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攝六度菩薩行

2021-02-20 西有直指

           

                               西歸子摘錄

四攝六度是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所演揚的方便法門 , 何為四攝?攝者,有引導引進攝受之意。四攝者,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是菩薩攝受眾生所演揚的方便法門。

一者布施。布施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有內財施,和外財施。如眾生缺衣施衣,缺食給食,缺物給物,缺錢給錢,這樣的惠施眾生,是外財施。這樣布施是為你修福,是修你的福報也。若遇見孤苦伶仃的老人,你為他用你的身體給他種田挑水、做飯,給他做力氣活,或是為眾生動動你的腦子想想求生的活計,使他由貧苦變富歡,這都是內財施。下邊再說法施,眾生要求與你探討佛法,你就為他講經說法,書寫經典,將你禮佛的方法,學佛的功德,給眾生回向,為眾生布施佛學書籍,這都是法施。還有無畏施。如眾生有災難,遇見老人扶一把,迷路者送一程,為眾生一藥一針排難解厄,這都是無畏施。

所謂愛語者,就是救度眾生弘揚佛法,為眾生撥迷指苦,善言慰勸,柔和善順,斷除口四業。

下面講愛語攝。所謂愛語者,就是救度眾生弘揚佛法,為眾生撥迷指苦,善言慰勸,柔和善順,耐心持久的做示範作勸導,為眾生談法論經,處事接物,出言吐語,要說如來的五語,即:真語、如語、實語、不誑語、不異語。柔和善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對眾生要有對自己親人一樣的慈悲心。不說妄語,不說嗔恨語,斷除口四業(不兩舌,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才能使眾生依教奉行,才能使眾生對三寶起恭敬心,才能使眾生聞法受益同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

行菩薩道要以利益眾生為重,時時處處,做眾生歡喜之行,利益眾生,為眾生濟苦,為眾生解疑難。

再講利行攝。行菩薩道要以利益眾生為重,時時處處,做眾生歡喜之行,利益眾生,為眾生濟苦,為眾生解疑難。要有眾生之苦我之苦,眾生之樂我之樂,常有利益眾生的行為,引導眾生走向正道求正果。不為自想,想眾生之苦,求眾生之樂,為眾生解迷,為眾生求光明,存心動念,為眾生求安樂,為眾生作良醫,為眾生作良師,為眾生作引路明燈,為眾生作解貧嚮導,行普賢行願海,行觀音之慈心。

弘揚佛法,要對機說法。做到對機,才能將佛法傳播於眾生。觀世音菩薩為救度十方上下眾生隨類應化,巧把塵勞做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這就是同事攝的楷模。

還有同事攝。我們弘揚佛法,要對機說法。做到對機,對何人說何法,你對長者說法,要有尊敬的口吻,善言慰語地為他講解。對小輩說法,拿出老師與學生的態度講法,這就是你以長者的身份去說。你要給居士說法,要按照這個居士的程度去講說,邊講邊探討,並且互相還要回向功德。你要給宰官說法,就得以宰官的身份,去講說佛法。要給同學同事去講說,要有共事的身份去講說,這樣才能將佛法傳播於眾生。觀世音菩薩為救度十方上下眾生隨類應化,巧把塵勞做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阿彌陀佛。

六度:度者,有轉化慈度之意。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行,是菩薩演揚慈度眾生,轉化眾生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的方便法門。

一者,布施度慳貪。我們在四攝布施裡面,不管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要存慈心,從少到多,從劣善到聖善,做到持之以恆,從不間斷地去做。布施有財布施。為了作些福利事業,作些濟貧事業,可以做財、物、食布施,但要達到三輪體空布施。有些弟子做到了,有些布施後,還在記掛著。還有法布施。法布施者,你不懂法如何布施,若施法時,沒完沒了,全是自己法,提起佛法,空虛得連一點也沒有。有時有些六親眷屬請示你佛法,想求解脫,你就得本身過硬(打鐵還得自身硬),不能改變佛法講你法,要不改變佛法,就得學精。上面講了外財施,下面還有內財施。不要說修道人,同我們想探討佛法的罪苦眾生,如果先莊嚴假體,這就得有個內財施。可以替有些人做點體力活,可以為他們尋些出路,這都是內財施。有些人就是只想著自己,還有隻顧自己等著享受,不願苦修,可不知這些未來的菩薩,必須要發大願,苦行,苦修,才能使這個假體變樣。我們不能忘了本,忘了本,就是忘了自己是一個修道人。不要被暴風雨嚇跑了。你這樣做了,得觀三輪體空,(這個三輪體空者,就是不執著誰是布施者,誰是受施者,何時何地施何物,不執著這個,你要執著這個,就不是布施,等於你是記帳)你做到了三輪體空,這才達到波羅蜜,你有了這樣的心,這樣的行,才能度了你的慳貪心。好好的觀觀心,觀觀行,慳貪二字全是個我。你要取締了慳貪,才能有布施心,學著做功德,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恆,定能悟得正果。

