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反而加快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2021-02-13 塔影鐘聲海春軒

在蘇裡曼一世統治生涯末期時,奧斯曼帝國內部爆發了嚴重的內亂,即皇子們之間的內戰。許多貴族希望能夠借擁立之功登上朝堂高位,因此也積極參與到了這場內鬥之中。最終,只有塞利姆二世一人活了下來,而他也自然成為了下任蘇丹的不二之選。

為奧斯曼帝國擴大了領土面積的蘇丹蘇裡曼一世

蘇裡曼一世於公元1566年死後,奧斯曼帝國內部再未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雄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內部的矛盾逐漸顯露了出來。蘇裡曼一世在世時,這些問題還不能夠威脅到帝國的根基和蘇丹的統治。然而隨著權力的旁落,危險的因子逐漸被放大,且通過連鎖反應影響到了帝國的各個領域。

同年,蘇裡曼一世之子塞利姆二世成為了帝國新一代的蘇丹。本以為這名新君能夠重現蘇裡曼一世統治時期的輝煌,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這名蘇丹整日與酒做伴,對朝政沒有任何興趣。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奧斯曼帝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整日醉酒的蘇丹塞利姆二世


擴張進程放緩、軍事力量逐漸被削弱

塞利姆二世成為帝國的新蘇丹後,並未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對國家的治理活動中去,而是盡最大程度享受蘇丹的物質生活條件。喜好飲酒的他整日與美酒相伴,朝政則被託付給了穆罕默德·索庫魯。對此,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黃維民在《試論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一文中曾經提到:

"蘇萊曼的繼承人塞利姆二世酗酒成性,根本不像個伊斯蘭教徒。國人都稱他為'醉鬼蘇丹',而西方人則乾脆叫他'醉鬼塞利姆'。他從不領兵打仗,這與他的父親,偉大的立法者蘇萊曼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萊萊曼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還逼著自己披掛上陣,而他也就在那最後一次徵戰中突然辭世,於是人們就常把1566年蘇萊曼逝世這一年劃定為奧斯曼帝國衰落的開端。"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塞利姆二世對於擴張和徵服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只是希望能夠保住自己的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他的"理政"方針便是守住父親留下的基業,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運動也因此被放緩了。

與此同時,西歐國家並未鬆懈。自從奧斯曼帝國崛起以來,西歐諸多國家都時刻保持著警惕,生怕有一天土耳其人會再次捲土重來,所以並沒有荒廢對軍事科技的提升。

早期的奧斯曼軍隊具有相當強的戰鬥力

不僅如此,因奧斯曼土耳其崛起後曾佔據了歐洲至亞洲的貿易路線,使許多歐洲國家都不能夠正常開展貿易活動。因此,歐洲興起了一場被稱之為"地理大發現"的運動,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都希望能夠開闢一條海上新航路,來打破貿易封鎖的現狀。

在筆者看來,從塞利姆二世繼位開始,奧斯曼帝國就已經走上了由盛轉衰的道路。自從帝國崛起以來,歷代蘇丹都以對外擴張,增加領土面積為畢生心願。雖然戰爭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但也可以同步推動軍事科技的發展。

當奧斯曼帝國對外擴張的腳步出現停滯時,有關軍事領域的一切發展自然也會隨之停止,那麼帝國的軍事力量也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削弱。反觀歐洲,因時刻擔心土耳其人的入侵,歐洲國家的發展反而沒有停止,二者之間的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這也為後來奧斯曼帝國戰敗於維也納埋下了伏筆。

紅線區域內為奧斯曼帝國領土範圍



歐洲國家開始奪取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地,帝國版圖開始縮水

在奧斯曼帝國崛起不久之時,帝國蘇丹就已經在進攻歐洲的同時又與伊斯蘭世界的其他國家展開了交戰。經過幾代蘇丹的努力,伊斯蘭世界內的所有國家都臣服於奧斯曼帝國。毋庸置疑的是,這一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代言人。

然而蘇丹卻並沒有在完成徵服後合理處理社會關係,並採取了高壓政策對待那些被徵服者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徵服者已經無法忍受再生活在被壓迫的日子裡,因此帝國內的許多地區都出現了起義的現象。

奧斯曼土耳其的行政中樞伊斯坦堡

與此同時,歐洲國家也看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虛弱和混亂,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開始驅逐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勢力。到了公元17世紀末期至公元18世紀初期,已經有許多伊斯蘭世界國家脫離了蘇丹的控制。對此,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王三義在《大國崛起後的難題:以奧斯曼帝國為例》一文中曾經提到:

