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歷九朝,七帝之師!清涼國師與《華嚴經》的因緣.

2021-02-06 三摩地禪悅

        有愛 有佛法 有情懷      

                          就等你來關注            

寶月清涼,寂照法界。

以沙門相,藏世間解。

谷響入耳,性不可為。

青蓮出水,深不可窺。

萬象紛披,花開古錦。

啟迫群氓,與甘露飲。

哲人去矣,資何所參。

即事之理,塔鎖終南。

 

清涼國師就是華嚴菩薩的化身,怎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化身呢?因為他就專門講《華嚴經》,不講旁的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他的身高有九尺四寸,兩隻手長過膝蓋,有四十顆牙。我們一般人的牙只有三十幾顆,有四十顆牙的這就出貴人,這是很少的。佛就有四十二顆牙,這位清涼國師有四十顆牙。他的眼睛在晚間看起來有光的,眼睛放光,白天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一樣,但他那眼睛總是定定的不動。他在建中四年時,寫了一部《華嚴疏鈔》;這部《疏鈔》,是《華嚴經》補註中最有名的。

 

在沒有寫《疏鈔》以前,他就先求華嚴海會菩薩加被。加被,就是幫他忙。有一天晚間,他就作一個夢,看見山峰都變成金色的。等夢醒了,他知道這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從此之後,他寫《華嚴疏鈔》就這麼順著筆寫,也不加思索。我們一般人寫文章,差不多都要想一想、寫一句,想一想、寫一句。他不需要想,就像抄東西那麼快。經過四年的時間,就把《華嚴經》注成了。書寫完成之後,他又作了一個夢。這個也不一定是夢,不過他就有這麼一個境界,也可以說是夢。他夢見自己變成一條龍,由他這一條龍又變出千千萬萬、無量無邊這麼多的龍,飛到其他的世界去。這就是看到華嚴的境界了,一般人就說這是表示流通的意思。

 

清涼國師身歷九朝,為七帝門師。他一生經過隋、唐九個朝代,做七個皇帝的師父。他圓寂之後,有一個印度和尚到中國來,在半路上就遇著兩位青衣童子。這和尚是個證果的阿羅漢,就把這兩位青衣童子在虛空中給留下來,問說:「你們到什麼地方去啊?」青衣童子說:「我們到中國去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去供養。」這位羅漢到了中國後,就對皇帝講有兩個青衣童子來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大約是說的清涼國師。於是乎就把他的墳給打開,一看果然缺了一顆大牙。這一些境界都是妙不可言,你看!華嚴菩薩也到中國來,所以清涼國師才有那種奇特的相貌。

 

我們都應該感謝清涼國師這一種的慈悲。我們能得到、看到這一部《華嚴經疏鈔》,能依照這種註解來修行,來學佛法,我們都應該向清涼國師多叩幾個頭。當你還沒有明白佛法的時候,聽到這種道理,感覺很平常似的,也不認識它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最妙的一種法門。等你要是明白了這種法之後,你就知道清涼國師對我們一切眾生,這一種的慈悲,這一種的愛護,真是無微不至;連最微細的地方,他都為我們想到。

 

所以我們現在才能聽見這種妙法,如果沒有大善根,你根本就沒有法子聽到這一種法。不論你是哪一種人,或者修行,或者不修行,或者發菩提心,或者沒有發菩提心,能聽見這一種法的人,真是──沙裡澄金──來沙裡頭找金子。就好像金子,沒有見過金子的人,你就見到金子,也不知道它是貴重的東西,因為你不懂。

 

例如鄉下人沒見過鑽石,要是見到了鑽石,他說:「欸,這和普通的玻璃是一樣的嘛,怎麼賣那麼多錢呢?」為什麼他這麼樣講呢?就因為他不認識。而我們現在對於這部《華嚴經》,也有類似的情形,不懂法的人就覺得:「聽法就是這麼樣子嘛!」要是明白這種法的人,就知道這是最高無上了,沒有比這個甚深微妙的法再好的了。

 

