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 有佛法 有情懷
就等你來關注
寶月清涼,寂照法界。
以沙門相,藏世間解。
谷響入耳,性不可為。
青蓮出水,深不可窺。
萬象紛披,花開古錦。
啟迫群氓,與甘露飲。
哲人去矣,資何所參。
即事之理,塔鎖終南。
清涼國師就是華嚴菩薩的化身,怎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化身呢?因為他就專門講《華嚴經》,不講旁的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他的身高有九尺四寸,兩隻手長過膝蓋,有四十顆牙。我們一般人的牙只有三十幾顆,有四十顆牙的這就出貴人,這是很少的。佛就有四十二顆牙,這位清涼國師有四十顆牙。他的眼睛在晚間看起來有光的,眼睛放光,白天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一樣,但他那眼睛總是定定的不動。他在建中四年時,寫了一部《華嚴疏鈔》;這部《疏鈔》,是《華嚴經》補註中最有名的。
在沒有寫《疏鈔》以前,他就先求華嚴海會菩薩加被。加被,就是幫他忙。有一天晚間,他就作一個夢,看見山峰都變成金色的。等夢醒了,他知道這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從此之後,他寫《華嚴疏鈔》就這麼順著筆寫,也不加思索。我們一般人寫文章,差不多都要想一想、寫一句,想一想、寫一句。他不需要想,就像抄東西那麼快。經過四年的時間,就把《華嚴經》注成了。書寫完成之後,他又作了一個夢。這個也不一定是夢,不過他就有這麼一個境界,也可以說是夢。他夢見自己變成一條龍,由他這一條龍又變出千千萬萬、無量無邊這麼多的龍,飛到其他的世界去。這就是看到華嚴的境界了,一般人就說這是表示流通的意思。
清涼國師身歷九朝,為七帝門師。他一生經過隋、唐九個朝代,做七個皇帝的師父。他圓寂之後,有一個印度和尚到中國來,在半路上就遇著兩位青衣童子。這和尚是個證果的阿羅漢,就把這兩位青衣童子在虛空中給留下來,問說:「你們到什麼地方去啊?」青衣童子說:「我們到中國去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去供養。」這位羅漢到了中國後,就對皇帝講有兩個青衣童子來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大約是說的清涼國師。於是乎就把他的墳給打開,一看果然缺了一顆大牙。這一些境界都是妙不可言,你看!華嚴菩薩也到中國來,所以清涼國師才有那種奇特的相貌。
我們都應該感謝清涼國師這一種的慈悲。我們能得到、看到這一部《華嚴經疏鈔》,能依照這種註解來修行,來學佛法,我們都應該向清涼國師多叩幾個頭。當你還沒有明白佛法的時候,聽到這種道理,感覺很平常似的,也不認識它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最妙的一種法門。等你要是明白了這種法之後,你就知道清涼國師對我們一切眾生,這一種的慈悲,這一種的愛護,真是無微不至;連最微細的地方,他都為我們想到。
所以我們現在才能聽見這種妙法,如果沒有大善根,你根本就沒有法子聽到這一種法。不論你是哪一種人,或者修行,或者不修行,或者發菩提心,或者沒有發菩提心,能聽見這一種法的人,真是──沙裡澄金──來沙裡頭找金子。就好像金子,沒有見過金子的人,你就見到金子,也不知道它是貴重的東西,因為你不懂。
例如鄉下人沒見過鑽石,要是見到了鑽石,他說:「欸,這和普通的玻璃是一樣的嘛,怎麼賣那麼多錢呢?」為什麼他這麼樣講呢?就因為他不認識。而我們現在對於這部《華嚴經》,也有類似的情形,不懂法的人就覺得:「聽法就是這麼樣子嘛!」要是明白這種法的人,就知道這是最高無上了,沒有比這個甚深微妙的法再好的了。
所以清涼國師在沒有寫這部《華嚴經疏鈔》之前,他就求華嚴海會佛菩薩來加被他,給他靈瑞的預兆。他在佛前拜佛,懇切至盞厙螅揮幸惶歟妥髁艘粋夢。這個夢怎麼樣呢?他夢見一尊金色的佛像,喔!這佛像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在這個時候,他就用兩手捧著這光,然後將其吞了。就好像某人說他也吃過光,但這個光和那個光不一樣。還有摩訶迦葉尊者也叫「飲光氏」。我那時候講這飲光氏,這個人說他也飲過光,那麼他飲這個光是怎麼飲的?那是不知道了。而這位清涼國師不是飲光,他是吞光,把這光都吞到他的肚裡去了。
所以,以後他開始寫這部《華嚴經疏鈔》,落筆不停,也不改、也不停,就這麼往下寫。為什麼這樣?因為開大智慧了。他所寫的,都是諸佛菩薩來加被他,教他這麼寫的。這疏鈔前面有懸談,《華嚴經疏鈔》的懸談就有八大本;你看!就連我們現在所講的都在裡面。你們各位要是想詳細聽一聽,盡單講懸談也可以,但是講一年也講不完,它比《妙法蓮華經》還要多。那麼要是覺得可以自己看,不願意聽呢,可以快一點,就早點講經文也可以。你們大家想一想,願意怎麼講,我們就怎麼樣講。不過這個懸談,講得真妙,妙不可言的。你們想一想,清涼國師一開始寫這疏鈔的時候,就有這麼個境界,這叫光明遍照之相──這就是《華嚴經》光明遍照法界的意思和預兆。
以後,當《華嚴疏鈔》將要寫完的時候,他又得一個境界,又是作一個夢。夢到什麼呢?夢見他自己變成一條龍,在五臺山上,龍頭枕在南臺,龍尾纏在北臺上。一會兒他又變了千百萬億這麼多條龍,飛到天上,向四方而去,然後就沒有了。他醒了之後,知道這是表示《華嚴疏鈔》要流通到盡虛空遍法界去了。要是開五眼的人,就可以看見盡虛空、遍法界都有《華嚴經》,也都有清涼國師所寫的《華嚴經疏鈔》。
節選自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 END ·
⊙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編輯: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服務: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投稿郵箱:3834562@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延申閱讀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長按識別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