"奧斯曼帝國的霸權很短暫。因為,帝國政府的邊疆管理力不從心···這些邊疆地帶時而'開放',呈現出鬆散、混亂狀態,時而'封閉',商貿活動也受影響。奧斯曼帝國在敘利亞、阿拉伯沙漠的疆界,16世紀至18世紀前期處於鬆散狀態,試圖在邊疆確立直接統治的努力總是不成功。"

帝國蘇丹所居住的宮殿託普卡珀宮

附屬國的獨立,使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面積開始縮水。實際上,即便是在蘇裡曼一世統治時期,帝國蘇丹也很難對邊境地區實行有效統治。許多地區和國家只是宣布臣服於蘇丹,但蘇丹的命令卻很難在被徵服地得到有效的執行。

蘇丹本想對這些脫離控制並獨立的伊斯蘭國家予以軍事打擊,但怎奈國內也爆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許多鎮守地方的行省總督也藉機掀起叛亂,意在割據自立。蘇丹處理土耳其人的叛亂尚且力不從心,又如何能夠收回對附屬國的控制權呢?

奧斯曼土耳其的經濟開始下滑

前文已經提到,因奧斯曼土耳其佔據了歐洲通往亞洲的貿易道路,所以許多歐洲國家不得不選擇開闢海上航路來重新建立起貿易通道。當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在海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參與到了開闢新航路的活動中去。

陸上絲綢之路被封鎖後,歐洲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到開闢海上新航路的活動中

在此之前,土耳其人常常劫掠通行於陸地貿易通道上的歐洲商隊,以此來獲得大量的財富。在新航路開闢後,這條商路便逐漸被歐洲人所廢棄,來往的商隊數量也越來越少,奧斯曼土耳其所掌控的陸地貿易通道便失去了價值,其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對此,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王三義在《大國崛起後的難題:以奧斯曼帝國為例》一文中曾經提到:

"奧斯曼土耳其人有無限的擴張欲望,首先他們擅長打仗,其次,實踐告訴他們,只有開拓疆土才能帶來無數戰利品,讓他們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當他們擴展新領地後,來不及規劃如何進行內部管理 ,也沒有興趣認真做管理規劃。慣於攻城略地的土耳其人,只懂得財富可以通過掠奪而獲取,至於如何'算計',既不是土耳其人的強項 ,也是他們瞧不上的。一旦戰爭停止,不能開拓疆土,帝國就會出現財政危機。"

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塞利姆二世曾經嘗試過開發蘇伊士運河,但此時帝國的國庫已經不再支持這樣的大型工程建設,因此在計劃被提出後不久就被廢棄,奧斯曼土耳其也因此失去了一個挽救財政危機的辦法。

當然,這也並不代表蘇丹會坐看帝國衰落。隨著經濟的下滑和對外擴張腳步的放緩,帝國內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因此,於公元1648年繼位的新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決定重新啟動擴張計劃,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發動攻擊,以此來轉移國內矛盾,這便是後來的1683維也納之戰。

在筆者看來,當一個國家需要以戰爭的方式來轉移國內矛盾時,就證明國內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此時的統治者已經拿不出任何有效可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所以才會選擇如此極端且激進的解決"辦法"。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發動的對外戰爭,通常也都會以失敗告終。

維也納之戰的失敗,不僅沒有達成蘇丹轉移國內矛盾的計劃,反而使得國內的矛盾變得更加激烈,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蘇丹的統治。再加上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較為衰弱,而經此大敗過後,帝國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利益,實在是得不償失。

維也納之戰過後,帝國國力再一次受到了削弱

結語

在筆者看來,奧斯曼土耳其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帝國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高速擴張過後,並沒有發展和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制度,這與蒙古人所建立起的蒙古帝國略有相似之處。在土耳其人看來,擴張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而並不是為了更深層次的追求。

當擴張運動被放緩後,帝國內對統治者不滿的聲音便因此越來越大,這在無形中就動搖了蘇丹的形象和對帝國的統治力。即便是到了奧斯曼帝國生命的末期,土耳其人還是十分尊崇為帝國開疆拓土的奧斯曼一世和蘇裡曼一世等有為的蘇丹,對那些沒有為帝國貢獻土地的蘇丹則往往給予負面的評價。