所以清涼國師在沒有寫這部《華嚴經疏鈔》之前,他就求華嚴海會佛菩薩來加被他,給他靈瑞的預兆。他在佛前拜佛,懇切至盞厙螅揮幸惶歟妥髁艘粋夢。這個夢怎麼樣呢?他夢見一尊金色的佛像,喔!這佛像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在這個時候,他就用兩手捧著這光,然後將其吞了。就好像某人說他也吃過光,但這個光和那個光不一樣。還有摩訶迦葉尊者也叫「飲光氏」。我那時候講這飲光氏,這個人說他也飲過光,那麼他飲這個光是怎麼飲的?那是不知道了。而這位清涼國師不是飲光,他是吞光,把這光都吞到他的肚裡去了。

 

所以,以後他開始寫這部《華嚴經疏鈔》,落筆不停,也不改、也不停,就這麼往下寫。為什麼這樣?因為開大智慧了。他所寫的,都是諸佛菩薩來加被他,教他這麼寫的。這疏鈔前面有懸談,《華嚴經疏鈔》的懸談就有八大本;你看!就連我們現在所講的都在裡面。你們各位要是想詳細聽一聽,盡單講懸談也可以,但是講一年也講不完,它比《妙法蓮華經》還要多。那麼要是覺得可以自己看,不願意聽呢,可以快一點,就早點講經文也可以。你們大家想一想,願意怎麼講,我們就怎麼樣講。不過這個懸談,講得真妙,妙不可言的。你們想一想,清涼國師一開始寫這疏鈔的時候,就有這麼個境界,這叫光明遍照之相──這就是《華嚴經》光明遍照法界的意思和預兆。

 

以後,當《華嚴疏鈔》將要寫完的時候,他又得一個境界,又是作一個夢。夢到什麼呢?夢見他自己變成一條龍,在五臺山上,龍頭枕在南臺,龍尾纏在北臺上。一會兒他又變了千百萬億這麼多條龍,飛到天上,向四方而去,然後就沒有了。他醒了之後,知道這是表示《華嚴疏鈔》要流通到盡虛空遍法界去了。要是開五眼的人,就可以看見盡虛空、遍法界都有《華嚴經》,也都有清涼國師所寫的《華嚴經疏鈔》。

