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震華《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出版

2021-02-13 中古史研究資訊

目  

中文版序言

博士論文致謝辭

緒論

第一章 文武分途的序曲

唐代前期的「文武合一」

安史之亂後文官與武官的互動

第二章 武人權勢的擴張(875-950)

黃巢之亂與中央權威的崩解

新王朝的建立與合法化

重建唐室的努力

戰亂時代的再臨

第三章 文武關係的轉變(875-950)

武官的雙重形象

文臣的地位與形象

文治傳統的延續

第四章 文治政府的復興(951-997)

統一帝國的恢復

文臣權力與地位的增長

外患威脅與武官的政治舞臺

第五章 文臣的全面性勝利(998-1063)

綏靖政策與和平再臨

武人權勢的沒落

不容挑戰的文官優勢

第六章 文武對立的深化

文武身份的二元對立

文官與武官的制度性區分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後期士人的軍事參與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出自《左傳》的文字指出,國家的主要政務可分為與禮儀相關的「文」,以及與戰爭相關的「武」。不過,儘管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對於一個理想政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要同時在「文」「武」兩方面取得均衡的成就,並非易事。帝制中國的各個王朝,有時會傾向在其中一方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比方說,宋朝(960~1276)以其高度發展的士人文化而被稱頌,然卻因其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而備受批評。這讓宋朝政府與先前的五個短命王朝形成鮮明對比,因為五代時期的政府多受軍人掌控。即使將宋朝與漢、唐相比,此特徵依舊鮮明。儘管漢、唐政府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由文臣官僚來管理,不過這兩個王朝在文治與軍事上的成就都受到後世史家的頌揚。宋代政治精英對於文治的推崇勝過軍事,顯示了對國家治理抱有異於前代的理念。這一發展不僅是研究宋代歷史的核心主題,同時也與如何理解帝制中國息息相關。

宋代政府的文治傾向源於從唐至宋的政治結構轉變。從政治演進的角度來看,唐宋之際的歷史可以被區分為幾個時段。從公元618年到755年,在一個強大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唐帝國在文、武兩方面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發生於755年至763年間的安史之亂終結唐朝的黃金時代,此後的一個多世紀中,唐中央政府努力與跋扈的藩鎮將領以及強大的遊牧族群鬥爭,以求維繫其權威和政權。儘管受制於內、外兩方的壓力,唐廷仍維繫著大部分統治區域的穩定與文化發展,直到875年。從875年至950年,唐朝因為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陷入分裂。在公元9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一連串的叛亂給予唐廷致命一擊,各地軍閥建立獨立政權,並為了擴張領地而相互激戰。接續在唐代之後的四個政權,僅能統治北部中國,且一直處於跋扈的藩鎮,以及強大的契丹帶來的嚴峻威脅之下。這些政權無力維持和平,也無法在疆域內進行有效統治。然而,自951年開始,強大的中央政府重新在北部中國出現,有效改善了政治上的失序問題。從951年到1004年,重新統一中國的努力由後周發動,並為北宋所接續,再次將中國整合為一統帝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宋廷也與契丹發生戰爭。1004年締結宋遼澶淵之盟,終止了宋廷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事,也使宋廷放棄恢復漢、唐疆域的努力。因此,從1004年到1063年,在真宗與仁宗的領導下,宋朝政府將其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學術與經濟發展上。武臣因為缺乏展現才能的舞臺,失去了影響力。在仁宗朝之後,政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改革運動於1069年的展開,整個政府陷入嚴重的黨爭,直到「靖康之難」發生。

唐·李壽墓壁畫《騎馬儀衛圖》

文、武兩股力量的交互作用,從875年到1063年的這段時間特別重要。當875年以降唐中央權威被地方軍閥摧毀後,武官逐步掌控絕大部分的政治權力,造成文官的失勢。政治的失序導致了統治階層重武的傾向。在中國北方,武人政治一直延續到951年後周王朝建立。為改善數十年來武官對於政權的控制,後周皇帝開始扶植文官的權勢。文人權力與地位的恢復在960年宋朝建立之後取得了迅速的進展,且在仁宗統治的1022年至1063年間達到最高峰。從中央朝廷到地方政府,具備儒學背景的文官幾乎全面取代職業軍人,出掌各個重要的職位。在行政與軍事領域,文官的權力與聲望都壓過了武人同僚。因此,從875年至1063年,武人的權力經歷了一場快速擴張,隨後又猛然緊縮的過程,這在帝制中國的歷史上極為少見。此一過程以及隱身其後的因素,鮮少被深入探討。這是因為研究者習慣聚焦於單一朝代的政治史傳統,因而傾向過度簡化整個過程,狹隘地聚焦在宋代創建者——宋太祖的政策作為上,而不把宋代的政治體制視為建立在先前朝代的基礎之上。

