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的僧兵和武藝

2021-02-23 馬氏通備武學

 

             

               

   

                    

    五臺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文殊菩薩曾現示於五臺山清涼寺,魏晉以來,這裡便成了文殊菩薩的專設道場,也成為中外朝聖者絡繹不絕的佛教聖地。五臺山寶剎林立,名僧輩出,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

    在古代,特別是宋代,五臺山曾經以僧兵馳名,其影響遠在少林寺以上。正因為有真實可信的歷史背景,所以在宋元明小說雜劇中出現了魯智深、楊五郎在五臺山出家和五臺山頭陀兵的故事。明代以後,五臺僧人的武事活動逐漸歸於沉寂,代之而起的才是少林寺武名獨享天下的局面。

    五臺山的習武活動始於何時,目前還不大清楚。從地理上看,五臺山在山西代州的五臺縣境內,這裡自古就是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鄰的邊地,戰爭頻仍,民風尚武。五臺山亙綿數百裡,山勢峻峭,氣候高寒,院寺憑險而建,易守難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強勁好勇的民風,加上為了抗禦戰亂和侵擾,寺院需要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這在古代並不少見。這些都應該是形成五臺僧人武藝傳統的重要原因。當北宋末年,在抗擊金人的侵略戰爭中,五臺山的僧官和僧眾曾經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湧現出一批英雄人物。

       據《三朝北盟會編》卷48載:

  

   「先是統制武漢英將京軍三千人救太原,以兵少,…漢英至五臺山見龐僧正,說僧正聚集本山僧行往代州,欲劫金人之軍。未出五臺山界,遇金人,戰不勝,漢英走入平定軍瑜珈寨,寨中推檑木下,打死漢英,遂不得入。」

 

同書卷51又載:

   

   「初,太原城中有將官楊可發者,面有六字,號為楊麻胡,擦城出,欲招集人解圍。到盂縣,約有眾千餘,忽邏得三人,乃繁峙縣東諸豪傑,不肯順番,差往探太原事者。可發遂隨此三人至五臺山北繁峙縣東天延村招軍馬,四十餘日,得二萬餘人。以五臺山僧呂善諾、杜太師為先鋒將,到繁峙縣東十裡鐵家嶺,遇金人,大戰至晚,眾皆散去。可發即上五臺山,副僧正真希投拜,可發棄五臺山卻入盂縣,有眾二千。遇粘罕大軍至,可發自知其不可敵,乃倚壁而立,以槍自剌其腹而死。」

   

   這兩段史料所講述的史事,都發生在宣和七年十二月到靖康元年八月的太原圍城戰役期間。當時,金軍圍攻太原八個多月,城中軍民苦守不下,餓死者十之八九,終於在九月初失守。上引材料反映的正是五臺山武僧積極參加太原保衛戰的史實。宋將武漢英請求五臺山龐僧正率本山僧眾往代州攻劫金軍,以牽掣圍攻太原的金軍,說明五臺山早就擁有一支僧兵,足以出擊代州金兵。龐僧正隨即率僧兵出徵,雖然戰而不勝,但他們勇赴國難的精神是極可貴的。楊可發是太原守將之一,他出城募軍得二萬餘人,以五臺僧呂善諾、杜太師二人為先鋒將,可見所募義軍中有必五臺僧徒,而呂、杜二僧應是五臺武僧中的傑出人物,反映了五臺山武備人材之盛。義軍與金人大戰後陷於潰散,楊可發隨即上了五臺山,副僧正真希向楊可發表示投拜。不難看出,此時的五臺山乃是三晉抗金軍民一個可以憑險據守的退保之地,副僧正真希同可能已經為國捐軀的龐僧正一樣,也是一位有正義感的僧官。

    時間稍後些,五臺山出現了另一位彪炳青史的抗金英雄真寶和尚。《宋史》卷455《忠義十》有他的傳,我們不妨全錄如下:

   「僧真寶,代州人,為五臺山僧正。學佛,能外死生。靖康之擾,與其徒習武事於山中。欽宗召對便殿,眷賚隆縟。真寶還山,益聚兵助討。州不守,敵眾大至,晝夜拒之,力不敵,寺舍盡焚。酋下令生致真寶,至則抗辭無撓,敵異之,不忍殺也,使郡守劉  誘勸百方,終不顧,且曰:『吾法中有口四之罪,吾既許宋皇帝以死,豈當妄言也?』怡然受戮。北人聞見者嘆異焉。」

