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論:從貨幣職能看貨幣政策取向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王東京專欄丨從貨幣職能看貨幣政策取向

王東京

最近關注學界關於貨幣政策的討論,發現今天學者研究貨幣政策很少提及貨幣職能。難道是貨幣政策與貨幣職能無關?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貨幣政策不過是貨幣職能在宏觀層面的拓展,討論貨幣政策若離開了貨幣職能,無疑是捨本逐末。

我作此文將基於貨幣職能,重點分析貨幣政策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我國貨幣政策應該怎樣選擇?

眾所周知,人類早期的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換句話說,是交換規模擴大後需要貨幣協助,才漸漸出現了貨幣。由此可見,貨幣的職能就是為了協助商品交換。讀者可翻閱任何一本經濟學教科書,都說貨幣職能是五項:價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這五項顯然皆是服務於交換。

貨幣的職能既然是服務於交換而非刺激經濟,那為何要有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通常是指「利率、法定存準率、公開市場業務」等調控貨幣量的三大工具。馬克思說過:貨幣需求量=社會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這樣問題就來了:既然能夠知道貨幣需求量,貨幣按需求供給即可,央行何需用貨幣政策管理呢?

從源頭追溯,應該是與瑞典經濟學家維克塞爾有關。在維克塞爾之前,經濟學家皆認為貨幣是中性的:貨幣增減只會影響價格總水平而不會改變商品之間的比價。1898年,維克塞爾出版了《利息與價格》一書,首次提出了「貨幣非中性理論」。維克塞爾指出,貨幣不僅是交換媒介,同時也有儲藏功能。一旦貨幣被儲藏,商品供求失衡會造成經濟波動,所以貨幣是「非中性」的。

維克塞爾還分析說:由於貨幣非中性,要想讓商品供求恢復均衡,就得用「利率」調節價格。他的論證邏輯是:當貨幣借貸的「實際利率」低於實物借貸的「自然利率」時,企業有利可圖,就會擴大貸款(投資);投資擴大,會推高生產要素價格;而要素價格上漲,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又會拉動消費品漲價,於是價格形成了一個向上累積的過程。反之,價格會向反方向變動,形成一個向下累積的過程。

於是維克塞爾得出結論: 由於貨幣的存在,實際利率往往會偏離自然利率。因此,要保持價格穩定,就必須適時調控實際利率,讓實際利率與自然利率保持一致。時下學界流行的「利率工具論」正是由此而來,且貨幣政策工具已擴展為「利率、存準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貨幣非中性論」提出後,維克塞爾聲名大振,熊彼特稱他是「瑞典的馬歇爾」「北歐經濟學的頂峰」,而且還引發了一場「規則」對「權變」的大爭論。

其中一派是以凱恩斯為代表,倡導所謂相機抉擇的「權變」政策。凱恩斯說,經濟活動仿如一條有著榮枯周期的河流,貨幣供應是閘門,為平抑經濟劇烈震蕩,政府作為「守閘人」,應根據「河流」狀況適時關閉或開啟「閘門」。

然而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一股反對「權變」的旋風從美國颳起。其代表人物弗裡德曼研究發現,從貨幣供應變化到價格總水平變化之間,有兩個「時滯」期:貨幣變化需在6-9個月後才能引起名義收入變化,而收入變化後要再過6-9個月才會引起價格變化。正由於存在12-18個月的時滯,使得央行調控貨幣時要麼過松,要麼過緊。而無論哪種結果,都會加大經濟波動。

是的,「權變」政策的確容易讓經濟陷入循環怪圈:為減少失業—增加貨幣供應—利率下降—投資擴大—收入增加—物價上漲—利率反彈—投資收縮—失業增加。所以弗裡德曼指出,政府與其手忙腳亂地管理貨幣供應,倒不如實施「簡單規則」的貨幣政策,將貨幣供應增長率穩定在與經濟增長率大體一致的水平上。

對「權變」與「規則」之爭,不知讀者怎麼看,我認為,要對此作定判,首先得弄清貨幣政策要解決什麼問題。若為了穩定幣值(物價),那麼就應選擇「簡單規則」;若為了短期刺激投資,「權變」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可問題是,貨幣政策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此問題顯然涉及到貨幣職能。前面說過,貨幣的職能是協助交換。從交換角度看,貨幣政策的重點當然是穩定幣值。

歷史是一面鏡子。二戰後20年,歐美由於實施「權變」政策,結果到上世紀70年代普遍陷入了「滯脹」。為擺脫「滯脹」,1975年前後,當時世界主要工業七國有五個實施「簡單規則」貨幣政策,並且成功控制了通脹;以柴契爾夫人為首相的英國保守黨政府更是惟「簡單規則」是瞻;美國前總統裡根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也把「簡單規則」作為控制貨幣供應的重要依據。

回到理論層面看,「貨幣非中性論」其實存在諸多疑點。

維克塞爾說的實際利率偏離自然利率並不成立。龐巴維克講利息是貨幣時差之價,而貨幣理論大師費雪則將利息定義為「不耐」(急於消費)的代價。兩人表述不同,但意思相近,利率取決於社會的不耐程度,與借貸品是「實物」還是「貨幣」無關。既如此,實際利率怎會偏離自然利率呢?