再者,當奧斯曼帝國無法從擴張運動中獲得更多財富時,便加強了對路上商路的控制,希望能夠從中獲得更多利益來補貼虧空,於是許多歐洲國家被迫選擇從海上開闢新航路。因此,歐洲的航海技術便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隨著航海技術和科技的提升,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也隨之被加強了,使全球化更早一步到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奧斯曼帝國衰落反而加快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聲明:本號內容部分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觀點及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土耳其歷史除了奧斯曼王朝,有其它朝代嗎?還有個耳熟能詳的朝代
    ,其數量之少在世界歷史僅次於日本歷史僅有的一個朝代菊花王朝。其實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整個歷史也是只有兩個朝代,這個國家就是土耳其。眾所周知,土耳其歷史有個大名鼎鼎的奧斯曼王朝,也是土耳其歷史最後一個朝代,在其之前土耳其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朝代,它就是羅姆王朝,別稱羅姆蘇丹國。土耳其所在的地方叫做安納託利亞,它有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叫小亞細亞。歷史上的土耳其先後是馬其頓王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塞爾柱帝國的領土。
  • 隨筆: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卻沒有?
    為什麼要「肢解」奧斯曼土耳其?為了方便自己的統治,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者們,為地處歐洲的眾多基督教徒們,保留了相當程度的自治權。這些基督教徒與突厥人乃至阿拉伯人,完全處在不同的文化圈。在近代(至少在十八世紀)以前,奧斯曼土耳其是西方的強國,長期保持著對歐洲的優勢,把他們比喻成「歐洲的夢魘」也絲毫不為過。奧斯曼土耳其的極盛時期大概在十五、十六世紀。
  • 土耳其歷史最後一個朝代,國祚長達623年,極盛時期號稱世界霸主
    土耳其在當今世界是一個存在感非常強的國家,也是一個綜合國力比較強的國家。不過今天的土耳其跟過去的土耳其相比已經衰弱了很多,換句話說歷史上的土耳其是一個非常強的國家,尤其是土耳其歷史的最後一個朝代,其極盛時期號稱世界霸主。 土耳其歷史最後一個朝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奧斯曼王朝。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古代大部分時期都位居世界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到了清朝的康乾時期,中國的版圖達到了最理想的狀態,有13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達3億。可是到了19世紀,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國已經遠遠地落後於西方列強,一場鴉片戰爭就把中國打回了原形,從此積貧積弱的中國開始被人們稱為「東亞病夫」。
  • 打了200年最後都亡了國: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什麼仇什麼怨?
    說到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真是一對冤家,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兩百年間,兩國之間爆發了10次戰爭,平均20年就打一次。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要死磕到底呢?誰又最終勝出呢?我們就來看看這其中的前因後果。
  • 從奧斯曼到土耳其
    從奧斯曼到土耳其文|沈大園
  • 土耳其前傳--奧斯曼一世
    奧斯曼在羅馬拉丁語中為Ottoman,在土耳其語和英語中為Osman奧斯曼帝國的早期歷史隱藏在傳說之中。奧斯曼苦苦追求瑪爾可敦兩年了,但謝赫艾德巴利就是不同意他們的婚事。有一天,睡夢中的奧斯曼得到了進一步的啟示。他夢到月亮從躺在他身旁的謝赫的胸中升起。接著,這輪 滿月又沉入了他自己的胸膛。隨後,從他的腰間生出一棵大樹,大樹的樹蔭和枝條覆蓋了整個世界。在樹下,奧斯曼看到了四條山脈--高加索山脈、阿特拉斯山脈、託魯斯山脈和巴爾幹山脈。從樹根處又流出四條大河,分別是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尼羅河和多瑙河。
  • 一戰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中國新疆
    俄羅斯是出兵最多的國家,而德國皇帝公開號召殘酷屠殺中國人的「匈奴演說」曾震驚世界。相反,在清朝自19世紀中期開始衰落淪為「東亞病夫」之前,與中國一樣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已經被歐洲列強譏諷為「歐洲病夫」,從未有實力侵犯近代中國的邊疆或海疆。康有為、梁啓超等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經常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抱殘守缺而江河日下的典型來告誡大清的執政者必須勇於改革。
  • 土耳其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9世紀時國力開始衰落,1914年8月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並於1918年戰敗。喪失了大片領土,帝國從此土崩瓦解。1919年,土耳其擊退外國侵略者,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地跨亞、歐兩大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是歐盟的候選國。憲法規定土耳其為民主、政教分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