   

   靖康元年九月太原失守,第二年四月汴梁陷落,徽欽二帝被金人俘獲北行。據此推算,欽宗召見真寶應是太原失守不久後金人再度大舉南侵的時候。此時河東大部已為金人所有,五臺山卻還在憑險固守,僧正真寶「與其徒習武事於山中」,證明五臺山聚積了相當的力量,積極備戰。這引起欽宗的重視,於是有召對便殿之事。一直堅持抗金的五臺僧兵,經欽宗召見真寶後,「益聚兵助討」,即主動出擊金軍,但終究敵不住女真勁旅的攻略,寺舍遭焚,真寶本人被俘,義不降敵,壯烈殉國。這是五臺山自唐宋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浩劫,直到金代中後期,清涼寺尚未恢復昔日的輝煌。真寶的「四口」之說,表現了佛徒特有的名節觀,一直為後世所傳頌,為佛門爭得無上榮耀。

       僧正是宋代僧官制度的僧職之一。宋在中央和地方的僧務衙署裡都設有僧正一職,在佛剎集中的名山也設有僧正,管理一山的教團僧眾。五臺山的僧正是宋代設置最早的名山僧正。太平興國四年(979)北宋克北漢,五臺僧淨業於太原行宮謁太宗,被太宗任為五臺山十寺僧正。自淨業開始,直到靖康喪亂,五臺山的僧正一直由朝廷直接任命,元祐年間僧正省奇業績卓著,朝廷兩次嘉獎,敕書均出自翰林學士蘇軾之手,反映了宋朝對五臺山的特別重視,恐怕這也是五臺僧官和普通僧眾勇赴國難的一個原因。


    五臺僧兵的抗金活動與真寶等人的壯烈事跡,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南宋趙彥衡《雲麓漫抄》卷12載,建炎、紹興年間,湖北隨州大洪山的僧徒也曾奮起抗擊金軍的南侵,隨州陷落後,眾僧徒在山中自保,「有帶甲僧千數」。而趙彥衡說,大洪山佛寺的開基者乃是唐代來自五臺山的一位僧人,這等於告訴我們,大洪山僧人的抗金活動是來源於五臺山的,亦可見五臺僧人的尚武傳統並不始於宋,至少從唐代就已有端倪。

      入金以後,五臺僧人似乎仍保持著習武的傳統。明釋鎮澄修《清涼山志》卷3《法衝大師傳》記載,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有道士蕭守真上奏皇帝,請求與和尚比試角力,世宗召五臺山和尚法衝入京應戰。釋道矛盾由來已久,金元兩朝屢有辯論活動,蕭守真以角力挑戰僧徒,顯然是他本人精通此道,以此來決定佛道高下,可謂出手不高。結果是還沒有比試角力,蕭守真便被法衝所折服。為此,世宗專門為法衝在五臺山建了一座萬歲寺。這說明當時五臺山仍保持著尚武的傳統和名聲,不然天下寺院星布,佛徒如雲,為什麼偏偏要五臺山的僧人出來應戰?同書卷6《移剌楚才傳》記載:

   「元世祖將西徵,有司奏五臺等處僧徒,有能咒術武略,及有膂力者,為部兵,扈從西徵。楚材止之¨¨¨」

    這進一步證明了,直到元代初年五臺山仍保存有一定的武僧力量。

     南宋到元、明兩朝,五臺山的名字與魯智深、楊五郎兩位著名的小說人物密切相聯,而兩人又都是武藝超絕的英雄好漢。這應該同五臺山的歷史背景有關係,特別與宋金之戰中五臺僧人的英雄事跡有關。


