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 | 白露時節,京都美術、臨古特展等今展出

2021-01-16 澎湃新聞
9月8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不過,與漸涼的天氣形成反差的是全球展覽「歇夏」後的漸熱。今天,全球多個城市都有新展覽開幕。在上海,有「器道:京都工藝美術展」、「浮世繪名作展」、「傅益瑤成扇紫砂特展」、「亂了 亂了:大衛·史瑞格裡展」等。在蘇州, 蘇博帶來「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吳作人藝術館推出「此身猶未出蘇州——吳作人與蘇州研究展(第一回)」。在倫敦,英國國家肖像館也將以一場重要攝影展二度「詮釋女性」。此外,北京、杭州、東京、京都、巴黎、華盛頓也有不少展覽於今日開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器道:京都工藝美術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9月27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展覽展出京都工藝美術作家協會30位日本藝術家的98件作品,呈現日本傳統手工藝的現代發展狀況。

傅益瑤成扇紫砂作品特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9月17日

地點: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汾陽路)


旅日畫家傅益瑤的父親是中國畫大師傅抱石,筆下多有巨製,而此次傅益瑤在上海的展覽卻另闢蹊徑,無論是40件扇面、20把「文人壺」,還是5本冊頁,都是以小取勝。其中一件扇面新作《旭日東升》,是傅益瑤第一次在扇面上向父親的經典名作致敬。傅抱石先生曾說,國畫不能「汙」,不能「俗」,能「躁」。傅益瑤回憶他父親調製的「傅家紅」,像少女一樣,很沉靜,不「躁」,用了胭脂、朱磦加上墨色,「當年很多人會來跟父親討教『傅家紅』的秘訣。父親還說,早霞的紅,用色要輕;晚霞的紅,用色要濃,太陽的顏色其實很淡,但是周圍一襯託就顯出來了。」

日本浮世繪巨匠原版版畫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9月17日

地點: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仙霞路650號)


日本浮世繪三大家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的作品均有作品展出,浮世繪最大派系歌川派代表人物歌川國貞、歌川國芳、豊原國周、菊川派代表人物溪齋英泉的作品也將一一呈現。其中,東洲齋寫樂的原版版畫在國內是首次展出。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周年,此次展覽由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上海半島版畫工作室聯合主辦、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為後援。展品均系收藏家湯黎健從珍藏的幾百件浮世繪大師作品中精心挑選之作。

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展期:2018年8月18日—10月14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首次通過展出歷史文獻,以具體案例系統性梳理20世紀初期中國現代建築的崛起與發展。

世紀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

展期:2018年7月17日—10月21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覽由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展出超過100件原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舊藏的自然史和人類學、考古學、藝術類藏品及相關展品,探尋中國博物館的早期發展,挖掘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蘊。

亂了 亂了:大衛·史瑞格裡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11月14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出英國藝術家大衛·史瑞格裡在過去30年創作的近400幅《無題畫作》、充氣裝置《真贊》等作品,呈現他獨特的黑色幽默以及荒誕的超現實主義,這是他在中國舉辦的首場個展。

讀書行路:《路易威登遊記》藝術展

展期:2018年6月24日—10月7日

地點:明珠美術館

展出16位國內外優秀藝術家、插畫家的近300件藝術作品,通過展出這批因駐留而創作的作品,帶領觀眾藉由藝術家之眼遊歷世界各地,體驗多元文化的魅力。

蘇州

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10月7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出館藏書法臨摹作品逾30件,年代為元明以後。展出的趙孟頫臨《定武蘭亭》、女史曹貞秀臨《玉版十三行》、無名氏臨《智永千字文》,均屬於名家舊藏,是難得一見的作品。

此身猶未出蘇州——吳作人與蘇州研究展(第一回)

