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2月16日電 唐代詩人宋之問有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描述離家多年的遊子即將到家時,充滿期待與惶恐的心情,情真意切。
春節臨近,在異地就業的80後、90後相繼踏上返鄉之路,同樣心懷忐忑。其中有對成家立業的焦慮,有對衣錦還鄉等傳統觀念的逃避,更有對父母日漸蒼老的擔憂。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被催婚。」臨近春節,「回家一族」如何應對父母親朋的催婚,似乎迫在眉睫。
「從1月初,我就開始為過年回家的『催婚大戰』研究『攻略』了,網上各種應付催婚的帖子看了有幾十篇,都快背下來了。」在北京工作的西寧小夥李冰說。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面對父母親朋「泰山壓頂」「隔山打牛」「聲東擊西」等「催婚大法」,網友也總結了一套應對「攻略」,其中不乏「乾坤大挪移」「合縱連橫」「黯然銷魂掌」等所謂「絕招」,但總結下來無非兩類:一是暫時轉移話題,求得一是平靜;二是口頭答應,等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後再作打算。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教師陳家建認為,中國的80後、90後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社會急劇變遷的時代,與父母一輩對婚姻、家庭等問題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加之不少青年在大城市打拼,其觀念與身處中小城市或農村的父母差別更大,產生「催婚」現象不足為怪。
此外,隨著城市節奏的加快,不少青年特別是「白領」往往陷於「兩點一線」的生活,交友面狹窄導致婚戀困難。陳家建認為,對青年男女而言,「如果有可能,多拓寬一下自己生活的圈子,多認識一些朋友,自然有助於終身大事的解決。」
近年來每到春節前夕,「過年九大怕」都會在網絡上被「舊事重提」。在「九大怕」中,「怕同學聚會沒面子」赫然在列。
「從去年11月開始,就有高中同學約著過年開『同學會』。」在上海工作的西寧女孩方璐告訴記者:「大概是從大三、大四開始,同學會上大家很少敘舊,不是『拼酒』,就是顯擺誰在北京買了房子,誰嫁個了高富帥,誰開的是寶馬、奔馳。感覺每聚會一次,感情就疏遠一次,後來越來越怕聚會了。」
據記者觀察,對那些曾經的「學霸」而言,與昔日老友聚會,更成為春節期間「不能承受之輕」。
「每次聚會,基本上必然會被問三個問題:你現在工作一定很賺錢吧?你一定全款買房了吧?你下次升職是啥時候呀?我都懶得回答了。」家住西寧的段飛,七年前曾以優異的成績被一所985院校錄取。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認為,上述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源於衣錦還鄉等傳統觀念,另一方面與當下功利化的社會風氣直接相關。
「鼓勵青年一代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創造更好前途,在任何時代都沒錯,但如果把前途等同於『錢途』,那顯然不是『好好學習』能夠達到的。」陶文昭說。
西寧市南大街小學校長徐維賓表示,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青年,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更應當關注自身的幸福感,不要因盲目攀比而迷失自我。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髮。」在回家的列車上,現居寧波的青海姑娘楊帆都在聽著這首《時間都去哪兒了》,然而見到父母的白髮,強忍的淚水還是奪眶而出。
「上一次回家還是一年前,平時在電話裡,爸媽都說他們挺好的,回家才發現,短短一年,他們又老了。」楊帆說。
近幾年,一道「親情計算題」悄然躥紅: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除去睡覺、聚會、應酬等時間,30年真正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只有一個月。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其中約一半子女不在身邊。
陳家建坦言,在我國城鄉、地域差距客觀存在的情況下,青年異地就業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內還將普遍存在。「現在交通越來越方便了,特別是高鐵網絡越來越密集,對『遊子』來說,最好能隔幾個月回家看看。」陳家建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文理學院中國籍學者賀晏然特別提醒「回家一族」,在家期間最好暫時擺脫智慧型手機的束縛,多和父母聊聊天,多幫父母做做家務。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牽掛,要遠遠多過我們對父母的牽掛。讓他們放心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在成長,感受到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賀晏然說。(新華社記者 龐書緯)(圖片來源於新華社 萬象攝)
關注新華社發布微信公眾帳號①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添加朋友」中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 「 新華社發布」或「xinhuashefabu1",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文章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