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小說家與小說:阿特伍德等作家創作現代「十日談」

2020-12-23 澎湃新聞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

疫情期間,《紐約時報雜誌》邀請了29位作者撰寫受疫情啟發的短篇小說,開設THE DECAMERON專欄,該欄目的靈感來自喬萬尼·博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寫實主義小說集《十日談》(Decameron),該書寫成的背景則是14世紀瘟疫肆虐的佛羅倫斯。

十日談(Decameron),桑德羅·波提切利繪於1487年

我們從該欄目中選編了五篇小說,其中有參與銀河系援助計劃的外星人,遊蕩在隔離牢房裡的孤獨靈魂,一個「樂善好施」的強盜,一種概念裝置下的相互守望以及一份充盈著家庭之愛的臨床記錄,這些小說以或詼諧或冷靜或溫情的筆調展現了疫情時期的人們對希望與愛的極度渴求。就虛構小說這一體裁來說,既然每時每刻都會有重大且重要的真實新聞發生,那麼我們為什麼反而需要想像的故事呢?

「當現實變成超現實,只有小說才能使它變得有意義。」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

「藝術就是要使生活比藝術本身更加有趣」法國激浪派畫家羅伯特·菲利歐(Robert Filliou)在他的一幅作品中寫道。生活往往極具欺騙性,我們很容易忽略一些既定且深刻的事實,即使它被平鋪在我們眼前。義大利語中有一個詞:novelle,它不僅僅指簡單的虛構故事,也指非虛構的社會現實。《十日談》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下正是佛羅倫斯暗流湧動的真實生活。而當現實變得超現實,閱讀小說不僅僅是一種理解、感知時代的方式,也是一種在困境中支撐著我們的力量。

1. 遊朝凱:《裝置》(Systems)

遊朝凱(Charles Yu)是華裔美國作家,他創作的《科幻宇宙生存指南》被《紐約時報》和《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書籍。作為編劇,他參與了HBO系列劇《西部世界》的部分劇集編寫工作而獲得兩項美國作家協會獎提名。他的小說和非小說作品多次刊登在《紐約客》,《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出版物上。

他們彼此需要,彼此喜歡,彼此思念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

作者在這篇故事中描述了一種裝置,或者說,它是現代社會的實體化。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盒子,盒子遵循地球的轉動、也遵循日升月落的自然規律,他們隔著盒子交流、碰撞。儘管盒子裡的世界和熟知的世界如此相似,但終有一天他們會從盒子中走出來,站在陽光下,因為永恆不變的是,他們需要真實的接觸,他們彼此需要、彼此喜歡、彼此思念。

(以下為小說片段)

他們彼此需要,彼此喜歡,彼此思念。

他們會問自己:

貓會沮喪嗎?

他們搜索:

食物庫捐贈。我附近的食物庫。

什麼是流行病爆發?什麼是歇工期?怎樣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怎樣保證老年人的安全?多老才算是老?我足夠老嗎?

數字,不斷攀升的感染數字。

冠狀病毒的症狀多久會出現?有冠狀病毒疫苗嗎?如何避免感染病毒?冠狀病毒是如何開始的?病毒越來越嚴重了嗎?什麼是心理健康?如何判斷我是否沮喪?哪種是最安全的外賣?

他們搜索:

失業辦公處的電話號碼。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重新開放保齡球場?

......

他們搜索:

貓仍然沮喪。

我們正處在熊市。

什麼是熊市?

什麼是工資稅削減?

什麼是戒嚴?

如何就地避難?

最安全的城市生活?

發燒的症狀,乾咳的症狀......

如何製作洗手液?如何縫製口罩?什麼是 N95?如何降低體溫?獨自生活,如果我孤身一人會怎樣?

一些人激進。一些人困惑。一些人健忘。一些人循規蹈矩。他們共同擁有著裝置:裝置裡的空氣、信息、想法。

一些人享受呼吸作為他們生存的權利。一些人則無法呼吸。

......