展期:2018年9月8日—2019年5月20日

地點:吳作人藝術館

2018年是我國現代美術承前啟後的藝壇巨匠、傑出的美術教育家吳作人先生誕辰110周年,展覽展出吳作人先生的書畫作品、信札及文獻資料、實物等80餘件。

杭州

楮墨方圓:馬定祥捐贈錢幣拓片及館藏錢幣特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11月25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浙博擁有馬定祥自製及收藏錢幣拓片逾3萬件,年代從先秦時期到近代,形成了完整的錢幣體系。展覽將從中遴選數百件馬定祥捐贈的中外歷代古錢幣實物、拓片與拓集。

長物為伴·宋明文人之雅致生活

展期:2018年8月14日—10月21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出宋明兩代的文人雅玩之物,包括端硯、筆格、筆屏等文房四寶,以及青銅器、瓷器等,呈現宋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與品味。

民藝中國:女紅系列展

展期:2018年7月20日—9月21日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展出542件女紅系列展品,將文獻、圖片資料、研究成果與實物相結合,呈現中國人過去一百多年日常生活的穿戴物品。

北京

大遼五京

展期:2018年9月6日—12月9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展出270件文物,以遼代的政治制度為重點,分「五京備焉」「四時捺缽」「南北面官」「華夷同風」和「塔寺巍巍」5個單元,呈現契丹人特色的遊牧民族歷史與文化。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

展期:2018年9月12日—10月3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出院藏121件/套「四王」畫作,其中一級文物佔半數以上,呈現四人的藝術思想和造詣。明末清初山水畫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被稱為「四王」,他們遵從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傾心師古,精研筆墨,追求文人畫意趣。

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

展期:2018年9月14日—12月16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由故宮博物院與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共同舉辦,展出一批安提凱希拉沉船出水的文物,多數為首次在中國公開展出,揭秘2000年前的希臘世界。

「影像見證四十年」全國攝影展

展期:2018年8月30日—9月12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全國攝影展,共展出超過200張攝影作品。展覽回顧1978年迄今中國人民在衣食住行、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發生的變化。

事苗:苗文化的多維觀想

展期:2018年9月8日—10月9日

地點:今日美術館

展覽共有兩個展區,分別為今日美術館和恭王府博物館。展覽共展出26組112件作品,包括當代藝術家鄔建安、中央美術學院學生、貴州苗族藝術家的作品和貴州傳統手工藝,從多個維度展開有關苗族藝術的觀想與討論。

瀋陽

中國古代繪畫展、書法展、緙絲刺繡展

展期:2018年8月17日起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中國古代繪畫展展出古代繪畫39件,以中國繪畫史為脈絡,依託館藏曆代畫作,呈現中國繪畫的起源、發展、藝術特徵和文化內涵。展品包括《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宋趙佶《瑞鶴圖》、明仇英《清明上河圖》等。

中國古代書法展展出古代書法作品46件,如《曹娥誄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張旭草書古詩四帖》《歐陽詢書仲尼夢奠帖》等,集中反映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變遷軌跡。

中國古代緙絲刺繡展,以宋代的作品和明代顧繡最具特色,通過朱克柔的《山茶蛺蝶圖冊頁》《牡丹圖冊頁》、趙佶的《木槿花卉圖冊頁》、《紫鸞鵲譜軸》等,再現中國古代絲繡技藝。

海派巨擘:任伯年繪畫作品展

展期:2018年8月28日—11月25日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展出任伯年及相關藝術家的繪畫作品98件/組,分為四個部分:藝術成就、師承起源、遊歷交友、後世影響,全面展現任伯年的藝術人生。

深圳

新工藝百物展「造物新世代」

展期:2018年9月16日—2019年2月19日

地點:設計互聯主展館

展出逾50位設計師的超過100件作品,分為四個主題:手工復興、手法與技藝、迭代與創新、理想社會,探索工藝在當代設計中的運用與發展。

臺北

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展期:2018年7月1日—9月2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出院藏仙境題材繪畫30幅,年代橫跨宋元明清,呈現古人渴望羽化升仙的精神追求。