   名為《花和尚》的話本,早在南宋就被臨安的書會才人們創作出來,無疑它是後來的章回小說《水滸傳》的源頭之一。正因為它起源早,經歷的修改與補充比較多,所以魯智深的形象在一部《水滸傳》裡最成功,最富有英雄氣概和幽默感。為了突出魯智深的形象,小說作者並沒有寫五臺山的武僧武事,只是寫魯智深兩次喝醉酒鬧事時,第一次提到寺裡的「二老郎、火工、直廳、轎夫,三十人,各執白木棍棒,從西廊下搶出來」;第二次又提到「監寺、都寺不與長老說知,叫起一般職事僧人,點起老郎、火工道人、直廳、轎夫,約一二百人,都執杖叉棍棒,盡使手巾盤頭,一齊打入僧堂來。」這些描寫是作者有意弱化五臺僧眾的武功,以反襯魯智深的孔武勇健,但字裡行間仍不免透露出一些消息,如其中「盡使手巾盤頭,一齊打入僧堂來」二句,看得出五臺僧眾並非毫無訓練的烏合之眾,用手巾盤頭的樣子,很可能就是宋金之際五臺僧兵的裝束,或者是宋元間武士們的習慣。顯然,作者安排魯智深在五臺山剃髮為僧,而不是在別的什麼寺院出家,這一點本身就有特別的蘊義,這與五臺山的赫赫武名有關,也與五臺山地處僻遠,往往是一些亡命者避禍之所的史實有關。《元史》卷10《世祖七》載:

 

「至元十六年五月丙辰,以五臺僧多匿逃奴及逋賦之民,敕西京宣慰司、按察司搜索之。」

 


   這是元朝初期的情況,相信它所反映的事實不限於元初,應該是由來已久了,這肯定是五臺僧人得以吸納四方武藝的一個重要渠道。

    同《花和尚》一樣,《五郎為僧》的話本也早在南宋就已出現,並且二者同屬專述俠義英雄事跡的「杆棒」類話本,可惜今已不傳。但楊五郎在五臺山出家的故事在元朝朱凱的《孟良盜骨》雜劇和明人多種楊家將小說中都得以保存和延伸,一直隨著楊家將故事的傳播而為人們所熟悉。同為武勇人物,魯智深因屢犯清規而不得不離開五臺山,楊五郎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在元雜劇裡,出家後的楊五郎照樣保持武人的習性,「十八般武藝無所不拈,無所不會,每日在後山打大蟲耍子。」在明人的《楊家府演義》一類小說中,楊五郎和他的五百頭陀兵,差不多成了楊家將的一支「別動隊」,隨時下山幫楊六郎打一陣子,然後便凱旋而歸。總的來說,楊家將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山西,與五臺山確有一種地緣上親近關係,所以以五朗出家為核心衍生出來的系列故事,與宋金之際五臺僧人奮起抗金的史實更貼近些。魯智深的故事主要是南宋臨安的書會先生們創作出來的,因此它在利用五臺山這一歷史背景時,就顯得更深曲一些,更多一些技術處理和文學意味。這也正是《水滸傳》的成功之處。


   除了魯智深和楊五郎,羅貫中的小說《平妖傳》中有一個彈子和尚,善法術,自稱「貧僧是代州雁門縣五臺山文殊院行腳僧」。也可視為宋元時代五臺山影響深廣之一例。

    明代的五臺山是否還保持著習武傳統,由於史料不足,我們暫時還說不清楚。但是我相信特殊的地理環境,加上曾經擁有僧兵並經歷過大規模軍事衝突,又產生過許多節烈僧人,這些都使五臺山必定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能夠保持尚武傳統,而朝野人士也會沿習這樣的看法,這從明代文獻中可以找到某些蛛絲馬跡。釋鎮澄《清涼山志》卷6《李文進傳》載:

 

「先是永樂間,上敕五臺十寺為國祝釐,王以山寒地闢,五穀不生,乞化唯艱,命該縣月給僧糧。至嘉靖初,有司以為僧無勞而食國,遂約令從軍役,不數年,寺廢僧殘,梵宇為墟。時兵部侍郎昌邑葛公縉銜命雲中,聞臺山之廢,行帖山西道,以為沙門從軍非兵利,遂罷之。」

 

