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對君士坦丁堡的蠶食,由基督教轉變為伊斯蘭

2020-12-18 無名狂客

在奧斯曼人的領土內,並沒有出現基督徒的大規模伊斯蘭化,更談不上強迫他們皈依伊斯蘭教。不過,出於個人原因和利益驅使,有一些基督徒主動皈依了伊斯蘭教。由於君士坦丁堡的中央權力在逐漸衰竭,一些基督徒感到自己已經被統治者所遺忘。因此,出於現實的考量,他們寧願選擇在奧斯曼人的統治下過上較為有序而安全的生活;而皈依伊斯蘭教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機遇,並且免於承擔沉重的賦稅。

在精神層面上,隨著東正教會權威的衰落,這些生活在亞洲的希臘人開始受到新的信仰的感召。而從社會層面上看,無論是在背景還是在生活習慣上,他們與他們的奧斯曼鄰居也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差別。不論是否皈依了伊斯蘭教,他們都很容易適應奧斯曼式的生活。土耳其人和希臘人之間的通婚變得越來越常見,從而催生出一個日益壯大的血統混雜的群體。

有一個事實變得越發明顯——奧斯曼土耳其人不再僅僅是一群遊牧民,而是定居者、創造者和建設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小亞細亞西北角山巒起伏的領地內部,衍生出一種特有的、源於當地各民族文化的邊地文明。他們的文明混雜了亞洲與歐洲、穆斯林與基督徒、土耳其人與土庫曼人、遊牧民族與定居民族的種種特徵,注重實用,而不像東方那些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其他封建國家那樣信守更為正統的文化和社會約束。

有了這樣的社會雛形,奧斯曼土耳其人最終將承擔起繼承和改造拜佔庭文明的使命,正如當年的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帝國填補了阿拉伯帝國衰亡後留下的空白,甚或是更早的拜佔庭文明繼承了羅馬那樣。 奧斯曼本人並不急於為了開疆拓土而與他的鄰居兵戎相見。他觀察,等待,與鄰國共存,同時又向它們學習,最終緩慢而又志在必得地一點點蠶食拜佔庭帝國的領土。在拜佔庭帝國殘存的亞洲領土上,有三座防禦森嚴的城市:位於南方的是布爾薩(Bursa),這座坐落在奧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5]山坡上的城市控制著富庶的比提尼亞平原(Bithynian plain);在中部的是這一地區實際上的首府尼西亞(Nicaea),坐落在一個湖泊的東岸;位於北方的是尼科米底亞港(Nicomedia),從那裡延伸出的狹長海灣控制著通往君士坦丁堡的海路,這座城市還扼守著通往黑海的陸路。

從奧斯曼的都城到這三座城市,都僅有一天的路程。然而,奧斯曼卻沒有攻擊過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從埃爾圖魯爾統治埃斯基謝希爾的時代算起,時間已經過去了60年,但在這60年中只在鄉間發生過零星的戰爭,奧斯曼人的領土也僅僅向前推進了60英裡(約96千米)——從「老城」埃斯基謝希爾到「新城」耶尼謝希爾(Yenishehir)。奧斯曼人的擴張阻斷了尼西亞和布爾薩之間的交通。

