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沫談2020大類資產配置:全球股債雙牛繼續上演

2020-12-23 智通財經

1月9日,第四屆「金港股年度頒獎盛典」隆重啟幕。本次「金港股」由國內領先的港美股資訊平臺智通財經和同花順財經共同主辦,大路演協辦,寶新金融、雲峰金融戰略合作,奧盈全程支持。

在此次盛典上,聯博資產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紀沫女士就全球宏觀的判斷標準、資產價格核心的決定因素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並拋出了全球宏觀投資的七個判斷。紀沫女士表示:「今年港股表現好於A股,A股的表現好於美股。美國股債表現相對較好。」

以下是智通財經整理的演講實錄:

我跟金港股的投資朋友們不是第一次見面了,祝願大家在今年好運連連。

在我開始講之前,我還是要稍微重複一下,因為我不知道今年有哪些人在去年這幾次當中沒有聽過我演講。大家如果還記得:在去年1月份金港股的演講當中,我對於美聯儲的預測,判斷美聯儲在2019年6月份會轉向——其實這個判斷是我在2017年年底做出的——結果美聯儲政策就是在2019年6月份轉向,2019年7月份進行了第一次減息。

如果大家還記得更早一點的時候:在2013年底我對於美聯儲的判斷,是如果美聯儲加息周期不止,則美股上漲不止。當時我的預測是美股至少可以漲37%,事實上不僅僅上漲,而且還超出了。當時我也講得很清楚,當美聯儲轉向、開始降息的時候,就意味著美股已經到了大底。

不過我今天再做一個預測:2020年美國的標普指數不可能超過3500點,我們明年再去驗證,好嗎?

能賺錢的宏觀判斷,有三條標準

我現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做宏觀判斷的標準。很簡單,我們的宏觀判斷就是為了賺錢,我們做投資就是為了賺錢,為了賺錢,宏觀判斷就要三個標準:

第一,非共識。如果是非共識的,它就是沒有被市場計價的,它才有真正的投資價值。

第二,一定是高確定性的。投資只有是與否,你不可以告訴我「不是很確定」,這種不是很確定的,判斷對投資完全沒有意義。

第三,最難的是時點和期限。你要告訴我什麼時候可以買、什麼時候可以賣、持有多長時間,以及包括對經濟的判斷。

去年金港股的演講,有記者採訪我之後發的文章下面有個評論,大家說這位經濟學家怎麼這麼不同,有點像一個佔卜師(笑)。

我覺得這對於我們全球的經濟學家、策略師來講,雖然是最難的,但實際上是我們應該不斷去挑戰自己的。因為你可以通過批判性逆向思維來培養你的非共識,你可以通過正確的、非錯誤的宏觀判斷,來提高你的確定性。但最重要的,就像剛才洪老師(指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講的一樣,你可以通過你對數據的敏感度,然後給它以最長的歷史維度,來做出時點和期限的判斷,把三者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宏觀判斷,對於我們的投資才真正有價值。

全球宏觀判斷的核心,是把握需求

第二,我講一下全球宏觀判斷為什麼是自下而上的。我們知道宏觀判斷都是自上而下的,但問題是為什麼是自下而上的?

因為我認為全球宏觀判斷的核心就是需求,如果你把需求沒有看清楚,你有再多的政策刺激、滴漏經濟,都是沒有效果的。也就意味著,你如何在判斷的時候發現需求可以復甦?

什麼是需求最好的計量?實際上是產能擴張。產能擴張就是最好的計量,事實上是投資意願的增強。結合現在的情況,中國投資意願增強的力度大麼?不大!

