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的領土劃分因素,和現代的南斯拉夫問題,亞得裡亞海東岸的原南斯拉夫海岸線幾乎皆被克羅埃西亞一國佔據。如果從克羅埃西亞最北部的海岸線開始一路南行,走到中下部的時候還要再經過一番邊境檢查才能通行。
不過這可不是收費站,而是波赫的國境,接著再繼續向南24.5公裡才算是離開波赫,重新回到克羅埃西亞。波赫雖小,但也沒小到是「國中國」的地步,那麼又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領土劃分呢?
波赫全境共有5.11萬平方公裡,不過其中僅有24.5公裡的海岸線,而且僅有的一段海岸線還被夾在了克羅埃西亞之間。換個角度看,克羅埃西亞綿長的海岸線也被波赫僅有的一段給分隔開。
克羅埃西亞位於中歐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地區,其全境面積也不過只有5.65萬平方公裡,不過如此小國土的克羅埃西亞卻擁有著全世界排名第22位的海岸線長度。再看回波赫其也憑藉23.5公裡的海岸線,也成為全世界除了摩納哥和梵蒂岡這樣的國家以外,世界海岸線最短的國家之一。
1、強大的奧斯曼和複雜的巴爾幹
一個地理名詞往往也會被賦予地緣意義,和這個地區曾經擁有的厚重的人文歷史與文化。現在的歐洲大部分都是小國家,從前的歐洲更是城邦林立,幾乎都是徹頭徹尾的小國寡民。整個歐洲的國家彼此之間徵伐不斷,而巴爾幹半島更是有著「火藥桶」之稱。
巴爾幹半島位於亞歐大陸之間,同時也是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由於半島內各民族的矛盾關係,除了其內部戰爭,外部也是有著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虎視眈眈,而巴爾幹半島這些年間除了打仗基本上也沒幹別的。
特別是奧斯曼帝國在此殖民期間,新引入的伊斯蘭教又給本就脆弱的民族關係繼續添了油加了醋。奧斯曼帝國強盛期間,除了是向外徵討,其餘歐洲國家比如羅馬帝國、匈牙利等國也是組成聯盟共同對抗奧斯曼。
奧斯曼曾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三次進攻維也納都以失敗告終,被巨大消耗後的奧斯曼又退回到原來的巴爾幹殖民地上,不過從此也標誌著奧斯曼的衰落。1718年,又繼續將一部分土地割讓給奧地利以及威尼斯,其中就包括現在克羅埃西亞的沿海地區。
2、涅姆走廊:24.5公裡的海岸線
奧斯曼統治期間,巴爾幹半島還有一個位於現在克羅埃西亞的小國拉古薩。不過隨著後來奧斯曼的衰弱,拉古薩也擔心受到威尼斯等國的攻擊,而主動將一部分海邊領土割讓於奧斯曼的波赫省作為緩衝區,這部分海邊領土就是「涅姆」。
拉古薩方面認為一旦威尼斯選擇入侵,除了要經過緩衝區外,還要面對奧斯曼的反攻。而從威尼斯方面考慮,只為了一個小小的拉古薩就面對這麼大的風險,實際並不划算。
事實證明拉古薩方面的準備果然充分,威尼斯人確實沒有入侵,但沒想到的是自己被法國的拿破崙給徵服了,而拿破崙根本就沒有經過自己割讓的涅姆地區。就這樣,涅姆也就始終歸為奧斯曼帝國的波赫行省的土地。
3、久未竣工的「南北通透」大橋
一戰後,奧匈解體,巴爾幹半島也多了一個南斯拉夫。到了1991年和1994年,南斯拉夫的成員國克羅埃西亞和波赫又先後脫離南聯盟,而這兩個多出在地圖上的國家,也就以先前的「省界」變為當今的國界。由此,波赫也就有了這個唯一的海岸線。
2007年開始,克羅埃西亞決定修建跨海大橋以溝通自己南北兩段的國土,不過後來又因為資金問題和一系列的政治爭議,直到2018年才終於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