節選自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 END ·

⊙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編輯: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服務: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投稿郵箱:3834562@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延申閱讀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長按識別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附梵唄:華嚴字母】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 殊勝節日|臘月二十九,恭迎華嚴菩薩聖誕!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佛教八宗之一的華嚴宗,即以此經立宗。
  •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都是他自己立出來的條件,不是師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歷九朝,為七帝師』,他歷經九個皇帝,而有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  這九個皇帝都是誰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肅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順宗、(六)唐憲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這位清涼國師做國師的。
  • 資料:華嚴宗的傳承 之三
    (二)天授二年(六九〇)提雲般若譯《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師列席譯場,還特為作疏,發揮新義。(三)證聖元年(六九五),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師奉詔筆受,後來並補入日照所譯兩段。(四)長安三年(七〇三),義淨等人先後在洛陽福先寺及長安西明寺,翻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一部,師奉詔證義。
  • 19.要是開五眼的人,就可以看見盡虛空、遍法界都有《華嚴經》【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盡眾生界如普賢」: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是當機者──請法之主;普賢菩薩他這種境界,是沒有法子可以知道的,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每一個眾生心裡,都有普賢菩薩;而每一個眾生的身心,也都在普賢菩薩的心裡。所以清涼國師說「盡眾生界如普賢」,所有一切眾生,都變成普賢菩薩的化身,都能行普賢菩薩的大行力。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宗的傳承(下)
    (二)天授二年(六九〇)提雲般若譯《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師列席譯場,還特為作疏,發揮新義。(三)證聖元年(六九五),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師奉詔筆受,後來並補入日照所譯兩段。(四)長安三年(七〇三),義淨等人先後在洛陽福先寺及長安西明寺,翻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一部,師奉詔證義。
  • 華嚴菩薩(1638)
    華嚴宗,依華嚴經立名,所以叫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發源地為西安華嚴寺,該宗依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為創宗初祖,目前是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祖庭是西安華嚴寺,目前,國內登記在冊的共有十八處華嚴寺,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醫術精湛,被唐太宗尊為帝心尊者的國師。
  • 臘月廿九日 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華  嚴  菩  薩  化    身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今日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界公認的華嚴菩薩化身有兩位,一位是元朝的正順法師。一個是唐朝的清涼澄觀國師,其中清涼國師最為有名。清涼國師是華嚴宗四祖。華嚴宗初祖杜順國師是文殊菩薩再來。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再來,清涼國師手長過膝,長相巍巍堂堂,牙齒有四十顆,代表福報很大,活到102歲。五臺山夢參長老活到103歲。清涼國師是七朝帝師。
  • 恭迎|臘月廿九 華嚴菩薩聖誕——以三昧力現眾華 遍滿虛空大莊嚴
    《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故古德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菩薩的名號,也就由此而來。僧肇法師在註解《維摩詰所說經》時,曾記錄了鳩摩羅什三藏對華嚴菩薩的解釋:以三昧力現眾華,遍滿虛空大莊嚴也。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位是唐代清涼國師,一位是元朝正順大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禪師
    宗密禪師聽從南印律師建議,廣參名山古剎,並繼續研究《圓覺經》。元和五年,禪師抵達襄陽恢覺寺,遇到病重臥床數月的華嚴宗靈峰法師。法師通過對宗密禪師多天的觀察,將其所藏的八十卷《華嚴經》和澄觀國師所著六十卷《華嚴經疏》、九十卷《華嚴經疏鈔》贈予宗密禪師。靈峰法師還沒有來得及作開示,便圓寂於恢覺寺。宗密禪師閱讀過這幾部華嚴經疏之後,高興地說:「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
  • 大方廣佛華嚴經23—— 異生眾,執金剛神
    ②愛語:用好言勸慰眾生以達到度化之目的。      ③利行: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      ④同事:就是和眾生做同樣的事情。   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      這些大菩薩都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羲,非常廣大。他們將八萬四千法門,聚集一身。他們的辯才無礙,善巧方便無盡。
  • 史傳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本所齋意在師一人。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師且與咒願。當即發遣人。送歸本居。悟與咒願已。?前有三五童子。各可六七歲。居士呼之。又重標名於一童子遽來。居士語曰。汝可祇事此法師。童子便請於悟曰。師暫開口。悟即依開。童子觀之雲。師甚多病。童子即將手。向身上摩。遂取少藥。大如麻子。分為三丸。與悟吞之。又請開口。童子忽飛入口中。悟當時便騰虛。還本所居。住空中謂祥曰。向蒙神仙居士請齋。遂獲神通。
  •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故稱為大行普賢菩薩。今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爇在金爐放項刻氤氳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大行普賢願王菩薩三稱一切恭敬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佛。一拜。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公元738 -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 一代女皇——武則天與佛教之因緣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又名媚娘(公元624-705年),享年81歲。她一生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鑾寶殿,指揮滿朝文武長達21年。在她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內政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國力強盛,是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 華嚴五教之略述——道致法師
    因此,由於時間、地點、因緣和行式等的不同,翻譯各種佛典,在內容、旨趣等方面存在相互出入或是相互矛盾的地方,以至初學佛理者茫然不知所措。因受著這些問題的驅動,南北朝以來,一些獨具匠心的高僧大德們先後開展著同一項工作——教相判釋,即依據自己對印度佛教的理解,在判定各種佛典價值的基礎上,對所有佛教經典加以分類組織,從而將其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之中。
  • 史傳部——華嚴經傳記
    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晉朝所譯是也。今大周于闐所進。逾四萬頌。於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舊譯闕略。講解無由。今文並具爛然可領。其十定一會。舊經有問無答。今本照然備具。是以前有七處八會。今七處九會。雖望百千而未備。然四萬之理亦無遺。且龍樹誦具本以上升。法領獲僅半以東度。雖凡聖不一。而弘法無二。但以域壤有中邊。慧解有深淺。遂使數萬裡間。見聞懸隔。闕乎大半。可不傷哉。大智度論雲。不思議經。
  • 《華嚴經》中的20句精華佛理,點醒執迷人生!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華嚴經》是釋迦佛成道之後所說的大乘經典之中,篇幅最長,最廣解勝義,最至圓滿佛法的經典。1. 行如來行,住如來道。2. 恆守正念,習行眾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