東京

改變世界的書籍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9月24日

地點:上野之森美術館

日本金澤工業大學的「工學曙光文庫」,現藏有2000多冊歷史重大科學發現著作的初版,展覽由專業教授負責甄選展品,旨在將這些珍貴資料呈現給更多的人。

北齋的橋、墨田的橋

展期:2018年9月11日—11月4日

地點:墨田北齋美術館

本展聚焦於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生前居住的墨田地區,通過北齋筆下的「橋」,介紹本為基礎設施的橋梁所具有的文化側面。

日本畫的挑戰者們 - 大觀、春草、古徑、御舟

展期:2018年9月15日—11月11日

地點:山種美術館

明治維新以後,西方繪畫在日本廣泛普及,從事傳統古典日本畫的人們面臨繼往開來的使命,探索符合新時代的日本繪畫。1898年創立的日本美術院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事件,本展展出期間扮演重要角色的橫山大觀、菱田春草、小林古徑、速水御舟等人的作品,回顧日本美術院的發展軌跡,紀念其創立120周年。

京都

佛教美術名寶 - 旅途的盡頭、祈禱與寬恕

展期:2018年9月8日—10月14日

地點:泉屋博古館

從佛教美術發祥地犍陀羅的石雕,到中國、朝鮮的金銅佛像,及日本的木雕佛像與佛教繪畫等,通過泉屋博古館及其他展館的收藏品,本展對佛教美術予以介紹。

誕辰110年 東山魁夷展

展期:2018年8月29日—10月8日

地點: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

東山魁夷,被視為日本19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作品以風景畫為主,單純簡潔同時又具有深厚的精神力量,1969年獲得日本文化勳章與文化功勞者稱號,2018年是其誕辰110周年。

大阪

高麗青瓷 - 翡翠之光

展期:2018年9月1日—11月25日

地點: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2018年正值高麗王朝建國1100周年,本展獲得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協助,集合了日本國內藏家的代表作,展出以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館藏為中心的約250件展品。

倫敦

建築的藝術: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回顧展

展期:2018年9月15日—2019年1月20日

地點: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

展出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 部分重要作品的設計圖紙和模型,回顧他50年來的職業生涯。

詮釋女性:英國攝影師馬約特·馬格努斯個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2019年3月24日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館

1977年,英國國家肖像館舉辦英國攝影師馬約特·馬格努斯(Mayotte Magnus)個展,展出100件女性肖像攝影作品,這是英國國家肖像館歷史上第一次關注英國傑出女性。本次展覽將重新展出其中多幅經典攝影作品,同時呈現部分近期作品。

巴黎

日本非主流藝術(第二回)

展期:2018年9月8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馬克斯博尼素人美術館

時隔八年再次舉辦日本「非主流藝術」展,展出約50位日本非學院派藝術家作品。「非主流藝術」(Art Brut)指的是未接受正式訓練或刻意迴避社會主流藝術影響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如塗鴉、素人藝術等。

維克多·雨果漫畫形象展

展期:2018年9月13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維克多·雨果之家

巴黎維克多·雨果之家舉辦雨果漫畫形象展,以館藏超過300幅雨果人物漫畫為基礎,按時間順序展出超過150幅漫畫作品,呈現雨果在生命不同階段的公眾形象。

阿爾豐斯·穆夏作品展

展期:2018年9月12日—2019年1月27日

地點:盧森堡博物館

展出穆夏生前經典海報、繪畫作品,以及較少為人知的攝影、雕塑、習作等。

紐約

溪山無盡:中國風景畫展

展期:2018年8月26日—2019年8月18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出超過120幅中國山水畫和其他以山水為主題的裝飾藝術品,展期內將更換三次展品。

俄羅斯先鋒派在維捷布斯克(1918年-1922年)

展期:2018年9月14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猶太博物館

展出俄羅斯先鋒派藝術家的作品與文獻約120件,創作者主要包括馬克·夏加爾、李西斯基(El Lissitzky)、卡西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以及其他維捷布斯克美術學校的師生,回顧1918年至1922年俄國革命後維捷布斯克(今白俄羅斯)地區發生的藝術變革與歷史。

