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丨瓷器特展「灼爍重現」,「有間書房」見出雅韻

2021-01-19 澎湃新聞
瓷器特展與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活動幾乎成了最近的博物館觀展熱點:上海博物館有「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則有「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蘇州博物館將推出「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展覽」,儼然一部中國瓷器發展史,浙江博物館的「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也是對吳越文化的再梳理。

瓷器文物之外,對文人心性與書畫的呈現也是一個亮點,

旦大學博物館有「一面見君懷:明清江南扇面展」,上海安簃藝術空間則策劃了一個具有文人雅集性質的「有間書房」,呈現文房器物與繪寫文房的文人書畫作品。在海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呈現了「《源氏物語》:點亮日本經典」的日本文物展,墨爾本則展現了當代藝術家蔡國強的最新爆破作品。

上海

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

展期:2019年5月28日—9月1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將展出國內外28家機構收藏和出土的超過280件器物,分4個部分展示正統到天順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與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以及民窯瓷器。

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

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8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展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所藏大洋洲藝術作品中最為精美的部分,150件作品具有非凡的美學和人類學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視角,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廣袤的文化區域是如何的豐富多彩、包含著怎樣的多元身份與超越地理距離的多樣關係。

「有間書房」系列展 第二季

2019年6月2日 - 7月10日

地點:安簃藝術空間(靜安區銅仁路90弄4號1樓)

繼去年「有間書房」第一季之後,安簃藝術空間的第二季展覽,策劃了一個文人雅集性質的書畫展覽,連同文人案頭器物一起展出。展出餘啟平、丁健飛、沈偉、陸灝、石建邦、顧村言、施遠、邵仄炯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陳述了對於書房的品位和態度。

一面見君懷:明清江南扇面展

展期:2019年5月17日—6月30日

地點:復旦大學博物館

展覽分為「小扇引微涼」、「鑑古書新意」、「天涯懷袖中」、「相看花影間」、「色墨現嘉卉」、「扇送往來風」等六個單元。展出了金華市博物館所藏60餘幅明清扇面,呈現江南地區書畫創作與文人交遊的傳統。

柯爾內留•巴巴作品中國巡展

展期:2019年6月1日—6月30日

地點:龍現代藝術中心

巴巴是20世紀東歐國家中最傑出的油畫大師之一,他的繪畫藝術在繼承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基礎上所展開的獨特創造,對中國藝術家印象置身。此次展覽匯聚了羅馬尼亞17個國家博物館、美術館及私人藏家中徵集了巴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油畫56幅,其中包括曾經讓中國畫家為之讚嘆的《煉鋼工人》。羅馬尼亞這樣大規模的巴巴作品出國展覽尚屬首次。

印象上海·名家水墨畫展

展期:2019年5月27日—7月9日

地點:上海外灘12號

展覽將上海市政協收藏的49件作品在外灘12號這座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中展出,以表達對上海這座城市、對祖國的熱愛。展出作品既有韓伍的《魯迅》、戴敦邦的《徐光啟》、蕭海春的《九峰三泖圖》、韓碩的《徐家匯公園》、蔡大雄的《白玉蘭》、王守中的《淮海路國泰電影院》,樂震文的《外灘即景》,也有孫揚的《龍華古寺》、馬小娟的《張愛玲》、陳琪的《國際飯店》、汪家芳的《晨曲》、萬芙的《交通大學》等作品。

重大的轉折 偉大的勝利——慶祝上海解放七十周年暨紀念南京杭州上海戰役勝利七十周年特展

展期:2019年5月27日起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覽精選了260餘件文物文獻資料,其中首次公開展出的第一方「上海市人民政府印」、《上海概況》、《上海各種公用事業概況》、趙祖康回憶稿等文物向公眾揭示了上海解放前後的細節。

雍正故宮文物大展

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6日

地點:奉賢博物館B棟二樓臨展廳(奉賢區湖畔路333號)

「雍正故宮文物大展」作為奉賢博物館新館的開館臨展,將展出故宮博物院院藏的120餘件珍貴文物,講述雍正皇帝的人生經歷、政治措施及雍正朝的藝術工藝。此次大展是目前滬上首次雍正文物專題展、也是迄今為止展出故宮所藏雍正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展覽,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出宮、面向觀眾。

致顏真卿:全國書寫藝術邀請展

展期:2019年5月25日—6月20日

地點:上海寶龍藝術中心

展覽呈現老中青十二位藝術家對顏真卿臨摹及再創造的書法作品,同時舉辦的研討會也就中國書法臨摹與當下書寫的潛能進行了討論。此次展覽布展頗具匠心,一方面是大的空間以傳統美學意蘊呈現了一批大尺幅作品,另一方面,既有臨摹顏真卿的作品,也有以借鑑顏體筆意進行創作的大幅書法作品,其中知名書法家沃興華臨顏真卿的《裴將軍詩》達十米之長。

