁紹和袁術也是諸侯中實力的榜首!但是袁術的綜合實力比起族兄袁紹和後起之秀的曹操還是有差距的!
  • 朱儁 (東漢末年名將)
    朱儁 (東漢末年名將) 朱儁(?-195年),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東漢末年名將。 朱儁出身寒門,贍養母親,以好義輕財聞名,受鄉裡敬重。後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任蘭陵令,頗有治績。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朱儁以右中郎將、持節平定三郡之地,以功進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又率軍討平黃巾,「威聲滿天下」。中平二年(185年),進拜右車騎將軍,更封錢塘侯。後為河內太守,擊退進逼的張燕。權臣董卓秉政時,想任朱儁為副手,遭其婉拒。其後出逃荊州,更屯軍中牟,徐州刺史陶謙等欲推舉他為太師,並傳檄各州牧伯,相邀討伐李傕、奉迎天子。但朱儁卻奉詔入京任太僕。
  • 東漢末年,曹操徵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
    在此基礎上,曹操以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消滅了眾多諸侯,從而成為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割據勢力。那麼,問題來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徵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張楊東漢末年,呂布的朋友不多,而張楊可以稱之為呂布的兄弟了。張楊(?-198年或199年)(《後漢紀》作張陽),字稚叔,并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割據河內。建安元年,漢獻帝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圍呂布於下邳。
  • 東漢末年天下共13州,為何到了隋朝,州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們講到,南北朝後期,州的數量已經從東漢末年的十三個衍上百個,有的州只管轄一到兩個郡,甚至還存在兩個州共管一郡、一縣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郡就完全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政區的混亂,對治理國家來說是個很大的障礙,早在隋朝剛取代北周的時候,大臣楊尚希就注意到了這一情況,他上書隋文帝:「現在的郡縣比過去多了很多倍,有的地方不到百裡方圓,居然設立了好幾個縣,有的地方戶數還不及一千,竟然要由兩個郡來管理。」
  •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袁術卻因稱帝淪為笑柄,他到底憑什麼稱帝?
    彼時,袁術已經佔據了揚州六郡、豫州的汝南、陳國和沛國三郡、徐州的廣陵和下邳兩郡,共計達十一郡,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之中,地盤已經實屬不小,尤其是其中的汝南郡,乃是東漢時期的第二大郡,且受到戰亂波及較少,社會穩定、百姓富足。而在之後,孫策又為袁術打下了廬江等地,更是向南擊敗王朗發展出了大量地盤,雖說此時孫策已經與袁術漸漸疏遠,但畢竟名義上還是屬於袁術部下。
  • 古會稽郡古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金華、衢州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 會稽郡的「會」字,正確的讀法,是會計的「快」,而不是開會的「會」。
  • 【解析】析南陽郡與南陽堂
    要析南陽郡與南陽堂,必先考其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南陽,一是戰國時期之南陽,二是秦置南陽郡與後來之南陽。       最早記載"南陽"地名的是成書於春秋未年的左傳,在"僖二十五"一章中有"晉啟南陽之句"。.
  •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群雄割據?主要有這五大原因
    東漢末年,最亂的時候,地方割據勢力多達11股,他們分別是:袁紹、韓遂、曹操、劉備、張魯、張繡、袁術、劉璋、劉表、孫策、士燮[xiè]。當時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郡、縣三級,全國共有13個州,分別是: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 解析東漢戰爭:東漢末年,袁紹如何快速坐擁四州之地?
    董卓為了拉攏袁氏一族,收買天下士族人心,沒有追究袁紹的過錯,還讓他做了渤海郡太守。 渤海郡位於今天的河北滄州一帶,隸屬於東漢的冀州片區。 當時冀州牧是誰呢? ---冀州牧韓馥。
  • 東漢末年的一場大瘟疫,死亡上千萬人,卻誕生了一位「醫聖」
    "東漢末年大瘟疫"是史料記載歷史上大規模的,死亡人數超過千萬的一次疫情災害。疫情蔓延到村子的各個角落,百姓們束手無策,只能在絕望中等死。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了我國偉大的醫聖"張仲景"。張仲景10歲學醫,立志學醫救民張仲景生於東漢末年,父親是朝廷官員,張仲景自小也就有機會接觸很多詩書典籍。但是他卻獨獨對醫學頗感興趣。張仲景的《傷寒論序》中記載,他說他自小看《史記·扁鵲傳》的時候,都感覺特別的激動。他實在是欽佩扁鵲過人的才華與醫術。
  • 東漢末年亂世,劉表一個文弱書生,為何單槍匹馬就能收取荊州
    劉表單騎取荊州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一段佳話,作為東漢正宗的漢室後裔,劉表的出身還是很好的,出身好就意味著劉表從小就享受到很好的教育,同時在他成長過程中,也因為劉表有才能,位列東漢末年的「八俊」之一,所謂的八俊其實就是八個既有才能又有名聲的士人組合。
  • 為何歷史上沒有朝代定都南陽?
    這些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到來,促進了南陽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尤其冶鐵業,使南陽成為當時全國冶鐵中心。南陽位於南陽盆地北部,三面環山一面水,西依秦嶺,北靠伏牛山,東臨桐柏山,南有漢江,依山傍水,進可攻退可守。南陽有許多河流如丹水、白河、湍河、唐河等,可通過漢水至長江。在古代南陽水運曾經非常發達,是中原四大水陸碼頭之一,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
  •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44年),字子顏,漢族,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吳漢曾任新朝宛縣亭長,後在漁陽郡販馬為業。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為安樂令。後歸順劉秀,封偏將軍、建策侯。此後,吳漢斬殺苗曾、謝躬,平定銅馬、青犢等農民軍,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吳漢任大司馬、廣平侯,先後掃滅劉永、董憲、公孫述、盧芳等割據勢力。吳漢死後,諡號忠侯。
  • 真實的東漢末年,不僅僅有「魏蜀吳」,還有三個隱藏勢力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可是真實歷史中,東漢末年整個中原大地,並不僅僅只有魏、蜀、吳這三方勢力,還有三個隱藏勢力其底蘊也是非同小可,這或許是最容易讓大家忽略的冷知識。首先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版圖,和現如今差距較大。
  •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插圖)
    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銚期在馮異的舉薦下投到劉秀門下,成為劉秀落難洛陽之時少數心腹之一,後來隨劉秀平定河北,消滅了王郎及銅馬、青犢等流民軍,並長期鎮守魏郡,為建立東漢立下赫赫功勞。歷任偏將軍、虎牙大將軍、魏郡太守、太中大夫、衛尉。受封安成侯。
  • 並沒有被遺忘的交州,聊一聊東漢末年交州軍閥的興衰
    與劉表頻繁交兵的張津張津應該是最早參與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交州刺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並沒有交州刺史,只有交趾刺史,不過職權大概是相類的。曹操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利用手中的漢獻帝劉協對一些地方軍閥發號施令發揮影響力,張津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