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歸族|近鄉情怯,80後、90後過年回家怕什麼?

2021-01-17 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2月16日電 唐代詩人宋之問有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描述離家多年的遊子即將到家時,充滿期待與惶恐的心情,情真意切。

春節臨近,在異地就業的80後、90後相繼踏上返鄉之路,同樣心懷忐忑。其中有對成家立業的焦慮,有對衣錦還鄉等傳統觀念的逃避,更有對父母日漸蒼老的擔憂。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被催婚。」臨近春節,「回家一族」如何應對父母親朋的催婚,似乎迫在眉睫。

「從1月初,我就開始為過年回家的『催婚大戰』研究『攻略』了,網上各種應付催婚的帖子看了有幾十篇,都快背下來了。」在北京工作的西寧小夥李冰說。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面對父母親朋「泰山壓頂」「隔山打牛」「聲東擊西」等「催婚大法」,網友也總結了一套應對「攻略」,其中不乏「乾坤大挪移」「合縱連橫」「黯然銷魂掌」等所謂「絕招」,但總結下來無非兩類:一是暫時轉移話題,求得一是平靜;二是口頭答應,等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後再作打算。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教師陳家建認為,中國的80後、90後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社會急劇變遷的時代,與父母一輩對婚姻、家庭等問題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加之不少青年在大城市打拼,其觀念與身處中小城市或農村的父母差別更大,產生「催婚」現象不足為怪。

此外,隨著城市節奏的加快,不少青年特別是「白領」往往陷於「兩點一線」的生活,交友面狹窄導致婚戀困難。陳家建認為,對青年男女而言,「如果有可能,多拓寬一下自己生活的圈子,多認識一些朋友,自然有助於終身大事的解決。」


近年來每到春節前夕,「過年九大怕」都會在網絡上被「舊事重提」。在「九大怕」中,「怕同學聚會沒面子」赫然在列。

「從去年11月開始,就有高中同學約著過年開『同學會』。」在上海工作的西寧女孩方璐告訴記者:「大概是從大三、大四開始,同學會上大家很少敘舊,不是『拼酒』,就是顯擺誰在北京買了房子,誰嫁個了高富帥,誰開的是寶馬、奔馳。感覺每聚會一次,感情就疏遠一次,後來越來越怕聚會了。」

據記者觀察,對那些曾經的「學霸」而言,與昔日老友聚會,更成為春節期間「不能承受之輕」。

「每次聚會,基本上必然會被問三個問題:你現在工作一定很賺錢吧?你一定全款買房了吧?你下次升職是啥時候呀?我都懶得回答了。」家住西寧的段飛,七年前曾以優異的成績被一所985院校錄取。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認為,上述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源於衣錦還鄉等傳統觀念,另一方面與當下功利化的社會風氣直接相關。

「鼓勵青年一代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創造更好前途,在任何時代都沒錯,但如果把前途等同於『錢途』,那顯然不是『好好學習』能夠達到的。」陶文昭說。

西寧市南大街小學校長徐維賓表示,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青年,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更應當關注自身的幸福感,不要因盲目攀比而迷失自我。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髮。」在回家的列車上,現居寧波的青海姑娘楊帆都在聽著這首《時間都去哪兒了》,然而見到父母的白髮,強忍的淚水還是奪眶而出。

「上一次回家還是一年前,平時在電話裡,爸媽都說他們挺好的,回家才發現,短短一年,他們又老了。」楊帆說。

近幾年,一道「親情計算題」悄然躥紅: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除去睡覺、聚會、應酬等時間,30年真正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只有一個月。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其中約一半子女不在身邊。

陳家建坦言,在我國城鄉、地域差距客觀存在的情況下,青年異地就業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內還將普遍存在。「現在交通越來越方便了,特別是高鐵網絡越來越密集,對『遊子』來說,最好能隔幾個月回家看看。」陳家建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文理學院中國籍學者賀晏然特別提醒「回家一族」,在家期間最好暫時擺脫智慧型手機的束縛,多和父母聊聊天,多幫父母做做家務。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牽掛,要遠遠多過我們對父母的牽掛。讓他們放心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在成長,感受到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賀晏然說。(新華社記者 龐書緯)(圖片來源於新華社 萬象攝)