他們將繼續前進,從一個又一個套盒中走出來,走到陽光下。系統的循環和運轉被恢復。他們仍將互相發送消息。一些人會感到困惑。一些人會分享食物。一些人會死去。一些人會挨餓。而一些人仍然會孤身一人。

裝置仍是那個裝置。但是改變卻是必然的——重建或是找尋新的模式。他們將再次飛到空中,成千上萬地聚集在樞紐地,他們將互相推擠著彼此間的空氣並且發出哈哈哈或是其他由真正的交流所產生的聲音——以期傳達隱形的情感訊號。因為總有些是永恆不變的東西——他們彼此需要,彼此喜歡,彼此思念。

2. 大衛·米切爾:《如果夢想是馬》(If Wishes was Horses)

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英國小說家,編劇,他的作品《雲圖》曾入圍布克獎。這篇短篇小說的題目取自蘇格蘭諺語——如果願望是馬,乞丐也能騎(If wishes were horses, beggars would ride)。寓意如果希望能夠使事情成真,那麼即使是一無所有的人也會擁有他們想要的一切。

我站起身,發現贊姆的床鋪是空的,沒有床單,什麼也沒有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

30年過去了,疫情仍未結束。此前的獄友被感染,我只好轉移到一間單人隔離牢房。雖說是單人間,一位無症狀感染者已經在我之前入住了這間隔離艙,他的名字叫贊姆。骯髒的窗戶、每日一次的早餐和午餐、與老鼠為伴,煩悶無聊的艙室生活所幸有贊姆陪伴,他關心我,與我聊天,他說在吃得少的情況下,生存是一種超能力,並把食物全部留給我。住下的第三天,我開始出現感染症狀,醫生是位中國人,姓王。我注意到當贊姆和王醫生聊天時,贊姆的聲音突然變得很奇怪,像是從很遙遠的地方傳來。贊姆還表示會監督我吃藥直至康復。幾天後,我的病情大有好轉。

(以下為小說片段)

「這多虧了我的專屬護士贊姆」,我對王醫生說。

「很好,贊姆是誰?」

「贊姆」,我指了指我的上鋪。

「你是在說……上級?或是監獄長?」

我們都陷入困惑,「不是,贊姆,我的室友,醫生您上次見過他的。」

王醫生看上去不知所措,「我們不會允許一間隔離牢房關押兩名犯人。」

「我恐怕你們這些人真的允許了。」

「這麼小的地方,如果有第三個人的存在,我不會注意不到的。」

我向上鋪喊道「贊姆,回答一下。」

我的獄友沒有出聲,難道他睡著了?

王醫生看著我的狀態,很擔心,他接著說「你是否服用過某類致幻藥物,我不會像監獄長告發這件事,但作為你的醫生,我必須知道。」

「這一點也不好笑,贊姆」,我站起身,發現贊姆的床鋪是空的,沒有床單,什麼也沒有。

3. 米亞·科託:《親切的強盜》(An Obliging Robber)

米亞·科託(Mia Couto),莫三比克著名作家,是當今葡語文學界頗具影響力的非洲作家,曾獲得2013年的卡梅斯獎——最重要的葡萄牙語文學獎和2014年的諾伊斯塔特國際文學獎。

戴口罩的人表情友好,說話輕聲細語,但我不讓自己上當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

眼前這個強盜,向我大喊「保持距離「,他這麼闖進來,拿著一把手槍,儘管他自己說那是測溫計,而他是衛生部的人。但我不會上當,我的妻子死於肺結核,我幾乎也被天花奪去生命,瘧疾帶走了我們唯一的兒子,可是這些沒人想知道。我遠離醫院生活,我很貧窮。那個騙子強盜還在繼續撒謊,他說我可能是無症狀者,我不明白,我幾乎不出門。在留下了一份保持衛生的小手冊、肥皂及一小瓶酒精後,他說他下周會再來。我明白了,他說的這種病,應該被稱作「冷漠」。

(以下為小說片段)

我沒有聽從他保持距離的指令,朝他走去並抱住他。這個強盜大力反抗,掙脫了我的手臂,回到車裡,他匆忙脫下衣服,就像脫下瘟疫的外衣,而這種瘟疫的名字叫做貧窮。

我微笑著和他揮手告別,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折磨後,我已經能夠與人性和解,我想,這是一個笨手笨腳的強盜,但他是一個好人。下次他再來的時候,我會讓他偷我臥室裡的那臺舊電視。