但是,奧斯曼仍然在等待時機。他很清楚自己的弱點,也知道在這樣一個對君士坦丁堡而言至關重要的地區,其城市的防禦會有多麼的堅固。與此同時,他的力量一直在增強。因為他的聲望,他手下的軍隊數量已經從埃爾圖魯爾時期的400人發展到了4 000人。還有一些尋找生計的戰士穿過邊界,從鄰國投奔而來;就連拜佔庭帝國的許多希臘人邊防軍士兵,也由於不受重視、被罰沒財產或遭受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其他壓迫而改換門庭。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基督教世界面臨的生死存亡
    同時,作為一位富有遠見和政治敏銳性的統治者,他頗具政治家風範,為帝國的未來構建了宏大的政府架構。這樣的政府架構終將把拜佔庭帝國的殘餘領土整合起來,並賦予它們新生,幫助奧斯曼帝國填補上拜佔庭帝國衰亡後留下的空白;而這一點是當時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做到的。
  • 基督教與希臘︱君士坦丁堡淪陷後的希臘人與東正教會
    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希臘人:戴著鐐銬的舞蹈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標誌著拜佔庭帝國的滅亡。除了伊奧尼亞海、愛琴海上的部分島嶼以及伯羅奔尼撒半島主要受威尼斯人或熱那亞人統治之外,生活在希臘本土、小亞細亞地區以及巴爾幹半島北部等地的希臘人均成為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臣民。
  • 土耳其前傳--奧斯曼一世
    到了 11 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衰敗,塞爾柱人趁機擊敗了阿拉伯帝國,建立起一個伊斯蘭土耳其塞爾柱帝國,從此開始定居 下來。 如果帝國的版圖是環抱整個世界的一枚戒指,那麼君士坦丁堡就是這枚戒指上的寶石」。就在即將戴上那枚戒指的時候,奧斯曼突然醒了。他把這個夢講給艾德巴利聽,艾德巴利告訴他,這個夢是神的啟示。艾德巴利終於同意將女兒嫁給他,並且堅信這個夢預示了他們的子孫將擁有權力和榮光。奧斯曼與瑪爾可敦的婚禮按照最嚴格的伊斯蘭教儀式舉行,並由一位神聖的伊斯蘭託缽僧主持。
  • 隨筆: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卻沒有?
    為什麼要「肢解」奧斯曼土耳其?為了方便自己的統治,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者們,為地處歐洲的眾多基督教徒們,保留了相當程度的自治權。這些基督教徒與突厥人乃至阿拉伯人,完全處在不同的文化圈。在近代(至少在十八世紀)以前,奧斯曼土耳其是西方的強國,長期保持著對歐洲的優勢,把他們比喻成「歐洲的夢魘」也絲毫不為過。奧斯曼土耳其的極盛時期大概在十五、十六世紀。
  • 改變西方文明的一件大事:君士坦丁堡陷落
    7月初,土耳其政府發起訴訟,要求將伊斯坦堡(原名君士坦丁堡)著名的歷史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重新劃為清真寺。幾天後,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決:取消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博物館地位,將其改為宗教性質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雖被認為是東正教聖地之一,但如今土耳其作出改為清真寺的決定,也並不會令人驚訝。
  • 大國興衰與中世紀歷史的見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下了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兵臨城下之時,城內驚恐的人們紛紛逃進聖索菲亞大教堂避難,因為按照中世紀的習慣法,逃進教堂的罪犯可以獲得教堂的庇護赦免。
  • 「基督教聖城」到「伊斯蘭之光」:探析伊斯坦堡的蛻變重生!
    這不僅僅標誌著伊斯蘭文明對基督教文明的歷史性勝利,也意味著奧斯曼帝國接替羅馬帝國,成為地中海世界新的主宰力量。儘管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與西歐的近代化,帝國逐漸走向下坡路;伊斯坦堡的光輝變得黯淡;但其深厚的歷史積澱與精神意義仍然值得發掘。二、構建伊斯蘭大都會對伊斯坦堡重建的第一步,便是將這座古典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塑造的城市伊斯蘭化。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阿爾貝裡公國的首府克魯日鎮3.鷸蚌相爭——奧斯曼帝國入主中原就在基督教世界內訌時,亞洲的伊斯蘭勢力悄然興起。11世紀後期,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佔據了聖地耶路撒冷,切斷了基督徒的朝聖之路。兄弟倪於牆而外御其侮。同為廣義基督教旗幟下的拜佔庭皇帝有意與羅馬教廷和解,來對付共同的敵人——伊斯蘭教徒。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三場巔峰之戰,見證帝國崛起與中興