二者,持戒度毀犯。我們皈依三寶之人,以信為本,你有了這個信心,就得依教奉行,做到持戒。持戒度毀犯,持戒就是止惡奉善。戒者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也就是千戒萬戒,歸納起來是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即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

攝善法戒:即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

攝眾生戒:即度一切眾,無一眾生不度

將佛的戒規,按命令去執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無一惡不斷,無一善不修,有這樣的心,怎能破戒。清淨自活,清淨了才是人天師表,才是僧。所以有了持戒的心行,不是將毀犯度了嗎?不知道持戒,毀犯是毀了你自己,所以在六道輪迴的眾生中,這是對治毀犯之法。你做到了這三聚淨戒,以佛法常常刷洗我們的心,只有持戒,才能清淨自活,才是清淨的僧人。這就是度毀犯,就是行菩薩道。

三者,忍辱度嗔恚。對於世間有為的橫逆之境,這就是對國家社會的這個風俗,不起嗔恨心,是為忍耐。對於有為的習俗(如賭場、舞廳、酒吧等處)不嗔恨,不投身,這就是安分守己。總之人嗔我不嗔,人打我不還手,人罵我不還口,還得善言慰勸,這就是忍辱度嗔恚。忍辱度嗔恚。不嗔恚,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理睬,比如說你偷了人家的東西,人家找上門來查問,罵你打你,你反而不理不睬,還說我修忍辱,這是你的報應。你做了正當的事,人家反對你、罵你,你都不理睬,這才是忍辱。虧是個三角子,吃不下,吃下去都在呢?好好的明法味,重在行!度自度他,如不能自度,何能度人?所以要從點滴做起,自己明白了就得行,行了,他人就會跟著行,一切都要存心為社會、為眾生。忍辱度嗔恚。妖風怪氣,流言蜚語如何吹,我們不動心,以我們的清淨靈識粉化了,所以不起嗔恨。聽了不受,化解了,萬事隨緣,才是萬行。不能強求,要真正的「巧把塵勞作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吃虧,要真的咽下去,真正做到寒山拾得的問答法語,做到:忍能為安,和能為貴,柔能善順。做到忍辱才是修福修德。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四者,精進度懈怠。精者,純淨無雜意。進者,是個勇猛心,進而不退。我們修習佛法,要有個精進勇猛心,對於向善者,在修善中,得有個勇猛的精進心。在無畏施中,也要有個勇猛的精進心。捨己救人,如眾生的房屋著了火,家中有財有物還有人,這時你不能站在那裡看著,要不惜自己的一切跳進去,搶出財、物、人,使眾生歡樂。眾生歡樂了,我們求菩薩道的也歡樂了,我們就能奉事三寶,能使如來歡喜。阿彌陀佛。總之在十善中,四攝六度中都要有個精進心,這才是行菩薩道,你們想,有了這樣的精進心,懈怠從何立腳呢?不是度了嗎?救度眾生,哪裡還有畏縮之心呢?

五者,禪定度散亂。這就得明法味,辨別邪正,達到六根清淨,對娑婆間世俗之事,雜亂心念,做到淨慮,常常正念在心,橫掃一切雜亂的心念。如一棵樹有多少外枝,你要將它過濾剷除,使你身口意專注一處,修淨、修淨、修修淨,才是行菩薩道。心身不二,心口行達到一行三昧,念佛、念法、念僧、做到一處,達到一心不亂。禪者是清淨。要有一個真心,念佛不著他意,心念佛、耳聽佛、禮拜佛,念經、念咒還是一樣。耳聽念得清楚不清楚,隨著心口去演揚,有了這個密禪,所求的境界顯現,就有了道路。以大乘菩薩行做清淨之坯土,莊佛莊自己。以一個菩薩之身心,以一個僧人去行,心口行都是這樣,才是皈依佛禪了,皈依法禪了,皈依僧禪了。能做到內觀心行,就能得到自在。佛門大開,要自己走,極樂淨土無量,要自己莊。在人間得自莊,福要早點修,德要早點積,世間法中不行,出世法中難得。

