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伐吳時諸葛亮領軍,劉備坐鎮蜀中,歷史的結局會如何?

2020-12-23 七米同學

如果伐吳時諸葛亮領軍,劉備坐鎮蜀中,歷史的結局會如何?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新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在勸服劉備稱帝的時候,與關羽、張飛說過一句話:你們的大哥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結義的大哥了。

啥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即將到達權力巔峰的人,他的心氣和傲氣,已經油然而生。換言之,古今帝王在成就一番事業的時候,劉備素來就是打著仁德的旗號徵討四方,最終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但是關羽的是是雙方之間戰爭的導火索,雙方早就看著對方不對眼了。再加上荊州都丟失了,劉備更是心裡窩火。

關羽的死,讓劉備十分難受。但是為什麼劉備非要親自去討伐東吳?是誰給了他那麼大的勇氣呢?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而此時劉備的年齡已經年近花甲之年。當時由於關羽的冒進,導致荊州丟失,自己也被東吳孫權斬首了。這可把劉備給刺激到了,決定用全國的兵力去討伐東吳,為自己的二弟去報仇。隨後事情的發生引發了一系列的後果,張飛在討伐的途中被人殺害,劉備也在夷陵被陸遜火燒了幾百裡。從此,蜀漢便開始一蹶不振,劉備也因為心有不甘,白帝城託孤。

我們可以假設一種情結,如果當年劉備留在大本營,諸葛亮負責討伐東吳,最終是否能取得勝利。答案是否定的。

一、聯劉抗曹是劉備謀取天下的基本策略

古代帝王之術很多採用制衡之術,諸葛亮當年的聯劉抗曹或許就是這種原因。因為當時的曹氏陣營中力量過於強大,北方又在曹操多年的治理下,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如果諸葛亮把東吳給滅了,那麼憑藉著劉備的能力去對抗曹操,估計也就是雞蛋碰石頭的結果了。曹操既不是當年的項羽,劉備更不是當年的劉邦。四人之間差別太大,以至於沒有可比性。不過東吳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劉備。江東在孫氏三代的鞏固之下,不是曹操想打就能夠打下來的。

二、吳蜀之間的爭鬥,曹操是很樂意看坐山觀虎鬥。

戰爭打的就是國力,當時劉備在稱帝的時候,筆者估計,當年的劉備熬了這麼多年,可算是熬出頭緒來了,自己終於當上的皇帝,也是自己最意氣風發的時刻。可不幸的是,荊州突然間就沒了,自己的二弟關羽也兵敗被殺。一股腦的信息量太大,才做出來決定,向東吳復仇。

如果劉備老老實實地在家當皇帝,諸葛亮隨兵出徵。結局應該會比劉備更好一些。為什麼這樣說呢?諸葛亮在幾次的北伐途中也看得出來,辦事穩重,穩紮穩打。不做冒進之策,這當然也符合諸葛亮的風格。

但是還有一件事就是,新任命的大都督陸遜,同樣是文武全才。軍事能力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弱小。就像在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當時天氣很熱,劉備率軍紮營。此刻的陸遜採取的是拖延戰術。荊州已經不在劉備的手裡面了,糧草供給成為了很大的問題。即使前線的是諸葛亮,他能夠草船借箭,但是糧食這個事情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為糧食而對軍隊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所以,即使在最後讓諸葛亮去攻打東吳,也會在扛了一段時間之後,撤軍回到成都也無所謂,劉備肯定也會反應過來,自己當時太過於衝動了。可惜歷史不能夠重演,衝冠一怒為兄弟,反害了自己和剛建立的蜀漢。此外荊州的丟失,讓蜀漢的財政更加急劇減少。此外夷陵的失敗,更加讓蜀漢政權雪上加霜。以至於後來諸葛亮在多年之後,才開始了第一次的北伐。同樣是戰爭,孔明的六次北伐中,戰爭收益越來越低。最終諸葛亮死在了北伐途中。

三、換成諸葛亮統兵,東吳即使不滅亡,也會國力大減。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之後,諸葛亮在曹操逃亡的路上,把曹操的每一步算得死死的。可見諸葛亮是個十分具有心計的人。況且人也已經到了中年,社會閱歷的不斷提高。戰爭局面的把控也會全面一些。並且戰爭很多時候打的都是心理戰,雖然陸遜的能力很強,剛開始的時候,劉備也是把陸遜的東吳兵,打得節節敗退。

