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裡曼一世統治生涯末期時,奧斯曼帝國內部爆發了嚴重的內亂,即皇子們之間的內戰。許多貴族希望能夠借擁立之功登上朝堂高位,因此也積極參與到了這場內鬥之中。最終,只有塞利姆二世一人活了下來,而他也自然成為了下任蘇丹的不二之選。
為奧斯曼帝國擴大了領土面積的蘇丹蘇裡曼一世
蘇裡曼一世於公元1566年死後,奧斯曼帝國內部再未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雄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內部的矛盾逐漸顯露了出來。蘇裡曼一世在世時,這些問題還不能夠威脅到帝國的根基和蘇丹的統治。然而隨著權力的旁落,危險的因子逐漸被放大,且通過連鎖反應影響到了帝國的各個領域。
同年,蘇裡曼一世之子塞利姆二世成為了帝國新一代的蘇丹。本以為這名新君能夠重現蘇裡曼一世統治時期的輝煌,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這名蘇丹整日與酒做伴,對朝政沒有任何興趣。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奧斯曼帝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整日醉酒的蘇丹塞利姆二世
塞利姆二世成為帝國的新蘇丹後,並未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對國家的治理活動中去,而是盡最大程度享受蘇丹的物質生活條件。喜好飲酒的他整日與美酒相伴,朝政則被託付給了穆罕默德·索庫魯。對此,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黃維民在《試論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一文中曾經提到:
"蘇萊曼的繼承人塞利姆二世酗酒成性,根本不像個伊斯蘭教徒。國人都稱他為'醉鬼蘇丹',而西方人則乾脆叫他'醉鬼塞利姆'。他從不領兵打仗,這與他的父親,偉大的立法者蘇萊曼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萊萊曼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還逼著自己披掛上陣,而他也就在那最後一次徵戰中突然辭世,於是人們就常把1566年蘇萊曼逝世這一年劃定為奧斯曼帝國衰落的開端。"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塞利姆二世對於擴張和徵服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只是希望能夠保住自己的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他的"理政"方針便是守住父親留下的基業,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運動也因此被放緩了。
與此同時,西歐國家並未鬆懈。自從奧斯曼帝國崛起以來,西歐諸多國家都時刻保持著警惕,生怕有一天土耳其人會再次捲土重來,所以並沒有荒廢對軍事科技的提升。
早期的奧斯曼軍隊具有相當強的戰鬥力
不僅如此,因奧斯曼土耳其崛起後曾佔據了歐洲至亞洲的貿易路線,使許多歐洲國家都不能夠正常開展貿易活動。因此,歐洲興起了一場被稱之為"地理大發現"的運動,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都希望能夠開闢一條海上新航路,來打破貿易封鎖的現狀。
在筆者看來,從塞利姆二世繼位開始,奧斯曼帝國就已經走上了由盛轉衰的道路。自從帝國崛起以來,歷代蘇丹都以對外擴張,增加領土面積為畢生心願。雖然戰爭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但也可以同步推動軍事科技的發展。
當奧斯曼帝國對外擴張的腳步出現停滯時,有關軍事領域的一切發展自然也會隨之停止,那麼帝國的軍事力量也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削弱。反觀歐洲,因時刻擔心土耳其人的入侵,歐洲國家的發展反而沒有停止,二者之間的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這也為後來奧斯曼帝國戰敗於維也納埋下了伏筆。
紅線區域內為奧斯曼帝國領土範圍
在奧斯曼帝國崛起不久之時,帝國蘇丹就已經在進攻歐洲的同時又與伊斯蘭世界的其他國家展開了交戰。經過幾代蘇丹的努力,伊斯蘭世界內的所有國家都臣服於奧斯曼帝國。毋庸置疑的是,這一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代言人。
然而蘇丹卻並沒有在完成徵服後合理處理社會關係,並採取了高壓政策對待那些被徵服者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徵服者已經無法忍受再生活在被壓迫的日子裡,因此帝國內的許多地區都出現了起義的現象。
奧斯曼土耳其的行政中樞伊斯坦堡
與此同時,歐洲國家也看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虛弱和混亂,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開始驅逐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勢力。到了公元17世紀末期至公元18世紀初期,已經有許多伊斯蘭世界國家脫離了蘇丹的控制。對此,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王三義在《大國崛起後的難題:以奧斯曼帝國為例》一文中曾經提到:
"奧斯曼帝國的霸權很短暫。因為,帝國政府的邊疆管理力不從心···這些邊疆地帶時而'開放',呈現出鬆散、混亂狀態,時而'封閉',商貿活動也受影響。奧斯曼帝國在敘利亞、阿拉伯沙漠的疆界,16世紀至18世紀前期處於鬆散狀態,試圖在邊疆確立直接統治的努力總是不成功。"
帝國蘇丹所居住的宮殿託普卡珀宮
附屬國的獨立,使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面積開始縮水。實際上,即便是在蘇裡曼一世統治時期,帝國蘇丹也很難對邊境地區實行有效統治。許多地區和國家只是宣布臣服於蘇丹,但蘇丹的命令卻很難在被徵服地得到有效的執行。
蘇丹本想對這些脫離控制並獨立的伊斯蘭國家予以軍事打擊,但怎奈國內也爆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許多鎮守地方的行省總督也藉機掀起叛亂,意在割據自立。蘇丹處理土耳其人的叛亂尚且力不從心,又如何能夠收回對附屬國的控制權呢?
