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明老師:神廟 墓葬 聖山——解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

2022-01-04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2019年3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呂學明教授受邀到首都師範大學進行題為《神廟、墓葬、聖山——解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學術講座,講述他在牛河梁的工作經歷與研究收穫。 

  在講座開始時,呂老師用一張照片表明了牛河梁地區在紅山文化中的重要性——這是一幅直升機拍攝的牛河梁地區的鳥瞰圖景,在照片中,牛河梁遺址所在的山梁高高聳起,它的地理位置在眾多紅山文化遺址中是那樣獨特,意味著它註定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史前遺址。 

遠眺「豬首山」 

  緊接著,呂老師介紹了紅山文化的分布範圍,以大凌河、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主要分布區,其中大凌河上中遊流域為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在核心區內發現了大量的禮儀建築,包括牛河梁、東山嘴、胡頭溝、半拉山、草帽山等重要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祭祀用彩陶器等。同時,在核心區之外赤峰地區的工作,發現了大量的紅山文化居住遺址。呂老師強調,儘管目前公眾對於紅山文化的印象集中在核心區的文化特徵上,但作為學者應該結合紅山文化的居址等遺存來全面認識紅山文化的內涵。 

紅山文化分布範圍 

  在簡要介紹牛河梁遺址主要地點分布後,呂老師向我們系統介紹了紅山文化的文化特徵,並提出三個學術問題: 

  1)為什麼會在牛河梁遺址形成如此體系完備、規模巨大、內涵豐富的禮儀建築群? 

  2)是否存在一個與之對應的擁有大規模人口、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更多階層的超大型社區? 

  3)營建大型的禮儀建築、眾多的人群參與禮儀活動,這樣複雜的組織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的?圍繞這些問題,呂老師帶我們進入了紅山文化的世界。  

  首先,呂老師講述了第1地點女神廟 的發掘經過,包括最有名的女神頭像的發現,部分泥塑裡裹人骨的跡象以及大小不一的人像肢體殘塊,都說明了這些尺寸不一的人像確實具有重要的禮儀意義。同時,在牛河梁第2、3、5、16地點、東山嘴、半拉山及草帽山遺址都發現了不同質地、不同尺寸的人像,這在中國其他地區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中十分罕見。紅山文化人像表現出多種含義,如祭祀祖先、生殖(豐產)崇拜、原始宗教等,極大豐富了紅山文化意識形態的內涵。 

女神頭像發現場景 

  牛河梁第2地點是一處積石冢群,包括5個積石冢和1個祭壇。居中的3號建築是一個冢間祭壇,由三層石塊圍成的圓形平臺組成,平臺逐層升高;4號積石冢比較複雜,包括早至晚多個時期的墓葬;1號積石冢保留了東側和北側部分遺蹟,中部則被東北-西南走向的衝溝破壞,兩座主墓分布在積石冢北側,南側則含有多個階段層層壘疊的墓葬。呂老師對1號積石冢的M26、M24、M4及M7做了介紹;對第16地點積石冢的介紹,包括M4中心大墓和M15 的詳細說明。通過對多個積石冢進行發掘和研究之後,可以得知,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具有等級之分,每個積石冢包括一個主墓和多個附屬墓葬。 

  這之後,呂老師對紅山文化的玉器進行了分析。紅山文化玉器的確認是紅山文化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造型生動、構思精巧的紅山玉器以非凡的藝術魅力服人,而筒形器、勾雲形器、龍形器、玉璧則為紅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中又尤以動物形玉器最具特色,同時也含有大量的鐲、環、墜飾等。紅山文化的玉器加工有獨特的工藝,充分顯示了玉石的溫潤、細膩、光潔、色彩和韌性,賦予了玉石人格化、社會化功能,已達到對玉本質的最大發揮。儘管紅山文化唯玉為葬,卻並沒有標準的、規範化的玉器組合,沒有明確標識等級的器物並缺乏功能指示性強的器物,說明雖然此時的紅山社會禮制初現,卻並沒有完備。呂老師對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幾種典型玉器做了介紹,包括勾雲形玉器、龍鳳佩和玉人。通過對玉人形態的研究顯示,紅山文化的玉人造型對凌家灘文化有很大影響。 

M21隨葬玉器 

  牛河梁遺址的祭祀用彩陶器也非常有特色。其中筒型器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其早、晚期的形態多樣,一般成排放置於積石冢的牆體外,牛河梁第2地點的筒形器便是如此。但由於遺址初期的文保計劃不完善,發掘出土的筒形器大多損壞嚴重,呂老師回憶在第二地點的工作經歷時,對於制定完備的文物保護規劃深有感慨,並對同學們強調做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紅山文化的塔型器也十分特別,最初,考古人員以為這是一種陶盆,但在牛河梁工作站的老技工的修復過程中才認識到,這個"盆"應該是倒過來用,通過鏤空的頸部連接一個球狀體,看起來呈塔形,於是便命名為「塔形器「,根據對於器型和紋飾的研究,結合出土位置,可以確認這是一種儀式性的器物。 