2020年、2021年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大不大?其實是大的,市場預期其實遠遠還是不夠的。

需求是根本,它其實就是由消費、投資、需求,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高增長也就是從2000年開始的過程。之後出現了消費、投資、需求從有到升級的過程,08年之後出現所謂的「高刺激」這樣的過程。接下來,在過去的十年當中,全球都是總需求低於總供給,所以才出現一種所謂的「經濟相對停滯」。怎樣去改變相對的邊際遞減呢?我們的方法只有通過高的科技研發投入來產生新的需求。

總而言之,我認為對於全球宏觀判斷而言,需求是核心、是根本。

中國、美元,與川普

現在我同大家快速分享一下,全球的資產價格核心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2000年的資產價格的核心結構因素,跟2020、2019年核心決定因素其實是一樣的。我們都知道,全球宏觀因素太多了,大家經常告訴我有2000多個數據。在紛繁蕪雜中,我們應該抓住根本,把它簡化,搞清楚哪些是最重要的。事實上你會發現,當你把中國、美元、川普分析清楚了,大類資產方向基本上已經確定了。

中國看什麼?中國要看「刺激政策」的力度。

力度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判斷的確定性:你多大程度地確定中國政府可以進行所謂的「刺激」,這直接影響著中國本身股市、債市的發展,影響著新興市場、大宗商品、全球周期、全球風險資產的回報,所以這其實是非常核心的。

第二個是關於美元。

2018年底的時候,大家認為美元基本上處在一個中性不動的狀態,這對我們做宏觀判斷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即使你告訴我說上半年漲,下半年跌,對我們投資也是有意義的。

美元在2020年會出現相對弱度,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全球資產價格,比如說日本股市的表現?比如說新興市場的表現?比如說人民幣升值在多大程度上會超過美元貶值的程度?還是說這是一種相反的關係?——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談到貨幣,都是相對的概念。

第三,川普本身對資產價格是絕對有影響力的。

川普對三種資產都有他的方向,且方向非常明確:他希望美股上漲、石油下跌、美元下跌,而且他都實現了。接下來你就要知道,在你進行所謂「全球資產配置的時候」,不得不去看川普的表現。如果逆勢而行,是沒有好處的。

當把你對於中國政府政策力度的確定性、美元的相對弱度、川普本身的確定性綜合之後,你會發現,2020年在很大程度上是2019年的重複。它重複的結果是:股市沒有問題,債市也沒有問題,而貨幣市場會是什麼樣呢?——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看到股債匯三牛,在全球同時上演。但在2020年你會發現有異化,股市和債市沒有問題,可是匯市未必是這樣子的。

未來兩年全球資產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在2021-2022年全球資產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什麼?事實上是中國、美國以及中國同美國之間的一種博弈。

對於中國來講,剛才我講過,需求很重要,我們現在就要看的是,中國的產能擴張何時可以重啟?這是非常核心、非常關鍵的。產能擴張真正重啟、同時真正需求出現的時候,不僅僅有自上而下的政策刺激的延續效應在,那個時候就是中國股市大的井噴發生的時候。

然後對於美國來講,美聯儲降息至零之後,它還能做什麼?

最後是中美之間,中國多大程度上經濟相對穩定,可以託底世界經濟、可以託底美國經濟下行?全球所有的國家政府和經濟學家,對於美國經濟到底衰落到什麼程度沒有共識,那麼到底中國可以多大程度上託底?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對於2020-2030年全球資產價格核心的決定因素,事實上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博弈、中國和新興市場之間的博弈,還有一個就是全球總需求如何復甦的問題。比如說,中國跟美國對於消費中心、製造業中心、技術中心的爭奪,市場是要在不斷動態計價過程當中去重新估值。

在這個過程當中,市場怎樣投資以回報,這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中國跟新興市場之間的關係會有變化,原來的時候中國經濟穩定,新興市場的經濟就可以走出衰退。比如說2015年的時候,中國穩定、階段性觸底,我們發現在2016年的時候,俄羅斯和巴西走出了衰退。

問題是當中國和新興市場之間的變化。因為中美關係,中國將變得越來越自給自足、自力更生,同時對新興市場的需求變得沒有那麼大,新興市場的受益程度也會減弱。我認為它一定會比市場想像來的更早,這一過程如果市場預期是10年,我們認為有可能在5年就會到來。所以我們要知道,在未來5年到10年以後,如果做海外投資,看很多的新興市場的時候,你就會想到中國好、未必新興市場就會好。

