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分析和精準臨摹是實現書法臨摹形神俱似的關鍵

2020-12-23 只是書法

學習書法需要我們掌握許多的技巧和技法,有的放矢,綱舉目張,是比較有效的學習原則,有書法家為此 在結合自己書法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習書法應注意四大要點,即:字型準、筆力夠、韻味足、歷練多。

今天我們談談第一個問題:字型要準。

字型準是學好書法的首要前提。

字型準,包括點畫和結構的精準。字形精準,寫出的字則規範美觀,有法度,見氣韻精神,型不準,造型往往比例不協調,甚至重心不穩,字的空間不和諧,甚至東倒西歪,不成字型,也就失去了書寫漢字和學習書法的意義了。

要做到字形精準這,需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選「好帖」。古往今來碑帖繁多,初學者應選擇適合自己秉性的好帖。這需要先翻閱關於書法入門的書,對相關書法知識進行了解,然後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字體。可以從楷書練起,如顏真卿的《顏勤禮碑》或《多寶塔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

其二要會「讀帖」,讀帖非常重要,甚至比選帖都重要。學習書法是通過臨摹來掌握經典書法的技法和美觀的字形的。臨摹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下筆有源,首先就要進行讀帖,通過閱讀方向範字的點畫形狀,位置,偏旁部首和結構布置形式,悉數在心,宛如目前,然後才能開始臨摹。所以對於初學,特別是青少年,因為讀帖能力不足,為了掌握這些,往往採取被動的描紅臨摹練習,來初步掌握書法的點畫線條形狀於結構技法。讀帖的目的就是臨摹之前心中有數,是精準掌握字形的基礎與前提。

其三要臨「好字」。通常學習古碑容易掌握字型,古帖容易掌握筆法。所以古碑帖兩者結合學習效率會高一點。對於初學者而言,碑刻經過刻工修飾加工有些筆法不易看清。而古帖是一次寫就,難免筆誤,且保存不易,也有損壞。這樣就造成了很多經典碑帖中,出現了「殘缺」美。所以在借鑑碑帖中字形、筆法的時候,學會去粗取精,臨習碑帖中筆法交待清楚、字型準確的「好字」,以便提高學習效率。