關注新華社發布微信公眾帳號

①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添加朋友」中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 「 新華社發布」或「xinhuashefabu1",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文章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想躲避的「春劫」:為什么子女不想回家過年?
    / 網絡圖片時代的車輪在前進,「春節+故鄉」在變遷中漸漸成為80、90後的焦慮源頭。是什麼牽絆住了他們回家過年的雙腿?1 被催婚被對比, 近鄉情怯是說不出的苦小時候總是盼望著過年,長大以後反而害怕過年了。
  • 別讓「近鄉情怯」擋住回家腳步
    別讓「近鄉情怯」擋住回家腳步 2020-01-08 04:42:28 參與互動   【文化評析】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 鼠年春節新變化:50、60後「反向探親」,70、80後攜家出遊、90...
    春運新氣象:90後成返鄉主力、反向探親、電子客票成新趨勢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回家的誘惑」仍舊無法抗拒。就算有100個不回家的理由,也敵不過一句「回家還需要理由嗎?」 。今年過年選擇返鄉的受訪者,以80後、90及00後更為集中。
  • 提前「回家過年」上演!90後:2021年「不再返城」,咋回事?
    提前「返鄉過年」上演!90後年輕人:明年「不再返城」,為啥?最近在深圳各大火車站看到很多年輕人大包小包地提回家,火車站每天的進站人流明顯多於出站人流,在火車站漢堡店上班的小文對這個現象感觸很深。往年只有到了除夕前半個月才會出現大量回家返鄉過年的人,但是2020年的今天顯得格外不一樣,從12月10號開始,提著大包小包回家的人明顯增多了,每天小文店裡的生意忙得不可開交,就像往年的春運人流一樣。為什麼在深圳等大城市的90後年輕人都提前「回家過年」呢,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 別因春節「亞文化」 讓年輕人近鄉情怯
    春節將至,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被賦予太多吉祥的意義,時光飛逝,許多曾經「盼過年」的孩童已長大成人,成了「怕過年」群體中的一員。多少匆匆的腳步,思鄉的情懷,在靠近家鄉的那一刻,變得五味雜陳。
  • 別因春節「亞文化」讓年輕人近鄉情怯
    漫畫:春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春節將至,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被賦予太多吉祥的意義,時光飛逝,許多曾經「盼過年」的孩童已長大成人,成了「怕過年」群體中的一員。多少匆匆的腳步,思鄉的情懷,在靠近家鄉的那一刻,變得五味雜陳。
  • 為什麼90後不願意回家過年了?我想你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這件事,曾經在我很小的時候,還是有一點興趣的,因為可以出去玩而不用寫作業,還可以吃很多果凍不被媽媽罵。但長大了,過年就成了一年中最難逃的節日。我自己大概是有一顆不羈的心,對回家過年這件事的牴觸情緒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年中的巔峰。我覺得我是不對的,不孝的,不道德的。
  • 學生黨最害怕課程:80後英語,90後體育,00後呢?
    你們最怕什麼課程呢?不同的年齡段肯定有不同的害怕課程,對於大多數80後來說,想必最害怕的就是英語課。因為絕大部分80後在上初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90年代,那個時候90後還在沒有上學,00後估計還沒有出生。
  • 北青報:別因春節「亞文化」 讓年輕人近鄉情怯
    &nbsp&nbsp&nbsp&nbsp春節將至,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被賦予太多吉祥的意義,時光飛逝,許多曾經「盼過年」的孩童已長大成人,成了「怕過年」群體中的一員。多少匆匆的腳步,思鄉的情懷,在靠近家鄉的那一刻,變得五味雜陳。
  • 一位80後兒時過年的回憶
    小時候總想盼著過年,長大後感覺過年沒多大意思。小時候的過年可以吃好多好吃的,在平時吃的不起的時候,要等過年一次吃個夠。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在好吃的東西可不覺得稀奇了,因為都吃過了!一年一年又一年,兒時的年再找不到。