奧斯曼土耳其的經濟開始下滑前文已經提到,因奧斯曼土耳其佔據了歐洲通往亞洲的貿易道路,所以許多歐洲國家不得不選擇開闢海上航路來重新建立起貿易通道。當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在海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參與到了開闢新航路的活動中去。
陸上絲綢之路被封鎖後,歐洲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到開闢海上新航路的活動中
在此之前,土耳其人常常劫掠通行於陸地貿易通道上的歐洲商隊,以此來獲得大量的財富。在新航路開闢後,這條商路便逐漸被歐洲人所廢棄,來往的商隊數量也越來越少,奧斯曼土耳其所掌控的陸地貿易通道便失去了價值,其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對此,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王三義在《大國崛起後的難題:以奧斯曼帝國為例》一文中曾經提到:
"奧斯曼土耳其人有無限的擴張欲望,首先他們擅長打仗,其次,實踐告訴他們,只有開拓疆土才能帶來無數戰利品,讓他們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當他們擴展新領地後,來不及規劃如何進行內部管理 ,也沒有興趣認真做管理規劃。慣於攻城略地的土耳其人,只懂得財富可以通過掠奪而獲取,至於如何'算計',既不是土耳其人的強項 ,也是他們瞧不上的。一旦戰爭停止,不能開拓疆土,帝國就會出現財政危機。"
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塞利姆二世曾經嘗試過開發蘇伊士運河,但此時帝國的國庫已經不再支持這樣的大型工程建設,因此在計劃被提出後不久就被廢棄,奧斯曼土耳其也因此失去了一個挽救財政危機的辦法。
當然,這也並不代表蘇丹會坐看帝國衰落。隨著經濟的下滑和對外擴張腳步的放緩,帝國內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因此,於公元1648年繼位的新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決定重新啟動擴張計劃,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發動攻擊,以此來轉移國內矛盾,這便是後來的1683維也納之戰。
在筆者看來,當一個國家需要以戰爭的方式來轉移國內矛盾時,就證明國內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此時的統治者已經拿不出任何有效可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所以才會選擇如此極端且激進的解決"辦法"。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發動的對外戰爭,通常也都會以失敗告終。
維也納之戰的失敗,不僅沒有達成蘇丹轉移國內矛盾的計劃,反而使得國內的矛盾變得更加激烈,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蘇丹的統治。再加上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較為衰弱,而經此大敗過後,帝國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利益,實在是得不償失。
維也納之戰過後,帝國國力再一次受到了削弱
結語在筆者看來,奧斯曼土耳其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帝國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高速擴張過後,並沒有發展和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制度,這與蒙古人所建立起的蒙古帝國略有相似之處。在土耳其人看來,擴張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而並不是為了更深層次的追求。
當擴張運動被放緩後,帝國內對統治者不滿的聲音便因此越來越大,這在無形中就動搖了蘇丹的形象和對帝國的統治力。即便是到了奧斯曼帝國生命的末期,土耳其人還是十分尊崇為帝國開疆拓土的奧斯曼一世和蘇裡曼一世等有為的蘇丹,對那些沒有為帝國貢獻土地的蘇丹則往往給予負面的評價。
再者,當奧斯曼帝國無法從擴張運動中獲得更多財富時,便加強了對路上商路的控制,希望能夠從中獲得更多利益來補貼虧空,於是許多歐洲國家被迫選擇從海上開闢新航路。因此,歐洲的航海技術便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隨著航海技術和科技的提升,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也隨之被加強了,使全球化更早一步到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奧斯曼帝國衰落反而加快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聲明:本號內容部分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觀點及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