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肓穴,疾病日久,因虛損而致諸證甚效,益氣補虛、扶正祛邪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穴位,膏肓穴。以膏肓命名,說明這個穴位適合那種虛的人。按古代的描述來看,膏肓是在心臟的下面,膈肌的上面,疾病跑到這個位置是真的不好治了。而我們講的膏肓穴不在這,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
膏肓穴——強腎保健常艾灸!
膏肓穴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出自於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雜病論》,藥王孫思邈通過艾灸養生高壽102歲,「視聽不衰,神採奕奕」,他認為「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可以說是打開「膏肓穴」,百病都難藏。
-
膏肓穴:咳嗽、氣喘、肺癆、健忘
也就是說,膏肓穴隱蔽在胛骨之下(心、肺之間),上有肺之魄戶,下有心之神堂,即醫緩所謂肓之上、膏之下,故名「膏肓穴」。 由於膏肓穴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故而這個穴位的用法以灸法為宜,《玉龍歌》中云:「虛羸有穴是膏肓,此法從來要度量;禁穴不針宜灼艾,灸之千壯亦無妨。」
-
怡安養生課丨冬季養生,首選膏肓穴!
太溪穴 TAI XI 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病無所治時,人們常會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膏肓,就是人體上一對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四指寬處就是三寸。
-
打開膏肓穴·百病都難藏
打開膏肓穴·百病都難藏 藥王孫思邈後來評論時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孫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只要找到膏盲穴,並灸它,任何疾患都會改善治癒。
-
神奇的膏肓穴,用處多多!
據歷代針灸文獻記載,膏肓俞主治咳嗽、氣喘、肺癆及虛損五勞七傷諸疾。《針灸四書》說:「病在肓之上膏之下,針藥不能及,而以此穴灸之,可能見效」。古代醫家認為本穴具有補肺健脾、治癆益損、寧心培腎、扶元固表的功效。近代研究,膏肓俞確有強身保健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
咳嗽、痰多找膏肓——膏肓穴!
膏肓穴屬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是治療咳嗽、痰多、氣喘、咯血等症的特效穴位。同時經常刺激膏肓穴可以起到益陰清心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遺精、盜汗、健忘、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病症。膏肓穴的位置在左右兩側肩胛骨的內測,所以膏肓穴還可用於治療肩膀肌肉僵硬、肩背疼痛等病症。
-
病後身體虛弱:按膏肓穴與神闕穴!
這個時候可以按摩刺激膏肓穴和神闕穴還進行調理和治療。膏肓穴穴位經屬: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用法:按摩法:可以採用點按、推法、拿法、揉法來刺激膏肓穴,或用空拳敲打本穴3-5分鐘。灸法:刺激膏肓穴也可以採用艾灸的方式,艾炷灸3-7壯或用艾條懸灸膏肓穴5-15分鐘。膏肓穴具有益陰清心的功效,經常刺激還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
膏肓穴:散熱排脂,治咳嗽!
膏肓穴:膏,是指膏脂、油脂的意思;肓,是指心臟和膈膜之間的位置。膏肓穴的意思是指膈膜中的脂類物質經由本穴外輸於膀胱經。膏肓穴穴位歸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膏肓穴可用於散熱排脂,治咳嗽,與尺澤穴和肺俞穴相互配合使用,止咳效果更好。
-
「病入膏肓」成語裡的膏肓是指人體的哪個部位?
當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人們常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實是人體上一對重要的穴位。這麼好的穴位到底是什麼呢?如何用呢? 大家都聽說過「病入膏肓」這個成語,它源於《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太醫經過診斷,對景公說:「病入膏肓,藥物已無濟於事,無法治了。」
-
按摩膏肓穴能扶陽固衛
*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尤其是久坐族更是適合按摩膏肓穴,中醫指出,按摩膏肓穴能扶陽固衛。唐代藥王孫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
「病入膏肓」的典故你知道,但是膏肓穴的養生方法你知道嗎?
成語「病入膏肓」我們都知道,但具體來說膏肓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詳細為大家講解!另一個回答說:「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個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們怎麼樣?」醫緩到了晉國,紿晉景公辨症後為難地說:「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採取攻伐的治法,何況藥物也不能到達那裡去發揮藥效。」
-
補氣是提高免疫力最快的方法 按這幾個穴效果最好
其中,補氣有補元氣、補脾氣、補肺氣、補心氣、補腎氣之分。補元氣—神闕穴元氣,也稱原氣,是維持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肚臍部的神闕穴為任脈上的重要穴位,為五臟六腑之本,是人體元氣匯聚的地方,經常按摩能激發元氣,使人元氣充足,延年益壽。取穴: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
不花錢的「特效穴」,每天按一按,促睡眠、防中風、遠離心腦血管疾病~
神門穴 手腕上的特效穴——安心神、促睡眠、防治老年痴呆 神門穴,顧名思義,是安定心神的門戶,它位於手少陰心經,與心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心經經氣出入的門戶,也是維持心功能正常運行的要穴。 常按神門穴有益心氣、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療很多和心相關的問題。
-
常按脾俞穴益氣健脾又和胃
脾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中醫認為,脾俞穴是脾臟的背俞穴,有益氣健脾的作用。此外,刺激脾俞穴還具有健脾和胃、利溼升清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脹、黃疸、嘔吐、洩瀉、痢疾、便血等胃腸疾病及水腫、背痛、糖尿病等病症。 刺激脾俞穴可以採用按揉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脾俞穴100~200次,長期堅持可以有效治療腹脹、嘔吐、洩瀉等病症。也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刺激脾俞穴,溫和灸5~ 20分鐘,每天一次,可用於治療胃寒、寒溼洩瀉等病症。
-
氣不足則胖,血不足則瘦,記住三勤,常吃3菜,氣血十足,少生病
氣不足則胖,血不足則瘦,記住三勤,常吃3菜,氣血十足,少生病。補氣血,記住三勤勤運動中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的調和與通暢是人體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