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歸子摘錄
四攝六度是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所演揚的方便法門 , 何為四攝?攝者,有引導引進攝受之意。四攝者,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是菩薩攝受眾生所演揚的方便法門。
一者布施。布施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有內財施,和外財施。如眾生缺衣施衣,缺食給食,缺物給物,缺錢給錢,這樣的惠施眾生,是外財施。這樣布施是為你修福,是修你的福報也。若遇見孤苦伶仃的老人,你為他用你的身體給他種田挑水、做飯,給他做力氣活,或是為眾生動動你的腦子想想求生的活計,使他由貧苦變富歡,這都是內財施。下邊再說法施,眾生要求與你探討佛法,你就為他講經說法,書寫經典,將你禮佛的方法,學佛的功德,給眾生回向,為眾生布施佛學書籍,這都是法施。還有無畏施。如眾生有災難,遇見老人扶一把,迷路者送一程,為眾生一藥一針排難解厄,這都是無畏施。
所謂愛語者,就是救度眾生弘揚佛法,為眾生撥迷指苦,善言慰勸,柔和善順,斷除口四業。
下面講愛語攝。所謂愛語者,就是救度眾生弘揚佛法,為眾生撥迷指苦,善言慰勸,柔和善順,耐心持久的做示範作勸導,為眾生談法論經,處事接物,出言吐語,要說如來的五語,即:真語、如語、實語、不誑語、不異語。柔和善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對眾生要有對自己親人一樣的慈悲心。不說妄語,不說嗔恨語,斷除口四業(不兩舌,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才能使眾生依教奉行,才能使眾生對三寶起恭敬心,才能使眾生聞法受益同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
行菩薩道要以利益眾生為重,時時處處,做眾生歡喜之行,利益眾生,為眾生濟苦,為眾生解疑難。
再講利行攝。行菩薩道要以利益眾生為重,時時處處,做眾生歡喜之行,利益眾生,為眾生濟苦,為眾生解疑難。要有眾生之苦我之苦,眾生之樂我之樂,常有利益眾生的行為,引導眾生走向正道求正果。不為自想,想眾生之苦,求眾生之樂,為眾生解迷,為眾生求光明,存心動念,為眾生求安樂,為眾生作良醫,為眾生作良師,為眾生作引路明燈,為眾生作解貧嚮導,行普賢行願海,行觀音之慈心。
弘揚佛法,要對機說法。做到對機,才能將佛法傳播於眾生。觀世音菩薩為救度十方上下眾生隨類應化,巧把塵勞做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這就是同事攝的楷模。
還有同事攝。我們弘揚佛法,要對機說法。做到對機,對何人說何法,你對長者說法,要有尊敬的口吻,善言慰語地為他講解。對小輩說法,拿出老師與學生的態度講法,這就是你以長者的身份去說。你要給居士說法,要按照這個居士的程度去講說,邊講邊探討,並且互相還要回向功德。你要給宰官說法,就得以宰官的身份,去講說佛法。要給同學同事去講說,要有共事的身份去講說,這樣才能將佛法傳播於眾生。觀世音菩薩為救度十方上下眾生隨類應化,巧把塵勞做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阿彌陀佛。
六度:度者,有轉化慈度之意。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行,是菩薩演揚慈度眾生,轉化眾生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的方便法門。
一者,布施度慳貪。我們在四攝布施裡面,不管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要存慈心,從少到多,從劣善到聖善,做到持之以恆,從不間斷地去做。布施有財布施。為了作些福利事業,作些濟貧事業,可以做財、物、食布施,但要達到三輪體空布施。有些弟子做到了,有些布施後,還在記掛著。還有法布施。法布施者,你不懂法如何布施,若施法時,沒完沒了,全是自己法,提起佛法,空虛得連一點也沒有。有時有些六親眷屬請示你佛法,想求解脫,你就得本身過硬(打鐵還得自身硬),不能改變佛法講你法,要不改變佛法,就得學精。上面講了外財施,下面還有內財施。不要說修道人,同我們想探討佛法的罪苦眾生,如果先莊嚴假體,這就得有個內財施。可以替有些人做點體力活,可以為他們尋些出路,這都是內財施。有些人就是只想著自己,還有隻顧自己等著享受,不願苦修,可不知這些未來的菩薩,必須要發大願,苦行,苦修,才能使這個假體變樣。我們不能忘了本,忘了本,就是忘了自己是一個修道人。不要被暴風雨嚇跑了。你這樣做了,得觀三輪體空,(這個三輪體空者,就是不執著誰是布施者,誰是受施者,何時何地施何物,不執著這個,你要執著這個,就不是布施,等於你是記帳)你做到了三輪體空,這才達到波羅蜜,你有了這樣的心,這樣的行,才能度了你的慳貪心。好好的觀觀心,觀觀行,慳貪二字全是個我。你要取締了慳貪,才能有布施心,學著做功德,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恆,定能悟得正果。
