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左宗棠之死:天降大雨慈禧落淚,為何遺言說自己死不瞑目?

2020-12-14 騰訊網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這段話是李鴻章對左宗棠的評價,左宗棠他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為晚清奉獻自己的一生,是晚清不可忽視的一個人物,他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在去世的時候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

早期的經歷

我們接觸到左宗棠是在初中歷史課本上首次接觸他,他和李鴻章舉行的洋務運動,雖然因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種不改變封建本質思想為前提的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的運動還是有些實質性的改變的,以「自強」為旗號,創辦了安慶軍械所,這是近代第一家軍工企業,其中江南製造總局是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

到了後期,他們打著「求富」的旗號興辦了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漢陽鐵廠等一批民辦工業,又帶著大家一起富起來。除了這些李鴻章和左宗棠創辦了京師同文館,培養了翻譯人才、軍事人才以及科技人才。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洋務運動也是帶來了很多的好處,雖然它沒有使中國就此富起來,走上富強的道路

但是它讓中國人認識到了西方武器和西方的先進技術,從客觀上也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這是我們初中時期學習洋務運動的時候了解到的洋務運動的情況以及對左宗棠的初步了解。而左宗棠對晚清的貢獻也遠遠不止這一些。

晚清第一硬漢

左宗棠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陰縣,小時候就熱愛學習,儒家經典、地理歷史、軍事經濟樣樣都有所涉及,但在參加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的時候,卻沒有成功。

此後的6年裡,他3次赴京會試,回回都差那麼一點考中,最終也無緣朝中官場,由此更加靜下心來潛心鑽研經世之學。他真正有名聲的事是在鎮壓太平軍,使他們經不住壓力撤銷兵力,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左宗棠名聲鵲起

之後就隨著湖南軍隊一路徵戰。他的一生為清朝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曾克服重重困難,拼死捍衛祖國領土的完整,率軍一舉收復新疆地區,在收復新疆回歸後還對新疆進行一定的整改制度,在從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改革,不僅恢復了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實現了新疆與全國其他地區相統一,大大加強了新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另外他還關注民生,這體現在他的各個方面的措施上,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左宗棠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大家或許都不知道,左宗棠還有晚清第一硬漢之稱,不用說他身上的功績了,令人吃驚的是,他在慈禧太后的生日典禮上,空著手就去了,也不見他有絲毫尷尬和愧疚之情。通過這件事也能看出左宗棠的性格的鐵血錚錚

左宗棠之死

人總有一死,到了一定的年紀,即使再怎麼強硬的人逃脫不了死亡的威脅。在1885年7月27日,左宗棠去世了,享年74歲,他就這樣很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左宗棠雖然就這麼離開了,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解脫,但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陷入了悲傷當中。有人說:「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從這一句話中我們也能看出左宗棠對湖南來說,對於湖南人民來說有多麼重要

在左宗棠去世的那一天,老天好像能感知到一樣,原本晴空萬裡的福州城瞬間傾盆大雨,大雨譁啦啦地下著,不像有停止的趨勢。

很快他的去世的消息傳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裡,慈禧太后知道消息後也暗自落淚,為他的去世感到惋惜,為了紀念左宗棠還特意下了道懿旨,要追封左宗棠為太子太傅,按照大學士的禮數進行安葬和慰問,追悼其諡號為「文襄」

死後進入京師昭忠祠或賢良祠,並且還命令了湖南地區各省份建立左宗棠專屬祠堂,在此附上他一生為整個大清所做的偉大貢獻,要代代相傳

這是慈禧太后的懿旨,處處都能看出她對左宗棠的敬佩和不舍。從慈禧太后為左宗棠下這道懿旨可以看出左宗棠在太后的眼中是不可多得的人中之才,他的去世是整個大清的遺憾,生死有命不能強求,他也到了這個歲數了,是時候放下一切去遠方享受生活。僅僅懿旨也不足以表達她的這份心意,但作為一介大臣能有這樣的待遇已經足夠榮耀了。

從前面他的經歷我們就能看出左宗棠不是一個貪圖享樂的人,他畢生都在為清朝做貢獻,在自己的事業上兢兢業業,沒有一絲的懈怠,整天就想著怎樣才能更好地為人民謀福利,怎樣才能去除外敵,就連去世前一秒寫下的遺言裡都只有社稷

左宗棠在死前有寫下一份遺書,讓自己的兒子在他去世後轉交給朝廷,算是自己的最終遺言,也是自己的心聲。左宗棠在遺折中寫到的話轉為如今的白話文就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書生,在有生之年能遇到皇上發現他的用武之處,給予他重要的工作崗位,即使是戰死沙場也沒什麼遺憾的,現在他唯獨放心不下的就是有外國強敵一直在擾亂國家,他沒能看到國家和平的一天,有些死不瞑目。

