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早期半履帶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行走的鐵盒子

2021-01-19 丹書戰史

一戰時期,履帶式結構已經被證明是越野行駛的一把好手,不過純粹的履帶式車輛造價太貴,一戰後歐洲各國口袋都不寬鬆,因此設計上偏向於小型、輕裝甲的車輛,結合履帶車輛和汽車性能於一體的半履帶車也在探索之中,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就是英國早期的探索型號。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

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汽車製造商伯福德公司在其研發生產的4×2結構1.5噸卡車的基礎上,改裝了一款半履帶車輛,該車在1926年推出原型車,並成功通過軍方的測試,英軍對它很滿意,當年就發出了小批量的訂單合同。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其實結構並不複雜,車輛的發動機艙、駕駛室以及乘員室都用鉚接薄鋼板保護起來,厚度在4~8毫米不等,只不過防護鋼板造型很怪異,並且駕駛室和乘員室都為頂部開放式,且正常坐姿狀態下駕駛員和乘員的頭部是露出車體的。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

駕駛室裝甲板向車頭傾斜,呈45°傾斜角,車頭正面有可開合的門,有助於對發動機的維護,作戰時關閉加以保護。引擎為一臺美國水冷汽油機。

乘員艙內沿兩側分列兩排的長凳,可以運載8名士兵,並且在乘員艙左前方設置一座環形機槍架,安裝2挺7.7毫米維克斯水冷機槍,可以執行防空和對地攻擊任務,不過因為它安裝的位置較低,對於距離較近的地面目標並不合適。在乘員艙的尾部有一扇鉸鏈裝甲門,可供士兵們進出。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

該車的履帶結構其實就是對原本後輪的雙軸結構加以改進,安裝一套小尺寸的履帶。這套履帶主動輪在前,擁有4對小直徑負重輪,鋼板彈簧式緩衝結構。當時的金屬履帶結構壽命很短,伯福德公司設計製造了橡膠式履帶,行駛的噪音降低不少,舒適性也較金屬履帶更高。

裝甲車配備2人車組,一名駕駛員在駕駛艙右邊,他的左邊是車長。車長負責觀察地面情況,指揮駕駛並引導乘員作戰。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

儘管Burford-Kégresse30 cwt裝甲車初期受到軍方認可,但是在使用中英軍逐漸發現該車其實問題挺多的。最主要就是履帶結構的耐用性太差,伯福德公司設計的這種早期橡膠履帶初期使用還行,但是使用時間一長,磨損的速度非常快,不久後就出現裂紋等情況。

另外半履帶車以1.5噸卡車為基礎改裝,改裝後重量約2.5噸,加上乘員和武器等,重量超過車體的承受力,上層結構的裝甲導致重心上升,越野行駛時「腰都要扭斷了」。還有結構布置不合理的情況,駕駛員和車長探頭操作,戰場上受到輕武器威脅嚴重影響發揮,有幾人敢在子彈橫飛的戰場上把頭高高露出車外呢,這和找死有什麼區別?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

也許是英軍也受不了這種半履帶車了,服役約2年時間,在1929年就將它們全部退役,在將它們能用的零部件拆除後,剩餘的都回爐煉鋼了。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處在一個技術交匯路口,它是英國早期對半履帶車的嘗試之一,只是當時的履帶技術並不過關,半履帶車的設計思路不成熟,再加上設計師賦予它奇怪的裝甲造型,最終斷送了它的前程。

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

不知道實際情況如何,但是英國在那之後確實沒有將研發重點放在半履帶車上,而是專注於布倫機槍車這樣的小型履帶車輛上,或許是對Burford-Kégresse30 cwt半履帶車太失望了吧。