盛世風華: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書畫藝術作品展

展期:2019年5月28日—6月3日

地點:上海圖書館D區第二展廳

展覽集中展示了近110件(組)作品,館員大都提供了兩幅作品,既有傳統中國書畫,又有油畫、水彩畫和雕塑作品。其中,書法約佔三分之一,篆隸楷行草各體兼有;國畫涵蓋人物、山水、花鳥等;油畫、水彩、雕塑作品亦各具特色。106歲高齡的學者周退密是上海文史研究館目前最年長的館員,因為上海文史研究館舉辦的書畫展,欣然提供《讀書破萬卷,落筆超群英》等書法參展,105歲高齡的顧振樂則創作了四尺整張的篆書作品。

山巒疊翠:勞繼雄中國畫作品展

展期:2019年5月31日—6月9日

地點:敬華藝術空間(銅仁路92號)

展覽展出了勞繼雄近百幅作品,這是畫家近年創作的一次集中亮相。展覽作品的題材包括青綠山水、金箋山水、花鳥等,形式有鏡片、手卷、條屏以及成扇等,反映了勞繼雄先生在中國畫領域的積極探索。勞繼雄先生的山水畫創作,師承謝稚柳,在美期間,潛心創研,吸收老師的風神融入自己的繪畫,並結合自己的技法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灑脫明快、意境典雅的風格。

「異境」:華東師大美院王遠教授工作室師生作品展

展期:2019年6月1日—6月15日

地點: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二樓展廳

此次師生作品展旨在呈現近年來的工作室的教學理念與成果。參展的20位年輕藝術家們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形態、語彙。

北京

傳心之美: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

展期:2019年5月28日—7月14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

此次展覽首次將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帶回中國展出。策展團隊從梵蒂岡博物館的藏品中精選出78件展品,涵蓋了天主教藝術、佛教藝術和世俗藝術三個方面。天主教藝術在中國不斷與本土藝術相融合,展品中充滿中國審美情趣的天主教藝術品是展覽的一大亮點。西方世界耳熟能詳的宗教故事換上了東方面容、衣著及場景,中國傳統的瓷器、琺瑯器上則出現了聖經故事、教堂等等內容。

雲鬢珠翠:維吉尼亞美術館藏二十世紀珍寶藝術展

展期:2019年5月30日—9月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分為「璀璨華光」、「天馬行空」、「滄海鮫淚」、「桂棟椒堂」、「光豔琅玕」、「碧落星辰」、「蘭芷芳汀」七個部分,共展出134件(套)藝術珍品,其中包括11件(套)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以及123件美國維吉尼亞美術館收藏的20世紀珠寶藝術珍品。展覽主要向中國的觀眾介紹了世界珠寶設計大師讓·史隆伯傑的傑出造詣。

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

展期:2019年5月21日— 7月2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出11家博物館收藏的96件藏品,以元代瓷器為主,輔以清光緒本《島夷志略》、張成款剔紅人物圓漆盒、僧帽形帶柄銅壺等其他類別文物,力求通過展示元代瓷器的歷史、文化、科技和審美等方面的價值,還原出元代物質文化面貌。

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

展期:2019年5月13日—8月1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是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的主展覽,共展出451件(組)文物,涵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全部47個國家,以及2個亞洲之外的文明古國——希臘和埃及。這是中國舉辦的首個全景式亞洲文明專題文物展。

京彩70年繪畫精品展

展期:2019年5月30日—6月9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覽以「京彩70年」為主題,甄選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七十餘位畫家創作的七十件(套)精彩畫作,圍繞「時代新風」、「時代意韻」、「時代人民」、「時代經典」四個板塊展開,不僅有建國初期創作的經典,如《十三陵水庫》、《東風吹遍百花開》;而且還有新時代下所繪製的京韻新風,如《京華四季》、《京華新境》。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畫院還藏有一卷達46米《首都之春》的巨幅長卷,記錄了祖國成立十周年時的北京全貌。

江蘇

群芳競秀:蘇州博物館藏明清花鳥主題特展

展期:2019年4月10日—6月9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二樓吳門書畫展廳

蘇州博物館藏有不少明清花鳥精品,本次花鳥主題特展即精心遴選館藏明清花卉名家,若陸治、王鐸、蔣廷錫、朱昂之、虛谷、任薰等人約40餘幅作品展出,形制上卷、冊、軸兼備,風格則工筆設色、水墨寫意、沒骨雙鉤等皆有:或一枝旁出、或掩映石畔,或扶疏風流、或歲寒磊落······調脂弄粉,極盡錯彩鏤金之工;逸筆草草,不妨遊戲翰墨之雅。