在他臨死前,心裡想著的還是這個朝廷,心裡掛著的還是整個國家的安危存亡,只恨自己不再年少,無法再繼續報效國家,未完成的心願只能深深埋藏心中,永遠無法忘懷。這樣的忠軍志士怎麼會不受人愛戴呢,此番的憂國憂民,令人悲愴

對於左宗棠的死,有人歡喜有人憂,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戰亂不斷,死去了一個優秀的領導人,那些敵人們何不幸災樂禍,偷偷躲在某個角落裡狂笑不止,抑或是不加掩飾的欣喜。

這對於外來的敵人們來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對於我們中國人,是我們的一個損失,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在民族存亡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保家衛國,與敵人殊死拼搏,試問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有誰不懼怕呢,又有誰不敬畏他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晚清第一硬漢左宗棠之死:天降大雨,慈禧悲愴,遺言令人潸然淚下
    這天清晨,74歲的左宗棠告別了這個世界。從此,「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成為了永恆。在歷史愛好者心目中,左宗棠有著晚清第一鐵血硬漢之稱,且不說他為收復新疆和李鴻章激辯紫禁城,就連慈禧太后的生日慶典,他也敢空手而去,不送禮物。
  •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的貢獻第一?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  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
  • 鹹豐死前遺言「克復金陵者王」,慈禧為何不敢封曾國藩為王?
    因此,鹹豐皇帝在死前,留下了遺言「克復金陵者王」。而最後曾國藩首先打進天京,收復了金陵,但是為何慈禧太后卻不敢封其為王呢?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可謂是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當時英法聯軍已經打進北京。而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在李秀成、陳玉成等領導下,再次攻破江南江北大營,國勢十分衰弱。焦頭爛額又無能為力的鹹豐皇帝跑到熱河行宮,大病不起。
  •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從漢光武帝,到唐憲宗,再到明孝宗,歷朝歷代向來不乏中興之主,但晚清的短暫中興,仰仗的卻是四位漢族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那麼,他們到底有哪些突出貢獻?何以堪當「中興之臣」美譽?以下,我們不妨從每人一句經典評語出發,探尋曾左李張各自的立足之本。曾國藩: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馬勃,無不收納。
  • 晚清第一硬漢左宗棠之死
    就在慈禧太后下達詔諭後的這個夜晚,福州暴雨傾盆,忽聽一聲劈雷,東南角城牆,頓時被撕裂一個幾丈寬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無恙。老百姓說,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毀我長城。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轅標著「肅靜」、「迴避」字樣的燈籠。已被罩以白紗的長明燈代替,沉重的死亡氣息,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這盞盞白燈,宣告著時代強音的終結,這是一個奮起抗爭、抵禦外侮的時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
  • 晚清四大名臣中,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有著兩種說法,一種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種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所謂「晚清中興」,即「同光中興」,乃係同治、光緒年間的一次經濟復甦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兩種說法中,「中興以來,一人而已」的曾國藩、「勳名之盛,秦漢以後,誰與比倫」的左宗棠,地位不容置疑;但李鴻章、張之洞、胡林翼、彭玉麟也都是晚清時期影響巨大的一代猛人。
  • 左宗棠收復新疆前,為什麼要向慈禧太后提一個奇葩請求?
    說起這個要求,你絕對想不到:當時正值科舉考試,即將出徵新疆的左宗棠,卻要留下來考取功名。這麼一說,著實有些讓人費解。您左公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咋還跟一幫書生搶名額?說到這裡,夫子還要從左宗棠的出身說起。左宗棠,湖南湘陰人,年少成名,鄉試中舉那一年左宗棠二十歲。少年的時候,就胸懷大志,博覽群書,不僅攻讀儒家經典,對於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更是如獲至寶,可惜的是,他是個國考落榜生,一心想考公務員,但屢試不第。於是,他就回家務農,博覽群書。
  • 同樣都是愛國將帥,為何左宗棠與劉銘傳交惡?
    對國人來說,晚清是一段不忍回憶的屈辱歷史。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富庶的華夏大地也從此成為了列強口中的肥肉。在這亂世當中,湧現了一批中興名臣與愛國將領,這其中以左宗棠與劉銘傳立功最大、流傳最廣。
  • 晚清大纛:左宗棠與李鴻章
    左宗棠脾氣大得不得了,甚至蓋過了他的名氣和才氣,人稱「左騾子」。  李鴻章小左宗棠整整十一歲,自謂「生平不解空言高論,只知以實心辦實事」,比左宗棠要成熟穩重得多。他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時人稱為「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死後梁啓超為之立傳,書名「晚清四十年史」,可見其一生功業命運與晚清相始終。