那麼,如果是換成諸葛亮的話,雖然沒有演義中那麼玄乎,將陸遜困在八卦陣之中。但是玩死陸遜還是可能的,三寸不爛之舌的離間計同樣可以讓陸遜不死也能扒層皮。更何況當時,蜀漢是率領七十五萬大軍來攻打吳國。諸葛亮的勝算是相當大的。所以當年劉備如果不那麼衝動,或許三國的天下還真說不定繼續姓劉,而不是三國俱滅歸於晉。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劉備伐吳看似不可理喻,但如果加進"山陽公"因素,一切順理成章了
    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餘皆為僭偽哉!加上曹丕稱帝後,採取了一系列仁政措施,使得曹魏統治區的大部分民眾也認同曹魏政權。這樣曹魏政權不僅在後來的歷史上被認為正統,就是在當時,民眾中間也有廣泛的認同感。這使得曹魏政權,對吳、蜀割據政權形成了法理上的高壓性和道義上的高地性!這種高壓態勢很利於曹魏政權分化、瓦解吳蜀內部。
  • 劉備伐吳為什麼會失敗? 看看劉備帶的四個軍師就知道了
    ,執意伐吳,結果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的慘敗,不久之後,劉備便一命嗚呼了,而夷陵之敗也是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失掉荊州這一戰略要地,蜀國在三國中的形式也急轉直下,成了最弱小的一個,後來諸葛亮北伐之時,也因為失去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備受其苦,屢次失敗。
  • 關羽死後,諸葛亮能否勸住劉備不去報仇?有沒有機會?
    首先要說明一點,真實的諸葛亮對劉備伐吳一事上是沒有勸諫的。出言相勸的只有趙雲和秦宓,其他人呢?是不敢勸還是默認支持?這都不好說。至少諸葛亮不是那種不敢進諫的人。也就是說,對於伐吳一事,諸葛亮的態度是默認,甚至是支持的。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隨之出山。諸葛亮確實有能耐,很快就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得以成建立蜀漢政權。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為給其報仇,就興兵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如果劉備伐吳時法正還活著,他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劉備伐吳時帶了多少兵馬,史書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只提到吳班、馮習等部有四萬多人,另有武陵蠻夷約萬餘人助戰,總兵力沒有提及。不過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本身就底子最薄,因此兵力也最少。此前劉備剛奪取益州時,孫權出兵攻打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增援荊州,也不過是帶了五萬人出川而已。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在曹、吳兩個強勢政治集團招攬人才之際,諸葛亮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完全可以登上政治舞臺。可是為什麼他在二十七歲以前一直隱居隆中不肯出山呢?「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諸葛亮的《待時歌》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他有所選擇。
  • 以當時的外交和軍事條件來說,劉備伐吳完全不具備徹底勝利的可能
    就當時的外交和軍事條件來說,劉備伐吳完全不具備徹底勝利的可能。這並不是說劉備不能取得一定的軍事勝利然後勝利凱旋,而是說劉備完全不具備滅吳的可能。按照很多人所想像的、劉備伐吳成功就要滅吳的情況,劉備必須要在夷陵之戰中給予吳軍主力殲滅性打擊,然後才有可能繼續前進。
  • 夷陵之戰劉備一敗塗地,如果打贏又會如何?結局是否會大不相同?
    如果當時曹操還在的話,這怕是要笑掉大牙了,這場戰役是劉備戰敗了,不僅不能報仇,劉備之前的目標也沒有實現,倒下之時,將國事交給了諸葛亮管理。如果說這夷陵之戰打勝了會怎樣呢?劉備會不會因此統一天下呢?很多人看了表示,這不可能,甚至到時候劉備還會面臨著滅頂之災,到時候連神仙都救不了劉備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 劉備率軍攻打東吳時,諸葛亮為何不跟隨他一起出徵?其實原因簡單
    談起三國,有才之人頗多,而劉備,可謂是籠絡人才最多的君主了。劉備的歷史評價也是極好的,德才兼備、重情重義,雖然起初受了些顛沛流離之苦,但最終建蜀稱帝,獨得三分之一天下。眾所周知,劉備所得離不開一個人的輔助,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其實都不用介紹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軍事的全才。
  •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眾人摸不著頭腦時,毛主席一語道破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眾人摸不著頭腦時,毛主席一語道破 在三國時期,有很多的英雄豪傑,他們中的哪一位讓你難以忘懷呢?在我的印象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劉備,為什麼是他呢?首先,我覺得他很堅強,很小的時候就過著漂泊的生活,但是他沒有輕易放棄,而是不斷的努力,最後取得了勝利。
  • 劉備伐吳是為吞吳,還是為關公報仇?|文史筆談
