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特殊的夏天結束之前,《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在反覆「打撈」五條人中熱熱鬧鬧開演,目前網絡播放指數均值為72.73,高於第一季的64.08。相比第一季以口碑帶動慢熱升溫,「樂夏2」明顯熱度更高,播出一個月,微博話題已達1173萬次。但豆瓣7.8分,並在持續下滑中,與第一季8.8分的差距越來越遠。
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熱度上升,口碑下降,爭議不斷,已經成為以小眾藝術為內容的綜藝節目多季開發時普遍面臨的困境。
《樂夏2》陣容依舊很強,BUT爭議不斷
在第九期節目,五條人返場,第三次被淘汰後,仁科放下話筒那一刻仿佛被繳械。與此同時評論炸了,超級樂迷評分被觀眾劃重點,很多觀眾表示,撈人撈累了。
回想去年夏天,《樂隊的夏天》第一季剛開播便好評如潮,如同打開了搖滾樂魔盒一般,大多數搖滾樂迷表達出「喝到嗆口但好喝老酒的舒暢」,非搖滾樂迷受眾也為節目展現出的新鮮和熱情感動,一下子點燃了夏天,也點燃了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的網綜節目市場。節目幕後製作者是曾經鼓搗出熱門網綜《奇葩說》的馬東和米未傳媒,他們以較強的遊戲精神,把搖滾樂隊PK賽做成了新鮮有趣的綜藝節目。
BUT,為什麼相較於第一季,第二季節目爭議增加了?是節目真的不好看了嗎?參與樂隊不夠好嗎?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從樂隊來說,第一季請來了很多優秀的老牌樂隊,果味VC,新褲子、痛仰、面孔、反光鏡、刺蝟等,除了激情四射的表演,也展現了搖滾樂隊幕後的艱辛故事、對理想的堅持。到第二季,老牌樂隊依然不少,既薈萃了野孩子、木馬、達達、水木年華、後海大鯊魚、JOYSIDE,等90、00年代「出身」的樂隊,也有妥妥的新生代。
33支樂隊,據統計共糅合了共40餘種音樂類型,如達達演唱了流行搖滾《南方》、野孩子樂隊的民謠《黃河謠》成功俘獲了搖滾樂迷的心,注重音樂的科技感合成器的大波浪、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等技術流也得到了肯定,超級斬、福祿壽、Mandarin等年輕樂隊也都展示出獨特的一面。可以說,豐富性和代表性比第一季並不弱,每一個樂隊深挖下去都是寶藏。
超級大樂迷除了有超強綜藝商的大張偉、儒雅又專業的音樂製作人張亞東,女星咖位也由歐陽娜娜升級成了周迅,加上越來越「懂」音樂的主持人馬東,戲稱為「亞洲大媽」組合的陣容並沒變弱。
第二季舞臺表現也更加華麗,可能是有錢有底氣了。在商業上,正如大張偉所說,這是個「帶貨」的節目。節目本身「帶貨生存」,給觀眾帶來搖滾樂的視聽盛宴,給搖滾音樂人展示的空間,實屬不易,觀眾大多也能夠理解。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用力稍顯過猛,節目控制有局限
33支樂隊中來自西安的法茲樂隊唱了一首歌叫《控制》,聽完之後瞬間被洗腦,歌詞正好來說明了問題所在:控制我控制我控制你,控制我控制我控制我自己……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綜藝節目是個遊戲,樂夏也不例外,如何在遊戲精神和遊戲規則之間把握好尺度,控制好各方和自己,是節目組要面對的永久課題。
首先,為了獲得廣告商的關注和投入,《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面臨著擴大受眾群體,走出搖滾樂的小眾圈子,獲得更多關注度的現實壓力。為了提高關注度,節目組在增加娛樂性上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立人設和講故事。老牌樂隊在節目小片中多偏重展現往日輝煌,成員之間的衝突和友情,PK的信心等。但從彈幕和豆瓣影評看來,效果並不理想,甚至引起部分觀眾的反感,如JOYSIDE號稱搖滾之王,後海大鯊魚的搖滾女王人設,都不太討巧。
對於比較年輕的樂隊,節目組幫忙立的人設有成有敗,超級斬的二次元風比較深入人心,對有的樂隊如Rustic樂手的小片呈現,節目組負面人設意圖明顯引起不適。
相反,五條人的人設本不是節目組有意為之,仁科和阿茂自由發揮的結果,卻偏偏歪打正著,五條人成了這屆《樂夏》最受場內外觀眾喜愛的樂隊。
我們再來解讀下五條人為什麼會火。第一期節目裡五條人演唱了一首《道山靚仔》,不是節目組之前定的曲目《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造成了節目「事故」。五條人幕後採訪中解釋,他們如果跟節目組說換歌,節目組也會極力勸他們不要換。所以道上靚仔們「任性」放棄了節目組「為了他們好」幫他們做的選擇。現場美術燈光歌詞沒有跟上,五條人被淘汰,也無怨無悔。But,觀眾更喜歡這樣的五條人。
這一點表明,節目組對樂隊的預設或者說控制是有局限性的。遊戲規則需要有,但規則不是鐵板一塊。設立一個大框架,給樂隊相應的自由遊戲和表演空間也很重要。
歸根到底,故事、人設以及規則都是為內容服務的。
樂夏區別於其他綜藝節目的特別之處, 就在於將搖滾樂表演作為核心內容,以樂隊PK的形式展示出來。它不是《中國好聲音》依靠導師魅力強佔「資源」,也不是《藝術人生》講人生故事來煽情。《樂隊的夏天》應該像新褲子的那首歌名那樣《生命因你而火熱》,把搖滾樂的熱情和遊戲精神揮灑出來。達達樂隊選擇木馬樂隊PK,就是因為和能互相理解的樂隊一起玩有勁兒;野孩子不認同改編賽裡指定的音樂,演唱自己認為的國風曲《竹枝詞》,讓觀眾欣賞到好音樂的同時,其堅持做自己音樂的藝術精神也令人動容。
節目中間幾期,專業的音樂點評過少,專業樂迷有限的幾次點評又沒說到點兒上,比如說「水木年華」油膩,也被指「不夠專業」。節目組也許注意到了這一點,第九期專業點評內容有所增加,但超級樂迷的評分卻遭到了質疑。
規則並不是鐵板一塊,對節目組來說也是如此,他們給自己的規則開「外掛」。幾個超級樂迷決定誰來復活,他們手裡都攥著10分。節目組有制定規則的權利,但也必須遵守這些規則,讓樂隊和觀眾認同和信服。樂隊玩得盡興,觀眾看得開心,規則才意義,遊戲也才有意義。
這個多元的時代,信息量龐雜,眾聲喧譁,小眾節目能在話題裹挾下破圈,大眾娛樂綜藝也會在索然無味中不被買單。不僅是《樂夏》的製作者們,說唱節目的製作者,街舞節目的製作方,還有滑板節目、衝浪節目,這些小眾化的原創節目,想要在系列開發的前提下,持續滿足觀眾的需求,並在商業上獲得利益,都需要在調動選手們的藝術創造力和受眾屬性大數據中找到平衡。
不管怎樣,希望明天夏天還有「樂夏3」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