二者,持戒度毀犯。我們皈依三寶之人,以信為本,你有了這個信心,就得依教奉行,做到持戒。持戒度毀犯,持戒就是止惡奉善。戒者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也就是千戒萬戒,歸納起來是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即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
攝善法戒:即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
攝眾生戒:即度一切眾,無一眾生不度。
將佛的戒規,按命令去執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無一惡不斷,無一善不修,有這樣的心,怎能破戒。清淨自活,清淨了才是人天師表,才是僧。所以有了持戒的心行,不是將毀犯度了嗎?不知道持戒,毀犯是毀了你自己,所以在六道輪迴的眾生中,這是對治毀犯之法。你做到了這三聚淨戒,以佛法常常刷洗我們的心,只有持戒,才能清淨自活,才是清淨的僧人。這就是度毀犯,就是行菩薩道。
三者,忍辱度嗔恚。對於世間有為的橫逆之境,這就是對國家社會的這個風俗,不起嗔恨心,是為忍耐。對於有為的習俗(如賭場、舞廳、酒吧等處)不嗔恨,不投身,這就是安分守己。總之人嗔我不嗔,人打我不還手,人罵我不還口,還得善言慰勸,這就是忍辱度嗔恚。忍辱度嗔恚。不嗔恚,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理睬,比如說你偷了人家的東西,人家找上門來查問,罵你打你,你反而不理不睬,還說我修忍辱,這是你的報應。你做了正當的事,人家反對你、罵你,你都不理睬,這才是忍辱。虧是個三角子,吃不下,吃下去都在呢?好好的明法味,重在行!度自度他,如不能自度,何能度人?所以要從點滴做起,自己明白了就得行,行了,他人就會跟著行,一切都要存心為社會、為眾生。忍辱度嗔恚。妖風怪氣,流言蜚語如何吹,我們不動心,以我們的清淨靈識粉化了,所以不起嗔恨。聽了不受,化解了,萬事隨緣,才是萬行。不能強求,要真正的「巧把塵勞作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吃虧,要真的咽下去,真正做到寒山拾得的問答法語,做到:忍能為安,和能為貴,柔能善順。做到忍辱才是修福修德。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四者,精進度懈怠。精者,純淨無雜意。進者,是個勇猛心,進而不退。我們修習佛法,要有個精進勇猛心,對於向善者,在修善中,得有個勇猛的精進心。在無畏施中,也要有個勇猛的精進心。捨己救人,如眾生的房屋著了火,家中有財有物還有人,這時你不能站在那裡看著,要不惜自己的一切跳進去,搶出財、物、人,使眾生歡樂。眾生歡樂了,我們求菩薩道的也歡樂了,我們就能奉事三寶,能使如來歡喜。阿彌陀佛。總之在十善中,四攝六度中都要有個精進心,這才是行菩薩道,你們想,有了這樣的精進心,懈怠從何立腳呢?不是度了嗎?救度眾生,哪裡還有畏縮之心呢?
五者,禪定度散亂。這就得明法味,辨別邪正,達到六根清淨,對娑婆間世俗之事,雜亂心念,做到淨慮,常常正念在心,橫掃一切雜亂的心念。如一棵樹有多少外枝,你要將它過濾剷除,使你身口意專注一處,修淨、修淨、修修淨,才是行菩薩道。心身不二,心口行達到一行三昧,念佛、念法、念僧、做到一處,達到一心不亂。禪者是清淨。要有一個真心,念佛不著他意,心念佛、耳聽佛、禮拜佛,念經、念咒還是一樣。耳聽念得清楚不清楚,隨著心口去演揚,有了這個密禪,所求的境界顯現,就有了道路。以大乘菩薩行做清淨之坯土,莊佛莊自己。以一個菩薩之身心,以一個僧人去行,心口行都是這樣,才是皈依佛禪了,皈依法禪了,皈依僧禪了。能做到內觀心行,就能得到自在。佛門大開,要自己走,極樂淨土無量,要自己莊。在人間得自莊,福要早點修,德要早點積,世間法中不行,出世法中難得。
六者,般若度愚痴。般若者,智慧也。對於有為的事相(這就是物質,也即是色),和無為的空性(即是精神,也是空),要能識別變化之規律,分清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不要老執著色相的世間法,超越不了空性的出世間法,依色修空,依空破色,直達般若波羅密。
慧者就是要清楚無我,取締我相。慧,就是正見,正思維。因為心清淨了就能生正知正見,知見正了,就明白一切有為的事相和無為的空性,都離不開這一念心,也就明白了這四大組合的我,才是個假我,是無常的我。這個我相就破除了,沒有了我相,就沒有了我慢貢高、我執見,我貪愛、我嗔恚、我愚痴形成的煩惱。沒有了煩惱,就無無明妄動,遇到境界就不迷惑,不貪取,不動搖。我們就脫離了六道輪迴
