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證據顯示鑽石源自更深的地幔中

2020-12-26 cnBeta

圍繞著鑽石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雖然大部分都是人工生產的(例如De Beers),但也有一些是純天然的。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的證據表明,希望藍鑽(Hope Diamond)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鑽石起源可能來自於比此前認為更深的地幔中。

大多數鑽石形成於上地幔,就在大陸地殼之下,深度在150至200公裡(93至124英裡)之間。而在一些罕見情況下,在更深地下也會形成鑽石,估計深度在360至750公裡(224至466英裡)之間。

形成鑽石的條件非常罕見苛刻,在地幔這樣極高溫(1000度-1300度)、極高壓(4500 - 60000個大氣壓)的環境下,碳原子結晶成為了珍貴的鑽石。地幔的地理環境穩定,十分有利於鑽石的形成,被稱為是「鑽石的家園」。

美國寶石學院(GIA)近日找到了這個新證據。該團隊研究了兩顆大型鑽石--一顆在南非發現的20克拉IIb型藍鑽,以及一顆來自賴索托的124克拉CLIPPIR鑽石。使用光譜儀,他們發現了一種叫做橋曼石的礦物的遺蹟。

GIA 的 Evan Smith 表示:「橋曼石並不存在於上地幔中,也不存在於地表。當鑽石到達地表時,我們實際上在鑽石中看到的並不是橋曼石,而是當它隨著壓力降低而分解時留下的礦物質。在鑽石中發現這些礦物被困在鑽石中,意味著鑽石本身一定是在存在橋曼石的深度結晶的,在地球的很深處。」

Smith 表示:「發現地幔深處的起源,意味著這些鑽石中的材料經歷了一個非凡的歷程。我們相信,賦予希望鑽石特有的藍色的硼,來源於海洋底部。從那裡,板塊構造將它拖到數百公裡的地幔中,在那裡它可以融入鑽石。這表明,有一條巨大的循環路線,將地球表面的元素帶入地球,然後作為火山噴發的乘客偶爾將美麗的鑽石送回地面。」