  接下來,呂老師介紹了近年來中美合作在牛河梁開展的紅山文化社區研究,包括目前的工作成果及接下來的工作計劃,向同學們解釋了考古區域系統調查的研究結果,包括人口密度、人類行為模式、區域功能等。 

區域調查收穫 

  區域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在牛河梁遺址內,禮儀建築高度集中分布,形式多樣,規模又十分巨大;禮儀建築之間存在少量、小規模的生活類遺存,其作用很可能只是為了滿足建設、修繕禮儀設施,管理祭祀器物和組織禮儀活動之需;沒有看到存在一個超級的紅山文化社區;牛河梁遺址擁有特殊性質的禮儀建築,在廣大的範圍內獨一無二,存在舉行豐富禮儀活動的證據,而且不具有政治功能,完全符合朝拜中心的條件。據此認為,牛河梁遺址更可能是整個紅山文化的祭祀中心,是紅山文化所代表的人類群體朝覲的聖地。   

  公元前3000年前後,各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古代文化快速發展和分化的一個高峰。玉器在廣大的範圍內傳播、流行,經濟蓬勃發展、生產專業化出現,社會階層分化,出現大型城址,社會複雜化進程不斷加快,各種文明的要素不斷出現和固化,向文明時代的門檻快速邁進。在社會複雜化發展的過程中,紅山文化是典型代表。已有的考古發現表明,紅山文化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極為獨特,其核心是宗教和禮儀。紅山文化的用玉制度,對中國境內其他考古學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禮儀制度的代表,是中國文明最顯著的獨有要素之一。紅山文化以壇、廟、冢為代表的發達的禮儀建築,表達出禮制體系的成熟、祭祀內容的豐富,體現了紅山文化依靠宗教和禮儀而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講述了紅山文化的精彩故事後,呂老師回憶起自己在牛河梁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感慨萬千,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呂老師等考古工作者對事業的熱愛與情懷。

  講座結尾,同學們還就關於牛河梁遺址公園的展示、當地對紅山文化遺址的管理與重視、玉豬龍的玉料、祭祀的起源,女神與中國古代女媧神話的聯繫等問題與呂學明教授展開討論,呂老師一一作答,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穫滿滿受益匪淺。 

(圖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微信號)

