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怎樣叫做無量呢?無量是沒有邊際,也是沒有人我的領域二當修習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或其他的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名為無量。再分釋於下:
一、慈無量心
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世人多隻知自求快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即是無量的「慈」,能給無量的眾生得樂。
二、悲無量心
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拔無量眾生之苦。
三、喜無量心
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起歡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還存著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裡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裡則暗暗歡喜。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四、舍無量心
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為善雖可樂,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故應捨棄。又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則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正以一澤秋水如鏡,月穿無痕,故稱舍無量心。
昔佛在世時,曾授提婆達多鹽湯,因提婆達多好酥膩食物,頭痛腹滿,受大苦惱,不堪忍受,呻吟稱念:「南無佛,南無佛!」那時佛在其住處禪定中,聽到此音聲,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達多頭腹,授與鹽湯,令其服飲,得到病癒。而提婆達多叛佛害佛,佛不記冤而救之,以慈使其樂,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親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佛所成就的四無量心,不與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舍心無住著,運心平等,普利眾生。
攝的意義就是大眾團結的條件。
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慈愛的言語和態度;第三是利行,為大眾利益服務;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動方面同於大眾。四攝法是菩薩在眾生中進行工作的方法。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必須廣學多聞。
佛教要求菩薩行者學習五明就是「學」: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歷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5、因明,即佛學。五明是學者必須學習之處。「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菩薩的條件。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
「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Pqramitq』,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
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有三種:凡以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財施』,包括身外的財物和自身的頭目手足和生命;凡保護大眾的安全使他們沒有怖畏的叫做『無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眾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戒也有三種,即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菩薩最根本的戒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一切為了利益大眾,其餘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
第三是忍,即為利益有情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饑寒等苦,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
第四是精進,即不懈息地努力於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
第五是禪定。
第六是般若,為自覺覺他而修禪定和智慧。
--
普及如來藏,傳遞正能量。
感恩分享,阿彌陀佛。
隨緣添加私人微信號:wangyigjsy
QQ號:2756324481
或添加微信公眾帳號:wanghulu-jsg
或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