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渭河,古稱「渭水」,又名「禹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發源於甘肅鳥鼠山,流經甘肅、寧夏、陝西,最後在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千百年來滋養著遼闊富饒的秦川大地,孕育了燦若星河的悠久文明。
無數文人騷客在這裡留下了動人的詩作,白居易就曾詩意地棲居在渭河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的《渭上偶釣》。
渭上偶釣
(唐)白居易
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
偶持一竿竹,懸釣至其傍。
微風吹釣絲,嫋嫋十尺長。
誰知對魚坐,心在無何鄉。
昔有白頭人,亦釣此渭陽。
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
況我垂釣意,人魚又兼忘。
無機兩不得,但弄秋水光。
興盡釣亦罷,歸來飲我觴。
白樂天的詩,總是通俗易懂,人們讀他的詩,往往少年時喜歡他的明快,中年時慢慢體味出他的樸拙。
據說白居易寫詩,總是要先拿給文化水平不太高的老嫗讀,如果老嫗看不懂,他就再改,直到成為大眾都能讀懂、都能欣賞的詩歌藝術。
我們今天共同欣賞的這首詩,就如同白話文一樣,輕快地白描了一幅渭水釣魚圖。
「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優美的渭水引發起詩人垂釣的雅興,河水清澈如鏡,微風吹得釣絲嫋嫋,讓他感覺,心好像已住到了「無何鄉」。
「無何鄉」出自《莊子》中的典故,是「無何有之鄉」的簡稱,指的是空無所有的地方,多用來指沒有掛牽、忘機的境界。
然後詩人繼續寫道,昔日姜子牙同樣在渭水邊釣魚,但我垂釣不為得到魚,也不為遇到明君,只是欣賞著清秋渭水的靜美風光,盡興了就放下釣竿,回家喝酒去了。
這樣閒散的心境和疏朗的詩心,都離不開渭水的滋養。據記載,渭水自古水力豐沛,古人引渭穿渠,營造出人與自然互利和諧的生態環境。
千百年來渭水流域沃野千裡,物產豐饒,王維嚮往「她」富足安寧的田園,寫道「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李白留戀「她」煙波浩蕩的丰姿,讚嘆「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白樂天住在物阜民豐的渭水畔,日日忘情於水光山色,閒了就釣釣魚,酌幾杯小酒,是多麼悠然自得。
母親般的渭水擁抱了詩人的心靈,讓他能暫停羈旅,在水澤雲鄉心滿意足地徜徉,才寫下了這首讓每個人讀著都會展顏一笑的小詩吧。
渭河上流傳著「渭水飛熊」的傳說。據說周文王曾夢見長著翅膀的虎來到自己的宮殿裡,周公為他解夢說「虎生雙翼為飛熊」,夢見飛熊意味著將要獲得賢才。
後來周文王果然得到了姜子牙,而姜子牙的道號,正是飛熊。自此,「渭水飛熊」就成為賢臣良將得遇明君的文化典故,不斷出現在詩畫中。
我們今天欣賞的這幅《渭水飛熊圖》是南宋畫家劉松年所繪,整幅作品構圖疏朗、氣韻飄舉,造就了「天水空濛」的氛圍。這是一幅長卷,古代長卷有獨特的欣賞方式,要從右向左舒捲展閱。
▲《渭水飛熊圖》 南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 45.5cm×558.2cm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當我們把畫卷從右向左慢慢展開,古拙的青山漸漸露出頭角,剛開始的部分青巖層疊,古木參天,只隱約露出很少的人影,令人頓感清幽靜謐。接著,渭水流進了畫卷,水上幾條船卻空無一人。
為表現渭水清波蕩漾,畫家採用了「勾水法」,用細如髮絲的筆觸,勾勒渭水平緩的波紋,細膩流利,虛實相間。
臨近河岸處水紋更為迂曲,顯出浪濤拍岸的姿態,可見畫家對自然觀察細緻、表現真實。
卷首的這部分畫面,就如詩歌中的首聯,奠定了幽古的基調,也埋下了懸念。
緊接著,人從少到多,從隱約點綴在林間、到完全出現在開闊平地,畫面開始熱鬧。
豐富的人物形象,帶來引人遐想的故事性。坐船登岸的這群官員侍從,他們交頭接耳,好像在等待著什麼,又埋下一個懸念。
我們再往左展卷,構圖突然清曠,渭水潺潺,環繞著寬衣博帶的周文王和姜子牙,烘託出尋幽問賢、高山流水的雅意。
這裡潺潺的渭水再次出現,首尾呼應,產生迴響的效果。同時用滄波將畫面推向蒼松掛巖、靈鶴嘹雲的空靈仙境。渭河清波漣漣,恰如詩歌的尾聯,讓整幅畫作餘韻嫋嫋。
渭河之水連綿不絕,誕生了女媧造人、炎黃二帝等眾多神話傳說,更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民族,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這條積澱了數千年繁華與厚重的文化長河,必將亙古流淌,生生不息。
《詩書畫》同名圖書現已面世
《詩書畫》播出時間
每日17:50,東方衛視《詩書畫》與您不見不散。
原標題:《渭河: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