相關焦點

  • 二戰大量使用的半履帶裝甲車為何消失了?說到底:還是失敗的設計
    在二戰前和戰爭期間,半履帶裝甲輸送車曾經風靡一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設計人員希望能夠結合履帶式和輪式車輛的優點,設計出性能更高的裝甲越野載具,半履帶車的設計初衷,是既具備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越障能力強的優點,同時具備輪式車輛價格低廉,公路速度高,轉向簡單,節約燃油,可靠性高,維護簡單的優點。
  • 2萬輛德軍卡車換上鐵腳板
    在1941年冬季,黨衛軍"帝國"師野戰維修廠的技工們受到半履帶車的啟發,利用現有的福特V1939型4×2卡車結合繳獲的英制通用履帶運輸車的行走裝置,自行改裝了幾輛半履帶卡車。在改裝時保持整車結構不變,縮短傳動軸,將驅動橋前移至駕駛室後下方,拆除後輪,改為英制裝甲車的主動輪的減速機構,並將豪斯特曼懸掛裝置固定在經過加強的車架上,誘導輪和履帶也一併移植。
  • 二戰德國sdkfz251系列半履帶裝甲車:德國陸軍強悍戰鬥力的保證
    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重整軍備的過程中,認定裝甲部隊是突擊力量的主力。作為其裝甲戰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古德裡安認為,為了彌補坦克數量不足,必須裝備有輕型裝甲的半履帶車輛,用於步兵,炮兵或工兵等輔助力量行動。其中步兵必須有一種裝甲車輛,供其乘坐,伴隨坦克行動。
  • 原本有希望成為高機動偵察奇兵的半履帶裝甲車 為何最終無緣於戰場
    自從馬克I型坦克在一戰嶄露頭角以來,裝甲兵器就成了各國軍事發展的重心之一,而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漸成熟逐步完善的裝甲兵器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同樣興起的除了坦克還有各式各樣的裝甲車,P28半履帶裝甲車就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種。
  • SdKfz 2半履帶摩託車
    開始是為空降兵所設計的壓縮比: 6:1功率: 36馬力(26千瓦)轉速: 3400轉最高速度: 70 km/h(44英裡)總重量: 1560 kg(3444磅)變速箱: For. 3 / Rev. 1 speed x 2 range離合器: 單盤乾式離合器化油器: SOLEX Off-road carburettor
  • 二戰德軍裝甲兵的指揮中樞:Sdkfz 251/6型半履帶裝甲指揮車
    ,但是這些半履帶車輛的防護能力非常弱,甚至不能抵禦一般輕武器的攻擊,無法保證指揮官的生命安全(遭遇零星襲擊是裝甲部隊常有的事情)。在裝甲指揮車搭載平臺的選擇上,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輸車成為德軍裝甲兵最好的選擇,雖然坦克的防護能力更好,但是空間太過 狹窄,無法容納大型通信設備,也不能容納太多的乘員,而德軍裝甲兵高級將領在作戰指揮中,除了一般的通信人員外,還要伴隨幾名參謀軍官,當時的德軍坦克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 比履帶更牛的「輪子」,任何地方都如履平地,卻不能公路上行走
    比履帶更牛的"輪子",任何地方都如履平地,卻不能公路上行走對于越野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一般能夠被稱之為越野車的車型,在動力表現上面都非常不俗,並且通過性出色。同時車胎的尺寸和表現力也都很搶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款出色的越野車就應該像奔馳大G那樣,粗獷大氣。
  • 德軍裝甲擲彈兵的「碉堡剋星」:Sdkfz 251/16型半履帶噴火裝甲車
    本文將主要介紹以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改裝而成的Sdkfz 251/16型半履帶噴火裝甲車。雖然這種半履帶裝甲車的裝甲防護弱一些,但是在野戰中的影響並不大,一般德軍坦克和炮兵會先摧毀或壓制敵軍的重火力,然後再投入Sdkfz 251/16型半履帶噴火裝甲車消滅那些殘存的機槍和步兵掩體,這樣可以節省出更多的三號坦克底盤用於生產三號突擊炮,而且德軍裝甲擲彈兵部隊擁有大量的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是易於實現上述的批量改裝的。
  • 麗江便捷履帶運輸車哪家好-濟寧啟翔重工機械有限公司
    而且因為「四不像」有前後驅動,同時它可以根據需要安裝各種馬力的柴油機,所以這種車非常有勁,用起來也非常順手。這種車適合在各種地理環境裡使用。四不像的主要配件包括方向盤、底盤、前後橋等,然後再配上大馬力柴油機,裝載量大,有的甚至可以裝上十幾噸的貨物,在低洼的水田中作業時,要儘量避免陷車,陷車後要採取牽引和推行的方法排除,切不可用加大油門的方法(冒黑煙)使行走系統調整空轉。
  • 德軍裝甲步兵的「低空壁壘」: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
