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部——華嚴經傳記

2021-02-24 經典佛學文化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部類隱顯傳譯支流論釋講解諷誦轉讀書寫雜述

  部類第一

  案此經是毗盧遮那佛法界身雲。在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於海印三昧內。與普賢等海會聖眾。為大菩薩之所說也。凡一言一義。一品一會。皆遍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剎土。盡因陀羅網微細世界。窮前後際一切劫海。及一一念具無邊劫。常說普說無有休息。唯是無盡陀羅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記。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之談耳。但以本不離跡。是以處寄人天。時臨二七。以跡不離本。九會即遍十方。二七該於十世。以本跡無二。令無限即限限即無限。如此經中海雲比丘所持。普眼修多羅。以須彌山聚筆大海水墨。書一一品。不可窮盡。又如真諦三藏雲。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並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蓋由機悟不同。所聞宜異。故也是以。文殊普賢親承具教。天親龍樹。僅睹遺筌。小聖同坐而不聞。大士異趣而先覺。聖教之行藏。器局之優劣。斷可知矣。又為佛去世遠。眾生報劣。色力念慧悉皆減損。於此下本。無力具受。遂隨力隨樂。分寫受持。或具十萬。大本猶在。或三萬六千。如晉朝所譯。或餘四萬。此周朝所翻。或分其品會。別成部帙。如支流所辨。或漸湮滅不聞其名。皆由器致耳。亦如曦陽麗天明無優劣。但眼淨具瞻目眩稍味盲絕不見。日豈非朗耶。今此亦爾。廣略在器。本法無虧。

  隱顯第二

  依文殊般涅槃經。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依智度論。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之所結集。此經則是文殊所結。佛初去後賢聖隨隱。異道競興。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百餘年未傳於世。龍樹菩薩入龍宮。日見此淵府。誦之在心。將出傳授。因茲流布。開皇三寶錄雲。昔于闐東南二千餘裡。有遮拘槃國。彼王歷葉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則遣不留。摩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內自有華嚴摩訶般若大集等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戶籥。轉讀則開。香華供養。又於道場內。種種莊嚴。眾寶備具。並懸諸雜幡。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入禮拜。又此國東南。可二十餘裡有山甚險。其內置華嚴.大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大雲等。凡一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守掌。有東晉沙門支法領者。風範慷慨。邈然懷拔萃之志。好樂大乘。忘寢與食。乃裹糧杖策。殉茲形命。於彼精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晉朝所譯是也。今大周于闐所進。逾四萬頌。於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舊譯闕略。講解無由。今文並具爛然可領。其十定一會。舊經有問無答。今本照然備具。是以前有七處八會。今七處九會。雖望百千而未備。然四萬之理亦無遺。且龍樹誦具本以上升。法領獲僅半以東度。雖凡聖不一。而弘法無二。但以域壤有中邊。慧解有深淺。遂使數萬裡間。見聞懸隔。闕乎大半。可不傷哉。大智度論雲。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攝大乘論雲。有百千偈。名百千經。釋論雲。即華嚴經十萬偈。為百千也。又涅槃經。名此經為雜華。然百千舉數而標目。雜華即相以彰名。舉數者失其源。即相者遣其主。不思議則推宗有在。直造其庭。佛華嚴則以人標法。曲詳其致。四名之中。後二為得矣。