這樣的智慧如何達到呢?慧者就是要清楚無我,就得取締我相。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了人相,就有眾生相,有眾生相,少不了有壽者相。有了這些相就是我相,有我相就生出了我執見,我慢貢高、我貪愛、我嗔恚、我愚痴,形成了煩惱。有了煩惱,就促使無明妄動,這就是迷暗、無知、愚痴。由無明妄動就造成遠近、深淺、輕重,各種不同的業,就能生成六道輪迴。那麼慧者,不是我們世俗中所說的本事、竅門、佔便宜、拐彎抹角、綺語、妄語,騙人欺人的知識。而是取締了我,斷除無明的根本。無明滅,煩惱滅,六道輪迴的根子斷了,就是離苦得樂。這就是去無常才長生,這就是慧。慧,就是正見,正思維。因為心清淨了就能知正,知正了,明白萬法才是一念所生,四大組合的我,才是個假我,是無常的我。無常之我時時在變滅,俗世人將本來般若的空性,清淨的我,被色相的假我遮蔽住了,所以認假不認真。只有般若的我才能明正,也即是正見。知因果,明邪正,分善惡,才常能從心中生出濟物利人,可憐貧窮。度人才是度己,這才是真正的慧。有了真正的慧,才能做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歡樂我歡樂,眾生之苦我之苦,這樣的心才是菩薩道心,才是菩薩道行。這樣才算廣修慈悲,廣修平等,才算心、佛、眾生一體,才是廣大無邊。眾生、心、佛,無量之海,才是真正的慧。
若人慾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中偈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悟得了萬法因緣生滅變化的規律是一念所生,有了這樣的心,就能六度萬行,就能以菩薩救度眾生,以菩薩演揚的法門去做萬行度眾生。這就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有針對性的去度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能以菩薩六度萬行,也就是真正的菩薩道心,才是無我,才是真正的覺悟。覺悟就是佛!所以菩薩行,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沒有愚痴,沒有煩惱,才是真正常樂,這就是慧。那麼無論做什麼都要無我,都要利益眾生,才是清淨的我,才是有常的我,才是你真正知道了慧,也知道了我。
從歷代世間所行之人,做個比喻。為國捐軀的這些人有我無我?他只有個堅定不移的大信,立下定要成功的大志,才能真正無我。丟了四大的假我,真正的靈識變生到每一個角落,常常變生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是個常存還是個不存?積福利福。就是有些婦人,清淨剛烈,貞潔守持,節操獻身,這樣雖然一時丟了假體,真正的靈識是不是正?是不是定?是不是大?這就是做到慧,這就是偉大,不是渺小。某人性格溫柔,語言和藹可親,眾生常來常往。眾生有貧,他能濟資,眾生生了歡喜心,眾生高抬他、恭敬他,這不是利人利己是什麼?你要執見,貪愛、嗔恚、愚痴,一心為我謀財、謀物,只認識了個假我,你要只是這樣為我,才是與眾生關門,眾生離你越遠,並且口出惡言,咒你罵你。你看,只知有我這不是愚痴嗎?我們弘法,為法捐軀,為法傾財,感到歡樂。為了眾生做到了覺正淨,才是樂。有苦有煩惱者,都是有個我,讓世情假我遮蔽了本來般若真我。如果我們心裡沒有這個我,就是心裡有眾生,眾生就敬佩,我們心裡有眾生,眾生心裡有我們,這就是妙理顯現。那麼,我們是眾生心,眾生心裡就有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阿彌陀佛。
時光,在物轉星移中漸行漸遠,無常的鐘聲時時在敲響,輪迴的艱險,輪迴的心酸,有誰真正能夠體會!?古德云:「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卻襪和鞋,識神渺渺隨夢去,未知明朝來不來」。莫徘徊,失卻此生空悲切!
所以就得行六度萬行,難行得行,難捨得舍,難忍得忍。天陰路滑難走,天晴路幹就好走,過了山就有川,出了樹林見光明,苦的反面蘊藏著樂。菩提是道,知道了煩惱,就是一種覺悟,也就是菩提,也就是道。出了房子就是院,走出院子就是路,有進之門就有出之門。天陰是一時,陽光普照是常時。苦是一時,樂是常時。難行得行苦行修,具備了六度萬行,就是大乘菩薩,佛是隨緣應化永常樂。奉勸你們不要忘記了自己是三寶僧人,要勇猛精進,直達彼岸,不能拐彎抹角走彎道,智慧從心中顯現,要自發,不要靠菩薩。明白了法味,明白了我們是修道人,明白了我們是求生常樂的人,必須利他利己同生淨土,一個都不能掉隊退道。阿彌陀佛。
禮敬諸佛修供養 隨喜功德敬三寶
請佛住世懺業障 恆順眾生十善修
法輪隨心度眾生 四攝六度佛自莊
普皆回向身語意
醒悟、醒悟,般若、智慧也。
一回向 真如實際,心心皆合。
二回向 無上佛果,菩薩念念圓滿。
三回向 一切法界眾生同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