六者,般若度愚痴。般若者,智慧也。對於有為的事相(這就是物質,也即是色),和無為的空性(即是精神,也是空),要能識別變化之規律,分清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不要老執著色相的世間法,超越不了空性的出世間法,依色修空,依空破色,直達般若波羅密。

慧者就是要清楚無我,取締我相。慧,就是正見,正思維。因為心清淨了就能生正知正見,知見正了,就明白一切有為的事相和無為的空性,都離不開這一念心,也就明白了這四大組合的我,才是個假我,是無常的我。這個我相就破除了,沒有了我相,就沒有了我慢貢高、我執見,我貪愛、我嗔恚、我愚痴形成的煩惱。沒有了煩惱,就無無明妄動,遇到境界就不迷惑,不貪取,不動搖。我們就脫離了六道輪迴

這樣的智慧如何達到呢?慧者就是要清楚無我,就得取締我相。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了人相,就有眾生相,有眾生相,少不了有壽者相。有了這些相就是我相,有我相就生出了我執見,我慢貢高、我貪愛、我嗔恚、我愚痴,形成了煩惱。有了煩惱,就促使無明妄動,這就是迷暗、無知、愚痴。由無明妄動就造成遠近、深淺、輕重,各種不同的業,就能生成六道輪迴。那麼慧者,不是我們世俗中所說的本事、竅門、佔便宜、拐彎抹角、綺語、妄語,騙人欺人的知識。而是取締了我,斷除無明的根本。無明滅,煩惱滅,六道輪迴的根子斷了,就是離苦得樂。這就是去無常才長生,這就是慧。慧,就是正見,正思維。因為心清淨了就能知正,知正了,明白萬法才是一念所生,四大組合的我,才是個假我,是無常的我。無常之我時時在變滅,俗世人將本來般若的空性,清淨的我,被色相的假我遮蔽住了,所以認假不認真。只有般若的我才能明正,也即是正見。知因果,明邪正,分善惡,才常能從心中生出濟物利人,可憐貧窮。度人才是度己,這才是真正的慧。有了真正的慧,才能做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歡樂我歡樂,眾生之苦我之苦,這樣的心才是菩薩道心,才是菩薩道行。這樣才算廣修慈悲,廣修平等,才算心、佛、眾生一體,才是廣大無邊。眾生、心、佛,無量之海,才是真正的慧。

若人慾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中偈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悟得了萬法因緣生滅變化的規律是一念所生,有了這樣的心,就能六度萬行,就能以菩薩救度眾生,以菩薩演揚的法門去做萬行度眾生。這就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有針對性的去度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能以菩薩六度萬行,也就是真正的菩薩道心,才是無我,才是真正的覺悟。覺悟就是佛!所以菩薩行,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沒有愚痴,沒有煩惱,才是真正常樂,這就是慧。那麼無論做什麼都要無我,都要利益眾生,才是清淨的我,才是有常的我,才是你真正知道了慧,也知道了我。

從歷代世間所行之人,做個比喻。為國捐軀的這些人有我無我?他只有個堅定不移的大信,立下定要成功的大志,才能真正無我。丟了四大的假我,真正的靈識變生到每一個角落,常常變生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是個常存還是個不存?積福利福。就是有些婦人,清淨剛烈,貞潔守持,節操獻身,這樣雖然一時丟了假體,真正的靈識是不是正?是不是定?是不是大?這就是做到慧,這就是偉大,不是渺小。某人性格溫柔,語言和藹可親,眾生常來常往。眾生有貧,他能濟資,眾生生了歡喜心,眾生高抬他、恭敬他,這不是利人利己是什麼?你要執見,貪愛、嗔恚、愚痴,一心為我謀財、謀物,只認識了個假我,你要只是這樣為我,才是與眾生關門,眾生離你越遠,並且口出惡言,咒你罵你。你看,只知有我這不是愚痴嗎?我們弘法,為法捐軀,為法傾財,感到歡樂。為了眾生做到了覺正淨,才是樂。有苦有煩惱者,都是有個我,讓世情假我遮蔽了本來般若真我。如果我們心裡沒有這個我,就是心裡有眾生,眾生就敬佩,我們心裡有眾生,眾生心裡有我們,這就是妙理顯現。那麼,我們是眾生心,眾生心裡就有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阿彌陀佛。

時光,在物轉星移中漸行漸遠,無常的鐘聲時時在敲響,輪迴的艱險,輪迴的心酸,有誰真正能夠體會!?古德云:「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卻襪和鞋,識神渺渺隨夢去,未知明朝來不來」。莫徘徊,失卻此生空悲切!