   這是說自永樂到嘉靖的一百多年裡,五臺僧人竟一直享受著吃供應糧的特殊待遇,這恐怕是當時全國佛教寺院中極少有的。這期間五臺僧人有沒有為明朝做點什麼呢?我以為很有可能曾奉命參加過某些戰爭。據《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五載,武宗正德六年(1511)十一月,河北農民軍劉燧率部攻破歸德府,「守備萬都司率眾追至亳州,武平衛指揮石堅率兵千人,僧兵三百人邀戰,皆敗,殺僧兵七十餘人。」這批僧兵的來路不大清楚,而來自五臺的可能性居多。五臺僧是吃皇糧的官養僧人,又自來享有武名,檄調他們出徵當然是情理中的事。也正因為有此先例,才有嘉靖年間「遂約令從軍役」的新規定。所謂「約令從軍役」就是正式編入軍役,隨時聽候徵調。這當然太過嚴苛了,實質上是存心整治五臺。嘉靖年間倭患正烈,五臺僧人很可能奉命參加過御倭戰爭。於是,「不數年,寺廢僧殘,梵宇為墟。」兵部侍郎葛縉廢除了這一不合理的制度,然而葛縉一退,「奸吏弄權,復役諸僧」。直到李文進以右副都御史總督宣大鎮軍務時,才採取了一個「糧役俱免」的處理辦法,此後,五臺山斷了皇糧,也不必再為奉檄徵戰而煩腦了。

   明末農民戰爭興起後,五臺山又曾經被卷進戰禍中。據《國榷》卷92崇禎六年十月十一月諸條載,山西農民軍以五臺山為依據,與明軍展開戰鬥,明朝以五臺山「藪賊」,命山西巡撫張應昌等部屢次進剿,張應昌曾攻入清涼莊,「斬一百八級」。這些戰爭中,五臺僧人的立場不清楚,但五臺山必定遭受了巨大損失,可能自此以後便一躕不振。

   明代武術史料中關於五臺山的記載不多,我們對五臺武藝的具體內容不甚了解。我推測五臺武藝應該更多一些質樸實用的古典特點,因為它所經歷過的戰事不同於「十三棍僧救唐王」一類的故事,它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它與外部世界的聯繫相對少於少林寺,同時也使它受「進退迴旋,止可飾觀」的民間虛花武藝的影響要少一些。嘉靖年間的抗倭主將胡宗憲在其《籌海圖編》卷11《僧兵》條中曾說道:

   

    「今之武藝,天下胥推少林,其次為伏牛。要之,伏牛諸僧亦因御礦盜而學於少林者耳。其次為五臺。五臺之傳本之楊氏,世所謂楊家槍是也。三者其剎數百,其僧億萬,內而盜賊,外而夷狄,朝廷下徵調之命,蔑不取勝,誠精兵之淵藪也。」

 

   少林、伏牛、五臺三山以僧兵馳名,也見於《明史·兵志三》。另外,明末武術家石電為研究天下槍法,曾考察少林、伏牛、五臺三山。這證明五臺山的影響還存在。但《籌海圖編》之說有誇大失實之嫌。明代學人疏闊,往往不重實證,出自某些文人和江湖者流的武術材料多有這樣的問題,我們且不去辯證。這條材料或可證明明代中期五臺山僧人還有武事活動,並且宗奉著世傳的「楊家槍」。對此,我要稍稍做些詮解。

     所謂「楊家槍」,有可能附會於楊家將故事,但小說戲劇中的楊五郎用斧不用槍,如要附會,應是「楊家斧」,而非槍。我以為此楊家槍應即明代多有傳習的楊家槍。對之,以戚繼光《紀效新書》為代表的明代武藝著作多有論列,戚氏取民間之說,認為「楊家」是指金末元初山東紅襖軍首領「鐵槍」李全之妻楊妙真,楊氏曾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之說,故又稱「梨花槍」。曾經給戚繼光指點槍法的唐順之不取此說,只是提到「老楊」或「楊家」。生於明清之際的吳殳是一位才學卓絕的學者型武藝家,平生對槍法用心最多,用力最勤,而他也不取楊妙貞之說。大致「楊家」應是一位古代軍中或民間的陸合槍家,楊妙貞說並無確證,不足憑信。但不管怎麼說,楊家槍是明代多家陸合槍傳派中的主流派,是明清古典步戰槍法中的正途,正因為如此,戚繼光才將它選入《紀效新書》,做為訓練士卒的基本教材之一。戚氏以後的武藝家們,但凡談論槍法者,也不能不談楊家,不能不宗奉楊家。五臺槍以楊家為宗,正說明五臺山的武藝傳授比較起世傳一般虛花武藝來,更注重實用,更注重古典武藝的正脈和原則。可惜,五臺槍法我未曾見到,是否還有孑遺存留世間,也是一個未知數。