浙江

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

展期:2019年6月6日—9月6日

地點: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區、浙江西湖美術館

以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下遊地區三個最有影響力的諸侯霸主吳、越、楚之間相互徵伐、文化融合的歷史片段。

金石春秋:張廷濟與乾嘉道文人圈

展期:2019年5月18日—7月1日

地點:嘉興博物館二樓禾韻展廳

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通過作品展陳、文獻資料介紹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張廷濟與友人的書畫作品,以及張廷濟曾經收藏過的金石拓本、紫砂、磚、硯等。其中、費丹旭《設色果園感舊圖卷》、張廷濟藏明末惠孟臣紫砂陶帶蓋一滴壺、清拓晉「孫登公和鐵琴」拓片軸、《清儀閣藏石鼓文拓本長卷》等比較直觀地呈現了張廷濟與其姻親家族、金石收藏圈和鄉鄰友朋圈的交往。

山西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期: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山西古陶瓷雖成就卓著,但因其深受歷史上瓷業發達的冀、豫、陝窯業之影響,故其光芒長期被磁州窯、定窯等歷史名窯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塵,鮮為人知。經由幾代文博人的艱辛探索,得以揭開山西陶瓷的神秘面紗,通過200餘件文物,領略山西陶瓷發展的歷史概貌與非凡成就。

楮墨增華:明清山西書畫藝術展

展期: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一部山西明清書畫史,也是一部三晉知識分子五百年的坎坷心路、顛連歷程。展覽展出省內博物館藏明清山西書畫作品,從傅山到祁寯藻,再到趙鐵山,作家未必完全,作品亦未必精粹,斯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湖北

自然的力量: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古代瑪雅藝術品

展期:2019年4月26日—7月26日

地點: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60號)

瑪雅文明是美洲一支重要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它是哥倫布抵達之前美洲大陸人類成就的傑出代表,在科學、農業、文化、藝術等許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瑪雅文明對自然力量的想像和認識。

重慶

溪山清賞: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二摹古山水

展覽時間:2019年6月1日—10月20日

展出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4樓歷代書畫廳

展覽精選了館藏明至近代山水畫作品82件/套,既能體現畫家師法前輩的功力,畫風承襲的脈絡,從中也可看到他們自身創作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展覽除了由四個單元組成之外,還另外提取了摹古山水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部分作為副線,力求使展線更加豐富立體,它們分別是「摹平淡天真的『董巨』世界」、「摹煙雲變幻的『米氏雲山 』」以及「『小中見大』的仿古冊頁」。

廣東

永恆的城市:龐貝出土文物特展

展期:2019年5月17日—8月18日

地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展出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120件/套文物,分為「地中海上的龐貝:到達與發現」、「龐貝的城市景觀」、「龐貝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景觀:維蘇威—龐貝重現」和「訴說龐貝」六部分,通過光影技術還原城市景觀與建築實物,重現龐貝古城的社會生活全貌。

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展期:2019年4月1日—6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2樓

今年為紀念張大千誕辰120周年,此次展覽將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及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的作品中,遴選部分書畫作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具體反映張大千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

香港

美國極簡 主義大師弗蘭克‧斯特拉:波蘭村莊

展期:2019年5月24日—7月27日

地點:香港厲為閣(Lévy Gorvy)

展覽展出了美國藝術家弗蘭克‧ 斯特拉(Frank Stella) 影響深遠的「波蘭村莊」系列作品(1970 至 74 年作)中十件集合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展覽。「波蘭村莊」系列作品的靈感源自 17 至 19 世紀波蘭東部地區 的木製猶太教堂,這些建築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納粹德軍摧 毀。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斯特拉首次直接將雕塑性的浮雕元素加 入平面畫作中,標誌著其創作演變過程的關鍵時刻。

澳大利亞

蔡國強:瞬間的山水

展期:2019年5月27日—10月13日

地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

這些火藥作品分別以手工麻紙、陶瓷和絲綢為媒介,是蔡國強於今年三月在墨爾本與當地誌願者合作爆破完成的。作品與秦兵馬俑等墳墓中挖出的物件呼應,以此來討論看不見的世界;其中山巒、柏樹、花草等意象,映射生命、民族、昔日帝國的灰暗色調。