再想深一層,利率也不能調節價格。經濟學講得清楚:某商品漲價是由於該商品供不應求,而價格總水平上漲,則是因為貨幣供過於求。這是說,利率既不決定單個商品的價格,也不能影響價格總水平。照維克塞爾的分析,實際利率低於自然利率企業會擴貸。可我要問:央行若不多發貨幣,企業何以擴貸?此時降低利率又怎能拉高要素價格?可見,「貨幣非中性論」是錯的。

最後說貨幣政策選擇。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全球,美國大舉推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中國則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穩健」當然不是「權變」。最近中央強調,穩健貨幣政策要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用一句話說,我國貨幣政策取向是穩定幣值而不是對經濟強刺激。

相關焦點

  • 徐明星: 毋庸置疑,數字貨幣不具備貨幣的職能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徐明星最新資訊 > 正文 徐明星: 毋庸置疑,數字貨幣不具備貨幣的職能
  • 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觀察貨幣政策鬆緊 關鍵看貨幣供應量和...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紫豪)人民銀行26日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觀察貨幣政策的鬆緊,關鍵還是看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只要保持了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就說明銀行貨幣創造的市場化功能正常發揮,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是適度的。報告中稱,總體而言,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貨幣乘數與廣義貨幣M2 增長之間並無必然的邏輯關聯,且我國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仍堅持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大型經濟體,不需要以央行大規模擴表的方式投放流動性,不宜簡單根據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幅度、貨幣乘數來衡量貨幣政策效果。
  • 貨幣政策需注重對「0」的運用
    來源:鈕文新最近,證券圈裡的專家普遍呼籲:貨幣政策要「讓子彈飛一會兒」。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希望貨幣政策不要立即轉向——從寬鬆轉向緊縮,但還要維繫寬鬆嗎?所謂「扶上馬」就是:把經濟形勢下滑姿態調整過來,轉到良性增長的循環軌道;所謂「送一程」則是指:政策需要維繫一段時間,等待公眾的經濟預期徹底轉向積極,而不是見好就收,剛剛到達一定高度馬上就撤梯子,這實際也是貨幣政策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的道理,同時也是 「不踩油門、不踩剎車」——所謂貨幣政策對於「0」的運用。
  • 無「緊」字 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降準與春節前的現金投放形成對衝,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保持靈活適度,並非大水漫灌,體現了科學穩健把握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而就此次降準,還有更多細節。
  • 黃志龍 :金融強監管環境下貨幣信貸政策前景
    從決策層角度看下半年貨幣信貸政策取向以7月15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起點,決策部門對於下半年貨幣和信貸政策取向,也出現了一些微調。首先,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看,中央要求「推動經濟去槓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係」,同時還提到「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和流動性基本穩定,不斷改善對實體經濟金融服務。」
  • ——貨幣政策切忌作繭自縛
    說實話,這事真沒什麼好爭論的,財政無非是說:央行應當以國債(國家信用)為基礎吞吐基礎貨幣;而央行則認為,這是赤字貨幣化,是財政向央行透支。表面看各說各的道理,但這裡有個關鍵的基礎性概念:到底什麼是赤字貨幣化?是不是央行只要買入國債就屬於財政貨幣化?按照理論,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一般指的是:財政直接、強行向央行發行國債的行為。
  • 新加坡學者:貨幣政策不是拯救經濟的「萬靈丹」
    為應對這一局面,美聯儲使用大量政策工具,特別是採取「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釋放大量流動性。新加坡相關專家認為,貨幣政策不是拯救經濟的「萬靈丹」,美聯儲的政策工具能部分緩和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同樣會帶來更多風險和挑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陳抗。
  • 如何認識低利率及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對此,應調整中央銀行職能,防止央行資產泡沫化。各國央行應兼顧調整物價和資產價格,保持正利率,創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央行持有越來越多的金融資產,意味著央行的資產負債結構變化,央行的職能也將發生重大調整。貨幣政策一般關心消費物價而不關心金融資產價格。但是,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乃至歐洲央行都不能不關心資產價格,至少要防止資產價格暴跌。因此,他們印刷鈔票去購買金融資產,否則就會產生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國家經濟崩潰。
  • 管濤:非常時期的非常應對 保持貨幣政策的定力
    文章指出,疫情非常時期的貨幣政策穩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等重點目標已初步達成。鑑於下半年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預計更加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關鍵是要疏通政策傳導、實現精準滴灌,並平衡好保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年初起,為將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轉向更加靈活適度。
  • 盛松成:短期內幾乎沒有理由收緊貨幣政策
    當前宏觀政策取向已由「穩增長」轉變為「穩增長與防風險並重」,但是遠未達到收緊貨幣政策的條件。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當前全球主要央行均實行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