    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二戰初期,德軍利用一些半履帶牽引車改裝出了一些輕型自行防空高炮德軍曾利用儘管德軍利用一部分坦克底盤改裝出了一些全履帶的裝甲防空車,性能也非常不錯,但是德軍的坦克產量本來就不高,不可能將寶貴的坦克底盤大量用於防空用途,德軍只能尋找新的防空火炮搭載平臺。德軍摩託化步兵部隊裝備的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輸車進入了德軍的眼帘,這種中型裝甲車擁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完全可以搭載20毫米高射炮,並且該型裝甲車裝備數量較多,可以滿足數量上的需求。
  • 德軍裝甲擲彈兵的近距離支援火力:Sdkfz 251型半履帶火箭發射車
    Sdkfz 251型半履帶火箭發射車在正式的Sdkfz 4/1型半履帶10管自行火箭炮列裝部隊之前,德軍急需改裝出一種具備一定越野能力的臨時自行火箭炮車,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被當作理想的改裝平臺
  • 武漢武昌和平大道行走式「履帶吊車」側翻,誰的責任?
    6月9日,位於武昌和平大道的長江中心項目工地,一行走式履帶吊進行地連牆鋼筋籠吊裝過程中側翻,鋼筋籠掉落,造成兩人受傷,兩臺車受損。傷者成功救出,已送往醫院救治,無生命危險。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發布「情況通報」:網傳現場照片:履帶吊車側翻鋼筋砸中路邊車輛行走式履帶吊車操作安全注意事項:1、司機、指揮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 戰後德式裝甲車的延續:捷克斯洛伐克OT-810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3塊裝甲板進行保護(射擊時裝甲板必須放下),總共可以攜帶30發炮彈,輔助武器包括一挺Vz.59型通用機槍。OT-810D型輕型坦克殲擊車的標準載員是4人,包括駕駛員1名、車長1名、炮手1名和裝填手1名。OT-810D型輕型坦克殲擊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搭載的Vz.59A型無後坐力炮可以獨立使用,在裝甲車被擊毀的情況下,Vz.59A型無後坐力炮可以迅速從裝甲車上卸下來,安裝在三輪支架上作為牽引式火炮繼續使用,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設計。
  • 出鞘:我國坦克行走機構與西方有多大差異?
    因此,一般設計師往往會根據本國假想使用環境進行履帶寬度的設計,例如二戰早期德國的一號到四號坦克都是較窄的履帶,很適合西歐環境,在閃擊法國時的確有著極強的地形適應性;但是蘇聯則對寬履帶青睞有加,因為在東歐的「無路季」,窄履帶往往寸步難行。
  • 踢館:拳擊手等都30噸重了,未來輪式步兵戰車會不會取代履帶的?
    輪式步戰的輪胎可以放氣充氣以增加接地面積,但履帶式的履帶,從第一個輪胎中部一直延伸到第四個輪胎前部,輪胎的空隙長度也都是履帶的接地長度。 而且履帶的抓地力也不是橡膠輪胎能比的,去掉掛膠以後拿就相當於拿著九陰白骨爪抓在地上爬了。實際上哪怕M113這麼老的車型,越野通過性也基本上超過現在所有的輪式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了。
  • 移動的重機槍陣地:二戰德軍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
    德軍MG-34重機槍陣地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是基於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改裝而來的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將前面的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上的MG-34重機槍一般由2名士兵操作,1名射手和1名彈藥手,相比於加上駕駛室上部的MG-34
  • 二戰時期紐西蘭也有本土坦克 能在輪式和履帶間自由轉換的裝甲兵器
    該車的行走裝置由履帶和四隻橡膠輪構成,履帶呈現梯形的結構,四隻中小直徑的負重輪採用英國Horstmann懸掛,同時底盤兩側還額外增加了一個橫梁將負重輪和導引輪連接在上面。 這種坦克的輪式行走不同於一般的坦克,該坦克的後輪作為動力輪安裝在履帶外側,前輪作為轉向輪安裝在履帶通過上下調整車輪完成模式的轉換,前輪向上收起存放於前部鼓起的半圓形空間內,而後輪則向前部上方偏轉,收攏在一個盒式。
  • 英倫「小鋼炮」,戰後英國首款輪式裝甲車,FV601「薩拉丁」
    一戰時期英國人不止率先研製出了坦克,裝甲車這種裝備也是由大不列顛人「搞」出來的。只不過那時的英國人僅建造了一些實驗性質的裝甲車,並未大規模裝備,因為對於這種新鮮事物,習慣了徒步作戰的士兵對其很不信任,甚至將它稱為「帶輪子的棺材」。
  • 二戰期間,德國和英國一場遭遇戰,讓一個小村莊聲名鵲起!
    6月13日,第22裝甲旅走到距離卡昂30公裡的波卡基村,當時,英軍並不知道德軍SS第101重裝甲營前鋒部隊已經佔據了村莊,村莊裡的德軍也不知道英軍這麼快就趕到了波卡基村,一場遭遇戰,即將爆發。接下來的戰鬥中,魏特曼的坦克被英軍反坦克炮打壞了履帶,魏特曼只能帶領車組成員拋下坦克離開去。其他德軍坦克,也遭到英軍的攻擊,兩輛虎式坦克被摧毀。戰鬥持續到晚上,雙方坦克全部脫離戰場,只留下步兵交戰,第二天,英國召來飛機轟炸,將波卡基村幾乎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