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黃香溝景區
灞陵橋(圖片由定西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提供)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源於鳥鼠山澗,千裡奔騰,浩浩蕩蕩匯入黃河。
渭源——因渭河之源頭而得名。
渭源是渭河文明的發祥地,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首陽雙冢、漢代墓群、遠古驛站等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更兼有鳥鼠同穴、大禹導渭、始皇西巡、馬武屯兵的歷史傳說,歷代文人墨客也在這裡留下了千古絕唱。
高峻巍峨的群山、茂密挺拔的森林、舒緩廣袤的草原自然風光與燦爛久遠的人文景觀相映成趣,成就了渭水之源八大景觀久負盛名:鍾靈毓秀蓮峰山、十五裡畫廊天井峽、神奇美麗鳥鼠山、千古名勝灞陵橋、天下名山首陽山、水上樂園石門水庫、人間仙境太白山、詩畫仙境雙石門。
渭河源景區位於渭源縣五竹鎮,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據《尚書·禹貢》記載:「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這裡便是渭河的源頭。鳥鼠山上「鳥鼠同穴」的神奇現象和傳說曾吸引眾多文人墨客訪古探勝,吟詩作賦,留下了不朽名篇。漢代詩人劉侖詩曰:「六月驅車塞外行,洮雲渭水不了情。晚來更上層樓望,羌笛一聲山月明。」抒發了對鳥鼠山的一片深情。
行走在景區內,泉瀑清流洗去旅行疲憊,峽谷幽深可探源尋奇,秀山雲海可直抒胸臆,在穿越歷史追溯渭河河源文化,感受這片土地上深厚的大禹導渭等文化,以修身養性提升自我。
尋茂密灌木林中小道進山,時而躬身穿林、時而踩石跨溪,移步換景,宛如穿行於世外桃源,又若陰森幽谷,大約穿繞行進了近兩小時來到一處地勢險峻、飛泉流瀑的山坳處,此處便是渭河源頭 「品」字泉一說的——禹仰泉,據說是大禹治水時到過的地方,傳說大禹治水時,人困馬乏,難於支撐的時候,來到了這個泉邊,士卒們喝了泉中之水,頓時精神抖擻。為此,大禹曾在此設壇祭奠,稱其為神泉,後來,人們便將此泉稱為禹仰泉。
渭河源頭「品」字泉實為三泉,分別為「禹仰泉」「吐雲泉」「遺鞭泉」。「吐雲泉」看上去泉中似有吞雲吐霧的奇觀;「遺鞭泉」傳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經過這裡,用馬鞭探泉水深淺,不慎將鞭掉入泉中,霎時不見,待他回到長安時,馬鞭竟在渭河下遊出現。三泉在山坳中相隔百米,呈倒「品」字分布。
探尋完渭水之源,沿新修的木製棧道拾級而上,一片高山草甸豁然呈於眼前,目不暇接於原始森林與高山草甸交相輝映,巨峰幽谷與溪流泉瀑渾然天成,如一幅多彩靈動山水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流連於渭源,探尋渭河之源自然景觀固然必不可少,更該為千古名勝灞陵橋的人文藝術嘆服。
渭源灞陵橋,橫跨於縣城南清源河(渭河上遊)上,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灞陵橋是全國僅存的一座純木質拱橋,建築大師茅以升在其《橋梁史》中對它的評價僅次於河北趙州同濟橋。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的「灞陵橋」匾額掛於橋頭。橋上有許多歷史名人題寫的匾額詩詞。其中有左宗棠題寫的「南谷源長」,于右任題寫的「大道之行」等。
灞陵橋現被列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全橋分13間,64柱。內有臺階通道3條,中間寬敞,兩邊狹窄並配有欄杆扶手。橋頂為飛簷挑閣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為木結構,精巧壯觀。從兩岸橋墩逐次遞級,飛挑凌空,宛名渭水長虹,又似天橋樓臺,享有渭水第一橋的美譽。
清代詩人楊景的「聞眺城邊渭水流,長虹一道臥橋頭。源探鳥鼠關山月,窟隱蛟龍秦地秋。遠舉斜陽光射雁,平沙擊石浪驚鷗。一帆風順達千裡,東走長安輕蕩舟。」更成了灞陵橋和探源渭河的千古絕唱。
渭源之遊,不盡流連於鳥鼠山、灞陵橋,更有蓮峰山、天井峽、首陽山、太白山、雙石門值得一看,真可謂渭水源頭,方圓千裡,勝景無限。(曹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