在從唐至宋文武權力劇烈演變的過程裡,文武官員的分途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現代史家如陳寅恪業已指出文武關係在唐代經歷了重大變化。在唐代前期,政治精英傾向於將文武關係視為互補而非對立,因此嘗試兼備文武之才。在唐廷內部,文武官員的區分相對模糊,一個官員的職位經常在文職與武職之間來回更替。但在唐代的後半期,文武之間的區隔逐步擴大。職業武將取代了短期統兵的文臣,掌控了絕大部分的軍隊。相對地,讀書人主要致力於科舉或文學,並以之為獲取政治權力的方式。文武兩端之間的轉換逐漸減少,因此官員的仕宦生涯通常只會待在文官或武官體系。在此情況下,文官與武官很容易形成不同的陣營。文武的分途在唐代以後持續進行。政治傾向上從「重武」到「重文」的轉變,正反映了兩個陣營對政治權力的競逐。

文武官員的分途,也影響到他們與皇帝的關係。由於統兵工作的職業化,在8世紀之後,被長期賦予軍事指揮權的將領,很容易與士兵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在士兵的支持下,有野心的將領足以挑戰君主的權威。如何有效控制軍隊,遂成為唐代及其後各王朝皇帝維繫其政權的關鍵。相對地,自唐代後半期開始,文臣擁有更多機會在朝廷供職,他們和皇帝變得更為親近,其仕宦生涯與權力地位也與中央權威的消長息息相關。因此,文官大多傾向於擁護皇帝,支持中央集權,壓制跋扈的藩鎮。在政治因素之外,10世紀的皇帝有著多元的文化背景,改變了君臣的互動關係。在文武分途的趨勢下,皇帝、文官與武臣之間的三角關係,構成了從唐至宋政治上主要的變化動力。

由於8世紀中期以後的文官與武官關注並從事不同的事務,因而發展出截然有別的工作風格與價值體系。因此,文武官不僅擁有不同的頭銜或職位,也對國家發展、道德行為與政治結構有相異的看法。舉例來說,文官著重道德領導在治國上的功能,並質疑軍事行動的必要性;而武官則堅持軍事力量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對禮樂儀式的實質功能感到懷疑。基於不同的價值體系,文武官員開始形成相互區隔的文化認同,這反映在他們相互的批評中。文官認為將領們既殘忍又粗魯,武官則批評文官膽小且無能。文武官員之間的文化差異,也隨著政治權力的重新配置而有所改變。當政治情勢改變時,文武官員會進行自我角色的調整,藉以保持在政府中的特權和地位。角色的改變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系統,因為新的政治角色會使官員面臨過去所不熟悉的課題,迫使他們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以應付變局。當文官、武將試圖獲得新的能力時,其文化傾向也就跟著改變。例如,當武官們在10世紀將其影響力擴展到軍事之外時,他們開始研讀經史,以求駕馭行政管理,因而產生「文儒化」的現象。出於同樣的理由,當文官得以統率軍隊或參與軍事決策時,他們也重新考慮兵學研讀及學習武藝的價值。職是之故,跟隨著政治發展的進程,文武官員身上也產生顯著的文化轉變。

文武官員的不同價值體系,導致他們在仕宦發展上漸趨分化。嚮往政治權力的人往往要先在文職與武職二者中擇一作為生涯目標,而其選擇將會決定他們所要具有的能力與知識。由於訓練與能力的不同,文士與武人在社會上也分化成兩個相區隔的團體。在承平時期,武人缺乏展示其才能的舞臺,文職因而吸引了絕大多數社會精英的注意力。在此情況下,武官與軍人的地位就下降了。相對地,在戰亂動蕩的時代,武職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即便是文士也可能想要去從事軍事工作。文武權力的演進,決定了文士與武人階層的組成。另外,文士以及武人的背景,則傳達出文臣或武將的文化傾向與道德形象。