華盛頓

古伊朗陶器展

展期:2018年9月8日—2019年9月

地點: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展出銅石並用時代(公元前5200年-公元前3400年)至安息帝國時期(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25年)的古伊朗陶器文物,展現數千年前伊朗制陶工藝的獨創性和實用性,以及古波斯的文化。

法國畫家卡米爾·柯羅女性肖像作品展

展期:2018年9月9日—12月31日

地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卡米爾·柯羅(Camille Corot)是19世紀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自然、樸素的風景畫知名。展覽展出他的女性肖像畫,展現他在人物畫中對顏色和筆觸的運用,以及對女性的觀察、想像和塑造。 

講座指南

上海博物館

卡拉瓦喬《水果籃》:宗教改革語境下文藝復興藝術理論的嬗變

時間:2018年9月16日 周日 10:00-12:00

地點: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蓋德·布魯姆

卡拉瓦喬的《水果籃》位於米蘭安布羅美術館內,經常被認為是歐洲藝術史上第一幅靜物。這幅畫創作於視覺藝術史上(早期)巴洛克風格形成的時期。不過,這幅曾為一名重要的反宗教改革的神職人員所收藏的繪畫,還和希伯來舊約相關。因此,這件靜物作品可以說是「文藝復興之復興」的結果,同時也是對反宗教改革之狂熱的註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 | 奈良今啟正倉院展,上圖將現「鎮館之寶」
    杜尚與日本美術 - 費城藝術博物館交流展展期:2018年10月2日—12月9日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本展是東京國立博物館與費城藝術博物館之間交流性質的特別展,第一次將杜尚與日本美術進行比較,旨在一邊走近和了解杜尚的新式思維,一邊探索欣賞日本之美的新途經。
  •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澎湃新聞記者 肖永軍 綜合報導 2018-09-08 10:47 來源:澎湃新聞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雲間三友」交遊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 一周觀展指南|「倫勃朗黃金時代」再現,蔡國強龐貝爆破展出
    此次龍美術館第2次舉辦「館藏20世紀繪畫展」,本次展覽將選出反映中國現代美術發展不同階段的作品,創作者包括關紫蘭、陶冷月、潘玉良、羅工柳、黃永玉等。展覽展出清代蘇州潘氏一族的珍貴舊藏88件,涵蓋青銅器、陶器、書畫、古籍、碑帖、文房用具等,呈現以攀古樓、寶山樓舊藏為主的潘氏家族收藏概貌,從潘氏個案分析與展示進而窺探蘇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面貌。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雲間三友」交遊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 一周觀展指南 | 端陽時節清風雅韻,阿富汗女孩與德裡舊事
    上海浴蘭時節:上海朵雲軒端午藏品展展期:2018年6月4日—6月25日地點:朵雲藝術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賽龍舟、佩香囊、掛菖蒲、燻蒼朮都是必不可少的習俗。京都誕辰150年——橫山大觀展展期:2018年6月8日— 7月22日地點: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橫山大觀,出生於明治元年(1868年)即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年,其生涯貫穿明治、大正與昭和三個時代,繼承與重視傳統繪畫的同時挑戰新風格
  • 一周觀展指南|追展「國際博物館日」,從馬王堆看到日本漫畫
    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展展期:2019年4月13日起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內的思路,特新增書畫精品、新品共計十八件。其中明代沈周《西山雲靄圖卷》、清代鄧石如《隸書黃鶴樓詩軸》為首次展出。
  • 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接近尾聲,徽宗「鴝鵒」將展金陵
    近期,上海一大波新展推出尤其是區屬文博機構的展覽,如閔行區博物館的「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的「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嘉定博物館的錢大昕展,均從在地性出發,回溯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
  • 一周觀展指南|蘇軾特展尚餘十多天,正倉院、馬蒂斯展將啟幕
    紫禁城600周年之際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從8月底對外展出,即將在本月底落幕,此外,上海朵雲軒的120周年特展、四川博物院的唐蕃古道沿線文物聯展等已進入最後十多天的倒計時。展出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9世紀的絲綢之路金銀貨幣700枚左右,其中包括呂底亞、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庭、古波斯、貴霜、古印度、伊斯蘭等王朝和地區的珍稀金銀貨幣。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在北京,以「極簡」知名的義大利藝術大家莫蘭迪的中國首次個展「桌子上的風景」明天起在北京開展,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展則將於明天閉幕。
  • 一周觀展指南丨瓷器特展「灼爍重現」,「有間書房」見出雅韻