4.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不耐煩的格裡塞爾達》(Impatient Griselda)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是加拿大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她同時還是女權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她是布克獎與亞瑟·克拉克獎的得主,作品曾七次入圍加拿大總督獎並獲獎兩次。她是當代最受尊崇的小說家之一,她創作的《使女的故事》被改編成同名系列劇,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先生、夫人,我也希望瘟疫很快會過去,那樣我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了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

長相酷似章魚的外星人參加了銀河系危機援助計劃,以幫助地球人度過瘟疫時期。為了安撫地球人並且幫助他們打發時間,這個外星人給地球人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古老的星球上有一對孿生姐妹,她們是有「偽足」的地位低下物種——耐心的格裡塞爾達(妹妹)和不耐煩的格裡塞爾達(姐姐)。有個暴戾的公爵以通過婚姻提升地位的理由誘使妹妹嫁給他。姐姐擔心著妹妹的安危,喬裝打扮成洗碗工來到公爵府的後廚。她打聽到公爵對待自己的新婚妻子非常糟糕,在公眾場合粗魯對她甚至是拳腳相加。氣憤的姐姐約出妹妹,並和她互換了身份,打算伺機殺死公爵。夜晚的花園,姐姐割斷了公爵的喉嚨,然後兩姐妹把公爵吃得精光——骨頭、錦緞袍子和公爵身上所有的東西。

(以下為小說片段,講述者是「章魚」外星人)

什麼?什麼是WTF? 抱歉,我不明白。

是的,先生、夫人,我承認這是一個跨文化的時刻。我只是簡單說了我自己若是在她們的處境,會做出的選擇。但是講故事確實會幫助我們跨越社會、歷史甚至是進化的鴻溝去理解彼此,不是嗎?

之後,這對孿生姐妹嫁給了另外兩個漂亮的同種「偽足」,他們幸福地居住在宮殿裡。公爵的幾個親戚起了疑心,他們跑來探聽消息,結果也被姐妹們吃掉了。

故事結束。

你們不喜歡這個結局?不算是常規的結局?那麼哪種才是你們喜歡的結局呢?哦不,你們所想像的結局就會完完全全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對那個故事沒興趣,並且我講不好它。但你們得承認,我確實把這個故事講得很好不是嗎?你看你們甚至都忘記了抽噎,抽噎聲是非常惱人的。在我的星球上只有被當作零食的人才會抽噎。

現在我得走了。我的安撫名單上還有其他幾個隔離小組,我的工作是幫助他們打發時間,就像我對你們做的一樣。是的,夫人、先生,無論如何困難都會過去的,只是不會那麼快。

現在我就要從門底下滑出去了。沒有骨架幫了我大忙。是的,先生、夫人,我也希望瘟疫很快會過去。那樣我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了。

5. 莉茲·摩爾: 《臨床報告》(Clinical Notes)

莉茲·摩爾(Liz Moore),美國作家,曾獲2014年羅馬文學獎,作品有《看不見的世界》。

關於一場嬰兒高燒的臨床記錄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

在這個故事中,莉茲用臨床報告的方式記錄了從嬰兒的症狀到父母的心理變化,作者用一個旁觀者的冷靜筆觸敘述一個溫暖的小家庭故事。結尾,成功脫離危險的嬰兒安靜睡去,昏暗的燈光下,母親看著嬰兒面部的陰影和起伏的呼吸,她想起口袋裡總裝著糖果的祖母,想起在生病時,陪著自己看《音樂之聲》的母親,想到許多個祖輩,是用一樣的柔情,抱著自己的孩子。她反覆觸摸嬰兒的皮膚,「溫暖但不燙,溫暖但不燙」她重複著,是吟誦,抑或是一種祈禱……