所以就得行六度萬行,難行得行,難捨得舍,難忍得忍。天陰路滑難走,天晴路幹就好走,過了山就有川,出了樹林見光明,苦的反面蘊藏著樂。菩提是道,知道了煩惱,就是一種覺悟,也就是菩提,也就是道。出了房子就是院,走出院子就是路,有進之門就有出之門。天陰是一時,陽光普照是常時。苦是一時,樂是常時。難行得行苦行修,具備了六度萬行,就是大乘菩薩,佛是隨緣應化永常樂。奉勸你們不要忘記了自己是三寶僧人,要勇猛精進,直達彼岸,不能拐彎抹角走彎道,智慧從心中顯現,要自發,不要靠菩薩。明白了法味,明白了我們是修道人,明白了我們是求生常樂的人,必須利他利己同生淨土,一個都不能掉隊退道。阿彌陀佛。

禮敬諸佛修供養 隨喜功德敬三寶

請佛住世懺業障 恆順眾生十善修

法輪隨心度眾生 四攝六度佛自莊

普皆回向身語意

醒悟、醒悟,般若、智慧也。

 一回向  真如實際,心心皆合。

   二回向  無上佛果,菩薩念念圓滿。

三回向  一切法界眾生同生淨土。

 

相關焦點

  • 四無量心、四攝、六度
  • 菩薩深入人群必須要會的四招
    修菩薩行者,除勤修六度之外,尚須行四攝法,才能深入人群,普度眾生。四攝法者,即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一、布施攝:要普度眾生,必須要深入人群,與被度的人接近才能達到度人的願望。布施攝,就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二、愛語攝:隨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便於我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三、利行攝: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度人的目的。
  • 第20集 菩薩四攝法之精神
    ……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若見孤獨幽系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舍,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舍。(《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一段聖教包含第六、第七、第八這三個大受的內容。這三個大受談的法義,都是圍繞在利樂眾生這個核心上面,因此我們就把它放在一起來作探討。
  • 照琳法師:菩薩的行持
    1月12日,照琳法師為大眾闡述菩提心的含義,如何發起菩提心,開示四攝六度等菩薩道的行持方法,令大家對大乘佛法的修學有了更深理解。
  • 首愚長老:氣撼山河金剛誦 真言八要互相攝
    「真言八要」,其實它是如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提到的「六度相攝」,六度就是菩薩六度,六度怎麼相攝啊?好比說布施度,六波羅蜜裡頭的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布施裡頭已經含攝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持戒度裡頭也是含攝了布施、忍辱、禪定、精進、般若。
  • 菩薩攝持一切善根的方法
    【寶積經 | 經文】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為四?在空閒處離諂曲心,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攝諸善根。菩薩能夠攝持一切善根,令其不斷增長的法門。
  • 心經第三:觀自在菩薩是誰,般若六度又是什麼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玄奘法師的譯本把他翻譯為觀自在而已。至於「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為覺悟,薩埵為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而我們凡夫則是「迷有情」,雙方本為一體,無非覺迷之間,覺了就是菩薩,迷了就是凡夫,僅此而已。而大乘菩薩最重要的修行法門就是「般若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以及般若。
  • 《什麼叫六度萬行?》
    從一念信解到解其言趣,從深信解相到能持此經、兼行六波羅蜜,得諸深定、善答問難是現在四信,是定力加深的一個必然過程,是現生取證的關鍵。要深信解相、得諸深定,就要懂得耳根圓通法門和顯密雙持,兼行六波羅蜜。我們學佛人不要僅僅滿足於一念信解,還要解其言趣,從深信解相到能持此經、兼行六波羅蜜,能持此經、善答問難,心不顛倒。
  • 佛教:皈依三寶就是回家,菩薩六度就是回去的六條路
    而菩薩六度,也被稱為是般若六度,指的是大乘菩薩道通往彼岸的六種方式,或者說白了就是我們心回家的六條路,畢竟上面咱們也說過了,眾生的業障實在太深了,就算想要回家也未必能夠找的到路。菩薩六度之一——布施布施是菩薩六度的第一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道法門,有著以一攝萬之稱。布施的種類有很多,從大的維度又可以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 學處 | 學做菩薩 行菩薩道 以願海攝持
    有居士問:菩薩在世間紅塵普度眾生,是否會被世間法所染汙呢?法師開示:其實,這點是不必擔心的。世尊在《大寶積經》裡面曾經和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有過這樣的一番問答:當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問世尊說:"尊敬的世尊,為何說菩薩在世間度化眾生,卻不會被世間法所染汙呢?"
  • 六度萬行