還有一點就是全球總的主需求。

我們如何通過研發來真正打通所謂「魔咒」,全球會有多少科研力量來真正產生新的需求?這是未來5年到10年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會發現,去年到今年,包括接下來幾年,不管是對於5G的投入,還是對於其他很多科技方面的投入,最後會發現,它延伸出來所有的行業都在同時受益,相關股票的回報都會非常好。因為這真正的未來核心,核心的根本是因為有需求在。

關於全球宏觀投資的七個判斷

剛才只是談這些資產價格的決定因素,我希望能同大家分享一些方法和思考框架。接下來要給出幾個宏觀判斷:

第一,中國經濟增速將迎來階段性穩定。

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有非常多的經濟學家都在做判斷,但問題是在投資當中我們怎樣對中國做判斷,現在變得非常重要。

增速從數字上看是向下的趨勢,這對投資沒有意義;有投資者認為中國很也有可能隨時會出現所謂的「硬著陸」,這對投資也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事實上是經濟增速會階段性穩定,然後又趨下行。核心、關鍵就是,如何抓住階段性穩定的部分?這非常重要。

第二,中國經濟刺激政策是全球風險資產最大的貝塔。

為什麼這麼說?這個判斷事實上已經從前年年底、到去年,不斷地被市場驗證。

看看在2019年對2020年中國經濟進行的預測,你會發現,去年9月份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講中國經濟「2020不行」,GDP增長5.5%。然而呢,你發現這預期不斷在上調,直到本月月初的時候,有些人說中國在2020年增速有可能會達到6.1%。那麼市場的分歧在哪裡?——這是我們做投資需要注意觀察的,看到分歧你才會知道有機會。

所謂的「分歧」就是經濟增速下滑的速度到底有什麼差異。除此以外,就是對刺激力度的預測到底有什麼差異。結合投資,問題就具體化為:基建投資增速到底是4%還是8%?地產投資增速是可以維持2019年的10%,還是可能會下降到6%?製造業投資(近期提出的穩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接下來會增長在哪裡?……等等。

所有上述這些市場預測的分歧,才是我們真正可以找到的投資機會;而就像我剛才所講的,你的確定性決定了你投資回報的大小。

如果你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在2020年看到了淺復甦的可能性,但是不能排除較大機率的下行可能性的話,那就意味著政府還會更多的政策措施出臺,這也就意味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風險資產都會有很好的回報。這是我的看法,而大家可以自己去衡量。

這就是與全球其他國家來比。我們一定要從相對角度去看,因為你最後做的是資產配置,相對於全球的資產配置。你會發現,中國政府不管是從決心、空間、還是工具來講,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空間都要大很多,所以你會發現中國的刺激力度是全球風險資產最大的貝塔。

第三,中國已經開始主導全球經濟走向。

剛才講的是穩,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穩,中國經濟可以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

假設一下相反的方向,就是不穩——假如說中國地產出現硬著陸,那麼全球經濟就會硬著陸——這就是我一直講的「全球經濟被中國地產行業所綁架」,它的邏輯特別簡單:地產如果硬著陸,我們就發現信貸硬著陸、中國經濟硬著陸,然後全球經濟硬著陸。

所以,分析中國成為現在全球經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你把中國分析清楚了,你的風險資產才有回報。中國既可以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器,也可以讓全球經濟硬著陸,但是這種「決定者」的角色,在3年前、5年前可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時代確實是在變化,投資者一定要跟上。

第四,全球財政政策施展空間有限,空間大者風險資產回報更高。

全球的刺激政策到底有什麼差別?經濟學家們都在比較。我一直看全球宏觀,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雖然全球的貨幣政策正在失效,但全球的財政政策空間其實十分有限。

中國央行依然有空間,但如果你看一下其他國家、地區的央行,比如美國,美聯儲的空間其實已經是非常小了。它在降息之後,美聯儲官員自己都在想,降息到0了之後,我還有什麼可以有效?其實是非常難的。包括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很多其他國家央行都沒有什麼空間了。新興市場央行還有一點降息空間,但即使有空間的這些國家,它的有效性、傳導性都在不斷失效。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全球國家都開始重新尋求財政政策發力,我們看到印度、印尼等國家都在這樣做。