  傳譯第三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唐魏國西寺地婆訶羅。大周神都佛授記寺實叉難陀。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嘗遊天竺。因以居焉。父達摩修利耶。此雲法日。賢三歲偏孤。八歲喪母。為外氏所養。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憐其孤幼。乃迎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為業。眾皆用功一月。賢一日當之。師嘆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綜達。少以禪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遊處積年。達多雖服其才德。而未測其深淺也。後於密室閉戶坐禪。忽見賢來。驚問所從。答曰。暫上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方知是聖人也。後屢見賢神變。乃至誠方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智嚴。至罽賓。訪問彼國僧眾。誰能流化東土。鹹雲。有佛馱跋陀羅者。本生天竺那可梨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聰明博贍。位行難測。童稚出家。已通經論。受業於大禪師佛陀大仙。佛陀大仙。時亦在罽賓聞嚴求人。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到。賢遂默而許焉。於是辭師。裹糧東逝。涉路三載。寒暑備更。乃有層巖重蔭。連凍千裡。清旭啟旦則崎嶇陵險。潛晷告昏。則枕廗冰雪。飛梯懸蹬。側足傍踐。援繩掛索。仰接雲岸。自冰雪之外艱途萬數。糧用中竭。分粒繼餐。爰憑聖祐。僅而得濟。既度蔥嶺。略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欣懷資俸。至交趾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舉手指山曰。可泊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遂行二百餘裡。忽值返風吹舶。還至前島。船人各悟其神。鹹師事之。一稟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先發者一時覆敗。後於中夜。忽令眾船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船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次之達青州東萊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欣然而來。則秦弘始十年四月也。什大歡悅。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啟悟。因謂什曰。君所解不出人意。而致高名耶。什曰。吾年老故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論決。沙門道才.曇暢.僧睿.慧觀等。六百人俱稟禪訓。其所指授。莫非真要。自遺法東遷。四百餘年開發之深。無若此也。其言理辨物。必求諸中。不苟適當時。不求勝人之口。其所得。則辨明無遺。其所不知。則時闕如也。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進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復。文多不載。秦主姚興。專志佛法。三千餘僧。並預宮闕。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眾同。後語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後經歲許。遇外舶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聞之。競來禮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缽分衛。無論豪賤。嘗與弟子慧觀。次第乞食。至陳郡袁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大慚。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測。豹深嘆異之。賢儀軌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深致。法師僧弼。與沙門寶材。書曰。鬥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主。何風流人也。到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則請賢出此經。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寺譯出。詮定文旨。會通方言。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大教流傳。蓋其力也。初譯經時。堂前池內。每有二青衣。從池中出。奉以香華。舉眾皆見。亦有神祇。營衛左右。賢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焉。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婆羅門種。幼而出家。住摩訶菩提及那蘭陀寺。三藏風儀溫雅。神機朗俊。負笈從師。研精累歲。器成雕玉。學擅青藍。承沙門玄奘傳教東歸。思慕玄門。留情振旦。既而佔風聖代。杖錫來儀。載闡上乘。助光神化。爰以永隆初歲。言屆京師。高宗弘顯釋門。克隆遺寄。乃詔緇徒龍象。帝邑英髦。道誠律師。薄塵法師十大德等。於魏國西寺。翻譯經論之次時有賢首法師。先以華嚴為業。每慨斯經闕而未備。往就問之雲。齎第八會文。今來至此。賢首遂與三藏對挍。遂獲善財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餘人。遂請譯新文。以補舊闕。沙門復禮執筆。沙門慧智譯語。更譯密嚴等經論十有餘部。合二十四卷。並皇大後御製序文。深加贊述。今見流行於代焉。三藏辭鄉之日。其母尚存。無忘鞠育之恩。恆思顧復之報。遂詣神都。抗表天闕。乞還舊國。初未之許。再三固請。有敕從之。京師諸德。造緋羅珠寶袈裟。附供菩提樹像。敕錫神鍾一口。及請幡像供具遵途。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體甚康體。告門人曰。吾當逝矣。右脅而臥。無疾而終於神都魏國東寺。會葬者數千萬人。聖母聞之。深加悲悼。施絹千匹。以充殯禮。道俗悲慕。如喪所親。香華輦輿瘞於龍門山陽。伊水之左。門人修理靈龕。加飾重閣。因起精廬其側。掃灑供養焉。後因梁王所奏請。置伽藍。敕內注名為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石像七龕。浮圖八角。駕親遊幸。具題詩讚云爾。

  大周神都佛授記寺沙門實叉難陀。唐雲喜覺。于闐國人。智度弘曠。利物為心。善大小乘。兼異學論。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並請譯人。實叉與經。同臻帝闕。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內遍空寺。譯華嚴經。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文。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至聖歷二年己亥功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於三陽宮內。譯大乘入楞伽經。及於西京清禪寺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譯一十九都。沙門波侖玄執等筆受。沙門復禮綴文。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太子中舍人。賈膺福監護至長安。四年實叉。緣母年老。請歸覲省。表書再上。方蒙允許。敕御史崔嗣光。送至于闐。後和帝龍興。重暉佛日。敕再徴召。方屆帝城。以景龍二年。達於茲土。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京城緇侶。備諸幢幡。逆路導引。仍裝飾青象。令乘入城。敕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疊足。終於大薦福寺。春秋五十有九。緇徒悲噎。嘆法棟之遽摧。俗侶哀號。恨群生之失導。有詔聽依外國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燃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十三日。本國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遂歸于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焚屍之所。起七層塔焉。