相關焦點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6.55、εHf=10.00~11.25),接近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虧損端元.這些玄武巖具有中等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206Pb/204Pb=18.37~18.57、207Pb/204Pb=15.52~15.54和208Pb/204Pb=38.24~38.43),在206Pb/204Pb-207Pb/204Pb相關圖上位於4.42~4.45 Ga的地球等時線之間.它們在Sr-Nd-Pb同位素相關圖中均落入地幔柱來源的
  • GRL:西藏普蘭蛇綠巖中「石榴石」二輝橄欖巖 ——深部大洋巖石圈地幔剝露證據
    (e-f) 後成合晶體與寄主橄欖巖中的輝石稀土元素特徵,相較於寄主橄欖巖中的輝石顆粒,部分後成合晶體中的輝石表現出更高的重稀土含量和更顯著的中稀土與重稀土之間的分異,較好的保留了早期地幔熔融殘留相石榴石的微量元素特徵。
  • 廣州地化所在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研究中獲進展
    大量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實驗模擬證據表明許多新生代地幔柱的物質已經流入到相鄰的俯衝帶的地慢楔之中,主要是由於俯衝板片後撤或者斷裂引起的地幔流導致地幔柱發生變形而流動,比如Samoa,Yellowstone和Galapagos地幔柱與環太平洋俯衝帶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新生代之前的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實例報導。
  • GIA 公布新發現:庫裡南鑽石或為超深鑽石
    6月舉行的2020年國際地球化學年會(Goldschmidt Conference)上,GIA 研究團隊公布一項最新發現——英國王室珠寶中的庫裡南鑽石(Cullinan Diamond)很有可能形成於660千米深處的下地幔,亦即超深(Super-Deep)鑽石。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來自地幔中的一些樣本給了我們一些幫助,它們是火山噴髮帶來的大塊巖石,來自300公裡深的地方。這些巖石告訴我們,地幔的最上層是由橄欖巖和榴輝巖組成。但我們從地幔中得到的最令人興奮的東西是鑽石。這樣,地幔的研究就是地震學家、電腦程式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的三方協作,利用類似於鑽石對頂砧(DAC)一樣的高壓實驗設備,就能夠再現地幔任何地方的環境條件。在高壓下,礦物和巖石在高壓下會發生改變,例如,普通的礦物橄欖石在410到660千米深處變成不同的晶體形態。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新華社青島3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 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地球的圈層結構根據地球與太陽和其他行星有著相同的元素配方(忽略氫和氦,它們逃過了地球的引力),再減去地核中的鐵、鎳,我們可以計算出地幔是鎂、矽、鐵和氧的混合物,它們的比例大致與石榴子石的成分相匹配。▲石榴子石(圖片來源於網絡)但是,在給定的深度,究竟是什麼礦物的混合物,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目前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 Geology:青藏高原南部上地幔氧化還原狀態和超鉀質巖的氧逸度
    通過幔源巖漿和地幔橄欖巖樣品的研究,多數構造環境下的上地幔氧化還原狀態已經得到了較好的約束,如俯衝帶的楔形地幔通常是相對氧化的(ΔFMQ = 0 to +3),而克拉通地幔(ΔFMQ = −4 to −2)和大洋地幔(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根據該模型可以預測,在地幔物質減壓熔融的過程中,由於上部地幔物質的熔體抽取程度更高,因此地幔熔融柱頂部的密度應相對較低,而巖石圈地幔底部的密度應相對較高。然而,熔融模型所預測的巖石圈地幔化學分層與其他學者的觀測資料和工作模型(Lee et al., 2011)所預測的結果有很大出入。
  • 第四十一章:VS 地幔巖
    「地幔巖,礦石寶可夢,石丸子的進化型。體內容納不了而漏出的能量凝結成了橙色的結晶,其硬度連鑽石都能弄碎。當力量高漲的時候橙色結晶就會發光。」    瓢太配合地在圖鑑播報時同地幔巖維持著時間靜止狀態,直到圖鑑說完才開口道:「石丸子一脈在合眾地區非常常見,而大部分神奧地區的訓練家見到我的地幔巖第一反應都是掏圖鑑。
  • 黑色的鑽石,鑽石中的另類顏色,你見過黑色的鑽石嗎?
    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們看起來也很棒,因為黑鑽石與白鑽石或任何其他鑽石有很大不同。不僅是顏色使它們與眾不同:黑鑽石僅具有其神秘的起源和組成。 它是由石頭中的氧化鐵和鐵夾雜物所帶來的無光澤暗度,與其他鑽石相比,它是由不同類型的碳形成的。 因此,黑鑽石珠寶神秘而令人驚訝。特別是黑色鑽石戒指。
  • 絕密●斯諾登公布:地球地幔中有地底人
    在披露了「監聽門」等醜聞事情後,斯諾登在「國際時代記」網站上,還發布了一項令人驚惶的秘要文件,這份文件中說到:「遠高於人類才智的種族——地底人存在於地球的地幔中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有超1000萬億噸鑽石,為什麼沒人敢開採?
    在地球地幔層中,不僅溫度達到了1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就連壓強也達到了能夠形成鑽石的條件。 澳大利亞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模擬了地幔層高溫高壓的條件,最終只用了兩個小時製作出了人工鑽石,只不過這種鑽石並不是用於裝飾領域的鑽石,而是主要用於工業用途的藍絲黛爾石。
  • 科學家:鐵水流失進入地幔,或與地球壽命有關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的熔融核正在不斷地向外洩露熔融金屬。地核內液態鐵鎳核心與巖石地幔之間的邊界位於地球表面以下約2900公裡處。在這個過渡層中,從高溫的地核到溫度較低的地幔溫度驟降1000℃。這項研究表明,在向外洩露的「鐵水」中雖都是鐵,但內含不同的同位素,因原子內部中子數量的不同而造成質量的差異。
  • 地幔熱柱噴湧而出,形成千奇...
    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奇怪的圓形表面特徵是由地球深處的地幔柱形成的。而金星上發現的「火環」,與板塊構造引發的地球「火環」(形成夏威夷群島)似乎在起源和演化方面截然不同。金星上的冕狀物地幔柱是熱的熔融巖石的上升流,通過對流將其從下地幔輸送到圓柱體中的地殼,該圓柱體在頂部呈蘑菇狀加寬。它所攜帶的熱量使外殼表面呈圓形融化結構。
  • 『大陸漂移』·『地幔對流』·『海底擴張』經典說
    海底擴張說的提出和古地磁學的建立,為大陸漂移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並為全球板塊構造學說奠定了基礎。在科學史上,對新理論的提出者往往被懷有偏見者指責、甚至圍攻,試圖把真正的科學思想扼殺在萌芽狀態,是一種普遍現象。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在軟流圈以上的一部分地幔,和地殼一起由剛性的巖石組成,叫做巖石圈。地幔中包含著許多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蛻變時,放出大量的熱能。假如這些放射性元素在地幔中是均勻分布的話,地幔各部分的熱景也就基本相等,地幔物質就不會產生流動。然而,放射性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較少,放射出來的能量較低;有的地方放射性元素較為集中,它所放出的熱量較大,就成了熱源中心。
  • 地球內部已探明數萬億鑽石,為什麼沒人敢採集?
    不過由於鑽石通透的材質,人們開始對它賦予更多的意義,起初由於人們認知問題,人們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形成,梵文中鑽石一詞為雷電之意,藉此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在文藝復興前,人類的火和其他工具無法傷害到鑽石,因此就有鑽石是金剛不壞的說法,鑽石便有了佩戴者也有百毒不侵的觀點,在當時疾病橫行的年代,使得鑽石極為暢銷,但是離真正的爆款還是差異很大。
  • 在加拿大發現大西洋「克拉通」,地質學家:確鑿證據
    我們知道,地球目前的陸地是板塊運動的後果,大概2億年前,泛大陸開始分離,最終形成目前地球的面貌,而地球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著遠古大陸的跡象,地質學家已經發現了北大西洋克拉通的證據,這是一塊與加拿大東北部相連的失落已久的大陸,北大西洋克拉通曾經覆蓋了從現在的蘇格蘭到加拿大拉布拉多的區域,這塊古老的大陸在消失於時間史冊之前曾是地球大陸地殼的一部分。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對其進行研究的最大難題,人們主要通過反演地震觀測數據來約束深部地幔的物質成分和溫度。現在地震觀測的數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確,而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很好地解釋這些觀測數據,例如對於地幔中存在的一系列異常(如大型低剪切波速省、過渡帶的波速異常和地幔中部廣泛存在的散射體等,圖1)仍然缺乏合理的解釋,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對地幔中可能存在的礦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彈性性質缺乏足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