但是問題在於,像美國這樣的國家,財政政策已經完全沒有空間了。他只要敢做一下所謂的財政刺激,就會出現政府關門的問題。你會發現,比如中國、日本、印尼,還有財政政策發力的空間。所以,當你現在看全球國家發動財政刺激政策的時候,要把它的貨幣政策跟財政政策結合起來看。而且,你要比較哪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刺激的力度更大、空間更大。更大的,它的風險資產回報其實會更有好。

第五,美聯儲走下神壇,打破對美聯儲的迷信和模仿。

剛才說到經濟學家們都在比較各個國家的刺激政策。縱觀全球,你會發現財政政策有力度的國家,它的經濟增長能夠穩定在現在的水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另外一個判斷:大家一定要打破對於美聯儲的迷信跟模仿。為什麼是這樣?在過去這麼多年當中,美聯儲到底犯過什麼樣的錯誤?

我們就說說它在過去的十年中犯過的錯誤:

一,美聯儲有那麼多的經濟學家,可對於美國自己本身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在哪裡,都沒有算清楚。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三、五年當中,美聯儲不斷降低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判斷。事實上,美國真正的增長率大概也就在1.5%左右。包括巴菲特等很多投資者都在講美國可以出現4%的增長,我們真的是難以理解。

二,美聯儲對於美國的核心通脹率的預期其實也是錯的,他們也在不斷地去修正。美聯儲不僅僅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弄不清楚,對於外圍的事情更弄不清楚。比如說,美聯儲研究新興市場國家的研究人員非常少,當新興市場股票市場跌20%的時候,美聯儲的人居然不知道怎樣去應對,他們覺得美國跟新興市場之間的關係太小了。但是2015年8月份中國進行單方面人民幣貶值,人民幣貶值進而產生連鎖反應,最終整個全球市場跌20%的時候,美聯儲才不得不有所作為,成立了研究中國經濟的部門。

同時,美聯儲還不熟悉大宗商品市場尤其是石油的走勢。所以你就會發現美聯儲現在又不得不增加這樣一個部門。上一任主席是耶倫,他們對於次年大宗商品的分析基本上都是錯的。

所以美國現在的問題是美聯儲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大家都要去效仿的央行,但是它對自己本國的問題沒有研究清楚。它對於其他國家,比如說新興市場、比如說這麼重要的中國、比如說像大宗商品,它也沒有研究清晰。大家就要打破對它的迷信,不應該去模仿。

那麼,美聯儲接下來在2020年,包括2021年有可能會犯什麼樣的錯誤呢?或者說錯在哪裡呢?

美聯儲鮑威爾在講話時說,因為2020年是大選年,所以儘量做到政策非常平穩的,如果不應該降息的時候,我們不降息,我不要受到這種所謂的選舉年的影響。但問題是,有可能就因為這樣一個選擇,讓美聯儲錯失了在2020年最應該進行降息的時間窗口,因為美國經濟其實下行壓力是非常大的。

此外,對於全球的大宗商品,美聯儲依然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說,去年年底發生的無人機油田轟炸事件;再比如說,年初的時候發生中東事件,大家其實根本就不用驚慌。那是我最後一點要講的。如何去看待全球的石油價格?美聯儲自己也看不清楚。

美聯儲現在對於中國經濟更看不清楚。我們都不用去講美聯儲,包括澳大利亞央行,甚至中國研究人員,也看不懂中國經濟、中國刺激跟投資回報之間的關係(笑)。

第六,現階段全球石油價格波動本質上是供給問題。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對於全球的石油價格應該怎樣去看。

我從2015年以來有這樣一個判斷沒有變過,全球石油價格實際上是一個供給的問題。

所謂「供給的危機」,是因為現在真的是供給多了,而不是因為需求少。石油價格有一個上限,也有一個下限。

上限為什麼會出現? 現在美國小的石油生產商不斷地加入到生產當中來,當它生產達到一定水平,石油價格觸及上限(約在70美元左右)之後就下來了。

下限與石油本身的生產成本有關。石油的生產成本以每5個月下降5塊錢不斷下跌,在過去的5年當中最低的石油價格是25美元每桶,事實上它會徘徊在30-40美元。

所以接下來,即使是在未來5年之內,石油價格也很難超過100-140這樣一個水平。它就是在一個區間的浮動。它本質上是因為全世界石油超級生產國——美國的出現而導致的「供給危機」。美國現在是全球第一位的石油生產國,而沙特現在只是全球第三位。