唐·李壽墓壁畫《步行儀衛圖》

帝制中國文武官員的區分,先由政治因素形成,再因文化因素而強化,使其繁雜而難以理解;而官僚體系與制度的演變又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到了唐代,中國官僚業已發展成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組織。一個官員總是擁有數個頭銜,分別表示他的職務、位階、薪資及特權。由於部分官員只是擁有虛銜而不是擁有實際行政職務,用來表示官員在官僚體制中位置的頭銜,往往與他們的實際職務毫無關係。在宋代,這樣的頭銜被稱作「官」。通過「官」的稱號,官員被分為兩個階序系統,一個提供給文臣,另一個給武臣。實際從事政府日常運作的官員,擁有另外一個表示其職掌與責任的頭銜,一般稱作「差遣」。擁有「文官」的官員通常會承擔與文事相關的「差遣」,就如同擁有「武官」的官員去承擔與軍事相關的「差遣」。不過,有些職掌無論是帶「文官」或「武官」頭銜的官員都可以承擔。一個官員的「官」也可以由武轉文,即便他依舊承擔的是相同的差遣。因此文官與武官的區別,並不完全與他們或文或武的職權一致。當代學者對這個複雜的官僚組織已有討論,也分析了其特質。然而,他們沒能解釋文武官員源自「官位」而分離現象背後的政治與文化因素,此乃理解宋代文武分途的關鍵。顯然,官僚機構的新發展與文武勢力的分流趨勢密切相關,而區分文武官員的明確制度規範則進一步加強了雙方隔離的程度,最終使得文武的分離難以扭轉。