  • 淺談央行數字貨幣的運營體系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傳統上的定義是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大職能。貨幣的形式有實物貨幣、金銀貨幣、紙幣等,但貨幣不管以什麼形式存在,金銀、紙幣、石頭、電子信息或者虛擬的記帳,其價值都來自於人們對貨幣的信心,離開了信心,任何形式的貨幣都是空中樓閣,正所謂:「信心比黃金重要」。
  • 管濤:對貨幣政策看法分歧較多,預期引導任重道遠
    筆者早在去年8月中旬就在本報撰文指出,面對疫情衝擊造成的經濟收縮與擴張周期的快速轉換甚至疊加,不能簡單沿用傳統的逆周期調節思路;跨周期調節既要避免對衝政策退出過遲產生更多後遺症,又要避免退出過快導致復甦夭折。9月底再次撰文強調,國際疫情發展和經濟復甦仍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恢復的勢頭還需要進一步鞏固,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貨幣政策宜多看少動。上述看法逐漸被事實所驗證。
  • 解讀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貨幣政策將逐步回歸常態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中信證券點評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貨幣政策將逐步回歸常態作者:諸建芳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從《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來看,三季度貨幣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往後看,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的下行或要更依賴於整體定價機制的改革來得以實現,譬如通過進一步增強貸款內外部定價與LPR的聯動性、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等方式,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有望在後續一段時間趨穩。《報告》關注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將進一步由市場化因素推動。
  • ...政策傳導機制比較|貨幣政策|寬信用|貨幣|信貸|實體經濟|資產價格
    貨幣政策主要傳導渠道的有效性決定了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此前,我們通過寬貨幣傳導到寬信用三部曲,分別從基礎理論、國際經驗以及中國實踐三個角度,對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進程中五大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縱觀當今世界,在不同歷史階段,主要國家及經濟體採用的主要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隨時代演化,在不同國家,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主要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也不盡相同。
  • 別踩油門、別踩剎車——貨幣政策:需要注重對「0」的運用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最近,證券圈裡的專家普遍呼籲:貨幣政策要「讓子彈飛一會兒」。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希望貨幣政策不要立即轉向——從寬鬆轉向緊縮。但還要維繫寬鬆嗎?所謂「扶上馬」就是:把經濟形勢下滑姿態調整過來,轉到良性增長的循環軌道;所謂「送一程」則是指:政策需要維繫一段時間,等待公眾的經濟預期徹底轉向積極,而不是見好就收,剛剛到達一定高度馬上就撤梯子,這實際也是貨幣政策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的道理,同時也是 「不踩油門、不踩剎車」——所謂貨幣政策對於「0」的運用。
  • 貨幣政策強調靈活精準 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或將完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貨幣政策強調靈活精準 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或將完善疫情衝擊下,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央行也多次降準降息。不過這些貨幣政策操作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貨幣政策已邊際收緊。
  •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闡釋「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 以適度的...
    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包括優化的貨幣政策目標、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和暢通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央銀行需要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體系,不斷疏通傳導渠道,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將這三者形成有機的整體系統。「基本匹配」不意味著「完全相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保持M2(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 關注貨幣政策變動 牛市做好風險規避
    貨幣政策下半年或趨於保守受疫情影響,美國開啟了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但疫情以來,中國貨幣政策始終沒有出現「大水漫灌」的政策。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長期的不確定性,在各國「大放水」之後,由於經濟需求仍然非常疲弱,通貨膨脹問題似乎並不明顯。
  • 2021北京社區考試經濟知識:貨幣的基本職能_北京中公教育
    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貨幣的五大職能是我們考試重要的知識點,今天一起來了解下。價值尺度:是用來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的一種職能,是貨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
  • 當央行說一個貨幣政策的表述的時候他在說什麼?如何解析貨幣政策的...
    摘要央行的貨幣政策表述並非諱莫如深,然而,要能正確解析背後的含義,也非易事。還是讓我們把從2012年來所有重要的貨幣政策表述,以及結果給羅列一下吧。正文每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對第二年的經濟政策定下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