我們將該篇作為本次選編的最終篇,因為這是一篇能夠給讀者帶來愛與希望的小說,就像是梅雨後沐浴到久違的太陽。正如《十日談》的結尾,那群年輕人並沒有永遠離開他們的佛羅倫斯,兩周後他們決定返回——不是因為瘟疫結束了,而是因為他們在笑過、哭過、想像過共同生活的新規則後,終於能夠再次看到現在並思考未來。在那段背井離鄉的日子裡被講述的故事使他們的世界,至少是短暫地,又變得生動鮮活起來。記住我們終將走向死亡這個必然結局,是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事,因為我們往往會在生活中忘記它。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活在當下,並且極力記住生活現有的樣子——這便是《十日談》向我們傳遞的信息。

附:THE DECAMERON PROJECT完整目錄

1.文章標題:《Systems》(裝置)

作者:Charles Yu

2.文章標題:《If Wishes was Horses》(如果夢想是馬)

作者:David Mitchell

3.文章標題:《An Obliging Robber》(親切的強盜)

作者:Mia Couto

4.文章標題:《Impatient Griselda》(不耐煩的格裡塞爾達)

作者:Margaret Atwood

5.文章標題:《Clinical Notes》(臨床報告)

作者:Liz Moore

6.《One Thing》(一件小事)

作者:Edwidge Danticat

7.《The Team》(團隊)

作者:Tommy Orange

8.《Line 19 Woodstock / Glisan》(19路公交)

作者:Karen Russell

9.《Tales from the L.A.River》 (來自洛杉磯河的傳說)

作者:Colm Toibin

10.《Recognition》(承認)

作者:Victor Lavalle

11.《Sleep》(入睡)

作者:Uzodinma Iweala

12.《Outside》(戶外)

作者:Etgar Keret

13.《The Perfect Travel Buddy》(最佳旅伴)

作者:Paolo Giordano

14.《A Blue Sky Like This》(天空這般藍)

作者:Mona Awad

15.《The Rock》(巖石)

作者:Leila Slimani

16.《Keepsakes》(紀念品)

作者:Andrew O'Hagan

17.《The Girl with the Big Red Suitcase》(帶著紅色大手提箱的女孩)

作者:Rachel Kushner

18.《The Walk》(漫步)

作者:Kamila Shamsie

19.《The Morningside》(晨興生活)

作者:Téa Obreht

20.《Screen Time》(屏幕時間)

作者:Alejandro Zambra

21.《How We Used to Play》(我們過去是如何玩耍的)

作者:Dinaw Mengestu

22.《Prudent Girls》(謹慎的女孩)

作者:Rivers Solomon

23.《Under the Magnolia》(在木蘭樹下)

作者:Yiyun Li

24.《The Cellar》(地窖)

作者:Dina Nayeri

25.《To the Wall》(陷於絕境)

作者:Esi Edugyan

26.《That Time at My Brother's Wedding》(那時,在我兄弟的婚禮上)

作者:Laila Lalami

27.《A Time of Death, the Death of Time》(逝世的時間與時間之死)

作者:Julián Fuks

28.《Barcelona:Open City》(巴塞隆納:開放城市)

作者:John Wray

29.《Origin Story》(起源故事)