自875年至1063年,政治、文化與制度的糾結,造成文武官的分途,且在兩個陣營之間製造緊張,甚至是敵對的情緒。唐代前期將文武視為互補元素的精神已一去不復返。儘管如此,部分文士還是反覆提起「才兼文武」的傳統,且以此為理想。由於雙方的分離,文武官員開始競逐權力,進而導致政府的政策方針在文武兩端之間遊移,鮮少能維持其平衡。從政治結構、文化認同,以及制度發展的角度著手,本書嘗試分析這個複雜的議題。為了追索這個問題的源頭,我的研究將始於文武分途的發端——唐代前期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學術論文(學生習作)丨齊子通:如影隨形:唐宋之際都城東移與北都轉換
    從時間先後關係看,久保田和男對史料的分析與判斷恐有偏差,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或不盡妥當。朱友珪弒父不義,母為營妓,出身不及友貞。友貞是朱溫與元貞皇后嫡子,地位尊崇,受到朱溫舊部擁戴。朱友貞發動政變前的官職是開封府尹、東京留守。開封是朱友貞的勢力範圍與權力基礎所在,國家動蕩之際,他不宜輕易離開,若赴洛陽即位則有受制於人的風險。
  • 陳惠馨ll父母與成年子女法律關係
    接著,從法律史、法律繼受與比較法觀點,說明德國在1900年訂定民法時,設計父母子女關係法規範架構的論述,以瞭解德國民法與臺灣民法在父母與成年子女法律關係上產生差異的社會文化背景,並分析法律繼受與法律傳統文化對於當代臺灣人民在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影響。在寫作過程中,本文作者發現,傳統中國社會三綱五倫價值體系所強調的子女應該孝順父母的道德規範到目前還非常深刻影響著臺灣父母與子女關係。
  • 顏娟英、石守謙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簡體版)出版
    魏晉時期為中國圖象文化史中所謂「藝術自覺」誕生的關鍵階段。過去由於材料的限制,相關討論多集中在東晉顧愷之的傳世畫作或是畫論著述研究。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輔助下,若能將墓葬圖象材料與傳世畫作、文獻相對照,重新審視漢末至魏晉時期繪畫發展的過程與變遷,當有助於擴展學界對於這一轉折時期的研究。
  • 黃寬重《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出版
    此時期所形塑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傳統,影響中國以後的千年歷史,其中士人群體更扮演引領發展的關鍵角色。本書作者黃寬重教授,長期耕耘南宋史學,卓越超群。此次彙集近十年來探討南宋政治與文化連結性之研究,嘗試從跨領域視角觀察南宋歷史的多元面貌,開啟南宋史學的新裡程。
  • 曹淑娟《在勞績中安居:晚明園林文學與文化》出版
    、前言  二、陶山園林的空間建設與意義確立  三、讀書與遊園──山水之境對退溪學問的意義  四、家屋與書堂──退溪的日常居遊與存養工夫  五、格物與物格──物我關係與生化之理  六、結語退溪山居詩中的時間書寫  一、前言  二、脊梁硬鐵擔千秋──在時間的流變與不可逆性中體認責任
  • 謝世宗:《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出版
    作者歷經十年寫作時間,企圖釐清侯孝賢的個人才俱如何挪用與轉化抒情傳統,在電影媒介中賦予它新的生命。本書特色是明確呈現侯孝賢的整體作品,並透過互文關係探索其電影與歐洲、日本及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影響和指涉。⠀⠀⠀⠀⠀⠀⠀      著眼於電影與文學的互文關係,作者嘗試填補戰後臺灣文化史的脈絡,進一步探討侯孝賢電影與臺灣戰後中國抒情傳統之間傳承、辯證和矛盾的關係。延續抒情傳統研究在臺灣的學術之華,本書希望開創出具有臺灣特色、華人觀點與東方視角的侯孝賢研究,並重新反思抒情傳統在臺灣的文化政治。
  • 黃雲鶴《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群體研究》出版
    一、內容簡介唐宋時期是落第士人群體生成和發展的時期,群體的生成過程、共性與特徵逐步顯現,他們的生存狀態、與政權的關係及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初步定型,這是研究歷史上落第群體的源頭,關注落第群體,是對科舉制度研究的重要延伸和補充,是科舉研究中的重要環節。
  •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再版
    ·人文社科研究必讀書目,經典再版《華夏邊緣》甫一出版就曾引起兩岸三地學界的強烈反響,出版二十餘年,至今暢銷不衰,仍是理解中國民族形成與認同的關鍵性著作,也是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的必讀書目。此次再版新增代序《如何觀看與了解邊疆》一篇,是王明珂近年來對「華夏邊緣」問題的研究反思和方法提煉。
  • 【IUMR】 噪音/造音——從閃靈樂團歌詞談其政治認同與可能(上)
    閃靈樂 團的政治訴求明顯,並透過歌詞將之表達出來,其特殊的唱腔亦是對於聽眾、對 於臺灣耳膜的震驚;更進一步,其發出的「噪音」更觸碰到臺灣國族的認同。賈克‧阿達利(Jacques Attali)在他的名著《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中 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音樂與社會的關係,發現音樂政治性的一面,與統治相掛勾 的內涵。而噪音與樂音間的轉換,其實也就是文化領導權的爭奪。
  • 濮德培:《中國西徵:大清徵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出版
    Perdue)譯者:葉品岑,蔡偉傑,林文凱出版社:衛城出版出版時間:2021-01頁數:704裝幀:平裝定價:NT$900元ISBN:9789869938150   內容簡介: 此區自然環境多變、語言文化與民族複雜,廣袤千裡且缺乏明顯邊界。   當大清、俄羅斯與準噶爾三大帝國在此交會,此地環境如何形塑其經濟、貿易模式與社會文化?如何影響三方之間的外交關係與合縱連橫?任何稱霸此一區域的帝國,又是如何克服山川沙漠的地貌對軍事後勤與政治統治造成的巨大障礙?
  • 蔡偉傑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作者:蔡偉傑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時間:2020-09頁數:320裝幀:平裝
  • 蔡偉傑《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八旗文化 臺灣人文與學術作者:蔡偉傑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時間:2020-09
  •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出版(附王德威序)
    作者:賴俊雄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08頁數:560裝幀:
  • 【IUMR】 批判性與數位藝術(上)
    就像今天大多數的藝術活動普遍受到 知識論的影響,使得我們談論藝術的方式帶著許多理論的色彩,這個現象在當代藝術展覽活 動中又特別明顯,它們經常被優先規劃為一種文化認知活動後,才選擇展出創作與安排場面 調度,經由如此實際的連結運作,在面對共同的文化議題時,它提供給我們一種理解的方 式,甚至是製造共同的文化立場與歷史共識 (consensus),像是藝術作品如何在生產網絡中 理論化、歷史化、展示與批評的知識
  • 【徵文】2020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社群同時具有具體與抽象概念。社群的邊界為何,如何形成?由誰及如何界定?如何建構社群認同,如何以邊界劃定我群與他者,或是藉此排除、連結或流動等等,一直是文化政治權力探討的焦點。(蘇碩斌策劃)#群落的權力幾何學(The Power-geography of Groupings)          社區、社群及群落,皆有其空間政治。空間與地方捲入了多重權力關係,促成群落內外的協調、張力與轉變。
  • 客體關係理論發展之回顧
    臺灣精神醫學 第13卷 第1期  1999年佛洛伊德的學說自始即面臨許多的批評與反對,他的弟子榮格與阿德勒因無法認同其強調幼兒性趨力對人格發展的解釋之上繼而相繼離開他,各自成一學派。Klein提出嬰兒時期的兩種心智狀態,即妄想分裂心理狀態(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與裝鬱心理狀態(depressive position)〔45〕,開始時嬰兒有幻想、焦慮而使用分裂(splitting)及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等防衛機轉,此乃妄想分裂狀態,而後幼兒漸意識到他所愛與恨的對象是同一人,而有矛盾與罪惡的恥感
  • 新書丨【日】岡本真希子 著,郭婷玉等 譯:《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出版
    本書出版後做為岡本真希子之博士論文,主要探討戰前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官僚王國」如何建立,尤其是臺灣、朝鮮兩處規模龐大的官僚體系有何特性與異同。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探究殖民地官僚的制度與機能,勾勒殖民地文官體制的整體面貌、帝國/中心與殖民地/邊陲的階序關係、臺灣與朝鮮兩處殖民地官僚結構的組成與差異;第二部討論殖民地高級官僚人材,聚焦在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高級文官的學歷、資格,因應各自條件所形成的官僚體系特性與流動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