美國

《源氏物語》:點亮日本經典

展期:2019年3月5日—6月16日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覽呈現了大量借自日本機構的罕見展品。包括了書法、浮世繪、彩繪屏風、雕塑和服飾等。其中,堪稱日本國寶的兩件文物也在展品之中:俵屋宗達繪製的《源氏物語關屋·澪標圖》屏風,和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字蓮臺法華經》。

講座

上海

土墩墓與越文化

時間:2019年6月2日 周日 14:00-16:00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

主講人:田正標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土墩墓是先秦時期廣泛分布於江南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以地表以上起建且明顯隆起於地表的饅首形土墩為主要特點。研究表明,土墩墓在夏商之際發端於閩浙贛交接地區,至遲在商代晚期分布於浙江全境,西周早期起擴散至蘇南寧鎮地區。土墩墓的形制結構及基本內涵與越文化存在緊密關聯,流行時段及分布範圍也與文獻記載中的越基本吻合,是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南的絲綢

時間:2019年6月2日 周日 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趙豐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絲綢由中國發明,是中國的特產與文化象徵。絲綢不僅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還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絲綢在江南的出現甚早,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帛殘片便是明證。六朝特別是中唐,江南絲綢進一步發展。宋元時期,全國絲綢生產重心開始逐漸轉移至江南地區。江南地區絲綢業的商品化生產起步早、程度高,從明代開始獲得了極大的繁榮,以「絲綢之府」名揚天下。這一時期,江南的官營織造和民間絲織競相爭豔,出現了蘇、杭、松、嘉、湖等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區域性密集生產。同時,江南出產的絲綢海外貿易發展迅速,在世界經濟大流通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霍克尼激起「大水花」,大都會呈現中國神明
    暑期接近尾聲,上海博物館的大展「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即將閉幕,與此同時,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展陸續呈現,在上海,如當代藝術博物館「消失的技法——讓·鮑德裡亞的攝影」, 上海明珠美術館「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在北京,如故宮博物院「穆穆之儀:來自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俄羅斯宮廷典禮展」,木木藝術社區「大衛·霍克尼:大水花」;在紐約
  • 一周觀展指南 | 端陽時節清風雅韻,阿富汗女孩與德裡舊事
    上海朵雲藝術館策劃了端午雅集,海上印社藝術中心奉上清新的「懷袖雅韻」;熟悉的「阿富汗女孩」與陌生的德裡人攜手來滬;遠在紐約,2018年世界範圍內紀念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與埃貢·席勒逝世百年的展覽之風,也刮到了那裡。在廣州,則有徽風皖韻的滋蕪畫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雲間三友」交遊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 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
  • 一周觀展指南 | 白露時節,京都美術、臨古特展等今展出
    今天,全球多個城市都有新展覽開幕。在上海,有「器道:京都工藝美術展」、「浮世繪名作展」、「傅益瑤成扇紫砂特展」、「亂了 亂了:大衛·史瑞格裡展」等。在蘇州, 蘇博帶來「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吳作人藝術館推出「此身猶未出蘇州——吳作人與蘇州研究展(第一回)」。在倫敦,英國國家肖像館也將以一場重要攝影展二度「詮釋女性」。此外,北京、杭州、東京、京都、巴黎、華盛頓也有不少展覽於今日開幕。
  • 一周觀展指南|蘇軾特展尚餘十多天,正倉院、馬蒂斯展將啟幕
    紫禁城600周年之際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從8月底對外展出,即將在本月底落幕,此外,上海朵雲軒的120周年特展、四川博物院的唐蕃古道沿線文物聯展等已進入最後十多天的倒計時。展覽從院藏文物中精選出61件套與蘇軾相關的書、畫、碑帖類文物作為展覽主體,並輔以院藏器物類文物和古籍善本。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瓷器對比展展期:2020年9月22日—12月20日地點:故宮博物院(景仁宮)
  • 張氏帥府「館藏晚清民國瓷器特展」數字展線上開展 同治皇帝大婚禮...
    同治皇帝大婚禮用瓷器會採用何種紋飾、道光皇帝偏愛私人御用瓷器又有何特點、慈禧專用瓷器款識又有何故事。這些問題足不出戶,就可以從張氏帥府博物館日前在線上推出的 " 清風民韻——館藏晚清民國瓷器特展 " 數字展上找到答案。
  • 一周觀展指南|「雲間三友」逸筆丹青,「庚子鑼鼓」迎新味濃
    臨近元旦,各地的新展特展紛至沓來:在上海,上海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下周聯合上博,將推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與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聯合推出「庚子鑼鼓——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書畫邀請展」。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在上海,國外名家如莫奈、蒙克,國內如清代學者錢大昕、民國才女陸小曼等特展繼續展出。此外,瀋陽的「唐宋八大家」、蘇州「三國志」以及杭州古代漆器等特展都值得觀眾前往關注。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展期:2020年12月4日—12月6日地點:上海藝博會主展廳這次賞石展通過觀賞石的不同藝術形式,呈現出中國當代藏石家的精神世界與文化價值觀,展現出賞石背後的中國美學。這也是精品賞石首次在上海藝博會集體呈現。
