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飛熊圖》宋劉松年繪,絹本,設色,縱24釐米,橫3100釐米,日本早稻田大學博物館藏。
畫名中的「渭水飛熊」是一個歷史典故。周文王被囚禁羑裡,經歷千辛萬苦後終於回到西岐,一日文王在睡夢中,忽然見東南方一隻猛虎,肋部長一對翅膀,文王醒後便找人解夢,說「虎生雙翼為飛熊」,是得到賢才的徵兆,後來果然得到姜尚的輔佐。
在《史記》和《六韜》中均有記載,一日,姬昌外出打獵,出發前先算了一卦,顯示「有大獲」,「所獲之物,非熊非羆,非虎非貔。」出發後在渭水邊上,看到了直鉤釣魚的姜太公,便請了回去,而姜太公道號「飛熊」,後人流傳過程中,慢慢把「非熊」變成了「飛熊」。
此畫中描繪的是姬昌外出打獵,遇到姜太公的情形。畫面起始處是在茫茫群山,道路兩側山石遍布,山石上青松翠柏,綠樹成蔭,隊伍時隱時現。至水邊,渡船在碼頭停泊,等待眾人渡河。
再往前,眾人開始在山中打獵,畫中幾人在山道上仰頭眺望,其中一人在馬上,彎弓搭箭欲射,其後山道上旌旗獵獵,將士魚貫而行。
至一處空地上,隊伍在此下馬停駐,右側是士兵、依仗、馬匹等候,左側眾人應是從馬上下來,行至空地中央等候,眾人三三兩兩的結伴討論,神情放鬆,充滿好奇。
還有幾人在樹下交談,其中一人指向左側,順著其手指方向看去,幾名士兵持儀仗而立,目光仍舊看向左側。
再往前至河邊,正是姜太公垂釣之地。畫中太公鬚髮斑白,盤坐垂釣,魚竿放在支架上,左手掐算,右手放在腿上,神情專注的盯著水面,似乎在凝神思考;文王在其身後,拱手靜立,表情恭謹,生怕驚擾太公。
對岸天空中雲霧翻騰,一顆青松從崖壁伸出,岸上兩隻白鶴對著對岸啼鳴,意境高雅。畫後有倪瓚等人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