  支流第四兜沙經一卷(是華嚴名號品)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讖譯菩薩本業經一卷(或雲淨行品經是淨行品) 吳月支國沙門清信士支謙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亦是道真重譯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二會中出。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東晉西域沙門祇多密晉言訶支譯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菩薩十道地經一卷(似十住品) 聶道真譯十住斷結經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品以名同恐誤附也)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三會中出。十地斷經十卷(是十地品) 後秦沙門竺佛念譯十住經十二卷(是十地品) 西晉聶道真譯菩薩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品十住品也) 西晉竺法護譯大方廣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也) 西域沙門吉迦夜譯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 東晉訶支譯十住經四卷(具是十地品) 後秦羅什共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譯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具是十地品) 西晉月支國沙門曇摩羅晉言法護譯菩薩初地經一卷(似初地)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六會中出。等目菩薩經二卷(是十定品) 竺法護譯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是壽命品)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如來興現經四卷(是性起品無重頌偈仍將十忍品次後編之亦不題也) 西晉元康年竺法護譯如來興現經一卷(與法護譯題彼品名廣略為名)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二卷(序分是名號品現正說即是性起品) 失譯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與前同本異譯) 西晉元康年出不現譯人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七會中出。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間品) 西晉法護譯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是離世間品) 吳代失譯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八會中出。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文不足) 西秦沙門聖賢或雲堅公譯 又魏安法賢譯一本亦三卷 又北涼曇無讖譯一本一捲成。

  右件經並是此經第九會中出。大方廣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或無大方廣字) 右是隋北天竺三藏闍那崛多隋言智德譯(或雲共笈多譯)。度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梁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譯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失譯大方廣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大周于闐沙門實叉難陀譯

  右件四經同本異譯並雲在普光法堂說。大方廣佛華嚴佛境界分一卷 唐載初年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境界經一卷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右件二經同本異譯菩提樹下說。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說佛身內有不可說世界事) 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修慈分經一卷 唐載初年提雲般若譯

  右已上不思議境界等經。現本華嚴內。雖無此等品。然勘梵本。並皆具有。固是此經別行品會。為梵品不題品次。不編入大部。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南天竺三藏曇摩流支魏雲希法譯

  右件經。古德相傳雲。是華嚴別品。詳其文句。始終總無華嚴流類。近勘梵本。亦無此品。請後人詳究。

  鈔華嚴經一十五卷

  右昔南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者。天機秀髮。宅心真境。望億劫而長驅。凌千歲而獨上。若闡揚經教。開弘福業。莫不出自神裡行之身命。永明八年。感夢東方天王如來。冥資聖授始撰淨住之法。又夢。沙門自稱智勝。引對佛前。教其轉讀。因傳經唄之則。又㢡率朝賢。啟龍華三會之福。祇勸士庶。受菩薩三聚之戒。並祥瑞鬱蒸。難得而言者也。加以閱彼龍宮。仞斯象跡。毗贊玄化。住持覺運。凡鈔如上等諸經。三百餘卷。撰弘益文翰。一百餘卷。自手書經七十餘卷。其所撰內。有華嚴瓔珞經二卷。標出世之術。華嚴齊記一卷。敘法會之致。並可以垂鏡來葉。不刊之勝躅也。