  • 作為自己的錢袋子和糧倉,左宗棠為何對胡雪巖見死不救
    左宗棠作為晚清政壇傳奇人物,胡雪巖作為晚清商界的傳奇人物,兩人合作10多年,一直被譽為政商合作的典範,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西徵新疆,左宗棠在胡雪巖的錢糧和器械的支持下,成功收復新疆。
  •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從她的遺言來看,當年風光的慈禧太后也不過是封建王朝吃人的制度下的一個犧牲品。 作為晚清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的一生後人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在她的統治下,中國籤訂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是賣國的奸賊。有人卻往她的臉上塗脂抹粉,說她是在晚清頹頹欲傾時的鐵腕娘子。然而,這個不平凡的女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左宗棠56歲第一次上朝奏事,慈禧:講得很好,哀家一句也沒聽明白
    #晚清名臣左宗棠性格直率,是一個很不會講話的人,他常常因為講錯話而莫名其妙得罪很多人。在他56歲時,第一次上朝奏事的時候,就因為滔滔不絕,說了很多粗話,而讓當時年僅33歲的慈禧太后很不爽。左宗棠40歲踏入官場,靠著消滅太平軍的功勞,在曾國藩的提攜下,50歲成為浙江巡撫,步入封疆大吏之列。54歲的時候,又從閩浙總督的位置上,調任陝甘總督。
  • 晚清四大名臣是哪四位?他們四人中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
    晚清是清朝由盛入衰的蕭條時期,這時的清朝早就沒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只剩下滿目瘡痍的腐敗軀殼,但還是不妨礙一些能臣的出現,他們也在儘自己所能拯救奄奄一息的清朝。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左、李、張,誰的功績排第一,有何根據?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胡林翼、彭玉麟),在清末時期的風評和現代社會的輿論,結果肯定大相逕庭。如果單說對於清王朝的貢獻,排名依次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排名順序必然是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時代背景的不同,衡量一個人價值(貢獻)的標準也不同,我們從兩個方面分別闡述。
  • 晚清第一硬漢左宗棠到底是怎麼死的?
    就在慈禧太后下達詔諭後的一個夜晚,福州暴雨傾盆,忽聽一聲劈雷,東南角城牆,頓時被撕裂一個幾丈寬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無恙。老百姓說,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毀我長城。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轅標著「肅靜」、「迴避」字樣的燈籠。已被罩以白紗的長明燈代替,沉重的死亡氣息,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這盞盞白燈,宣告著時代強音的終結,這是一個奮起抗爭、抵禦外侮的時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
  • 他是晚清中興名臣,兩個強國之舉,卻成了晚清的掘墓人
    張之洞是晚清時期的人,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從小讀書用功,才思敏捷,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薰陶。他先後從好幾位老師就學,其中丁誦先、韓超兩位老師給他的影響較大。他早年是清流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深度解析:一代豪傑左宗棠,為什麼有人說他近妖呢?
    李老師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人對晚清四大名臣做了一番經典的評價,所謂晚清四大名臣乃是晚清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四大漢臣,分別是曾文正公曾國藩、李文忠公李鴻章、左文襄公左宗棠、張文襄公張之洞!晚清四大名臣李鴻章神不神的且不說,張之洞的確是會做人,當年清流派基本團滅,只有他張南皮異軍突起,不降反升,一直幹到了軍機大臣才算完,可以說是一代人精!
  • 左宗棠:大丈夫光明磊落,對付背後使絆的小人,牢記一句話就夠了
    #晚清名臣左宗棠雖然很狂妄,但他的忠誠和擔當,在腐敗的大清王朝官場上,十分少見。而左宗棠每次在關鍵時刻,總能得到曾國藩的幫助,化險為夷。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9月,已經調回京城的官文成為文華殿大學士,正真的百官之首,他決定再次找機會加害左宗棠。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論貢獻,誰排第一位?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有兩種說法。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如果讓清廷官方排,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漢人,但都忠於清廷,忠誠度而言,四人沒有差別。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大學士,正一品高官。
  • 肅順之死:晚清皇室唯一的清醒者被扼殺在一個女人手中
    他的出現給腐朽的晚清帶來了一線希望之火,可這火星還沒燃燒起來,就在「辛酉政變」中被一位女人,年僅26歲的慈禧給果斷掐滅了。不得不說,這九字治國方略正中鹹豐帝下懷,那時的晚清政權內憂外患,朝廷官員貪腐成性無所作為,太平天國、捻軍連年襲擾,外國列強勢力虎視眈眈,作為新即位的帝王,他正需要這樣的權臣來替他擋劍。正因為如此,肅順的仕途在短短幾年內就得到火箭般的提拔,從內閣學士、護軍統領直至戶部尚書、顧命大臣,權勢顯赫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