     與五臺山故事有關的拳棍之類,明代就已出現,如王圻《續文獻通考》卷166載有「五郎棍」,應是託名於楊五郎的民間棍法。後來的民間拳術中諸如「醉打山門拳」、「魯智深禪杖」等名目,所在多有,不一而足。這類東西表演性很強,大致都是民間花法拳師們的附會之作,不必同五臺山強做聯繫。總之,對古代五臺山的武藝,以及晚近以來五臺山是否還有古典武藝傳存下來等問題,只能有待於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對此,我們寄希望於不斷有新的史料被發現,也寄希望於當地的武術愛好者們。


相關焦點

  • 和尚中的「特種兵」:聊一聊僧兵如何興起,又對國家做出什麼貢獻
    早期的習武僧侶稱為武僧,他們只是單純的練武強身,與國家和社會沒有太大的聯繫,經過魏晉南北朝戰亂後,武僧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開始為政府效命,逐漸形成僧兵這一武裝力量,可以說武僧是僧兵的前身,僧兵是武僧逐漸發展直至完善的產物。
  • 中國僧兵史,戰場上武僧戰鬥力有多強?
    在冷兵器時代,既然作為武裝力量,一般必然習練武技,因此在武術史上,僧兵活動也往往被視為寺院武術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僧兵起始甚早,南北朝時期已見端倪。如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時曾下詔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和尚,並限期交出私匿的僧人,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陝西蓋吳聚眾謀反,太武帝率兵親徵。
  • 遊戲王:中國僧兵魯智深方便召喚本家,而日本僧兵弁慶可攻擊多次
    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分享的是日本的僧兵與中國的僧兵,每一個人物的形象也是深得人心的。孤炎星-魯豬深卡牌效果:把這張卡作為同調素材的場合,不是炎屬性怪獸的同調召喚不能使用。這張卡被戰鬥破壞送去墓地時,可以從卡組把「孤炎星-魯豬深」以外的1隻名字帶有「炎星」的4星怪獸特殊召喚。
  • 民國時期的少林寺僧兵
    從那以後,少林寺被特許保留僧兵,在冷兵器時代漸漸成為中華武學的至宗。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近代,少林寺也曾經擁有過強大的武力,不僅使用傳統的大刀長矛,而且還擁有步槍、機關槍等現代兵器,少林寺僧兵集團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史中曾經留下過濃重的一筆。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土匪肆虐,民不聊生。這時的少林寺已呈衰落勢態,寺僧惟以寺宇平安為念。少林寺的恆林隋朝末年,天下大亂。
  • 少林電影《少林寺十八羅漢》,十八僧兵以一當百,致敬李連杰?
    而關於少林寺改編最多最經典的事跡莫過於在嘉靖年間,少林寺和五臺山僧兵們奔赴沿海地區抗倭。《少林寺十八羅漢》這部電影就是根據少林寺的這些事跡創作而來。更為可貴的是,他得到了少林寺的官方授權認可。終於一名僧兵無法忍受一棒將倭寇頭領擊斃。之後,他們帶領著村民來到邊關要塞,可這裡卻是一座空城,守城的士兵早已逃跑,而倭寇就近在咫尺。如果他們和村民一起走,倭寇必將追上他們,所以只能讓村民先走,他們十八個人留下來死守。
  • 明朝僧兵第一天團另有其人
    僧兵是東亞的特產,日韓兩國的僧兵戰鬥力甚至遠超中國同行,這是因為它們僧兵的數量要遠遠超過中國,16世紀朝鮮和日本僧兵都在大規模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 兇狠殘暴的日本僧兵和他們手中的長兵器——薙刀
    米但與大家的家傳統印象不同張,最常見的打欒刀其歷史並不堵久遠,是最年龍輕的武士刀,俞成熟於日本戰闕國末期和江戶祖時代。日本明柏治維新後日本俞政府迫切需要唐一種能和西方凌騎士文化相對靳應的本土文化蔚形象,至此攜路帶打刀和脅差方的武士形象才包被推舉出來。
