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四攝、六度

2021-02-19 王葫蘆居士閣

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怎樣叫做無量呢?無量是沒有邊際,也是沒有人我的領域二當修習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或其他的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名為無量。再分釋於下:

  一、慈無量心

  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世人多隻知自求快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即是無量的「慈」,能給無量的眾生得樂。

  二、悲無量心

  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拔無量眾生之苦。

  三、喜無量心

  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起歡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還存著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裡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裡則暗暗歡喜。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四、舍無量心

  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為善雖可樂,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故應捨棄。又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則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正以一澤秋水如鏡,月穿無痕,故稱舍無量心。

  昔佛在世時,曾授提婆達多鹽湯,因提婆達多好酥膩食物,頭痛腹滿,受大苦惱,不堪忍受,呻吟稱念:「南無佛,南無佛!」那時佛在其住處禪定中,聽到此音聲,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達多頭腹,授與鹽湯,令其服飲,得到病癒。而提婆達多叛佛害佛,佛不記冤而救之,以慈使其樂,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親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佛所成就的四無量心,不與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舍心無住著,運心平等,普利眾生。

 

攝的意義就是大眾團結的條件。

  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慈愛的言語和態度;第三是利行,為大眾利益服務;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動方面同於大眾。四攝法是菩薩在眾生中進行工作的方法。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必須廣學多聞。

  佛教要求菩薩行者學習五明就是「學」: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歷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5、因明,即佛學。五明是學者必須學習之處。「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菩薩的條件。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

 「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Pqramitq』,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

  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有三種:凡以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財施』,包括身外的財物和自身的頭目手足和生命;凡保護大眾的安全使他們沒有怖畏的叫做『無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眾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戒也有三種,即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菩薩最根本的戒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一切為了利益大眾,其餘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

  第三是忍,即為利益有情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饑寒等苦,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

