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到底有多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近日在一份名為《全球產業鏈的風險、彈性和再平衡》的報告中稱,在各種風險日漸顯著的當下,全球產業鏈受到的衝擊比之前更為頻繁。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仍在不斷攀升。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22日發布的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死亡病例已超過80萬例,累計確診病例逼近2300萬例。其中,美國、巴西、墨西哥、印度等累計死亡病例較多,而全球死亡病例從70萬例增至80萬例僅耗時17天。
兩倍於軍事衝突的損失
麥肯錫在上述報告中假設了4種最可能對經濟產生衝擊的事件,即網絡攻擊、貿易爭端、軍事衝突和流行病,且報告基於不同的頻率、準備時間、性質等指標就4種情形下對經濟衝擊的結果進行分析。
所謂「準備時間」指的是在事件發生前預先得到警告的次數,例如,地震或者網絡攻擊這類突發事件留給企業的應對時間較為有限。在「事件性質」指標中,有的風險帶來的衝擊會持續很長時間,有的則是孤立的,還有些事件產生的風險容易對整個行業產生連鎖反應。
報告認為,疫情之所以對全球經濟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正是上述要素的綜合體現。疫情已持續數月,幾乎存在於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和地區,且短時間內尚難結束,因此全球正在疫苗研發上投入最大的精力。疫情導致的封鎖禁令和社交隔離政策,雖然是確保社會正常運作必需採取的對策,但也在無形中致使企業生產中斷,民眾的收入直線下降,並在各行業產生連鎖反應。報告認為,事實上,疫情對某些行業的主要影響不僅是供應鏈中斷,而是需求端的崩潰。
雖然疫情造成的最終經濟損失仍然不明,但基於上述要素,麥肯錫的分析稱,假定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而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兩倍於這樣的規模,給全球經濟帶來大約30萬億美元的損失。這是大蕭條時期10萬億美元損失的三倍,甚至是大規模網絡攻擊事件所造成的損失的30倍。
構建彈性化的產業鏈
該報告基於來自13個行業的325家公司的財務狀況所建立的模型進行分析,認為受當前疫情衝擊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體而言,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服裝業受到的影響最嚴重。緊隨其後的是研發創新領域的航空航天業。同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家具業、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石油行業、研發創新領域的交通運輸行業等都容易受到疫情衝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大行業的年均出口總額約為4.4萬億美元,約為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1/4。其中,服裝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最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服裝業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提供了2500萬個就業崗位。
那麼,後疫情時代,這些受衝擊影響最大的企業該如何回血?麥肯錫的報告認為,如今很多關於產業鏈重組的討論僅限於加大國內生產,但是產業鏈的構建往往涉及上下遊諸多企業,並不僅僅是搬遷回國那樣簡單。
麥肯錫的調查顯示,93%的企業有改善產業鏈彈性的計劃,其中,44%的受訪企業選擇即便犧牲一定的短期經濟效益,也力爭改善產業鏈。調查結果還顯示,使產業鏈更具彈性化的形式是多樣的,並不只有「搬遷回國」這一單一選項,促使原材料供給多元化(53%)、加大關鍵產品的研發(47%)、加強近岸採購以及擴大採購基地(40%)、促使供應鏈區域化(38%)等都是企業所考慮的對策。
報告指出,產業鏈調整的背後其實分為經濟因素以及非經濟因素。其中,經濟因素取決於企業的形態,比如資本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是限於地理位置還是自然資源等。報告認為,高度資本密集型的企業往往不會基於簡單的原因將產業鏈轉移,因為這涉及到成百上千萬的固定資產投資。而且,這些企業往往具有極大的經濟規模,轉移成本不菲。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產業鏈傾向於特定的生態系統,擁有特定的人才。而要把生產轉移出這一生態系統,也需要極高的成本。而非經濟因素則主要指政府圍繞國家安全、競爭力、本土化等相關政策,企業能否「說走就走」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在針對13個產業的調查中,勞動密集型的主要產業(服裝、家具和紡織品企業)通常是出於經濟因素調整產業鏈。而這些行業的調整近些年來已在進行中,主要是由於人力成本激增,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隸屬於研發創新領域的產業(半導體、汽車、航空航天、通訊、製藥等)單純出於經濟因素而調整產業鏈的情況非常少。這些產業調整產業鏈更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比如疫情發生以來,一些政府通過補助形式等號召製造業企業回國。
麥肯錫的報告認為,其實當企業面對產業鏈受到各種風險衝擊時,會權衡如何重塑產業鏈,會通過多種政策的調整來弱化風險,最終實現最大程度的雙贏。(實習生肖夏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