    引言1453年,隨著君士坦丁十一世脫下象徵皇帝的紫袍衝向不斷湧入的敵軍,最終力戰陣亡,一個歷經近兩千年的文明也畫上了它的休止符,而為羅馬文明奏響覆滅悲歌的正是稱霸地中海東岸數百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如果說,羅馬帝國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加文明融合的輝煌史詩,那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歷史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史。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打了誰的臉?回顧一下歷史淵源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聖索菲亞教堂,最早是基督教大教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帝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 從特洛伊到君士坦丁堡——安納託利亞千古文明之旅
    自從十字軍東徵帶回了東方的胡椒等香辛料,歐洲人學會了用這些香辛料保存肉製品、同時學會讓肉製品的風味更可口,於是香辛料成了肉食為主的歐洲不可或缺的佐料。海上強國威尼斯曾壟斷來自東方的香料貿易,熱那亞是其競爭對手,雙方均在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擁有商團和市場。君士坦丁堡在中世紀的數百年間都是世界最大的香辛料中轉市場。當然,絲綢、茶葉等貿易在這裡也非常活躍。
  • 歐洲基督教文明的先進武器主要是大炮,這對奧斯曼人有巨大吸引力
    百家原創作者:晶晶談歷史新的一天,新的開始,今天由小編到大家一起了解,在歷史上,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小秘密呢?在大家不知道的奧斯曼文明最初是以遊牧的土耳其人為核心發展起來的。而東歐、東南歐和中歐的基督文明都是它的毗鄰文明。
  • 論武德充沛害得看我奧斯曼!
    當君士坦丁堡這座屹立於巴爾幹半島千年而不倒的雄城陷落於奧斯曼土耳其時,其對後世造成的影響之深遠恐怕攻守雙方都沒想到。這場戰役不僅代表了羅馬帝國的落幕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也代表著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攻守之勢轉換,同時還間接導致了歐洲中世紀的結束與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則掀開了歐洲人殖民狂潮的帷幕。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土耳其將博物館改成了清真寺,為何會引發西方和俄羅斯的強烈不滿
    但是到3世紀末到4世紀初的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時期,基督教逐漸被羅馬帝國高層接受,君士坦丁大帝在臨死前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對於基督教的傳播產生積極的影響,基督教的影響力持續的擴大,而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到君士坦丁堡,也就是後來土耳其的伊斯坦堡,這裡也逐漸成為基督教的中心。
  • 改變西方文明的一件大事:君士坦丁堡落幕!
    "曾經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土耳其因為歷史糾紛,全民情願將伊斯坦堡的博物館重新規劃為清真寺,最終在政府的強烈要求下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博物館地位被取消,改為清真寺。儘管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認為是東正教堂的聖地之一,但土耳其現在決定將其改建為清真寺也就不足為奇了。
  • 我讀︱《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深究這種恐懼的源頭,一方面是奧斯曼勢如破竹的擴張。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宗教和政治力量,在公元7、8世紀時快速取得了成功,而相反,基督教先是經歷了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數百年迫害,又經歷了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著不斷擴張且難以抵抗的伊斯蘭世界,基督教世界自然有著天然的牴觸和偏見。另一方面,這種恐懼和仇恨的心理也來源於不了解。
  • 土耳其的心結:放不下的奧斯曼帝國榮光
    尼科堡一戰意味著歐洲各國再也無力阻擋奧斯曼人對拜佔庭帝國的擴張,短短數年時間,拜佔庭帝國的領土就被奧斯曼人蠶食殆盡,只餘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拜佔庭皇帝在皇位上苟延殘喘,昔日橫跨三洲的東羅馬變成了一城之國,宛若戰國時期盤踞在洛邑的周王室。
  • 愛琴海都隔不斷的情仇,希臘與土耳其到底什麼仇什麼怨?
    拜佔庭帝國把東正教奉為國教,塞爾柱伊斯蘭帝國異軍突起以來,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歐洲的基督教世界,不光是領土上的威脅,還有信仰上的不合,於是十字軍東徵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異教徒。在拜佔庭與塞爾柱的爭鋒中,奧斯曼帝國異軍突起,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後一個帝國,現代希臘和土耳其曾經都是拜佔庭的核心領土,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拜佔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世界一片哀嚎,因為這個是歐洲基督教世界安全感的象徵,就這麼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