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是冬菇採收的黃金季。走進新建鎮筧川村香菇種植基地,淡淡的菌香撲鼻而來。
來自雪峰村的種植戶王林方,正在大棚裡忙著採收成熟的香菇。他一邊採摘,一邊按照香菇的品質,放入預定的籃子裡。
與香菇打了20多年交道的王林方,憑藉多年的種植經驗和成熟的技術,產出的香菇品質高。他說,銷量不用發愁,採收後立馬送到筧川香菇市場,收購商上秤後就能拿到現錢。
在王林方大棚的周邊,共有14戶來自雪峰村的村民,小香菇讓他們實現了致富夢。
說起為何會選擇在筧川種植香菇,王林方打開了話匣。
雪峰村,距新建鎮所在地約27公裡,長期以來,由於地域偏遠,一直是制約雪峰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村民們嘗試種植其它經濟作物,但受到規模、技術、信息等條件制約,效益都不高。
上世紀九十年代,筧川依託香菇市場,香菇種植基地逐步形成。「栽培食用菌不但收益穩定、風險小,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量也很大。」後來雪峰村有了通村公路,村民瞄準這一商機,紛紛在筧川村租田地種香菇,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當初,我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袋料香菇種植,未曾想一種就20多年。」王林方忙著手上的活,臉上寫滿豐收的喜悅。「從目前的市場行情看,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還是挺好的。今年種了3萬段菌棒,現在每斤收購價4元上下。隨著氣溫的降低,價格會逐漸上升。去年最高價格每斤能賣到6-7元。」
「香菇種植雖然辛苦,但是有盼頭。你看,今年的香菇長勢喜人,價格也不錯。」說這話的是雪峰村菇農樊明傑,幾年前他從香菇種植轉向菌棒生產。他告訴記者,菌棒生產完工到發菌轉色出菇,需要150到170天。雪峰村的氣候和環境非常適合菌棒發菌,所以他將菌棒生產地點放在本村。等待發菌後,菇農們再將菌棒運到筧川香菇種植基地出菇、採摘、銷售。
記者跟隨樊明傑,輾轉來到雪峰村。在村口,一個個黑色的大棚映入眼帘。棚內,一個個方陣整齊地排列著香菇菌棒。一些菌棒上,星星點點白色的「小腦袋」,正探出頭。
「這些菌棒,近日將全部運往筧川香菇種植基地,割袋後就能出菇了。」樊明傑告訴記者,菌棒生產是一個煩瑣的過程,培養料配製、淋水、攪拌、裝袋、滅菌等程序,技術要求高,一點都不能大意。
以往,菇農們都是各幹各的,忙得不可開交。後來菇農希望能有專人生產菌棒,可以大大減少中間的煩瑣環節,樊明傑便改道走上了這條路。「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新模式,讓香菇種植走上標準化生產之路,還能提高出菇率。
樊明傑介紹,筧川村花海市場開發後,香菇種植基地萎縮了。「今年共生產了50萬段菌棒,供應給村裡的14戶菇農。」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雪峰村形成了一條「流水作業」,有人生產菌棒,有人運輸,有人種植。
王培方,是村裡第一批香菇種植戶,現在改行做運輸。50萬段菌棒,根據先後發菌時間需求,皆由他陸續運送到筧川香菇種植基地的菇農們手裡。「每車能裝5000段,一天運送兩車。」
「香菇種植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香菇每段投入約3元,可產出香菇約2斤。刨去成本,行情好時每棒可賺6-7元。
一棚棚含苞待放的冬菇,菇農們採摘香菇時臉上洋溢的笑容,這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來源: 縉雲新聞網 作者:鈄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