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高樓大院的水泥叢林裡,鄉音離我們越來越遠,農耕體驗離我們越來越少,博大精深的農耕文化似乎更加模糊……
農耕文化
走不回的鄉村,聽不到的鄉音,感受不到的鄉愁,即便生活再豐富,農耕文化的智慧也在身邊的點點滴滴的伴隨中。
為了更好地推廣農耕文化,傳承農耕智慧,齊魯媽媽農耕教育創始人李海站受煙臺美術博物館之邀參加該館舉辦的星期五藝術沙龍活動。
李海站先生多年從事農耕文化普及和親子農耕體驗工作,開展農耕文化節活動,每年開展一系列農耕親子公益體驗活動多達三十多場,三年來開展公益親子農耕教育活動近百場,都是自費購置農耕道具和農耕體驗苗木等,旨在讓孩子們學習更多農耕知識,懂得孝道,學會珍惜,明白感恩。開始公益親子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田園戶外,讓家長們跟孩子有絲絲共鳴,一起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時至三九之際,溫度零下十來度,好多人依舊冒著寒冷參加了晚上七點的文化沙龍活動。聊天種植,好多人將三九三伏與24節氣混為一談,李老師專門把24節氣和72候為大家進行介紹和分析,大家頓時間茅塞頓開。
農耕文化很多,李老師從最基礎的農耕五祖為大家進行了分享,又分享的文字和運動的關係。李老師說「技擊出拳法,徵戰出兵法,天地玄黃武生文」,文字的出現是隨著人類不斷地與大自然作鬥爭進行一一演化而來。
李海站老師在跟大家的互動和交流中為大家一一分享,為每一個到來的大家分發了火龍果苗,並給大家分享了植物的自強不息的生命力,進而讓大家學習竹子的紮根和厚積薄發精神。
李老師把農耕文化圍繞「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四個方面進行分享,他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向大家分享了農耕智慧的呈現,將部分農具的智慧一一羅列,現場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直至講課完一小時後大家也久久未能離去都在跟老師進行互動交流。
李海站老師告訴大家,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一員,僅僅是在力所能及地為了農耕文化的傳承做點事情而已,畢竟自己精力和能力有限,還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