  • 帝國時代3決定版奧斯曼土耳其優勢什麼 奧斯曼土耳其戰術分析介紹
    帝國時代3決定版奧斯曼土耳其優勢什麼?劣勢是什麼?又有什麼戰術?對於很多小夥伴來說這些都是比較疑惑的點,那麼針對於帝國時代3決定版中奧斯曼土耳其的具體情況戰術到底是什麼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詳細介紹!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最後一搏
    1915年初,歐洲大地正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隆隆戰火包圍,以英國、法國及俄羅斯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國及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早已在馬恩河戰役等重點會戰中打得不可開交,而歐洲主要戰場也在雙方巨大的人力和火力的堆砌中向塹壕戰的膠著局勢發展。
  • 《戰意》新賽季開啟,奧斯曼土耳其的新朝雅政他來了!
    精羅無不高呼新朝雅政務網易旗艦級戰爭網遊《戰意》在最近開啟了以「徵服君士坦丁堡」為主題的S3賽季,在該賽季中玩家們將在一個賽季的時間內,沿著歷史的脈絡體驗到君士坦丁堡戰役中的各種奇謀與徵戰。不過《戰意》新賽季與常見的君士坦丁堡戰役題材所採用的拜佔庭視角不同,這一次是以進攻方奧斯曼土耳其的視角,來講述其究竟是如何攻下這座千年雄城的。就如同奧斯曼土耳其入主拜佔庭之後的新朝雅政折服了不少精羅,《戰意》的S3賽季也有著許多豐厚的獎勵等待著玩家!
  • 德意志,將會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行省嗎?
    (穆斯林教派領袖到法蘭克福,受到法蘭克福穆斯林移民的熱烈歡迎)那麼究竟,土耳其人是如何在遠離祖國的地方,成為德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的呢?這一切是如何發生和發展的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1683維也納之戰,波蘭騎兵終結了奧斯曼土耳其對外擴張的歷史)持久的戰爭在帶來苦難的同時,卻也為兩個民族之間打開了交流的通道。
  • 精選 殘忍「血貢」:奧斯曼土耳其的國家奴隸制度
    但在歷史上,這樣的場景恐怕更有可能是另一番截然相反的情緒和景象:因為根據當時的記載,這些基督徒父母不惜通過賄賂負責選拔的帝國官員,以期他們帶走自己的孩子;波士尼亞統治者甚至和土耳其蘇丹達成了協議,讓「血貢」選拔對象覆蓋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而不合規範的波士尼亞家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中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對君士坦丁堡的蠶食,由基督教轉變為伊斯蘭
    因此,出於現實的考量,他們寧願選擇在奧斯曼人的統治下過上較為有序而安全的生活;而皈依伊斯蘭教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機遇,並且免於承擔沉重的賦稅。在精神層面上,隨著東正教會權威的衰落,這些生活在亞洲的希臘人開始受到新的信仰的感召。而從社會層面上看,無論是在背景還是在生活習慣上,他們與他們的奧斯曼鄰居也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差別。
  •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帝國,前兩個稱霸世界,第三個不斷衰落
    說起我國歷史上的帝國,可以說非常多。從秦朝建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中間出現了眾多的王朝和政權。不過在史學界,大家承認的有三個偉大帝國。這三個帝國是我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三個時期,其中前兩個帝國稱霸世界,第三個卻不斷衰落。我們看一下這三個帝國的狀況。
  • 土耳其人為何有大國心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確給了他們輝煌過去
    其實這還要從土耳其的歷史說起,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非常強大。那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前身。因此,土耳其人有一種大國心理和驕傲,也就並不為奇了。 後來當奧斯曼成為奧斯曼突厥人的首領之後,這些從中亞遷徙到西亞的遊牧民,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發展和壯大的歷史。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基督教世界面臨的生死存亡
    一個嶄新的奧斯曼文明在冉冉升起,這個文明成功地將其治下隸屬於不同種族、信仰不同宗教、操著不同語言的各個群體融合在了一起;而正是穆拉德一世,宣告了這個獨一無二的文明的崛起。此外,奧斯曼帝國向東歐擴張的時代又恰逢西方世界的收縮。在歐洲人於13世紀中葉徹底丟掉了耶路撒冷和蒙古人突然入侵小亞細亞半島之後,封建制度下的基督教世界再也無力向東方拓展其疆界了。
  • 西方的沒落 土耳其的轉身 中國的機遇與挑戰
    凱末爾元帥是土耳其的國父,憑藉著抗擊西方列強侵略土耳其的赫赫戰功,而強行在土耳其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質言之,通過引進西方的「德先生」、「賽先生」推動伊斯蘭教的世俗化進程。而在經過近百年的艱難交融之後,埃爾多安終於率領土耳其這艘巨輪,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強勢回歸伊斯蘭世界,回歸東方。而背景則是西方快速走向衰落,中國快速走向復興,大國碰撞的力量在土耳其產生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