    瓷器特展與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活動幾乎成了最近的博物館觀展熱點:上海博物館有「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則有「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蘇州博物館將推出「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展覽」,儼然一部中國瓷器發展史,浙江博物館的「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也是對吳越文化的再梳理。
  • 一周觀展指南|泰特珍藏展進入倒計時,英國展倫勃朗及其粉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期:2018年7月19日 - 9月19日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展覽將展出210件(套)文物,回顧20世紀中後期以來四川地區的考古發現,主要通過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青羊宮文化等,介紹古蜀文明的神秘歷史,揭示其對華夏文明的貢獻。
  • 一周觀展指南|「雲間三友」逸筆丹青,「庚子鑼鼓」迎新味濃
    臨近元旦,各地的新展特展紛至沓來:在上海,上海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下周聯合上博,將推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與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聯合推出「庚子鑼鼓——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書畫邀請展」。
  • 國慶觀展指南|上海展美國藝術與錢瘦鐵,臺北呈書畫國寶菁華
    在上海,有上海博物館重磅推出的「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大展,中華藝術宮今起對外展出的則有籌備策劃極久的「錢瘦鐵藝術展」,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也持續展出關注度頗高的展覽。10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一系列特展,其中「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可謂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書法展」後 ,下半年最重磅、陣容最強大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
  • 一周觀展指南|敦煌莫高窟今起重開,北京「三國志」繼續延展
    其中專題展覽包括「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一號中央大廳)」、「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南8、南9展廳)」「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北8、北9、北10展廳)」、「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北2、北3展廳)」、「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北16展廳)」等。
  • 一周觀展指南|清代潘氏收藏漸次呈現,義大利純美木雕將落幕
    晚清潘祖蔭(1830-1890)在京城府邸設有攀古樓、滂喜齋,分別保存青銅器和古籍善本。展覽展出清代蘇州潘氏一族的珍貴舊藏88件,涵蓋青銅器、陶器、書畫、古籍、碑帖、文房用具等,呈現以攀古樓、寶山樓舊藏為主的潘氏家族收藏概貌,從潘氏個案分析與展示進而窺探蘇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面貌。
  • 一周觀展指南|黃山白嶽讀漸江,足不出「滬」觀雲岡
    安徽博物院聯合故宮博物院等國內藏有漸江作品的博物館,新推出「家在黃山白嶽之間——漸江書畫藝術展」,南京博物院舉行「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曆代花鳥畫迎春特展」,展出宋徽宗《鴝鵒圖》等花鳥名家作品。​​​​​北京木木美術館的「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上海外灘的莫奈、蒙克展等現代藝術大師的特展同樣值得關注。
  • 一周觀展指南|引發排隊的「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展」又亮相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美術館上月閉幕的「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展期僅9天,曾引發中國美術館難得的排隊景觀,中國美術館從12月21日起又將原展覽在五樓重新對外開放,並增加了一些新作品。在海外,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漆佛的奧秘」展出了美國僅存的三座6-7世紀中國彩繪漆金夾紵佛像;日本的「唐代胡人俑」則呈現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中,曾經活躍的胡人氣息。
  • 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上海,齊黃「相逢」西湖
    臨近國慶中秋假期,新開幕的一些重量級展覽頗具看點,如在上海展出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因其中包括首次來華的印象派開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而備受關注;山西博物院推出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以多角度考察四千年前的中國古文明。
  • 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
    應野平、李巾棠師生寫生作品特展地點:筆墨博物館展期:2020年5月16日—6月21日此次師生二人的寫生特展,體現了一條「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有別於西畫的寫生之路,而是強調「意」和「韻」的組合——對意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