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修行,悟道得道,無法無修,是個什麼狀態!?

2020-12-23 鴻無道人

太上頌曰:

有法悟無法,無修解有修。

包含萬象體,不掛一絲頭!

真得道者,已無法可修!

不會刻意的去打什麼拳。

不會刻意的去練各種法。

常看破,但不說破!

常明白,但裝糊塗!

道人頌曰:

說破無人信,眾迷我自明。

不與愚痴爭,潛行合道真。

得道之人,混俗和光,和光同塵,猶如常人!

不會裝神弄鬼,忽悠迷眾。

不會顯異作怪,貪求名利。

得道之人,神若虛無,心無欲求,三心常淨!

常有為無相,而必清必靜!

常無事無作,而無為自然!

真得道人,佛道統融,萬法歸宗,真一不二!

不造作,不思想,積精累氣以成真!

人只要有造作,精氣神就會有損耗。

得道者的損耗很小,但他混俗於世,就必然有損耗。

而這種損耗,就會在精神狀態中顯示出來。

而這種精神狀態,總會有個零界點。

得道之人,一旦低於這個零界點,出現虧損,呈現疲態之時,便會自然進入寂定狀態,息止,脈住,滅盡,入於無意識界。

頃刻之間,天人合一,與道合真!

迅速充能,片刻神採奕奕,絕不超過半小時!

所謂:

道法自然,無為自化,

不修自修,不練自煉!

他沒有一定的姿勢,沒有一定的形象。

不是一定要盤膝打坐,一定要某個特定姿勢。

只要隨便一靠,或者隨意一躺。

在不知不覺中,便已完成!

而這個充能的狀態,叫做《歸根復命》。

就算常人見到了,也以為他只是打了一個盹!

所以,真正得道證悟之人,總是那麼神採奕奕,精神飽滿,眼神清正通明。

反之,那些整天精神疲憊,雙眼無神,還大吹法螺的,都是未證未悟之人。

釋迦摩尼傳法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所以,

不管是太上之頌,還是佛祖法偈,

都講述同一個大道至理!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愚者自迷,悟者有緣。

愚迷之人,共浮世之利害,系染身心,豈知大道之有學,虛無有理也?

達悟之人,雖未得其至理性,先樂其虛無,詳天地四時,運用有理;