第七,全球央行5至10年內很難脫離低通脹魔咒。

最後再講一講,為什麼我們全球依然處在低通脹的狀態當中?為什麼全球央行都不能夠打破低通脹的魔咒?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全球央行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有一個政策目標,就是全球通貨膨脹率。如果再加一個政策目標,就是失業率。當然我們中國央行有四個目標。但是最重要的通貨膨脹率,為什麼在過去的十年之內很低呢?而且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在未來的5年、10年之內它也不會高。為什麼?

事實上跟中國有關。因為從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高速增長的結果,使得全球各個國際組織、包括各個國家,開始不斷調高潛在經濟增長率。當調高潛在增長率,大概在2007年左右,這些經濟體就會進行過度投資。有了過度投資,就會出現過度供給,然後就會出現「通縮」。這個「通縮」不是deflation,在我們核心的經濟學當中叫disinflation,是指讓通脹縮小的一種壓力狀況。

各經濟體接下來會做什麼?就會進行刺激,刺激之後會重新出現所謂的過度供給,是一個這樣的循環。所以,也就是在全球總需求小於全球總供給的情況之下,通縮壓力一直都在,通脹一直沒有回來。

你有可能會問我,剛出來的中國通脹的數據不一樣的。但這完全跟豬有關,這真的不是因為我們核心通脹率高。現在中國與世界連接的也更多了,雖然本國有所謂通脹,有相對小的壓力,但中國也在不斷進口通縮。通縮壓力來自於其他的國家,全球央行是很難打破通縮的狀況。

2020年投資:港股強於A股,A股強於美股

最後我講一下2020年資產投資的方向,我認為港股表現好於A股,A股的表現好於美股。判斷先放在這裡。

我認為美債的收益率會好於德債、日債、中國的債券收益率。美國依然處於一個相對的股債很好的情況下。為什麼債市恆強?低增長、弱通脹、債市恆強,這個一直都會持續的。

此外,人民幣相對堅挺。今早大家也看到了,在岸人民幣已經到了6.93這樣一個水平,它會超過新興市場的表現,超過美元的表現。

大宗商品,在2020年中國經濟相對復甦的情況之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當然,還有所謂的核心城市的房地產,依然可以進行投資。

