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王東京專欄丨從貨幣職能看貨幣政策取向
王東京
最近關注學界關於貨幣政策的討論,發現今天學者研究貨幣政策很少提及貨幣職能。難道是貨幣政策與貨幣職能無關?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貨幣政策不過是貨幣職能在宏觀層面的拓展,討論貨幣政策若離開了貨幣職能,無疑是捨本逐末。
我作此文將基於貨幣職能,重點分析貨幣政策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我國貨幣政策應該怎樣選擇?
眾所周知,人類早期的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換句話說,是交換規模擴大後需要貨幣協助,才漸漸出現了貨幣。由此可見,貨幣的職能就是為了協助商品交換。讀者可翻閱任何一本經濟學教科書,都說貨幣職能是五項:價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這五項顯然皆是服務於交換。
貨幣的職能既然是服務於交換而非刺激經濟,那為何要有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通常是指「利率、法定存準率、公開市場業務」等調控貨幣量的三大工具。馬克思說過:貨幣需求量=社會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這樣問題就來了:既然能夠知道貨幣需求量,貨幣按需求供給即可,央行何需用貨幣政策管理呢?
從源頭追溯,應該是與瑞典經濟學家維克塞爾有關。在維克塞爾之前,經濟學家皆認為貨幣是中性的:貨幣增減只會影響價格總水平而不會改變商品之間的比價。1898年,維克塞爾出版了《利息與價格》一書,首次提出了「貨幣非中性理論」。維克塞爾指出,貨幣不僅是交換媒介,同時也有儲藏功能。一旦貨幣被儲藏,商品供求失衡會造成經濟波動,所以貨幣是「非中性」的。
維克塞爾還分析說:由於貨幣非中性,要想讓商品供求恢復均衡,就得用「利率」調節價格。他的論證邏輯是:當貨幣借貸的「實際利率」低於實物借貸的「自然利率」時,企業有利可圖,就會擴大貸款(投資);投資擴大,會推高生產要素價格;而要素價格上漲,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又會拉動消費品漲價,於是價格形成了一個向上累積的過程。反之,價格會向反方向變動,形成一個向下累積的過程。
於是維克塞爾得出結論: 由於貨幣的存在,實際利率往往會偏離自然利率。因此,要保持價格穩定,就必須適時調控實際利率,讓實際利率與自然利率保持一致。時下學界流行的「利率工具論」正是由此而來,且貨幣政策工具已擴展為「利率、存準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貨幣非中性論」提出後,維克塞爾聲名大振,熊彼特稱他是「瑞典的馬歇爾」「北歐經濟學的頂峰」,而且還引發了一場「規則」對「權變」的大爭論。
其中一派是以凱恩斯為代表,倡導所謂相機抉擇的「權變」政策。凱恩斯說,經濟活動仿如一條有著榮枯周期的河流,貨幣供應是閘門,為平抑經濟劇烈震蕩,政府作為「守閘人」,應根據「河流」狀況適時關閉或開啟「閘門」。
然而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一股反對「權變」的旋風從美國颳起。其代表人物弗裡德曼研究發現,從貨幣供應變化到價格總水平變化之間,有兩個「時滯」期:貨幣變化需在6-9個月後才能引起名義收入變化,而收入變化後要再過6-9個月才會引起價格變化。正由於存在12-18個月的時滯,使得央行調控貨幣時要麼過松,要麼過緊。而無論哪種結果,都會加大經濟波動。
是的,「權變」政策的確容易讓經濟陷入循環怪圈:為減少失業—增加貨幣供應—利率下降—投資擴大—收入增加—物價上漲—利率反彈—投資收縮—失業增加。所以弗裡德曼指出,政府與其手忙腳亂地管理貨幣供應,倒不如實施「簡單規則」的貨幣政策,將貨幣供應增長率穩定在與經濟增長率大體一致的水平上。
對「權變」與「規則」之爭,不知讀者怎麼看,我認為,要對此作定判,首先得弄清貨幣政策要解決什麼問題。若為了穩定幣值(物價),那麼就應選擇「簡單規則」;若為了短期刺激投資,「權變」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可問題是,貨幣政策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此問題顯然涉及到貨幣職能。前面說過,貨幣的職能是協助交換。從交換角度看,貨幣政策的重點當然是穩定幣值。
歷史是一面鏡子。二戰後20年,歐美由於實施「權變」政策,結果到上世紀70年代普遍陷入了「滯脹」。為擺脫「滯脹」,1975年前後,當時世界主要工業七國有五個實施「簡單規則」貨幣政策,並且成功控制了通脹;以柴契爾夫人為首相的英國保守黨政府更是惟「簡單規則」是瞻;美國前總統裡根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也把「簡單規則」作為控制貨幣供應的重要依據。
回到理論層面看,「貨幣非中性論」其實存在諸多疑點。
維克塞爾說的實際利率偏離自然利率並不成立。龐巴維克講利息是貨幣時差之價,而貨幣理論大師費雪則將利息定義為「不耐」(急於消費)的代價。兩人表述不同,但意思相近,利率取決於社會的不耐程度,與借貸品是「實物」還是「貨幣」無關。既如此,實際利率怎會偏離自然利率呢?
再想深一層,利率也不能調節價格。經濟學講得清楚:某商品漲價是由於該商品供不應求,而價格總水平上漲,則是因為貨幣供過於求。這是說,利率既不決定單個商品的價格,也不能影響價格總水平。照維克塞爾的分析,實際利率低於自然利率企業會擴貸。可我要問:央行若不多發貨幣,企業何以擴貸?此時降低利率又怎能拉高要素價格?可見,「貨幣非中性論」是錯的。
最後說貨幣政策選擇。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全球,美國大舉推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中國則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穩健」當然不是「權變」。最近中央強調,穩健貨幣政策要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用一句話說,我國貨幣政策取向是穩定幣值而不是對經濟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