作者:Matthew Baker

本文為鳳凰網文化獨家編譯、整理,未經許可,不得私自轉載。

責編 | 大寶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紐約時報雜誌

原標題:《疫情下的小說家與小說:阿特伍德等作家創作現代「十日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評講阿特伍德小說和詩歌的「玄機」
    全書自始至終都由一條主旨內容引領,即阿特伍德文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軌跡。全書共分10章,44小節,涵蓋了阿特伍德81年的生活和創作歷史,每一部分都圍繞著作家寫作生涯和文學、社會思想的關鍵點展開,即便是對兒時阿特伍德的介紹,也都可以看到這一部分內容與後來作家的文學創作之間的聯繫。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評講阿特伍德小說和詩歌的「玄機」|書評
    在當今英語文壇上,有這麼一個作家,她多才多藝,創造力驚人地旺盛,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部作品問世,體裁囊括小說、詩歌、散文等。她的作品被譯成各國語言,讀者遍布世界。她的小說多次獲得布克獎,斬獲的文學獎項和提名多達130多項,曾幾度成為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作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她的作品就一直是讀者和研究者關注的目標。
  • 布克獎也開了「雙黃蛋」,阿特伍德和埃瓦裡斯託兩位女性分享
    先前在諾獎上呼聲極高的阿特伍德,再次獲得布克獎,也算是得了一個安慰。而且,阿特伍德也創下一個紀錄,小說沒有出版就入圍布克獎。阿特伍德與埃瓦裡斯託布克獎評委會主席彼得·佛羅倫斯(Peter Florence)與評委會成員商議5個多小時後宣布,他們無法從短名單的6位候選人中僅僅選取一位獲獎者。
  • 以日本鬼怪小說為範本,談類型小說的創作
    我一直覺得,容不下妖怪的地方,人的存在也會受到威脅---京極夏彥鬼怪小說作家:京極夏彥要去研究寫作特點同樣是神怪小說,每一個寫作者都有他們的寫作特點。,這些故事來源於民間日常生活以及經過藝術加工的作品中,逐漸地被演化與創作,最終成為了深受日本人民喜愛的表現形式。
  • 世界文學新動向|阿特伍德最新詩集出版
    2021年新年開年,《紐約時報》策劃「Let's Start Over(讓我們重新開始)」,邀請十幾位作家,談論未來的政治、時尚、城市、文學、教育。「美國就像一張破損的掛毯,被一隻宇宙之手拉扯著,越扯越硬。美國現代歷史上最邪惡的分裂主義者、最肆無忌憚的自私自利的總統,最終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虛無主義者。這場本應給予我們共同目標的流行病,使我們彼此對立。」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2020年11月6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中日作家對話會——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專務理事中野曉,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家李洱、金仁順、阿乙、付秀瑩、石一楓、馬小淘,以及日本作家島田雅彥、中上紀、柴崎友香、谷崎由依、阿部智裡參加對話會。會議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
  • 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榮獲代頓文學和平獎
    圖片來源:Bernard Weil/Toronto Star via Getty Images代頓文學和平獎委員日前發布官方宣告,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將獲得「理察·霍爾布魯克傑出成就獎」。阿特伍德十分高產,涉足詩歌、小說、非虛構、散文以及漫畫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她出版於1985年的暢銷反烏託邦小說《使女的故事》又獲得了新一輪的讚譽。在這部小說中,一個神權組織推翻了美國政府,女性在新社會受到鉗制。改編自這部小說、由伊莉莎白·莫斯主演的同名電視劇,則讓小說再次回歸了全球暢銷書榜。一些讀者也從唐納·川普的崛起中,看出了其與書中基列威權政府領導之間的相似性。
  • 阿特伍德:錢對女人很重要,任何人都不例外
    阿特伍德:這個問題恐怕太過寬泛了。比如說,我們指的是在北歐,愛爾蘭還是阿富汗?除了性別,還有其他很多種分別。比如說年齡、階級和膚色,以及宗教、民族血統、以前作品的出版情況和性取向。我想我們可以改述一下,這樣問:如果年紀、階級、膚色、民族血統或地區、才華——不管才華這種東西是什麼吧——都相近,一個初試啼聲的女小說家會比她的男性對手更難出版作品嗎?
  • 中國現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子夜》,另外有:「小說《燭》 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 《殘冬》)以及《腐蝕》、《林家鋪子》。散文名篇有《白楊禮讚》《風景談》等。