好,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大類資產輪動契機隱現 從債強股弱到股債雙牛
    進入2019年,債券趨勢仍在,但股票、轉債等權益資產也躍躍欲試。開年以來,滬深300指數期貨上漲逾10%,收復上一季度失地;10年期國債期貨表現也不弱,再創兩年多新高;春節後首日,股債聯袂大漲,更引起投資者對股債雙牛的遐想。分析人士指出,前期股債性價比悄然變化,為資金再配置積累動力;1月融資增速企穩回升,隱含的經濟探底信號,可能充當資產輪動的契機。
  • 聯博資產紀沫: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存在降為負值的可能
    紀沫:美國十年期國債對全球宏觀分析非常重要。今年3月4號,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1%,其實去年我就做過這樣的預測,當時還沒有爆發疫情,判斷的邏輯很簡單。首先,2018年8月我們預計美國經濟會下滑,那麼美國十年期國債一定跌破1%。另外,美國十年期國債受全球影響,德國和日本都是負數的,美國不可能獨善其身。
  •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2020年股票資產的配置價值相對其他大類資產而言...
    展望2020年,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複雜的世界格局和內部環境,投資者應該如何調整大類資產配置策略? 對於這一問題,重陽投資總裁王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給出了答案。
  • 對話|嘉實胡永青債市投資理念和市場深度分析:股債大概率雙牛
    胡永青:大概率可能會股債雙牛。老虎君:債券市場怎麼看,你覺得機會在哪裡?從長期來講,轉債是二級債基這類組合中一個比較好的資產,因為轉債是一個下有債底保護、上能跟上正股彈性的資產,也就是下有底上不封頂。但也要選擇合適的區間參與,這樣對我整個組合才能提供向上的彈性。老虎君:大家可能會擔心,債券已經牛了兩年,後面是不是還有機會?
  • 中長期股債雙牛可以期待
    取消存貸比,雙降有利銀行降低資金成本,從而向資產端傳導。配資,理財,打新等資金短期內會選擇觀望或進債市避險。雖有巨量地方債供給,短期債市不悲觀。  「降準、降息還會繼續出現,降準可以看一至兩次,降息可以看一次,但可能會配合其他結構化貨幣政策,包括PSL、將地方債納入抵押品框架釋放長期流動性(類似歐洲LTRO)、比SLF、MLF期限更長的LLF。」  針對股市後市走勢,他表示,去槓桿過程中股市短期可能有逢高獲利了結的壓力,但如果中長期看股債雙牛的邏輯沒發生變化。
  • 央行降息 擁抱股債雙牛
    中債新綜合指數(總值)  中債國債總指數(總值)  中債金融債券總指數(總值)  中債企業債總指數(總值)  數據來源:中國債券信息網 截止日期:5月8日  滙豐晉信基金:量能萎縮顯惜售 良性調整助慢牛  海富通基金:股市中長期上行趨勢未變 關注政策態度  上周,大盤轉入調整。
  • 一圖看清2020年全球大類資產表現
    來源:Wind資訊2020年即將結束,今年以來各類資產類別的表現孰優孰劣?Wind對2020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商品、債券和匯市等大類資產做了一個盤點(不包含比特幣等另類資產)。數據顯示,2020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來自於商品及風險資產價格大幅反彈,其中白銀期貨年化收益率超過30%,領漲各大類資產。(圖片來自海洛)// 2020年全球大類資產表現 //全球股市方面,2020年全球主要市場先抑後揚。
  • 民生證券:降準降息還會出現 股債雙牛邏輯未變
    其次來自於地方債務置換的壓力,他指出,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拉長銀行資產久期,降低銀行資產端收益率,弱化了銀行對長久期利率金融債的配置需求,公開發行部分擠佔銀行頭寸,影響資金面預期,導致收益率曲線陡峭化。但長端高位一方面影響地方政府發行人的財務成本,另一方面會對其他融資主體產生擠出效應。對接長久期地方債配置需求,銀行也需要長期流動性。除此之外,去產能、去槓桿途中緩釋金融風險。
  • 8大機構展望大類資產配置
    8大機構展望大類資產配置 看到貴金屬一飛從天,不少投資者開始心動,此時還能不能入手?目前情況下,如何來做我們的資產配置? Wind梳理顯示,機構對於A股市場繼續看好,同時對債券市場保持謹慎態度。
  • 論道股債江湖第一期:股債平衡——後非標時代的補位崛起
    數據表明,截至2020年一季度,非保本理財規模已經快速增長到24萬億,整個理財產品市場快速向淨值化、標準化的方向演變。 2020年疫情過後,隨著客戶資產配置及風險管理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客戶財富管理觀念已經從對類固收穩定回報的追求,轉變為滿足流動性前提下的綜合收益解決方案的要求。
  • 宜信發布2020資產配置策略指引:「全長新」高配 另類資產價值突顯