  • 怕催婚、怕對比,別讓「近鄉情怯」擋住回家腳步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節意味著回家團圓。然而據媒體報導,近年來,一些年輕人卻出現「怕回家過年」的心態。怕被催婚、怕被和別人對比、怕送紅包不堪重負……各種有形無形的「怕」步步緊逼,令許多人既想回家又心存恐懼。很多在城市職場打拼的年輕人,患上「春節社交恐懼症」。
  • 90後媽媽陪娃過年記憶:過年都是新的
    「陽光姐姐」伍美珍的《過年都是新的》繪本,瞬間把我這個90後老母親拉回童年的記憶。90年代,大年三十,大街小巷,鞭炮齊鳴,鑼鼓聲聲,年味兒十足。那時候,我們都會守在黑白電視機前,吃著年夜飯看春晚。我的記憶中,1998年,還珠格格熱播的那一年,我們家終於有彩色電視了。
  • 「70、80、90後」的方式非常不同
    春運已經開始,在外面苦苦掙扎的城市流浪者已經開始搶票,歸心似箭準備踏上回家的路。同一個春節,不同的年味兒,當地的農民工越來越感受不到年的味道。我們來看看不同年齡段的人是如何慶祝春節的?一70後堅持傳統對於大多數70後的人來說,春節是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過年不僅意味著家裡的美味佳餚,更意味著情感上的團圓,以及對來年的期待。70後過年是傳統。
  • 80後關於過年的美好回憶
    兒子問我:「媽媽,你小時候也這樣過年嗎?」一句話勾起了我對童年過年的回憶。 小時候年的味道,是臘月底滿村飄香的炸丸子、煮肉、蒸饅頭的香氣,當然還有放假後和小夥伴追逐打鬧的歡樂。對於小學生來說,寒假比暑假自由多了,我們不用幫大人去田裡拔草,不用去草地放羊,也不用天天幫著媽媽做飯。大人們因沒有了農活,每天只打點過年的吃喝用物,也不大管我們。
  • 我們為什麼要回家過年?
    回家,是春節最重要的儀式,「回家過年」是華夏大地上最強勁的律動。落葉歸根、思鄉戀家,這是中國人幸福觀的基本經緯,樸素而有力量。對於在外漂泊一年的遊子來說,縱使山高路遠、舟車勞頓,但一想到與親人的重逢畫面,一想到熟悉的鄉土鄉音,頓時覺得精神滿滿,恨不得腳步快一些,再快一些。
  • 70、80、90、00年代的人過年的區別,你知道嗎?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一直是一件大事不管手頭正在操心什麼事情一句該過年了就把所有人都召喚回家了但是你知道70、80、90、00年代泌陽人過年都有哪些區別嗎?- 娛樂是扭秧歌 -咳咳,小編胡亂地猜想……咱以後過年的娛樂節目,會不會是看廣場舞啊~60年代- 選購花布,回家裁製新衣 -額……這個……誰家媳婦手巧,大家都看得到- 年夜飯在公共食堂 -雖說集體吃有集體吃的熱鬧,但無法顧及所有人的胃口。
  • 回家過年!年輕的心這樣抵達遠方的家
    【智庫答問】編者按  春節將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句「回家過年」,牽動著億萬中國人最溫馨的情愫。然而近年來,一些年輕人卻出現「怕回家過年」的心態。如何在日常的鄉村治理中為青年留出可為空間,通過「兩地情牽」驅逐「近鄉情怯」?我們邀請專家為您解析、支招。
  • 蘇寧年夜飯消費數據:怕被催婚、催生的90後,開始自己過年
    每到過年,年夜飯必須是重頭戲。近日,故宮推出年夜飯又取消一事,就引發眾網友圍觀。實際上,蘇寧超市數據顯示,除了在酒店預訂年夜飯,在網上購買年夜飯大禮盒,也成為今年春節期間的年貨消費趨勢。尤其是適合三口之家的小包裝年夜飯大禮盒,深受90後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為了避免春節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二胎,這屆90後,已經在解鎖春節年夜飯新姿勢。隨著「懶人經濟」的盛行,消費者對於開袋即食、搭配豐富,不需要進行深加工的半成品熟食年夜飯情有獨鍾。在價位選擇上,150元左右的年夜飯禮盒最受歡迎。
  • 80、90、00、10年代旅客講述春運記憶:不變的是回家的期盼
    近日,80、90、00、10年代的旅客分別向瀟湘晨報記者講述了他們那個年代的春運故事。 有人說,沒經歷過春運,就別說體驗過成人世界的辛酸。每年,數以億計的人趕著加入這場靈魂與肉體的戰鬥。
  • 又到「近鄉情怯」時
    又到「近鄉情怯」時你在別的城市,已經變成另外一個人,你想要拔腳出走,過上一種簡單的生活,結果卻發現有形的腳可以離開,無形的根卻仍然在原地。每年進入臘月,就隱約有了準備過年的意識,再加上收音機裡的廣告內容,已經迫不及待地換上了和「回家過年」有關的信息,更是多了點緊迫感。這一年沒有完成的事,年初時指天發誓想要實現的願望,到這個時候都要暫停一下了,「過了春節再說」——這是農耕思維中很重要的一個檻,像咱們農民出身的人,很難跨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