實現精準臨摹,知道形神俱似,惟妙惟肖,需要具備一定描紅和對臨、背臨功夫。在此基礎上,我們的臨摹才有意義,才能真正做到臨摹的字型精準,為以後的獨立創作打下紮實的深厚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書法臨摹三種方法 準確臨摹 分析臨摹 印象臨摹
    從臨摹入手,在創作上有一個意識、總體要求和指標。從臨摹漸漸尋找創作的基點。要學習古代經典法帖書寫的原則。原來的經典是什麼?書法是什麼?法帖風格和類型要看到,否則談不到創作。要完全深入的認識、把握法帖。手的靈活性很重要。要學會手要做到想要的精細的東西。在準確臨摹上有很大難度。寫一個字要很長時間。強調個性是有前提的。
  • 書法臨摹與創作相互作用
    學習書法唯一的有效途徑就是臨摹,因為只有通過臨摹才能掌握和借鑑經典書法技法為我們的創作通過技術支撐。那麼,臨摹與創作究竟是一種什麼樣一種關係呢?一、臨摹的終極目標是創作。我們知道,書法創作的前提是對經典書作的深入研究和臨習,只有儘可能充分掌握書法的基礎語言,然後藉助書法的基礎技法語言,才能夠助理我們進入書法的創作境界。書法的臨摹學習包括描紅、讀帖、對臨、背臨、意臨以及臨創相結合集字創作等多種式樣方法,是我們走向創作的橋梁。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創作與臨摹
    因此談創作,首先要談臨摹。臨摹是學習、積累、熟練養成的手段,而創作是「生產」,沒有學習、積累的過程,「生產」只是水中月、鏡中花,無實現的可能。儘管學習的手段可以有其他方式,但臨摹無疑是學會書法最廣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 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精準臨摹,做到複印式臨摹的人真不多!
    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精準臨摹,做到複印式臨摹的人真不多! 2020-12-04 02:20 來源:小丁愛書法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精準臨摹,做到複印式臨摹的人真不多!
  • 書法集字創作對書法臨摹學習的作用
    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參加一些集體書法活動,嘗試集字創作一些作品,對我們的學習能夠起到極大的鼓勵作用:一、培養作品意識我們平時的臨摹學習都是以字形和技法為目的,對於章法方面的問題注意相對不多而學習書法最終要能夠出作品的,而書法作品是有許多的形質與完整性,單一的技法學習式的臨摹,顯然不能夠滿足這個要求。
  • 歷代名畫解析:跟著​陳相鋒臨摹《寫生珍禽圖》
    《益州名畫錄》言其「初攻畫無師,唯寫生物以似為功而已」。《宣和畫譜》亦記滕昌祐「卜築於幽閒之地,栽花竹杞菊以觀植物之榮悴,而寓意焉,久而得其形似於筆端」。可見滕昌祐寫生設色,是以形似為功。關於滕昌祐設色、用筆,記載有云:「其畫折枝花,下筆輕利,用色鮮妍,蓋唐時邊鸞之類也。」「工畫花鳥、蟬蝶、折枝、生菜。筆跡輕利,傅彩鮮澤。」
  • 臨摹可以準確到什麼程度?書法界中的臨摹「複印機」,多次行草展獲獎的博士書法家
    王義軍 米芾書法臨摹局部王義軍 米芾書法臨摹王義軍 米芾書法臨摹局部王義軍 米芾書法臨摹局部王義軍 米芾書法臨摹局部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二講
    馮承素版《蘭亭序》引子《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經周轉,其真跡還是遺失於歷史的長河中。本篇文章對於臨摹其中的「蘭」和「群」字所需要注意的地方進行說明,供大家參考、討論。本篇文章是採用的是粗細為0.7mm的中性筆,推薦以下品牌。所臨字帖(該字帖有三個版本的《蘭亭序》,推薦)如下所示。「蘭」字該字是「蘭」的繁體,其楷體如下圖所示。
  • 臨摹的關鍵是什麼?讀帖和悟帖!這都不知道,難怪進步不大
    書法學習中一個關鍵的步驟就是臨帖,不管是跟名師學習,還是跟普通培訓機構學習,亦或者自己自學。但有些人無論哪種方式臨帖學習,往往都收效甚微。學生認為老師的講解就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也就養成了臨摹時只仿照字帖,不分析字帖的習慣。從此,書寫也就理所當然的地成了照葫蘆畫瓢,不摻雜自己地理解。這樣的後果就是眼裡有書法心中沒有書法,看見時可以模仿,看不見時就無能為力了。也因此,這樣的學習,效率很低,進步很慢。分析字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讀帖」,其實讀帖是在「悟帖」,這是臨帖中最關鍵的一部分。
  • 講座|沉醉於靜立案前的墨香:關於書法的臨摹創作
    書法家要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對草書的結體、運筆、墨法和章法布局都能胸有成竹,這樣在創作過程中,才能做到心手雙暢,在運筆和使轉過程中既能千變萬化、又不逾規矩。晁玉奎第四,要搞好精準臨摹有了前面這一段瀏覽,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書法歷史演變過程,三千多年來,形成了世人公認的五種書體,篆隸楷行草。