    《指引》十大核心觀點對於2019年各大類資產的具體表現,《指引》中提出了十大核心觀點:1、全球經濟深入更晚期階段,需適應「負利率」的投資新常態;2、預期2020年,發達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降息周期都將持續,債市具有絕對收益前景;
  • 「股債雙牛」史上罕見 一定有哪裡不太對
    投資要點  第一,「股債雙牛」歷史上並不多見,系統性的只有一次且不可複製。  第二,這輪股債的衝突類型更少見,對工業品的樂觀預期和對利率的悲觀預期並存。正文  所謂「股債雙牛」歷史上並不多見,系統性的只有一次,但那次背景是流動性疊加寬鬆預期。股市和債市的定價驅動大致是負相關的;從歷史數據看,股債雙牛的情況比較少見,比較典型的基本只有一次,即2015年Q3至2016年Q1。
  • 中信證券:建議2020年資產配置遵循先債後股、先結構後總量的思路
    中信證券指出,展望2020年,國內宏觀經濟有望觸底企穩,債務周期繼續處於平臺期,CPI和PPI由背離重新走向收斂;而國際方面美國大選和中美關係走向則會構成關鍵的擾動項,這些因素都會深刻影響未來一年大類資產價格走勢。
  • 從普林格周期看美國宏觀:目前處在股債雙牛階段
    自上而下的方法,首先分析清楚宏觀經濟所處的位置,這個確定以後,就可以配置在這種基本面下表現更好的板塊,並隨著宏觀經濟的變化,動態的調整投資組合,以求跑贏被動指數投資。除了股票,大類資產的配置也是同樣的思路,而宏觀的大類資產表現和股票的行業板塊則具有對應性。
  • 海通姜超明年展望:股債雙牛 資本市場迎接歷史機會
    收縮貨幣打擊投機,減稅降費股債雙牛!為何華為太少?因為貨幣超發!既然華為代表了中國的希望,那麼為什麼華為只有一個?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做華為要投1000億人民幣搞研發,還不一定能見效,這個太難了。而在貨幣超發的環境下,大家首選是做恆大、做碧桂園,君不見中國過去6年當中有4年的首富都是房地產老闆,而美國的首富一直是科技巨頭。
  • 專訪聯博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紀沫:全球經濟最大的壓力來自美歐
    後新冠肺炎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將會如何?中國經濟又將有何表現?各國為應對疫情採取的措施會否演變成債務危機?帶著這些問題,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聯博資產管理公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紀沫。紀沫認為,全球經濟最大的壓力來自美國和歐洲,同時投資者應該對第二輪、第三輪疫情的到來保持敬畏之心。
  • 直播回顧|巧用A股股債混合策略,大成國際帶你提前布局2021!
    摘要:今年在疫情陰影籠罩之下,中國經濟依然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那麼A股否能夠延續7月的強勢繼續走牛呢?行情來得快也去得快,2020你是否老踏空? 其實就像字面意思一樣,股債混合基金的資產配置上可以同時投資於股票類和固定收益類資產,並且通常這兩種資產的比例可能是不受到限制的,具體比例配置是基金經理根據市場情況來判斷的;當然,不同的債股混合基金法律文件上的描述也是有所差異的,也有可能有個債股混合基金會約定股票和債券的比例分別不能低於多少;比如大成中國靈活配置基金就是前一種。
  • 東方紅資產管理侯振新:多元視角下的大類資產配置與債券投資
    侯振新管理的「固收+」產品線涵蓋範圍較廣,包括不同股債配比的產品,這意味著他需要同時管理債券和股票倉位,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觀研究、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又要研究利率債、信用債、可轉債,還要對股票做基本面研究。他認為債券和股票本質的收益源頭是一樣的,都必須來自企業創造的價值,而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往往能創造更高的收益。
  • 年底股債雙牛的背後:11月底以來的「資金寬鬆」會如何結束?
    近來,市場走出一波股債雙牛的行情。具體來看,創業板指在12月漲超11%,又在今日剛剛突破前高2915.95點,創2015年7月以來新高。自11月下旬以來,銀行間市場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流動性相對充裕,隔夜資金創下年內低位,疊加社融拐點出現、經濟高點預期充分、地方債或不再提前發行,助力股債雙牛。從11月上旬的存單和銀行間雙緊到目前的相對充裕,市場普遍認同拐點出現來自於「永煤」事件後的央行「維穩」。由此,市場當前的關注點轉向了一件事:本輪資金面寬鬆會在何種情形下回歸常態?
  • 股債雙牛會否重現
    股債雙牛會否再次出現?本欄目邀請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中信建投證券宏觀固收首席分析師黃文濤和東北證券大類資產首席研究員李勇就此進行探討。  寬信用格局逐漸形成  中國證券報:1月金融數據超預期,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對此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