  • 【少林傳說】少林僧兵為國立功
    唐代初年曇宗方丈,曾奉旨派道廣和尚帶領五百僧兵,到江南在閩州一帶討平了路得才一夥海盜。唐太宗為此敕建了南少林寺,讓其留住在閩州莆田九蓮山下。到了明代中葉,少林僧兵在東南沿海參加抗擊倭寇的戰爭。《少林寺志》上有這樣的記載:「嘉靖中,少林寺武僧月空受都督萬表檄,率領三十多名僧兵,趕赴松江一帶御倭。在對倭作戰中,僧兵用鐵棍擊殺了大量倭寇。」
  • ...公布DLC第一彈《牛若戰記》登場人物 平安末代僧兵 武器大師弁慶
    《仁王2》公布DLC第一彈《牛若戰記》登場人物 平安末代僧兵 武器大師弁慶弁慶是一位平安時代末期的僧兵。巨大的身軀上披著頭巾和僧衣,以打手棍為首,能熟練使用各種武器。弁慶作為義經的隨從很有名,不過,似乎相遇的契機是弁慶的武器收集。
  •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五臺山和韻》,雲旅遊山西忻州五臺山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明代史監《五臺山和韻》,雲旅遊山西忻州五臺山。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裡,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關注觀光君,圖文版內容更精彩......
  • 梁思成、林徽因和五臺山佛光寺的美麗的邂逅
    經過6年艱苦的野外調查,在無數次的期望和失望之後,1937年6月,在五臺山佛光寺的東大殿前,他們如願以償。這也是夫婦二人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梁先生在《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中記述說,從太原出發,先抵達五臺縣城,然後「不入臺懷,折而北行,徑趨南臺外圍」。事實證明,其實二人在去佛光寺之前,早已整理過大量的資料。
  • 少林寺的僧人武藝高強,抗戰時期的時候他們都在做什麼?
    從古至今,不論是野史傳記還是武俠小說,少林寺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雷打不動的,在民間更是有「南少林,北武當」的評價,而在金庸先生的小說裡也多次提名「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觀點,而少林寺的僧人也是武藝高強,財產豐富,那麼問題來了,在抗日時期這些「武林高手」們都在幹啥?
  • 佛教:辛亥革命中的幾支僧兵,出世人為了國家民族,同樣保家衛國
    在辛亥革命的過程中,還有寺院自已組織僧兵參與戰鬥,可惜歷史上對此記錄不多,目前只能找到一些零散的史料。例如武昌起義爆發之後,袁世凱派北洋軍來武漢鎮壓革命,湖北軍政府組織抵抗,史稱「陽夏保衛戰」。在這場戰役中,武漢僧人參加革命軍隊的人很多。
  • 《水滸》中五臺山智真長老的真實身份是誰?
    智真長老送魯智深下山,打了一條62斤的水磨禪杖和一口戒刀送給了魯智深,剩餘銀兩又帶魯智深吃了頓酒飯,臨別時,魯智深給師傅磕了九個頭。智真長老說:「智深呀,我這裡有書信一封,你可持此信去東京大相國寺找智清長老,在他那裡找個落腳地方吧!」魯智深不舍,智真長老說:「走吧,你犯的錯不可饒恕,這裡再難留你了!老衲出家前姓周,也像你一樣的脾氣。
  • 五臺山朝聖記
    末學和聖蓮、聖理、相與、若一等師兄從六裡橋坐長途汽車前往,27號下午三點四十齣發,到達五臺山已經是晚上九點。為親近三寶,近距離感受出家師父的生活,師兄們集體在五臺山普化禪寺掛單。普化禪寺坐落在臺懷鎮中心,對面就是五臺山長途汽車站,交通便利。寺廟佔地一萬五千多平方米,有殿堂樓閣一百多間,能容納較多信眾住宿。
  • 五臺山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
  • 五臺山顯通寺
    佛教聖地五臺山的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