關注:經典佛學文化,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史傳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華嚴一乘是諸佛秘藏。難可遭遇。況通其義。若有人誦得華嚴淨行一品。其人已得菩薩淨戒具足。不復更受菩薩戒。西域傳記中說。有人轉華嚴經。以洗手水。滴著一蟻子。其蟻命終。生忉利天。而況有人能得受持。當知此童子。於後必當廣大饒益。能施群生無生甘露。  上元年中。洛州敬愛寺有僧。生緣在鄭州。歸奉覲所親。行及鄭洲界。暮宿店家。次有僧來。不知名號。亦投店宿。與前來僧。並房安置。其後來僧謂主人曰。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讀誦《華嚴經》的功德利益
    讀誦《華嚴經》的功德利益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
  • 《法華經》、《華嚴經》及淨土經典中的觀音代表什麼?
    敦煌壁畫·觀音在佛經中,觀音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超過80部的經典和觀音有關,其中較重要且影響較深遠的有《法華經》、《華嚴經》、《首楞嚴經》和《心經》。竺法護將此品單獨翻譯出來,根據《法華傳記》的說法,北涼·沮渠蒙遜(401─433年)被認為是將此章節單獨推廣開來的人。這位皇帝信仰佛教,因為受病苦,人家告知他唱誦《法華經》的〈普門品〉,他照做且痊癒了,從那時起,這章節便以《觀世音經》為名而流傳下來。
  •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故稱為大行普賢菩薩。今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爇在金爐放項刻氤氳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大行普賢願王菩薩三稱一切恭敬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佛。一拜。
  • 【雲端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08 華藏世界品
    今天是我們雲端學院,華嚴經全球共修第八堂課,我們已經進入華藏世界品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開始,介紹了這個世界的樣貌。從卷八到卷十,華藏世界品是這個世界當中真正的樣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是有侷限性很小的一顆球。 真實的樣貌是什麼呢?
  • 彌足珍貴丨夢參老和尚 《大方廣佛華嚴經》播經機限量發行!
    把夢老的華嚴經典傳承到千家萬戶家中,讓千萬個家庭能夠聽到華嚴正法,並且闔家受益,全家成就!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認的「經王」,分別是《華嚴經》、《法華經》和《楞嚴經》。其中最被推崇備至的,正是《華嚴經》,被稱為「王中之王」。
  • 大方廣佛華嚴經23—— 異生眾,執金剛神
    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典包括三藏十二部在內,說明了宇宙萬事萬物圓融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堅持為大家分享這部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全套共計二十四冊)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這些大菩薩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隨順眾生,而化現他們的身相。一切世間法,所行所作,他們以同事而現於眾生前。眾生做什麼?
  • 19.要是開五眼的人,就可以看見盡虛空、遍法界都有《華嚴經》【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把所撰寫《華嚴經疏鈔》的功德,都回向給所有法界十方的眾生。勝善,註解《華嚴經》的功德是勝善,是殊勝而最好的。洽,是周遍,把這種功德都給所有的眾生,這叫洽群生。古來的人,有的發心讀誦《華嚴經》,有的發心書寫《華嚴經》,有的發心供養《華嚴經》,有的又受持《華嚴經》。雖然《華嚴經》這部大經,有八十一卷,十萬偈頌,但是古時候有人發心用自己身上的血,一個字一個字來寫《華嚴經》。為什麼呢?
  • 《華嚴經》中的20句精華佛理,點醒執迷人生!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華嚴經》是釋迦佛成道之後所說的大乘經典之中,篇幅最長,最廣解勝義,最至圓滿佛法的經典。1. 行如來行,住如來道。2. 恆守正念,習行眾善。
  • 臺灣靈鷲山聖山寺舉行華嚴經柱裝藏大典
    靈鷲山開山宗長心道法師主法靈鷲山聖山寺華嚴經柱裝藏大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靈鷲山)裝藏大典圓滿後,心道法師開示大眾(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靈鷲山)2018年12月23日下午1點30分,臺灣靈鷲山聖山寺舉行華嚴經柱裝藏大典,163位菩提功德主受邀參與盛典,在與會大眾的見證下,靈鷲山開山宗長心道法師為銘版及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宗的傳承(下)
    他一生講說新舊譯《華嚴經》三十餘遍。法藏的著述,據說有百餘卷。關於華嚴著述,現存的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華嚴五教章)四卷《華嚴經旨歸》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寶章》二卷《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華嚴遊心法界記》一卷
  • 大方廣佛華嚴經0277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七七卷)  2000/3/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17-0277    請看
  • 清涼國師與《華嚴經》的因緣.
    清涼國師就是華嚴菩薩的化身,怎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化身呢?因為他就專門講《華嚴經》,不講旁的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他的身高有九尺四寸,兩隻手長過膝蓋,有四十顆牙。我們一般人的牙只有三十幾顆,有四十顆牙的這就出貴人,這是很少的。佛就有四十二顆牙,這位清涼國師有四十顆牙。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尤其是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和禪宗。武則天(公元624-705)把華嚴與禪宗聯結起來,使華嚴宗和《華嚴經》受到廣泛的推崇。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
  • ...華嚴經|地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小乘...
    二、《金剛經》《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中國依鳩摩羅什譯本為流行本,一般所說的《金剛經》都指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科判則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剛經》古來依無著和世親的論釋為中心被理解,爾後由三論、天台、華嚴、法相、禪、真言等各宗的觀點加以理解和發展。
  •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附梵唄:華嚴字母】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 資料:華嚴宗的傳承 之三
    他一生講說新舊譯《華嚴經》三十餘遍。法藏的著述,據說有百餘卷。關於華嚴著述,現存的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華嚴五教章)四卷《華嚴經旨歸》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寶章》二卷《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華嚴遊心法界記》一卷
  • 一部經十萬偈:來自龍宮,與中富貴者有大因緣
    上一期我們已經知道《華嚴經》是五臺山的開山盛典,也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大乘佛教尊稱《華嚴經》為:經中之王。而且有三個譯本: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四十卷華嚴經。1、流傳於世的神奇經歷經典原文大正藏第 51 冊 No. 2073 《華嚴經傳記》中記載:「依文殊般涅槃經。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依智度論。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之所結集,此經則是文殊所結。佛初去後,聖賢隨隱,異道竟興,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百餘年未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