審萬物造化,生殺有情。

若以志討於仙經,鹹獲於妙法,以功成果滿,身證無為之道,故神仙有緣也。

相關焦點

  • 佛道同宗共義,參透禪機,皆是大成就者!
    《佛道同宗》離種種邊,名曰妙道!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離邊離相,是名佛道!《佛道共義》熄滅有為人心,真性無為啟用!無為,即是佛道二門同宗共義!釋宗之教曰:明心見性!《佛祖釋迦摩尼傳法偈》: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 什麼是佛道兩家修行人認可的「宗教」?
    佛道兩家修行人怎麼看待宗教呢?   明白的修行人眼裡,佛道兩家既是宗教,也不是宗教。說它是教,是因為佛道兩家修身都必須體天道而行,宗之以為教,即是順應天理而行教化。因而在繼承和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門派。說它不是宗教,是因為宗門和教門的修持超脫於西方宗教框架下的束縛,順應天道而行教化,以無為法為宗旨,以均齊物我為修身法則,區別於強調以人為尊的世俗教化。
  • 《天道》修行勿取真經,悟道休言天命
    人生何處不修行,生老病死苦都是修行,酸甜苦辣鹹也是修行,貪痴嗔慢疑也是修行,順境逆境都是修行,順流逆流都是人生。玄奘法師悟道了,真經不在西天,不在佛祖哪裡,而是在自己心中,心中有經,名不見經傳,心中無經勝有經,萬法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也沒有,如來如去,如如不動。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者,心慧開解,無法無修,無取無證,三空常淨,無為而無不為。(即~心無所住而行布施。)迷愚者,凡夫,(不懂修行的人)!行法者,小乘,(依法修行的人)!所以,修行之路,是從迷愚凡夫,依法修行(小乘),悟解成佛(大乘)的一個次第過程。因此凡夫之人,若要修行,先修好小乘法,才能慧解開悟得大乘法。世人不知,好高騖遠,妄想舍小乘,就大乘,一步登天,結果無有是處。
  • 修行悟道 修行必須得吃素嗎?
    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是否素食,而是齋心,修心才是修道的關鍵。此話一出,讓我茅塞頓開。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修行人,有學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奉耶教的,還有很多其他宗教。其實,無論哪個宗教,只要能認真修行並堅持下去,必定能成就正果。
  • 今生緣分仙和因果慧根緣分仙的結合才是末法年的修行
    如果不能夠查透因果慧根的元神和轉世的魂魄,就無法知道你的命運之根和緣分的法根到底是什麼,只有查清這些因果慧根的元神,才能真正的確定你修行的法道和真緣真相,確證和認定你的慧根法門。末法之年如果不能看破天機查透禪機,那麼你所修行的一切都是假緣假象和愛好、樂趣,只有明心見性和大徹大悟的大覺之心,才能真的看破末法之年修行的真相和慧根法門。末法無法,有法無法的無形修為,才是最高的境界,境界不在其中又在何處,只有悟道得到,才是大道無為的混元之理,去尋找因果慧根的法道升級。
  • 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
    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有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縱容黨派鬥爭,誤國誤己。道是什麼?自心映射,物性無別;接納當前,擺正位置。如雲在天上水在瓶,各安天命、各司其職。當農民辛勤耕作,工匠精益求精,商人誠信公道,官吏一心為民,皇帝心繫萬民,才能換來國家興旺,天下歸心。嘉靖明白這些道理,但他沒有去做。打著修道的外衣,靠黨派內耗來治理朝政,終究救贖不了自己。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做人的使命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怎樣認識自己的使命?每天讓人充滿動力的,未必是人生使命,主要看做什麼。
  • 佛道雙修的最終結果是...
    理想看起來很豐滿是吧,然而現實——現實是他們既不了解佛,也不了解道,才敢大言不慚地說他是佛道雙修取精華去糟粕的。這種雙修,N修,最後很可能變成雙休,就是佛道皆休,俱休矣,哪個也修不成。首先來看佛修心的說法,原始佛教根本就沒心的什麼事。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就這了。哪裡有心的什麼事。後來漢傳那些什麼萬法唯心造,都屬於再創造的同人作品。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這是一個全然歸零的狀態——離言絕待,能所雙亡,開口就錯,動念即乖。但此時此刻,要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大死而後大活;要麼變成死灰槁木,化為這邊瘴之地的一抔黃土。問世間「道」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王陽明龍場悟道,聖人開悟時是什麼狀態?關於開悟,弗洛姆做過這樣的描述:「人的眼睛突然睜開了;他自己和世界突然顯現在一種完全不同的光亮之中,能夠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在這種體驗發生之前,往往有大量焦慮產生,而在此之後,一種新的力量感和自信心卻油然而生。」
  • 萬行大和尚開示:修行要修什麼——懂得即能修成
    並不是盤著腿才能悟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悟道,乃至聽別人說一句話也能悟道。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多,悟道的人卻越來越少呢?因為大多修行人一碰到事情就卡住了,尤其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一是內在的定力不夠;二是在修煉的過程中,沒有藉助財色名利來修。
  • 龍場悟道與陽明心學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寂然不動的,人只有在寂然的狀態中才能「致良知」,也才能感而遂通。這面鏡子只管「照」來的是什麼,照出來就是什麼。沒有東西來,它便不會照,這便是心的作用:「隨機而動」。 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這時,我們的行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什麼是佛法和佛?怎樣才是悟道和道?
    易經是不可思易的經其實佛法的最高境界無法形容,就是拈花一笑也不足為道,佛法無法言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之分,真是妙哉,奇哉!(不出不入理解為不在世間也不在出世間)那麼什麼是佛呢?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我們的祖先們早已經給我們答案了。比如禪宗的六祖慧能云:自性覺時,眾生即是佛,自性迷時佛就是眾生。自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明心見性(見性後的人生無法用言語表達,可以理解為自在,真瀟灑,無欲無求,無憂無喜,無智無礙吧)這就是佛。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出家之人該如何去修行,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要求,不是我們這些塵世中的人們所能夠一窺究竟的,而且,隨著每個人的機緣智慧有所差異,自然每個人對佛法修行的進階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最終也就無法以相同的一個絕對性的標準來要求人們。
  • 什麼是明心見性?修行的終極目標!
    今天想跟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一個比較深的話題,人生的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修行應該修的是什麼。不管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大家追求的終極境界就是明心見性。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說我們人從出生開始是心如寶鏡的,可以照見自己。
  • 悟道有什麼好處?開悟者直接點破:至少五大好處
    悟道以後可以做什麼?一個人的身體,也可以視為一個大大的「細胞」,許多人悟道者主動進行精密的協作,構成一個整體的生命,就可能創造生命進化的奇蹟4. 為什麼要悟道?開悟後對兩性的秘密了如指掌現在地球上有70多億人口,224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個民族。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修行」變成了一個很熱的詞彙。不論是魏晉時期的名士風流,還是自古以來便有的終南隱修;不論是數年前的氣功熱,還是時至今日火遍某音的鄉村田園作品,我們會發現其中一個共同點,那便是原來我們心中所嚮往的東西,正是在現實中所缺失的。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5)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慧能一連說了五個何期,以表達自己悟道時的驚喜和見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經大悟,便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慧能,說道:「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
  • 佛教:修行佛法的你,真的清楚在家與出家的異同在哪嗎?
    從古至今,捨棄一切外緣而專門研究佛法的和尚,也一直是佛法的代言人,至於在家居士,雖然也有傑出成就者,但其影響顯然無法與絕棄塵緣的出家和尚相比。,然後才能決定自己的修行方式。清朝皇帝順治曾經說:「朕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閒」,感慨於出世生活的優勝之處比在塵世間做萬民之主都要勝過,可見出家修行佛法的殊勝,那麼在家與出家究竟有些什麼差異呢?
  • 儒釋道三家修行硬核直透!看完便知修行和傳武大門!
    馬可解讀:這句話直接說出了道的特徵和體悟道的方法。道的本質是「恍惚」,體悟道的途徑也是「恍惚」。恍惚之間,仿佛有形,仿佛有個東西,又好像沒有。 我們體悟道的方式,也在恍惚二字。高人傳道,基本都是講述式思維,經常旁顧左右而言他,把聽者的意識調到「恍惚」裡。我們在聽和聽到,看和看到的一瞬間,剛好在那個「恍惚」的狀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