    活佛師尊慈語:【六度萬行】◎佛家說不行六度萬行,沒有辦法成道。六度萬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修道辦道沒有六度萬行的助力,你會受到前世的冤孽債來阻礙,所以修道要明白你前世因緣,拿出智慧,拿出信心來,不要對「道」懷疑,只要勇往直前,一定可以突破萬難。就像你在用水洗車子一樣,是用手掌來擦車子?還是用海綿來擦車子最好?當然是用海綿來擦車子最好。修道若不改毛病脾氣,就像用手來擦洗車子一樣,效果就不好了。
  • 真禪長老開示丨多讀《勸發菩提心文》和《普賢菩薩行願品》
    菩薩道,就是菩薩修行之道。菩薩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就叫做行菩薩道。菩薩道是成佛之正因,要想成佛,必先行菩薩道;成佛乃行菩薩道所得的結果,行菩薩道者最後必將成佛。行菩薩的主要內容是修「六度萬行」。六度,也稱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
  • 565.大菩薩能從四無礙辯才口中,流出六度萬行,最後流入一切智慧海中【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隨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湧奔馳。入於大海。】各位佛子!譬如無熱惱大龍王宮,居於雪山之頂。有一大池,名叫阿耨達池,譯為無熱。其池周圍有五十由旬,是正方形。有一位大地菩薩行菩薩道,以願力化為龍王,名叫阿那婆達多,潛居其中。在四邊流出四條大河,供養南贍部洲的眾生使用。其水澄清,沒有濁雜,沒有垢穢。水光和水色,十分清淨,猶如虛空一樣。
  • 唯識三十頌釋義,是「根本無分別智」所統攝;而方便等後四度
    《論》九云:「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問:何以佛經中有處說六度,有處則說十度耶?《論》九答云:「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
  • 學佛,就要讓心找到回家的路:皈依三寶、菩薩六度,指的是什麼?
    佛教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皈依三寶,菩薩六度。分別指的是什麼呢?一、皈依三寶所謂的皈依,指的就是回家,找到依靠。這裡的家不是我們住的房子,而是「心」的歸處。我們的心迷失了,需要回到最原來的家裡。皈依僧——淨而不染這裡的僧指的是真正得道的僧人,比如各位菩薩和大羅漢,而不是某一位僧人。真正的僧人,是佛和法在世俗間的代表。他們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為眾生種福田而來。
  • 行六度波羅蜜的果報
    四禪是舍念清淨地。八定是除了四禪以外,還有空無邊定等。6、般若:發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貪等之毒斷除不再鬥爭等,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這是大乘的教義,也就是菩薩所修的方法。  六度波羅蜜的義理很多。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就是一種布施波羅蜜;不兩舌就是持戒波羅蜜;不惡口就是忍辱波羅蜜;不綺語就是精進波羅蜜;不貪嗔就是禪定波羅蜜;不邪見就是般若波羅蜜。
  • 修行第六步,發世俗菩提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發四無量心這是菩薩『渡生時所持的心』。菩薩渡生時要有無量的慈、悲、喜、舍四種心。簡單的說,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是去除眾生的痛苦;喜是歡喜讚嘆他人的成就或快樂,進而參與其事;舍是以怨親平等心將一切舍與眾生。要達到『無量』的層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們所發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範圍、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無量。
  • 釋淨空:人跟人的相處叫四攝法
    [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六度四攝是法身菩薩的大行。六度大家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攝法裡頭也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裡頭的布施跟六度不一樣,六度是度自己,布施是度自己的貪心。喜歡布施的人,貪的念頭就淡薄了,從淡薄慢慢到沒有,用布施,忍辱是度瞋恚,般若是度愚痴。
  • 菩薩以常人的樣貌出現在我們身邊,但你會發現他與常人有這些不同
    菩薩們在人間示現的時候,會如同眾生一般地投胎、出胎、受學、成長、病痛等等,和人們完全一樣,才會被人們所接受,而不會說他是異類,不同的是菩薩都會以四攝法或者以六度法乃至一切菩提行緣,而用大悲柔軟心和他的廣大福智藏,來薰習我們這些所應該化度的眾生。什麼是四攝法呢?
  • 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國人一般比較熟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靈感善巧而得到人們的尊崇與讚嘆。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位侍立在彌陀身邊的大菩薩,這位大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意譯作大精進,略稱勢至菩薩。如果立志做一名淨業行人,對大勢至菩薩應該有深入的了解,因為跟大勢至菩薩我們能學到珍貴的念佛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