    而在關羽被殺之後,劉備伐吳之前,魏國朝堂上討論了一個議題,就是「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而伐吳」(「(曹丕)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當時大多魏臣認為蜀國弱小,名將被殺震動很大,蜀國憂懼,哪敢東徵。只有劉曄認為劉備必然會報仇伐吳: 《劉曄傳》:「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 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慘敗、損失5位武將、4位謀士!
    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力伐吳。在集結兵力之時,張飛被手下範強、張達殺害,帶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 這兩件事情加起來,劉備對孫權更加怨恨。於是舉全國之力伐吳,不聽勸諫,結果大敗。劉備退回白帝城駐紮,後因劉備病重,於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病逝。
  •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原來答案如此簡單
    對我來說,給我印象更深的應該是劉備,為什麼是他?一開始我覺得,他是個堅強的人,從小就過著漂泊的生活,但他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堅持嘗試,最終取得了勝利。曾多次參戰,並從中積累了經驗,為以後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懂得與他人結盟,不會自欺欺人,因此攻佔了荊州,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也成為我們心中的英雄,我還是很佩服。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很多人說如果帶上諸葛亮劉備就不會敗了,今天我們從3個方面的來介紹下,夷陵之戰為何會敗!最大原因就是劉備自己「犯規」了。如此大的戰役卻不帶上諸葛亮對於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一般人了解,就是諸葛亮對劉備伐吳不贊成,所以就沒去,其實這是錯誤的,我覺得有兩點原因。
  •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為何會強力推薦費禕,向寵等四人?他們又都是何方神聖?
    ID:shuosanguo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為何會強力推薦費禕,向寵等四人?他們又都是何方神聖?在整篇表文之中,諸葛亮提到了四個人,分別為郭攸之,費禕,董允以及向寵。有人會問,當時駐留蜀中的還有日後諸葛亮指名的繼承人蔣琬等人,為何他在《出師表》中獨獨提到了這四人呢?
  • 劉備與諸葛亮真是「君臣和」嗎?你錯了,他們之間也有3個矛盾
    劉備與諸葛亮真是「君臣和」嗎?你錯了,他們之間也有3個矛盾 在三國時,劉備恭恭敬敬的三請孔明先生下山幫他,孔明被誠意所打動。向劉備跪地一拜認了這個主子,從此他們兩個主臣高高興興的下山搶地盤去了,但是,在以後的相處中,要說起孔明有沒有後悔自己跟錯了人?
  • 趙雲忠勇仁義,但這件事好像做錯了:劉備很傷心,諸葛亮也不滿意
    如果劉備不把趙雲調往西川,那麼有他坐鎮後方,陸遜和呂蒙還真抄不了關羽的後路。趙雲之忠勇,在劉備集團是有目共睹的,趙雲的仁義,在《三國志》和《雲別傳》中也有記載:諫阻劉備及荊州集團瓜分蜀中有主田宅,是為仁;博望之戰生擒同鄉夏侯蘭並將其推薦給劉備擔任軍正(軍中執法官),是為義。
  • 讓關羽鎮守荊州,就註定了劉備無法統一三國,諸葛亮也很無語
    一方面對於劉備來說,他不是不知道關羽的「剛而自矜」的性格特點。但是即便如此,劉備還是讓關羽硬扛,這無異於是為丟掉荊州埋下了伏筆!關於這一點,諸葛亮也是非常無語的,早在諸葛亮離開荊州時,就再三強調荊州的重要性,希望關羽可以東和孫權,如此便只防禦曹魏就行。但是後來關羽卻是數次與孫權交惡,而且當孫權替其子向關羽求婚時,關羽卻大罵了使者,而且連同孫權都罵了遍!
  • 諸葛亮伐魏為何屢戰屢敗?陳壽惋惜地說:蜀漢缺少兩個將帥之才
    按照陳壽的說法,諸葛亮的人品和才能,是可以跟管仲和蕭何相提並論的,連年北伐又都無功而返,主要責任不在諸葛亮沒能力,而是他生不逢時,遇到的對手實在是太強大了:面對三個勁敵,麾下缺少兩個將帥,這才是諸葛亮伐魏失利的原因。在陳壽看來,諸葛亮北伐,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對手有英主、能臣、良將,諸葛亮單打獨鬥,不輸才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 劉備成都稱帝,諸葛亮終於「圓夢」成為丞相,卻並不開心,為何?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重視發展經濟,制定並籤署了維護都江堰的政令法規,而且專門設立了堰官來進行管理,派了1200名士兵維護蜀中農業生產的命脈,對農業生產產生了巨大作用。1200人是什麼概念呢?首先是孫權佔據荊州,關羽被殺,報仇心切的劉備和張飛正準備出兵伐吳的時候,張飛又被手下的士卒割去了首級,接連失去兩位兄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大哥劉備,心裡就只剩下復仇,當初定下的「聯吳抗曹」的方針大略早已拋之腦後。結果可想而知,一年後,劉備兵敗夷陵,託孤白帝城,當初桃園結義的原始創業團隊徹底崩盤,留下的只有一個理想和一個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