  • 書法:什麼是「永字八法」?什麼是「提按」?什麼是「臨摹」?
    隨著書法納入中考考試範疇,大家有必要去了解一些書法知識,並偶爾拿起筆比劃比劃。永字八法我們先不考慮漢字的起源,它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就現在的漢字來講,其實是由一些筆畫通過不同排列組合形成的,而這些筆畫,在書法上可以用一個「永」字來代表。從書法角度講,「永」這個字可以分析出八個筆畫,所以被稱為「永字八法」。
  • 美術研究|原創|《靈飛六甲經》書法臨摹書寫輯要(續)
    ——王慕石這件著名的小楷書法作品歷經南北二宋宮廷御藏,宋徽宗寫曾經在上面留下墨跡,後至明清時期因為缺乏影印複製技術,有人把它復刻到石板上,所以刻本比較多,被廣泛流傳下來,這件作品幾乎影響到整個清代。包括清代的科舉考試都以書法的好壞來評價,達到和文章並重的地步。
  • 楊振洋臨摹蘭亭序,單字放大,太美了!
    提到《蘭亭序》,大家都知道是王羲之的絕品佳作,是書法臨摹和學習的範本。蘭亭序下面我們來看看書法家楊振洋臨摹的蘭亭序單字放大版,真是臨得惟妙惟肖!楊振洋臨摹蘭亭序單字選《蘭亭序》是世界書法藝術之經典佳作,是一件無價之寶,欣賞此作,是一種至高的藝術享受。楊振洋臨摹蘭亭序單字選楊振洋臨摹的蘭亭序筆法剛勁,點畫凝練簡潔,流動的筆畫中包含著無數的變化。
  • 臨摹、創作與造假的問題
    固然,學習書法基本目標是寫好字,提高自己的文化內涵,更近一步來說就是,為了書法藝術,能夠創作屬於自己的具有書法藝術性的書法作品。創作水平高的人,臨摹水平必定高,如米芾把「二王」臨得幾近亂真,甚至以集字為創作之本,不但集一家而是集百家融為一家,米芾的對書法的臨摹學習創作思路,堅持了一輩子。再如,王鐸,有著類似的追求,一日臨摹,一日應酬,甚至以臨摹為創作。
  • 八大山人臨摹的《蘭亭序》,有沒有超出你的想像?
    八大山人臨摹的《蘭亭序》,有沒有超出你的想像? 文/文涓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學習書法的過程當中,臨帖是一種快速入門的方法,因而也被很多書法家採用。不過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作為一位非常出名的書法大家,八大山人也曾經臨摹過《蘭亭序》,並取得了令人稱讚的成就。
  • 雖是臨摹,足見書聖書法之高超,王羲之這28個字美不勝收
    這些文化精髓經過世人的打磨和傳承,凝成了完美的國粹結晶。其中包括了詩詞歌賦、儒道思想、書法繪畫等。近些年來,尤其是書畫,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傳承。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開始學習書法和繪畫,甚至有很多外國人不遠千裡,慕名前來中國學習書法,可見我國書法的無窮魅力了!而提到書法,我們就不得不提書聖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等書法大家。
  • 臨摹與創作的若干問題
    臨帖,是夯實書法之法度和基礎的過程,也是提升審美眼光的過程,所以,非常重要。但是,我們經常聽說有人臨帖三五十年,可一到創作,寫出來的東西簡直沒法看,但我們又不敢說他臨得不好,可能他的臨作另有一番面貌也不是沒有可能。
  • 書法點評:顏真卿楷書學習,選定一帖臨摹,不要四顧茫然!
    網上書友發來書法習作(見附圖)並留言說,從今年疫情以來,2月21日開始臨摹,到現在兩個月時間不到,每天堅持,沒有間斷過。此前上學時候看過顏真卿《多寶塔》,但是沒認真寫過,現在喜歡顏體《麻姑仙壇記》和《顏家廟碑》這種風格。
  • 臨摹書法究竟需不需要像?答案就在這裡
    無論是學習書法還是繪畫,臨摹是必不可少的途徑,臨摹前人的作品是向前人學習的最好方法,那麼前人在學習他們的前人時是怎麼學習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是怎麼臨摹他們前人的作品的。我們常說某某人寫字有二王遺風,就是說此人臨摹二王的字帖較多,不看帖寫出來的字也很像二王書法。前面三階段都是練基本功,也就是所謂的入貼,而要做到出貼,就要進行第四階段的學習,那就是意臨。「意」就是一種感覺,書家在廣泛臨帖中尋找自己的感覺,這就有個問題擺在面前,臨的像與不像?不知道的人會說:「大書法家臨帖也臨的不像」!到了這一步其實像不像已經不重要了。
  • 《集王聖教序》是硬筆臨摹行書比較理想的範本,可有人說不一定
    所以,學習行書硬筆書法,《集王聖教序》無疑是最理想的範本。《集王聖教序》還有幾個特點對於學習書法也非常適合。一是字數多;二是行書;三是集字作品,其中囊括了王羲之書法的技法與字形的精華;四是在點畫用筆上,法度嚴謹,用筆如楷;五是其中包括了一豐富的集字方法,為我們提供更豐富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