責編:荼荼

相關焦點

  • 探源牛河梁遺址群 姬英明:紅山文化讓人魂牽夢繞
    日前,《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傳承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延續前十一期的探源後,第十二期探源來到了華文明支脈東北亞文化核心區域紅山文化的核心地帶——牛河梁遺址群。姬英明一行與遼寧省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工作站人員一起到牛河梁遺址考古現場,進行了全面的學習與了解。
  • 紅山文化玉器
    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第16地點中心大墓進行了最後發掘,發掘面積1575平方米,發現了紅山文化墓葬6座,出土了大型玉人、玉鳳等珍貴文物470餘件,並且在一座墓葬中發現了第三件玉雕龍。玉雕龍又叫豬龍形玉佩飾,由於它以龍為形、以玉為質,因而,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圖騰的印跡。 紅山文化墓葬的獨特之處,即只隨葬玉器。
  • 這裡有碧玉C形龍,還有泥塑「巨耳」,走近紅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對於它的外形描述,《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一文中寫地著實到位——器呈扁橢圓形筒狀;分長面與短面,長短兩面有程度不同的錯位。因為用途不明,曾一度被稱為是「玉護臂」「馬蹄形器」,也有人認為是舀米的實用器物。直到後來,人們發現在墓葬中大多置於墓主頭骨下方,因而被認為是戴在頭上的法器。
  • 紅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在最終入圍的25個項目中,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考古非常引人關注。它是繼牛河梁遺址之後,紅山文化近些年最重大的發現,為解決紅山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課題提供了最豐厚的資料。  這處距今約5305年—5045年的紅山文化晚期的積石冢墓地,考古發掘面積約1600平方米,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墓葬78座、祭壇1座及祭祀坑29座。
  • 紅山文化你知道多少?
    1935年對內蒙古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人一個新的階段。基本簡介
  • 越挖越深的紅山玉器
    小南山遺址第一期出土的石器第二期文化便是出土玉器的文化了。這一期的文化遺存較為豐富,有兩片墓葬區,墓葬是豎穴土坑墓,墓內有人骨,保存狀況不佳,隨葬有玉、石、陶器。有特點的是,在墓葬上方還有封土積石,最大的重400斤。
  • 第六部 龍出紅山
    它大都出土在墓葬的頭骨下面,也有出土在胸部。玉箍和勾雲形玉配一般同出,只見於最高等級的墓葬。對它的用處,目前也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筆者認為比較可信的說法,這是一種玉冠,玉箍高的那面在前,頭髮從中間穿過去。底部小孔用以穿進髮簪固定。問清出土玉箍的地點是牛河梁的中梁後,郭大順等人費力的爬到山上進行調查,而這時的他並不知道,他來到的是後來牛河梁最重要遺址之一的第二地點。
  • 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再次看到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碩大玉器,她感慨萬分:「可以想像,玉器在紅山文化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紅山先民虔誠地製作出一件件玉器,向他們信仰的天地神靈表達崇敬之情。」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東北在很早就顯示出 中華文化的傳統因素 收藏周刊:您好,請問,在中國文化起源脈絡上,紅山文化處於怎樣的地位?
  • 紅山文化是中國文化主要的起源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的大凌河、老哈河、西拉木倫河為主要分布區,其中大凌河上中遊流域為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在核心區內發現了大量的禮儀建築,包括牛河梁、東山嘴、胡頭溝、半拉山、草帽山等重要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祭祀用彩陶器等。同時,核心區之外的赤峰地區,也發現了大量的紅山文化居住遺址。
  • 紅山文化玉器見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牛河梁遺址分布範圍達50平方公裡,發現壇、廟、冢等祭祀和墓葬遺存,出土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徵和時代風格的紅山文化玉器,也使得紅山文化玉器群最終得以科學確認,成為中國史前玉器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期的代表。以牛河梁遺址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為參照,國內外博物館早年徵集、收藏的紅山文化玉器的文化性質與年代得以確認,進一步豐富了對於紅山文化玉器內涵的認識。
  • 探源|紅山文化已進入文明時代
    此外,從紅山文化的遺址分布、房址形制和聚落布局、祭祀性遺址的分布和布局、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等方面也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晚期晚段的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已經步入初級文明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報》:紅山文化歷經1500年之久,它何時進入了文明社會?有什麼具體特徵?
  • 首屆紅山文化玉器理論與實踐高級研修班結束
    2021年4月23-25日,由北京合眾弘儒國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吉林省藝術品收藏文化研究會紅山專業委員會承辦,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和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協辦的
  • 試論紅山文化所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三)
    紅山文化晚期遺址東山嘴和牛河梁出土的人像表現了更多的進步性。在東山嘴遺址,考古人員通過對20餘件人物塑像殘塊的清理,發現這裡曾存在過一處女性塑像群。除了生育特徵明顯的女性小雕像外,還有大型人物坐像,約當真人1/2大小。殘塊有手臂和胸腹。雙手交叉腹部間,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腕部,右手指修長,應為女性形象,坐姿為盤膝正坐式,右腿置於左腿上[77]。這一姿態,酷似封建時代的觀音坐像。
  • 毛宏亮收藏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
    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
  • 紅山文化知多少? 來到這裡就知道!
    由赤峰市紅山文化研究者王相驪、王耀武二人編著的《紅山文化探秘》一書中,對紅山文化這樣解讀——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位於城區東北角的紅山遺址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約10平方公裡,其中,紅山後遺址是紅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2013年,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與牛河梁遺址作為紅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中。
  • 「滿天星鬥」裡的紅山文化
    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其中之一為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    在「滿天星鬥」時期,紅山文化在北方閃閃發光。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在編寫《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時,根據梁思永先生的意見,對這一文化作了專門論述,正式命名為「紅山文化」,提出「紅山後的這一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具有突出的特點,對於研究長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的相互關係問題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幫助」。
  • @赤峰人,你知道紅山文化到底包括啥嗎?
    那你知道紅山文化到底包括啥嗎?由赤峰市紅山文化研究者王相驪、王耀武二人編著的《紅山文化探秘》一書中,對紅山文化這樣解讀——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位於城區東北角的紅山遺址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約10平方公裡,其中,紅山後遺址是紅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2013年,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與牛河梁遺址作為紅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中。
  • 【回鄉見聞】紅山文化 女神故鄉——園區支行 吳佳鴻
    這裡是第一朵花盛開的地方,是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是紅山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我的故鄉。朝陽市,別稱「龍城」,位於遼寧西部,曾為「三燕古都」。朝陽是中國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如今的朝陽市東連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南臨渤海之濱,西接京、津、唐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海陸兼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 紅山文化玉器造型及製作工藝的研究
    紅山文化玉器在中國史前玉器發展進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紅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種類.紅山文化玉器的功用及造型等,探討紅山文化不同類型玉器尤其是特殊類玉器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內涵,有助於我們對紅山文化玉器的深入研究
  • 2020年度馬鞍橋山遺址發掘情況匯報
    馬鞍橋山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太平莊鎮石臺溝村六家村民組南約800米的一道小山梁上。遺址南距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約60千米,東南距建平縣約55千米,遺址內有一條南北向土路穿過遺址通向石臺溝村,東北距石臺溝村村委會所在地約800米,西距省道S208線(小葉線)約800米。遺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1′27.80"、北緯41°51′21.34",海拔58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