  • 大都會、烏菲齊美術館等48館齊聚湘博,這個跨國特展我是很期待了!
    看到《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特展,小夥伴們紛紛驚呼:真真是一個「高級」的展覽!看什麼,怎麼看?先來一波小劇透吧~時間丨2018年1月27日~4月30日地點丨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票價丨
  • 川博瓷器展為何會有故宮國寶?這事得從60多年前說起
    其中,1957年調撥的文物數量最多,川博展廳裡展出的這些精美的瓷器大多是那一年入蜀。如果你湊近仔細觀看展籤,可以發現「1957年故宮博物院調撥」的字樣。每首詩後均有一方形篆書「賞」字印。將詩、書、畫、印結合起來裝飾瓷器,體現了康熙時期,清人對多種藝術形式融會貫通、相互借鑑的藝術創作理念。 試想,當杯具斟滿美酒,定然與美器相得益彰。 瀋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李理介紹, 康熙對歷代的瓷器很有研究十分欣賞,康熙十九年下令景德鎮恢復御窯廠,研製新風格的各種瓷器。
  • 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接近尾聲,徽宗「鴝鵒」將展金陵
    近期,上海一大波新展推出尤其是區屬文博機構的展覽,如閔行區博物館的「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的「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嘉定博物館的錢大昕展,均從在地性出發,回溯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
  • 一周觀展指南|「倫勃朗黃金時代」再現,蔡國強龐貝爆破展出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與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隆慶、萬曆瓷器對比展 展期:2018年11月6日—2019年6月15日地點:故宮博物院 景仁宮展覽按朝代分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均按品種展示,分別為:濃麗明豔——青花、黃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瓷器;純淨雅致——單色釉瓷器
  • 一周觀展指南|「小說」150歲的馬蒂斯,三大石窟聯展華光
    一周觀展中,紫禁城600周年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進入最後一周展期,而上海朵雲軒120周年珍藏精品特展則只剩下兩天。雖已過了「霜降」,新展仍在紛至沓來。在上海,「弄·潮」——吳昌碩與浦東結緣130周年金石書畫特展、「一帶一路」藝術上海國際博覽會相繼開幕;在北京,國家博物館新推出「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即將展出的還包括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在洛陽,重磅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已經對外展出。
  • 一周觀展指南|羅浮宮重見「肉體與靈魂」,國博將展明清肖像
    湖州之遠——絲筆茶瓷文化特展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期:2020年5月22日—7月12日展覽圍繞「絲」「筆」「茶」「瓷」四大主題展開,精選展品近百件,包括明代考古出土的絲綢服飾、趙孟頫、吳昌碩書法作品、歷代珍貴茶具、原始瓷禮樂器等,揭示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湖州人文底蘊和匠心精神
  • 一周觀展指南|這些安靜文氣的展覽,有陸小曼,有莫蘭迪
    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展期:2020年11月10日—2021年1月5日地點:中華藝術宮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瓷器對比展展期:2020年9月22日—12月20日地點:故宮博物院(景仁宮)
  • 一周觀展指南|山西北朝壁畫展倒計時,北京畫廊周重新啟動
    近期的重要藝術展覽中,一方面新展陸續開幕,如上海博物館的「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供石大展」與上海歷博的「絲筆茶瓷文化特展」,南京博物院的」融合「大展,蘇州博物館的館藏仕女畫精品展,北京的第四屆畫廊周等,另一方面,一些疫期之前開幕的重要展覽也進入閉幕倒計時階段,如山西博物院的展覽「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陝西歷史博物館的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將展文房供石,大都會150年線上呈現
    此次歷代繪畫館常設展覽將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新增書畫精品、新品22件。浙江「淮土遺珍——淮南市博物館藏壽州窯瓷器展」展至6月7日地點:嘉興博物館展覽通過90件各個時期的壽州窯文物精品和20件標本以及若干輔助展板,展示淮南地區具有本土特色的壽州窯的基本情況和瓷器工藝成就。
  • 一周觀展指南|歷代帝後像元旦新開,莫奈「日出」尚餘兩日
    2021年元旦之始,一些特展同時亮相:在上海,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新開了「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上海筆墨博物館有「南曾北李 藝道傳薪——紀念曾李同門會成立九十周年書畫文獻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