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迦仁波切-四無量心
曲迦仁波切:無量心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法。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曾經對他的兒子羅睺羅開示說:
「羅睺羅,修習慈愛以降伏嗔怒,慈愛是無條件地給人歡樂的心量。修習悲心以降伏殘忍,悲心是不求回報地替他人脫苦的能耐。修習歡喜心以降伏怨恨,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高興產生的喜悅。修習能舍心以降伏偏執,舍心是對一切事物平等開懷的看待。自我和其他沒有分別,不要排斥一樣而又去追求另一樣。」
「羅睺羅,慈、悲、喜、舍都是深奧美妙的心境。我稱它們為四無量心。如你修習它們,你一定會成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樂的泉源。」
什麼是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梵文 Caturapramāṇāḥ,佛法中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四種心。
一、慈無量心: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世人多隻知自求快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即是無量的「慈」,能給無量的眾生得樂。
二、悲無量心: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拔無量眾生之苦。
三、喜無量心: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為其親人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起歡喜心的。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四、舍無量心: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為善雖可樂,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故應捨棄。又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則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正以一澤秋水如鏡,月穿無痕,故稱舍無量心。
四無量心中最主要的就是慈。慈就像媽媽對孩子的慈愛。因為大乘佛教說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孩子。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作為菩薩就是把所有的眾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媽媽一直想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好,越來越健康,各個方面都好。一般我們每個人都很自私,都想要自己的快樂。為了得到自己的快樂而傷害別人,給別人造成麻煩。
雖然我們想找的是幸福,但因為我執太重,一直想通過傷害他人而得到自己的幸福。從心理學來看,從大自然的規律來看,如果傷害他人,傷害自然,雖然我們想要的是快樂,想躲避的是痛苦,但是傷害他人的過程自己是得不到快樂的。所以一開始的修持就是先讓別人快樂。
這種修行方法,並不能一下子訓練而成。從離自己最近的身邊的親戚朋友,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開始修持慈愛之心,每天想怎麼能讓他們快樂,怎麼能讓他們幸福。有人就是這樣的,他們沒有自私,心裡想的都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的快樂,一開始圈子很小,慢慢地擴大到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事,自己的同學,自己的鄰居,然後擴大到社會國家,擴大到一切眾生。
這種無量心是沒有邊際,也沒有人我界限的。當修習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或其他的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叫做四無量心。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have happiness and the cause of happiness
森堅檀嘉得瓦當得沃傑當丹巴傑吉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be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the cause of suffering
德阿當德阿傑傑當抓瓦傑吉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never be separated the happiness that knows no suffering
德阿美波得瓦當摩抓瓦傑吉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喜悅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live in equanimity, free from attachment and aversion
涅讓洽當尼當抓沃當紐拉內巴傑吉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痴心、住平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