  第四是精進,即不懈息地努力於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

  第五是禪定。
  第六是般若,為自覺覺他而修禪定和智慧。

--

普及如來藏,傳遞正能量。

感恩分享,阿彌陀佛。

隨緣添加私人微信號:wangyigjsy

QQ號:2756324481

或添加微信公眾帳號:wanghulu-jsg

或掃描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四攝六度菩薩行
    西歸子摘錄四攝六度是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所演揚的方便法門 , 何為四攝?攝者,有引導引進攝受之意。四攝者,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是菩薩攝受眾生所演揚的方便法門。一者布施。布施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有內財施,和外財施。
  • 四無量心之觀修
    行菩提心就是在願菩提心的統攝下所修學的菩薩六度萬行。  何謂勝義菩提心?據《大日經》載:「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此菩提心是從觀空性中覺悟實相,了達諸法本來面目,是對一切眾生本具佛性的了悟,又曰自性菩提心,唯登地以上的聖者方能真實證悟。  勝義菩提心雖然是眾生本具,然因眾生無始無明的障蔽,必賴世俗菩提心為緣作引發,方能如量顯現。
  • 四無量心
    菩薩懷抱慈無量心,慈愛眾生,因此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有情。以悲無量心,悲憫眾生輪迴六道,受種種身苦、心苦,所以發心為之拔除。以喜無量心,令眾生得大歡喜。以捨無量心,捨以上三種心,對眾生不憎不愛。    一、慈無量心  慈無量心是一種希望眾生得到快樂的心。
  • 【佛教常識】四無量心
  • 曲迦仁波切-四無量心
    曲迦仁波切-四無量心曲迦仁波切:無量心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法
  • 費斯汀格法則‧ 四無量心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看完這個法則,就令我想起 H.H. 第三世多傑羌佛教導我們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慈」。 【佛說無為最,忍辱第一道。】如果有慈心,能忍辱,爸爸便不會打兒子,丈夫便不會和妻子爭吵,更不會發生後面那麼多不愉快的事情。
  • 唯識三十頌釋義,是「根本無分別智」所統攝;而方便等後四度
    《論》九云:「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問:何以佛經中有處說六度,有處則說十度耶?《論》九答云:「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
  • 佛學常識 | 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梵語菩薩,華言覺有情,即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因他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屬利他,須修習四攝的法門及具四弘誓願,同時內必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裡合一。四無量心已述於前,現述四攝的法門,而四弘誓願亦略述於後。    一、布施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攝化他人,必須自有方法。
  • 釋淨空:人跟人的相處叫四攝法
    [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六度四攝是法身菩薩的大行。六度大家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攝法裡頭也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裡頭的布施跟六度不一樣,六度是度自己,布施是度自己的貪心。喜歡布施的人,貪的念頭就淡薄了,從淡薄慢慢到沒有,用布施,忍辱是度瞋恚,般若是度愚痴。
  • 菩薩深入人群必須要會的四招
    修菩薩行者,除勤修六度之外,尚須行四攝法,才能深入人群,普度眾生。四攝法者,即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一、布施攝:要普度眾生,必須要深入人群,與被度的人接近才能達到度人的願望。布施攝,就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二、愛語攝:隨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便於我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三、利行攝: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度人的目的。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有四臂觀音、六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以及忿怒相馬頭明王等。在金剛乘中,三怙主的觀音菩薩就是四臂觀音,是修行者必須要進行的修習法門。那麼,四臂觀音的四臂代表什麼?四臂觀音是諸佛菩薩菩提心的化現。四臂觀音造型呈白色身,代表清淨;四臂中前兩臂合十胸前,掌中有如意寶珠,表示能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後兩臂中,左手拈八瓣蓮花,右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不間斷救度眾生。
  • 什麼是佛教中的四攝法?
    「四攝法」就是修菩薩行者廣度眾生的四種好方法。「四攝法」為佛教術語,最早出自《法界次第》之中。所謂的「攝」,是指「攝受」之意;諸菩薩摩訶薩如欲教化眾生,須以「四攝法」使之歡喜,從而依附,其後方可導之以大乘佛法。1.布施攝「四攝法」中的「布施」與六度之中的 「布施」,是有差別的。前者是以小恩小惠加深與眾生的感情,而後者是純粹的布施,講究「三輪體空」之境。
  • 第20集 菩薩四攝法之精神
    首先,我們來看第七個大受中有關四攝法的開示。四攝法就是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第一個就是屬於布施,布施又稱為隨攝方便,因為先透過種種財物布施饒益有情,對方當然就會對您有好感,願意親近您,相信您所說的是真實的、是對他有利,因此就很容易隨順您所說的去作,故稱為隨攝方便。
  • 搭載驍龍888手機最多三攝,四攝收錢?網友:造謠的總是那群人
    用四攝的廠商幾乎沒有。原因是驍龍888晶片進行加密了,默認只支持三攝,如果用後置四攝,需要付費解鎖才行。隨後這一消息被部分博主轉發或者引用。 我們簡單看下幾款搭載高通驍龍730G的手機攝像頭個數就明白了:realme X2-後置6400萬四攝;OPPO K5-後置6400萬四攝;OPPO Reno 2,後置4800
  • 四攝五攝還不夠?三星六攝新專利可以了解一下啊
    自此以後多攝之風席捲手機市場,三攝、四攝鏡頭模組隨之出現。四顆攝像頭雖多,但它不是手機相機的終點。6月11日,三星在 2019 年 12 月就已向世界知識產權局WIPO提交的一項專利被曝光,官方稱其為 「用於操控多個攝像頭的裝置和方法」,最大的亮點就是後置的密密麻麻的六顆攝像頭。
  • 華為Mate 40Pro,或搭載四曲面瀑布屏背部雙潛望四攝疑似曝光
    華為P40 Pro+上我們看到了四曲面,看到了雙長焦方案的真五攝,以及雖說沒有首發開售,但是依舊是首秀的40W的無線快充方案。所以華為的激進是有的,但是華為這款手機到目前都沒有發售,需要到6月1號才能發售,這才是華為最頂級的旗艦手機。但是依舊是有槽點的,比如屏幕。
  • 為您解讀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輿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合稱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門。    本尊身顏潔白如月,頭戴五佛冠,發黑色結髻,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捧有摩尼寶珠,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蓮花與耳際齊,面貌寂靜含笑。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全身花蔓莊嚴,雙跏趺坐於蓮花月輪上,身發極大五彩光,明朗照耀。
  • vivo Z6確認採用極點屏設計 後置四攝鏡頭
    今天官方確定了vivo Z6的極點屏設計和後置四攝。據悉,vivo Z6正面採用極點屏設計,開孔位於屏幕右上角,孔徑只有3.85mm,這使得本機的屏佔比上升到了90.74%。後置四攝方面,vivo Z6的四顆鏡頭分別為4800萬像素主攝、112°超廣角鏡頭、獨立人像景深鏡頭以及一顆4cm超微距鏡頭。
  •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天佑一切佛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科;以上是對前三部分的紹介。瑜伽行果,分為「涅槃」(果斷)與「菩提」(果智)兩大課題。菩薩精進六度、三學,達到究竟圓滿、永斷諸障,便得「斷果」之「無住涅槃」;轉識成知、三身顯現,便證「智果」之「無上正等菩提」。「涅槃」,漢譯寂靜、寂滅、圓寂;最初的含義是「熄滅」:針對「生死」,指煩惱恆盡、不受後有。大乘佛教分述為四: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和無住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