  • 2019年布克獎創下多項紀錄,阿特伍德與埃瓦裡斯託共享獎金
    阿特伍德今年出版的作品《遺囑》是《使女的故事》的續篇,故事發生於前作結束後的15年。埃瓦裡斯託的獲獎作品為《女孩、女人和其他人》,小說跨越100多年,從多個視角講述了12個黑人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故事。阿特伍德新作《遺囑》2019年的布克獎也創造了多項記錄:79歲的阿特伍德成為該獎項歷史上最年長的一位獲得者,此前她曾憑藉《盲刺客》摘得2000年布克獎;此次《遺囑》入圍布克獎時尚未正式出版,也屬歷史首次;埃瓦裡斯託則一舉成為了首位獲得該文學獎的黑人女性作家;兩位女作家共同獲獎的情況也是第一次出現,此前布克獎也曾出現在同一年頒給兩位獲獎者的情況,分別是1974年的南非作家納丁·戈爾默(Nadine
  • 懸疑作家蔡駿:我給自己的定位永遠都是一個小說家
    如今距離初版已經過去10年的時間,在專訪中,蔡駿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當年的讀者大多已經從校園走進了職場,我自己也成熟了許多,有不少朋友勸我像韓寒、張嘉佳一樣做導演,但我還是希望把全部的才華放到創作中,我給自己的定位永遠都是一個小說家。」
  • 100位作家接力連載,我們在日本疫情文學中照見自己
    這場名為「Day to Day」的文學連載活動,由日本講談社第三文藝部策劃,計劃邀請100位作家,採用微型小說或隨筆的體裁,記錄日本緊急狀態下的生活。5月1日起,網站以「日記」形式開啟免費更新,每天更新一位作家的作品。
  • 阿特伍德 反烏託邦的貓
    最近有兩件新事,跟阿特伍德有關,第一件是她得到了一個「伊萬·桑德羅夫終身成就獎」,這是由全美書評人協會頒出來的,像她這樣幾乎拿過除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的所有重要文學獎項的作家
  •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邊跑邊寫,村上春樹的另類創作哲學
    讀完《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後的感受就如荀子的這句話,村上春樹無論是堅持跑步,還是小說創作,都是堅持不懈地一直向前,才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村上春樹是日本後現代主義小說家,29歲開始創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另外被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
  • 寧宗一:《金瓶梅》:小說家的小說——「金學」思辨錄之二
    ②從故事小說歷史看,它來自於市井階層,是順應亞文化群的小說類型。而至清代,隨著更多學者和知識分子的參與小說創作,小說地位被重新確認,準文化群開始產生影響。它要求小說包含更深刻的內容,具有更複雜的結構,以與自己和時代水平相適應。在這種形勢下,故事小說發生變異,向性格小說、心理小說發展,而且負載了更深沉的社會內容和作者個人的心理脈搏。
  • 2019布克獎長名單公布,阿特伍德新作未出版就上榜
    《遺囑》一書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她的反烏託邦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結局後的15年。《遺囑》將在9月10日正式與讀者見面。今年的布克獎評委在聲明中表示:「鑑於這部小說的保密協議非常嚴格,它禁止對小說內容任何形式的洩露。所以我們只能說,它令人興奮,驚心動魄。」
  • 諾貝爾文學獎前瞻|8日公布獲獎者,三位中國作家登上賠率榜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於8日在瑞典公布,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以賠率預測可能得主,排名居首的是加勒比海法國屬地瓜德羅普出身的83歲作家瑪麗斯·孔戴,她的許多作品描繪奴隸制度及殖民主義下的非裔族群故事。排名居次的是俄羅斯作家烏利茨卡婭。村上春樹與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並列第3。
  • 著名作家談歌「談」小說
    千墨藝術網消息(續軍/文、張子彬/圖)2020年12月16日,由宣化上谷文化研究會舉辦的宣化大講堂第139期特別講座《談歌談小說》如期開講。課前,上谷文化研究會安排專人採取嚴格的消毒、測溫、發放口罩等措施, 以確保疫情期間聽眾安全。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宣化區作家協會小說創作交流論壇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宣化區作家協會小說創作交流論壇2019年9月22日上午,天高雲淡,秋風送爽。在這個收穫的季節,宣化區作家協會小說創作交流論壇在般若影視傳媒如期舉行。參加此次論壇活動的有宣化區文聯主席白雲飛;宣化區文聯副主席張振平、白寶;文聯秘書長邢金梅;宣化區作家協會主席傅北生;宣化區影視家協會主席、般若影視傳媒總經理耿佔軍;宣化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宋春華、秦海亮、伊金明、高嶸;宣化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田昌兵,以及部分宣化區作協會員和小說創作愛好者。