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阮殿蓉(2007)所著《普洱茶再發現》一書,對於滇西茶區發展的歷史考證記載,臨滄地區種茶、制茶及飲茶已有上千年歷史。在鳳慶縣香竹箐至今仍有一顆人工栽培的大茶樹,經鑑定樹齡高達3200年,這是人類目前所發現樹齡最高的人工栽培大茶樹,可見此地區發展茶業歷史之悠久。近代,更因順寧知府「琦璘」「引種遍植」的種茶政策(自1908年起),讓臨滄地區茶山遍布,茶園如繁星般錯落於各鄉鎮,再加上臨滄山區氣候溫和,日照短而多霧,溼度大,造就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此區早春時氣溫回升快,春茶蕊芽可比其他地區提前發育,若照顧得宜,春茶可比其他普洱茶區更早上市,且採摘期也長,產量豐富,曾被譽為「生物的優生地帶」。
近年來,普洱茶風靡華人地區時,同為瀾滄江畔茶山遍布的臨滄地區卻未受同樣的重視,但也因此避開了前幾年普洱茶亂象橫生的臧害,仍保有過去傳統優良普洱茶之種茶與制茶文化。臨滄地區優良的自然條件,為茶葉優良質量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根據阮殿蓉(2007)所述,全臨滄市8縣區均生長有大片的野生茶林,而長期的自然繁殖和栽培選育,更是造就了臨滄茶葉的優秀質量。
最早的史料記載,明朝成化二年(1485),雙江勐庫土司派人從外地引種200餘粒,在冰島培育成功150多株(1980年查證,冰島尚存第一批引種30餘株),這是臨滄地區最早的引種記載,可惜未能進一步得知其茶種來源,隨著年代的輪轉與民間各種交流往來中,逐步推動此雙江勐庫大葉茶的演化;另一有關產地的記載,民間種植勐庫大葉茶,最早始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據雙江茶辦陳光鬥先生勐庫茶考略一文介紹,清乾隆二十六年,雙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莊發的女兒嫁給順寧土司,送茶籽數百斤,在順寧繁殖,被稱為源頭種。而用源頭種繁殖的第二代種,稱為「客子種」,用客子種繁殖的第三代種為「客孫種」。現鳳慶縣的平河尚有兩株源頭種,源頭種在鳳慶的繁殖,形成了鳳慶大葉茶群體品種,因此鳳慶種植勐庫大葉種茶樹品種,至今已有240多年歷史。
臨滄地區發展茶葉種植的過程,既是栽培大葉種茶葉的歷史記錄,同時也是區內茶樹品種在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中,長期雜交變異,不斷選優汰劣相互影響抵達完美的一個過程。於是,臨滄的土地上,就為普洱茶品茗愛好者提供了兩個最為優良的群體品種:雙江群體良種和鳳慶群體種。
雙江群體良種:純度高,性狀整齊,樹幹高大,樹冠開展,芽粗茸多,味鮮爽口回甜,內含胺基酸3.03%,兒茶素總量135.92毫克/克,茶多酚28.41%,咖啡鹼4.61%,其中勐庫的大長葉,大黑茶良種,有一定的抗寒力,被茶界專家譽為雲南大葉茶的正宗和英豪。
鳳慶群體種:共有9個類型,高產優質的有大長葉,大團葉,筒狀葉等,經雲南省農科院茶科所對鮮葉測試花驗,水浸出物,茶多酚,兒茶素總量,咖啡鹼等含量,遠遠高於全國中小葉種和大葉種茶的同種異地的其他省區。
臨滄地區的毛茶原料供應充足,2005年全市茶葉產量達2.84萬噸,是該年雲南產量最多的產茶大市,全市茶園面積超過八十五萬畝,茶園分布有臺地茶園,大多用來製作「紅茶」。順寧茶廠(今鳳慶茶廠)剛成立,即定位為紅茶製造廠,其所製造的「滇紅」聞名遐邇,至今仍為臨滄地區的主力茶品,暢銷海內外。其它茶園則尚有「野生或野放茶園」,例如永德大雪山自然保護區,就是一個範圍廣闊的野生茶及「大樹或古樹茶園」群落,例如「鳳慶縣一帶」及「雲縣白鶯山」等都是歷史悠久且茶樹品種多元的古樹茶園。
鄧時海教授為製作「福祿圓茶」時能取得最能表現的毛茶原料,歷經對於「福祿貢茶」的製作歷史考察,以及親身品飲當地眾多毛茶後,親自選定產自「鳳慶縣」之「鳳山茶」為原料,經其品飲鑑定,認為鳳慶縣城附近之「老樹茶園」最能符合「福祿貢茶」的茶性特質,即「茶香濃鬱帶樟香氣、茶水濃稠有厚度、茶湯入口略苦、喉底回甘、飲後舌面生津茶香餘韻悠揚」,再經過幾番篩選與剔除後,選定製作本茶品「福祿圓茶」的原料來源。
系列文章:福祿圓茶(一)—製作緣起
福祿圓茶(三)—製作工序及流通 敬請關注!
請添加微信號:yuchadu2012,關注愚茶度微店!
唯分享時,得大自在!多謝大家的關注!
愚茶度微信公眾號:yuchadu
實體店鋪:北京·西城·馬連道·第三區商業街二層·2047#2064#愚茶度
聯絡電話:010-63252071
新浪微博:@愚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